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化话语转型:叙事学视域下“腾讯谷雨”非虚构新闻的叙事伦理创新
1
作者 蔡绍硕 汪亚林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通过文本分析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发现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在新闻话语社会化转型中叙事题材偏向社会生活领域、关注社会底层民生,叙事原型聚焦社会特殊个体、倾向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叙事时间上... 通过文本分析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发现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在新闻话语社会化转型中叙事题材偏向社会生活领域、关注社会底层民生,叙事原型聚焦社会特殊个体、倾向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叙事时间上妙用叠合时序方式”“根据文本的叙事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叙事者进行讲述”“采用以放射式和沙漏式为主的表层叙事结构”等叙事伦理上的技巧特色,以及“多元视角丰富长篇叙事呈现,公开叙事者建构公正客观表达”“叠合叙事时序增强叙事起伏感,混合叙事结构提升叙事层次”等叙事伦理上的经验策略。在新闻话语权开始分散化和平民化的社会化生产下,以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为代表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平台在改革新时代想要更好地讲述中国社会故事,则可以从新闻文本上引入媒介变革技术实现多元化叙事表达等方面,改进叙事模式固化等生产掣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新闻 叙事策略 谷雨实验室 叙事创新 社会化话语
下载PDF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被引量:59
2
作者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论 第二次认知革命 话语 心理学
下载PDF
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及研究视角 被引量:51
3
作者 尚国文 周先武 《语言战略研究》 2020年第4期37-47,60,共12页
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探究公共空间中的多语表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早期的语言景观研究侧重考察静态、情景化置放的典型语言标牌,而近年来城市空间中边缘性语言标牌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根据国外相关研究,综述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及... 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探究公共空间中的多语表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早期的语言景观研究侧重考察静态、情景化置放的典型语言标牌,而近年来城市空间中边缘性语言标牌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根据国外相关研究,综述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及研究视角,阐释其作为社会符号的价值和功能。分析认为,以游行标语、车身广告、涂鸦、街头艺术、T恤衫、网络界面、语音广播等为代表的非典型语言景观作为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话语,常具有移动性、临时性、多模态性、越界性等区别性特征。研究者可以从对话性、城市政治、语码优选、语言权势、场所符号学等多个视角对非典型语言景观加以研究,揭示边缘性标牌上的语言文字选择和呈现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实。本研究将有助于语言研究者认识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社会符号意义,为我国的语言景观研究开拓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非典型标牌 社会符号 城市话语 城市空间
下载PDF
社会符号学与广告话语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励松青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6-61,共6页
广告往往是图文的有机结合体。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本文强调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广告,将广告的语言和图像都看作是表意的符号,在互为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符号系统下对广告进行分析。并通过实例论证了社会符号学在广告话语分析中... 广告往往是图文的有机结合体。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本文强调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广告,将广告的语言和图像都看作是表意的符号,在互为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符号系统下对广告进行分析。并通过实例论证了社会符号学在广告话语分析中的可适用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符号学 广告 话语分析
下载PDF
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 被引量:34
5
作者 夏瑛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74,共23页
基于一个动员框架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运动案例,本文分析了主导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动员框架及其转变机制。研究发现,框架转变源于社会运动领袖的策略性选择,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动员框架与运动所处的宏观文化情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具体而言,... 基于一个动员框架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运动案例,本文分析了主导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动员框架及其转变机制。研究发现,框架转变源于社会运动领袖的策略性选择,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动员框架与运动所处的宏观文化情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动员框架使用了文化情境中的边缘价值,动员效果并不理想;第二阶段,社会运动领袖对动员框架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将其与文化情境中的主流价值靠拢,在动员取得突破之后,又将边缘价值带回动员框架。随着运动的扩大,这些边缘价值被广泛传播与推广,并在运动之后延续下来,重塑了文化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框架 框架化 框架转换 文化情境 话语
下载PDF
适用性社会符号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德禄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共6页
