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家庭的社会地位与子女早期社会化
1
作者
李欣欣
《社会工作》
2007年第2期19-21,共3页
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单位,运用社会分层及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将家庭的社会地位分为家庭的财富地位、权力地位、声望和文化资本地位,分析了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方面对子女早期社会化的理念、目标以及方式的影响和功能。
关键词
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社会地位
家庭社会地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父母养育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基于流动与非流动家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婷
王诗尧
张明红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37,共12页
为考察父母养育效能感、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和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上海郊区556个流动与非流动婴幼儿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和非流动家庭父母在"安全""情感"和"情绪"领域的养...
为考察父母养育效能感、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和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上海郊区556个流动与非流动婴幼儿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和非流动家庭父母在"安全""情感"和"情绪"领域的养育效能感较高,在"规范"和"教育"领域得分最低;流动家庭父母的养育效能感和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得分均显著低于非流动家庭的父母;对流动家庭来说,父母的"常规"效能感正向预测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对非流动家庭来说,父母的"教育"效能感正向预测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虽然流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远低于非流动家庭,但两类家庭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不仅应进一步普遍提高家长的科学教养意识和自信心,而且应更深入地鉴别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在教养方面需要提升的具体领域,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帮助父母提高教养能力,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育效能感
家庭教养活动参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婴幼儿认知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谁更有可能受到欺凌:穷孩子还是富孩子——家庭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
8
3
作者
孙晓雪
《基础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3,共8页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是否遭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本文以649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对学生是否遭受欺...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是否遭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本文以649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对学生是否遭受欺凌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三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年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维度、学生是否遭受欺凌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要提高防治校园欺凌的针对性,以及父母通过转变家庭教养方式满足被欺凌学生在家庭中自尊、安全感等需求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教养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
被引量:
1
4
作者
常青松
胡景梁
刘子曦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34,共22页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同作用于精神健康影响时,既可能产生互相补偿的效果,也可能呈现相互加强的趋势。为检验两种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CGSS2017),以个人的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为调节变量,探究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精神健康的促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总人口中还是在性别组间对比中,“资源补偿理论”都得到支持:相较于出身阶层较高者,出身于劣势社会阶层的人能够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回报;相对于男性,面临双重劣势的女性能够从教育成就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健康回报。本文对改善女性及先赋家庭资本劣势人口的精神健康提出了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
精神健康
资源补偿理论
资源强化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家庭的社会地位与子女早期社会化
1
作者
李欣欣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社会工作》
2007年第2期19-21,共3页
文摘
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单位,运用社会分层及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将家庭的社会地位分为家庭的财富地位、权力地位、声望和文化资本地位,分析了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方面对子女早期社会化的理念、目标以及方式的影响和功能。
关键词
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社会地位
家庭社会地位
Keywords
social
ization
the
early
period
social
ization
social
status
social
status
of
family
分类号
C913.1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父母养育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基于流动与非流动家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婷
王诗尧
张明红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37,共12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农民工子女全纳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编号:17YJC880070)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资助项目
文摘
为考察父母养育效能感、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和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上海郊区556个流动与非流动婴幼儿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和非流动家庭父母在"安全""情感"和"情绪"领域的养育效能感较高,在"规范"和"教育"领域得分最低;流动家庭父母的养育效能感和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得分均显著低于非流动家庭的父母;对流动家庭来说,父母的"常规"效能感正向预测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对非流动家庭来说,父母的"教育"效能感正向预测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虽然流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远低于非流动家庭,但两类家庭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不仅应进一步普遍提高家长的科学教养意识和自信心,而且应更深入地鉴别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在教养方面需要提升的具体领域,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帮助父母提高教养能力,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
关键词
养育效能感
家庭教养活动参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婴幼儿认知发展
Keywords
pareming
self-efficacy
involvement
of
home-based
activities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infant
and
toddler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谁更有可能受到欺凌:穷孩子还是富孩子——家庭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
8
3
作者
孙晓雪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基础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3,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与OECD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及发展趋势比较研究》(编号:VDA160002)
文摘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是否遭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本文以649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对学生是否遭受欺凌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三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年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维度、学生是否遭受欺凌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要提高防治校园欺凌的针对性,以及父母通过转变家庭教养方式满足被欺凌学生在家庭中自尊、安全感等需求的建议。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教养方式
Keywords
bullying
on
campu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parenting
style
分类号
G6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
被引量:
1
4
作者
常青松
胡景梁
刘子曦
机构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34,共2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未成年人口自杀风险的社会根源和预防策略研究”(项目号:21CSH057)的资助。
文摘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同作用于精神健康影响时,既可能产生互相补偿的效果,也可能呈现相互加强的趋势。为检验两种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CGSS2017),以个人的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为调节变量,探究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精神健康的促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总人口中还是在性别组间对比中,“资源补偿理论”都得到支持:相较于出身阶层较高者,出身于劣势社会阶层的人能够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回报;相对于男性,面临双重劣势的女性能够从教育成就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健康回报。本文对改善女性及先赋家庭资本劣势人口的精神健康提出了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
关键词
教育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
精神健康
资源补偿理论
资源强化理论
Keywords
education
social
status
of
family
of
origin
mental
health
Resource
Compensation
Theory
Resource
Enhancement
Theory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家庭的社会地位与子女早期社会化
李欣欣
《社会工作》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父母养育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活动参与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基于流动与非流动家庭的对比研究
刘婷
王诗尧
张明红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谁更有可能受到欺凌:穷孩子还是富孩子——家庭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孙晓雪
《基础教育》
北大核心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
常青松
胡景梁
刘子曦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