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庄政治中的派性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密集 派性政治 社会抗争 村庄民主
下载PDF
何谓“解放的兴趣”——对当代批判理论之解放性的思考
2
作者 陈凡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批判理论是否还具有解放性?这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遭受的主要质疑,也为“解放的兴趣”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回应的视角。人类的知识源于认知兴趣,认知兴趣与社会再生产和人的类发展相关。在崇尚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时代,知识的解放意义面临... 批判理论是否还具有解放性?这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遭受的主要质疑,也为“解放的兴趣”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回应的视角。人类的知识源于认知兴趣,认知兴趣与社会再生产和人的类发展相关。在崇尚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时代,知识的解放意义面临被误解和遗忘的危险。鉴于此,解放的兴趣所追求的对人类知识的“二阶反思”与“终极奠基”就极为重要。解放的兴趣是一个存在歧义的概念。哈贝马斯、比勒、阿佩尔通过解释—质疑—再解释模式,揭示出解放的兴趣不要求特定的政治承诺,而要求一种摆脱非平衡的权力系统掣肘的理想型共同体。霍耐特对解放兴趣的论述更具完整性、实践性和历史性。他认为,解放的兴趣与社会斗争的实践行为相关联。斗争应符合道德逻辑,即反抗蔑视与压迫,追求承认与正义。因此,当代批判理论并没有失去解放性,它对任何规范解释体系都保持反思甚至批判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的兴趣 解放的兴趣 政治承诺 终极知识 社会斗争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体系中的社会革命及其新时代启示
3
作者 沈夏珠 《思想理论战线》 2023年第3期34-43,140,共11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社会革命主要具有社会抗争、社会进步、社会解放的三重意义。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新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社会革命主要具有社会抗争、社会进步、社会解放的三重意义。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新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以贯之地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伟大社会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革命 话语体系 社会抗争 社会进步 社会解放
原文传递
跨学科视域下的网络抗争研究范式
4
作者 冯锐 张媛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7-107,共11页
互联网重新建构了社会抗争的形态,改变了个人及组织参与社会行动的机制,实现了个人的充权与扩权,成为亟待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抗争研究在范式上包括心理或情感范式、社会结构范式和话语符号范式。研究范式的多元性不仅勾连出研究... 互联网重新建构了社会抗争的形态,改变了个人及组织参与社会行动的机制,实现了个人的充权与扩权,成为亟待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抗争研究在范式上包括心理或情感范式、社会结构范式和话语符号范式。研究范式的多元性不仅勾连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方法体系的多元性上。解读主义传统与现象学方法论、解释主义传统与实证方法论、复杂性范式与混合研究方法论等的运用提供了理解网络抗争现象的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抗争 社会抗争 话语行动 网络抗争性话语
下载PDF
逻辑与机理:社会抗拒的刑事路径考察——以两个个案为样本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钟云华 《犯罪研究》 2012年第5期20-28,共9页
通过对钱明奇事件和胡文海事件的考察,我们发现:为了利益博弈,矛盾双方以表达与打压为基本手段展开对立性互动,在强势方持续打压与表达方顽强坚执的拉锯战中,伴随敌意累积、强化和扩散并最终导致以刑事犯罪为手段释放敌意。从正常的利... 通过对钱明奇事件和胡文海事件的考察,我们发现:为了利益博弈,矛盾双方以表达与打压为基本手段展开对立性互动,在强势方持续打压与表达方顽强坚执的拉锯战中,伴随敌意累积、强化和扩散并最终导致以刑事犯罪为手段释放敌意。从正常的利益抗争演进到非现实性冲突性质的刑事社会抗拒,打压为其提供了原动力,打压所输入的风险能量与合法性状态、相对剥夺感的强弱、改变被剥夺境遇的可能性和边缘化人格等因素交互影响、彼此"型塑"共同铺设了社会抗拒的刑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社会抗拒 刑事路径 表达 打压
下载PDF
刑事社会抗拒的演进情境与动力系统研究——以两个个案为样本的分析
6
作者 钟云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刑事社会抗拒是个体借刑事犯罪为手段实施的对社会制度安排的抵制与拒绝。为了利益博弈,矛盾双方以表达与打压为基本手段持续展开对立性互动并伴随敌意累积、强化和扩散是刑事社会抗拒情境演进的基本模式。在刑事社会抗拒情境演中,打压... 刑事社会抗拒是个体借刑事犯罪为手段实施的对社会制度安排的抵制与拒绝。为了利益博弈,矛盾双方以表达与打压为基本手段持续展开对立性互动并伴随敌意累积、强化和扩散是刑事社会抗拒情境演进的基本模式。在刑事社会抗拒情境演中,打压、合法性状态、相对剥夺感、改变被剥夺境遇的可能性和边缘化人格共同构成了基本动力因子,动力因子间交互影响、彼此"型塑"建构起内在动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刑事社会抗拒 表达 打压 演进 动力