本文探讨Halliday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的适用性特点及其不同于Saussure和Peirce符号学的方面。本文首先从资源、变化、原则和功能四个方面探讨社会符号学的适用性,并指出其作为适用符号学的六大特点:社会性、系统性、可用性、跨学科性、... 本文探讨Halliday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的适用性特点及其不同于Saussure和Peirce符号学的方面。本文首先从资源、变化、原则和功能四个方面探讨社会符号学的适用性,并指出其作为适用符号学的六大特点:社会性、系统性、可用性、跨学科性、动态性、多模态性。在社会语境中对社会符号学系统的选择的结果是多模态话语,其研究范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话语、体裁、风格。最后,我们讨论了适用符号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了一个适用社会符号学的综合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符号学 适用的 多模态话语
原文传递
从标语管窥中国社会抗争的话语体系与话语逻辑:基于环保和征地事件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周裕琼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68,共17页
本文以环保和征地这两类最典型群体性事件中的标语为切入点,管窥中国文化图景下社会抗争的话语体系与话语逻辑。通过对15起环保事件与7起征地事件中143条标语的综合分析发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行动者往往会从"家/己"的核... 本文以环保和征地这两类最典型群体性事件中的标语为切入点,管窥中国文化图景下社会抗争的话语体系与话语逻辑。通过对15起环保事件与7起征地事件中143条标语的综合分析发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行动者往往会从"家/己"的核心诉求出发,通过话语建构,沿着"空间-时间"和"我们-他们"这两个坐标轴所建立的差序格局,由内而外、推己及人、依次扩张,将小部分人的个体抗争发展成社会大众的共同使命,完成共识动员、行动动员和社会动员。与话语体系相伴的是行动者在退出、荫蔽、呼吁、效忠等不同话语地带之间游走的内在逻辑、因无路可退而走出荫蔽、在集体呼吁的同时表达"效忠式反对",这样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使得中国的抗争性话语异常丰富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话语 环保 征地 标语
原文传递
多模态话语的文化语境——社会符号学视角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德禄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1-7,78,共7页
文化语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表示整个语言的语境。社会符号学重视实践,强调语境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但却没有发展一种系统的多模态话语的语境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语境的基本... 文化语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表示整个语言的语境。社会符号学重视实践,强调语境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但却没有发展一种系统的多模态话语的语境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语境的基本研究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符号学的符号系统、社会符号系统的机构性特点、社会符号系统的类别及其与文化语境的关系。研究发现,文化语境是意义系统,从外部表现为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结构,从内部表现为意识形态,从交际的角度表现为体裁系统,由行动、语言等各种符号系统实现。符号系统可以是两个层次的简单系统,也可以是三个层次的复杂系统。文化语境为每个符号系统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又由符号系统共同表现。某个或某组符号系统通常是在一定的领域或机构内被激活,具有机构性特点,在社会交际中产生多模态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境 社会符号 多模态话语 符号系统 机构性
下载PDF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立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51-53,88,共4页
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它在强调社会建构、社会过程的同时,也强调了语言和话语体系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语言或是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的产品,在这种互动中,现实经由话语建构起来,由叙事、谈话和故事组织... 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它在强调社会建构、社会过程的同时,也强调了语言和话语体系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语言或是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的产品,在这种互动中,现实经由话语建构起来,由叙事、谈话和故事组织并加以维持,进而构成不同的话语体系。以上社会建构主义对语言或是话语实践行为的阐释拓展了话语分析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 话语 话语分析
下载PDF
技术、性别与身份认同——IT女性程序员的性别边界协商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萍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83,共13页
女性在技术发展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领域更缺少女性视角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社会边界理论出发,以IT产业中的女性程序员为例,以期阐释她们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建构身份认同和性别边界。通过民族志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女性在技术发展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领域更缺少女性视角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社会边界理论出发,以IT产业中的女性程序员为例,以期阐释她们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建构身份认同和性别边界。通过民族志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阐释了女性程序员如何通过"凸显—弱化"的技术边界和"加强—淡化"的性别气质来实现社会性别边界的协商。研究分析显示,性别界限的建构并非单一、固定、界限明显的,而是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多元、流动和持续协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边界 女性程序员 技术-性别视角 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论中国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基本因素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陶文昭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7,共5页
