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宪法教义学反思:一个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58
1
作者 李忠夏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2,共20页
在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时期,宪法教义学需回答如何回应社会转型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宪法教义学的体系内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传统法教义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概念建构和逻辑方法实现法学的科学性,凯尔森将之限定在法规范的认知体系上,而将价值... 在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时期,宪法教义学需回答如何回应社会转型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宪法教义学的体系内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传统法教义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概念建构和逻辑方法实现法学的科学性,凯尔森将之限定在法规范的认知体系上,而将价值判断视为法政治。随着时代的变迁,法教义学出现了知识上的转向,被凯尔森视为法政治的价值判断领域扩展成为法教义学的任务之一。在社会功能分化背景下,宪法也承载了双重功能:抵御政治、经济等系统的直接侵入,将系统外的价值引入法律系统并辐射至整个法律领域。由此,宪法教义学需要实现从确定性向可能性的转变,需要整合安定性与后果考量,通过引入宪法变迁理论,建立"宪法变迁一确定规范可能性的边界一作出宪法决定"的工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宪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宪法学方法论
原文传递
法教义学与社会科学——以刑法学为例的展开 被引量:29
2
作者 车浩 《中国法律评论》 CSSCI 2021年第5期118-139,共22页
是运用传统法学方法论,还是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不是法教义学与各种非法教义学的本质区别。在现行法的效力框架内克服体系冲突,落脚于法律适用,为司法实务提供一般性规则,这才是法教义学的教义性所在。法教义... 是运用传统法学方法论,还是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不是法教义学与各种非法教义学的本质区别。在现行法的效力框架内克服体系冲突,落脚于法律适用,为司法实务提供一般性规则,这才是法教义学的教义性所在。法教义学与社会科学能够形成内部合作关系。将社会科学融入法教义学体系,成为塑造教义的材料和工具,锻造指引实务的规则,这种研究的性质仍然是法教义学。与社会科学的内部合作能够改善教义学的论证结构,提升教义学的生产能力,输出更加有想象力和说服力的法教义学产品。本文以对占有概念、被害人同意和诽谤罪的经济分析为例,以对扒窃概念、保证人地位和邻里纠纷的社会学考察为例,展示如何在内部合作中借助社会科学来解读和形成教义。此外,法教义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还存在功能性协作的外部合作关系。本文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为例,说明犯罪学、刑事政策与法教义学之间的外部合作。"社科法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科学的专门形式,本身并不足以说明和代表法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科法学"应当致力于与法教义学展开外部合作而不是缺乏实益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社会科学 社科法学 经济分析 社会学考察
原文传递
发现看不见的事实:社会科学知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剑源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67,192,193,共16页
在"看得见的"个案事实之外,还经常存在着一些不容易被直接发现,但却客观存在,并会对人的行动产生影响和约束,甚至会对案件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的"看不见的事实"。法官往往需要借助科学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才能... 在"看得见的"个案事实之外,还经常存在着一些不容易被直接发现,但却客观存在,并会对人的行动产生影响和约束,甚至会对案件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的"看不见的事实"。法官往往需要借助科学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才能有效地发现这些"看不见的事实"。有专门知识的人士出庭进行说明或提出意见,社会调查报告和评估量表的运用,以及法官在司法审判中主动运用社会科学知识认定事实、进行说理等,是社会科学知识进入司法实践并助力于法官发现"看不见的事实"的较常见方式。在我国当下的司法实践中,社会科学知识作为证据,在发现"看不见的事实"的过程中已经有一些运用,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盲区,需要立法上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从准入资格、可靠性和证明力、利害关系人回避、防止滥用等方面予以规定并严格适用,克服其可能会被滥用的风险。通过社会科学知识发现"看不见的事实",有助于法官查清整体案件事实,作出合理判决,帮助司法打通与实质正义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审判 事实认定 社会科学知识 证据 法律和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中国法学流派化志趣下刑法学的发展方向:教义学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艳红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0-124,共15页