下载PDF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7
作者 胡云峰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9年第1期238-252,544,共16页
2005年,德国霍耐特先生的《为承认而斗争》被翻译成中文,十几年过去,恐怕就连当年的翻译者胡继华先生也想不到,霍耐特的思想在国内受到那么多的关注和理解。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越是处于无蔽状态,正确的东西反而越自行隐匿,过多的解读... 2005年,德国霍耐特先生的《为承认而斗争》被翻译成中文,十几年过去,恐怕就连当年的翻译者胡继华先生也想不到,霍耐特的思想在国内受到那么多的关注和理解。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越是处于无蔽状态,正确的东西反而越自行隐匿,过多的解读反而可能将这位理论家身上某种气质或理论要素淹没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 为承认而斗争 无蔽 辩证法 海德格尔 伦理 理论要素
下载PDF
抗争政治学视域下的治理秩序与制度选择
8
作者 梁华平 张倩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33-238,258,共7页
社会治理是一项浩瀚繁杂的系统工程,频发的社会抗争表征着民众与现有体制的裂度,解构着制度的刚性,影响社会稳定,降低政治认同.在社会治理中,制度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在抗争政治学的研究视角下,制度选择在宏观上应考量发展与秩序的问... 社会治理是一项浩瀚繁杂的系统工程,频发的社会抗争表征着民众与现有体制的裂度,解构着制度的刚性,影响社会稳定,降低政治认同.在社会治理中,制度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在抗争政治学的研究视角下,制度选择在宏观上应考量发展与秩序的问题,在微观上应考量利益、权利和权力的边界问题,在制度存量和增量上应考量其短缺和剩余的问题,而在效益上应考量其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治理秩序 制度选择 抗争政治
下载PDF
当代社会病态的普遍化——基于生物医学、文化政治、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9
作者 Carl Ratner 宋群(译)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135-155,共21页
这篇文章力图把"当代病态"这一议题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清楚地阐释它。我阐述了一个文化政治模式,即(a)为什么病态以多种形式,并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b)如何干预泛滥的病态,并最终根除它。此模式借鉴了埃里克... 这篇文章力图把"当代病态"这一议题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清楚地阐释它。我阐述了一个文化政治模式,即(a)为什么病态以多种形式,并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b)如何干预泛滥的病态,并最终根除它。此模式借鉴了埃里克·弗洛姆的工作成果,他阐明:在许多或大多数社会里,病态是如何成为正常社会的,心理的活动的特征的。这篇文章还讨论了两种流行病态模式,它们误解病态,非正确,因而不能纠正、根除或预防病态。第一种错误解释病态的是标准生物医学模式。第二种错误解释病态的是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模式,它否认所有病态,并坚持认为所有行为包括病态是个体选择和主动性的积极表现,必须得到确认和接受,而不是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病态 正常病态 文化政治 健康 社会斗争
原文传递
“名”与“实”:社会抗争与社会抗拒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钟云华 《行政与法》 2012年第10期48-51,共4页
当前,我国学界存在把社会抗争与社会抗拒等同看待的错误认识。通过"名"的辨析和"实"的比较我们发现,两者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指向、性质及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社会抗争属于"依法抗争"范畴,... 当前,我国学界存在把社会抗争与社会抗拒等同看待的错误认识。通过"名"的辨析和"实"的比较我们发现,两者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指向、性质及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社会抗争属于"依法抗争"范畴,对社会建构具有一定的正功能;而社会抗拒带有"以法抗争"属性,负面影响较大。在我国转型期社会冲突的现实图景中,社会抗争行动已经普遍化,社会抗拒行为尽管量少但已成为社会风险的一种新动向、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社会抗拒 性质 功能 现实图景
下载PDF
《马兰花》:一部因社会误读而被严重扭曲的作品
11
作者 吴其南 吴翔之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马兰花》是改编自《蛇郎》《马莲花》等民间故事的童话作品。由于当时具有政治意味的接受语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使阅读不知不觉成为一种集体性的误读,而这种误读从整体上改变了《马兰花》的面貌。《马兰花》既留存... 《马兰花》是改编自《蛇郎》《马莲花》等民间故事的童话作品。由于当时具有政治意味的接受语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使阅读不知不觉成为一种集体性的误读,而这种误读从整体上改变了《马兰花》的面貌。《马兰花》既留存着民间故事的烙印又体现出改编者的价值理想,成为表现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兰花 蛇郎 马莲花 任德耀 社会误读 阶级斗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