学术话语权既是国家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遵循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有赖于强大的国家实力,以发达的社会科学为支撑,并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将民族性寓于国际性之中,同时也需要站在学术前沿的学术... 学术话语权既是国家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遵循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有赖于强大的国家实力,以发达的社会科学为支撑,并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将民族性寓于国际性之中,同时也需要站在学术前沿的学术大师的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话语权 软实力
原文传递
“专业化”,还是“去专业化”?——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话语论述 被引量:17
12
作者 雷杰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25-40,共16页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从社会工作学者和相关政府官员的著作中归纳出“专业化”和“去专业化”两种观点,然后将双方的观点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情境下进行批...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从社会工作学者和相关政府官员的著作中归纳出“专业化”和“去专业化”两种观点,然后将双方的观点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情境下进行批判性分析。研究发现,“专业化”的话语论述认为市场经济改革是“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去专业化”的话语论述认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建构与威权政府、科学理论和本土社会工作息息相关。另外,这两种话语论述都倾向于“低估”或“夸大”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寻找“专业化”和“去专业化”两种话语论述的平衡点直是日后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化 去专业化 话语论述
下载PDF
“社会排斥”概念:语义考察和话语转换 被引量:15
13
作者 丁开杰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52-57,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累积性、空间性等多重特征,它与贫困、剥夺、不平等、歧视等概念与话语相关,但是又与这些概念并不等同。在实际运用中,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人们往往也对社会排斥的具体定义作不同的界定。此外,受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学科传统的影响,国际上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排斥的话语和研究范式。这些话语和研究范式影响着当前人们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概念 话语 社会融合
下载PDF
“枫桥经验”的话语实践与治理图景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国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8,共12页
以跨度20多年的学术论文、著作等为话语分析的文本对象,在对“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话语实践的描述与分析中,讨论“枫桥经验”的核心要素,即“参与、文明与成本”三个具有目标导向功能的取向,以及它们在实现手段层面的相应的“合... 以跨度20多年的学术论文、著作等为话语分析的文本对象,在对“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话语实践的描述与分析中,讨论“枫桥经验”的核心要素,即“参与、文明与成本”三个具有目标导向功能的取向,以及它们在实现手段层面的相应的“合作、伦理和效率”三个关键机制。这项研究不仅为“枫桥经验”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解答,而且也展示了其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所提供的治理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社会治理 话语实践 参与 文明 成本
下载PDF
当政府公信力遭遇塔西佗陷阱:当下中国网络社会的公信力反思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君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意味着社会治理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伴随网络社会的兴起,民间"草根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活跃于公共话语领域,成为社会治理格局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与政府...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意味着社会治理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伴随网络社会的兴起,民间"草根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活跃于公共话语领域,成为社会治理格局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与政府权威主体间的话语权竞争,继而引发政府公权力的信任危机。政府如何跳出网络社会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法律的权威地位不可动摇。同时,政府必须放下权力身架,主动融入公众话语流,构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平台,由"老大哥"式的全能主导走向平等、协商的"合作共治"才是治理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塔西佗陷阱 网络社会 话语流
下载PDF
社会性、主体性与社会工作知识结构及实务模式的反思性建构--来自福柯的启示 被引量:14
16
作者 徐永祥 杨威威 徐选国 《社会建设》 2018年第4期36-47,共12页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助人专业与制度实践,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个体困扰与公共议程连接的重要机制。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工作可能成为规范性权力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沦为一种治理术。"社会性"的倡导者们对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助人专业与制度实践,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个体困扰与公共议程连接的重要机制。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工作可能成为规范性权力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沦为一种治理术。"社会性"的倡导者们对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独到的审视和回应,旨在通过重拾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而回归社会工作的本质。社会性范式更多地从中宏观立场阐释了社会工作的核心属性,可能会忽视服务对象生活世界的微观面向。因而,本文从福柯有关社会工作的"主体性"思想出发,试图把主体性带回社会工作知识结构与实务方法之中。并进一步借助"话语实践"作为调解并整合社会工作"社会性"与"主体性"两个核心维度的重要连接概念,对其实践原则与行动体系进行了阐释,使其有望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模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所处的新时代脉络下,重新思考社会工作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 主体性 专业性 话语实践 社会工作
下载PDF
全球化场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与建构 被引量:13
17
作者 廖小琴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20,共9页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权中心地位被打破,文化话语权彰显;主流思想文化话语权面临被分化、淡化等的处境与认同危机;作为规制个体精神生活的话语权受到生活碎片化、选择多样化,以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权中心地位被打破,文化话语权彰显;主流思想文化话语权面临被分化、淡化等的处境与认同危机;作为规制个体精神生活的话语权受到生活碎片化、选择多样化,以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挑战。考察和研究全球化场域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及其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这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场域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原文传递
社交媒体在体育宣传中的运用与规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曾文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4,共5页
体育宣传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新闻报道、活动传播、符号传播、宣传片、广告和出版物等方式。随着媒介形态的革新,社交媒体也加入体育宣传工作战线,且功能日益凸显。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体育宣传中的社交媒体为研究对象,希望达... 体育宣传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新闻报道、活动传播、符号传播、宣传片、广告和出版物等方式。随着媒介形态的革新,社交媒体也加入体育宣传工作战线,且功能日益凸显。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体育宣传中的社交媒体为研究对象,希望达到2个研究目的:1)社交媒体会给体育宣传带来哪些变化;2)目前政府或体育组织在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体育宣传时措施和规制是什么。研究发现:社交媒体迥异于传统媒体的介质特性将会给体育宣传带来话语方式、基础作业单位和信息形态的改变;面对这些变化,体育宣传主体随谋而动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组织传播与个人传播并举、创新技术手段,但在整合多种力量方面还有待改善;为防范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失当,发生侵权行为,必须对社交媒体进行规制,但除了制定政策法规,在更深层次的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尚需完善。研究社交媒体在体育宣传中运用与规制,为提升体育宣传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体育宣传 规制 信息传播 话语权 新媒体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建构——以民生和治理为两翼 被引量:12
19
作者 童星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3-15,F0002,共14页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统资源和当今社会建设实践相比对,可以发现“民生”和“治理”如同两条红线贯穿始终。它们作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两翼”,分别揭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工具。在“温饱-小康-富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和治理演化、互动,先后形成温饱目标下经济民生工具为主导、小康社会目标下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导、共同富裕目标下现代国家治理为主导等三个组合形态,从而形塑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结构。民生价值指向共同富裕,治理工具指向共同体建设,二者殊途同归,都通往“大同”社会。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小康”和“大同”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话语体系 民生 治理 小康 大同
下载PDF
社交媒体时代国家话语能力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2
20
作者 丁云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全球互联技术和多向沟通机制,正在型构着新的国家传播图景和语言交换经济,并在社交媒体话语的生产-消费循环结构链条中,获得表征性和实践性的双重赋权。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单一化、统合式的支配性叙事,正在被虚拟化、离散化的多模态叙... 全球互联技术和多向沟通机制,正在型构着新的国家传播图景和语言交换经济,并在社交媒体话语的生产-消费循环结构链条中,获得表征性和实践性的双重赋权。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单一化、统合式的支配性叙事,正在被虚拟化、离散化的多模态叙事所融合;另一方面,传-受双方互动模式的变异,必然强化话语方式、修辞发明的对话性和策略化。面对社交媒体对以“国家”为主体的传播行为的强力介入,国家话语能力的建构不止是日常人际交流、交往的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问题,还是蕴含文化政治逻辑的权力交换问题。话语技术的创新乃至话语范式的转换,是社交媒体时代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前提;对关系网络、符号意义的具身认知和语境理解,是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条件;通过有效话语沟通,建立积极的个人形象、机构形象以及国家形象,则是其实践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国家话语 国家话语能力 建构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