当下,中国刑法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结合中国法学流派发展的大背景,探讨中国刑法的发展方向问题因而极有必要。当下中国虽然没有形成法学流派,但中国法学者对建立法学流派的志趣异常明显,并已初步形成政法法学、教义法学和社... 当下,中国刑法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结合中国法学流派发展的大背景,探讨中国刑法的发展方向问题因而极有必要。当下中国虽然没有形成法学流派,但中国法学者对建立法学流派的志趣异常明显,并已初步形成政法法学、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三种学派。作为部门法的刑法,学派之争虽然启动甚早但远未尘埃落定。刑法教义学并未得到中国刑法学者的一致认同,政法法学生命力强大,社科法学的兴盛也要求更进一步思考刑法学的方向问题。根据政法法学与社科法学的各自特点,以及刑法学科的自身属性,在政法法学与教义法学之间,中国刑法应选择(刑)法教义学;在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之间,中国刑法应选择(刑)法教义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流派 政法法学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刑法教义学
下载PDF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异中之同——一种法哲学省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62,共9页
学界关于法教义学或社科法学作为主流法学研究范式的论争并不充分,原因之一是法哲学视野的省察长期缺失。各部门法学几乎天然就是教义学式的,作为方法论的法教义学常常被誉为法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其实,法哲学可以看作法教义学自带的纠... 学界关于法教义学或社科法学作为主流法学研究范式的论争并不充分,原因之一是法哲学视野的省察长期缺失。各部门法学几乎天然就是教义学式的,作为方法论的法教义学常常被誉为法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其实,法哲学可以看作法教义学自带的纠错系统或纠偏系统,前者总是站在更广阔的理论平台上检视后者的基本问题和前提问题,追问现代法律从形式到实质内涵的整体意义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法哲学的理解往往贯穿社科调研的整个过程,决定研究方法的选择、材料筛选的标准、数据处理的方式等,也决定研究者自我反思的深度及其理论推演的原点设定。从法哲学视角看,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在相异中不乏相同之处,用沃格林的话说,两者本质上都属于非智性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范式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法哲学
下载PDF
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被引量:5
6
作者 侯猛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3,共12页
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兴起,后又经历了自发研究和自觉研究的阶段,从最早的法社会学拓展到法社会科学。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包括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个方面。外部视角关注法与社会的关系,内部视角则是对立法、执法、司... 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兴起,后又经历了自发研究和自觉研究的阶段,从最早的法社会学拓展到法社会科学。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包括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个方面。外部视角关注法与社会的关系,内部视角则是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过程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当前,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并且出现了分化与交锋,如何处理法律经验研究与法律理论研究、法律定性研究与法律定量研究、部门法学(法教义学)研究与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这三组关系成为新的焦点。就整体来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部门法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联系,特别是要注意在法律实务中总结社会科学的运用经验,密切关注国外法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力求在中国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的法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社会学 法社会科学 法律经验研究 部门法学 整体论
下载PDF
回顾与瞻望:我国体育法研究范式之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国友 《浙江体育科学》 2013年第1期10-18,共9页
当学术共同体中一定数量的研究形成比较固定的"套路",即大体相同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领域、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和知识资源,具有共同的逻辑基础,就可以说有了一个研究范式。在分析库恩"范式"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范式的... 当学术共同体中一定数量的研究形成比较固定的"套路",即大体相同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领域、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和知识资源,具有共同的逻辑基础,就可以说有了一个研究范式。在分析库恩"范式"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范式的概念、学术功能、确立的标志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研究范式理论,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特点,认为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政治法学、立法法学、解释法学和社科法学等四种研究范式,并逐一加以例证,予以阐释。期望通过研究,能概括出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大致轮廓特征,对体育法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范式 体育法学 政治法学 立法法学 解释法学 社科法学
下载PDF
超越范式之争——文史哲法学的前提、立场与展望
8
作者 孙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学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法学研究范式,它倡导厚植于中国的文史哲传统。其中,文学是法学素材的来源,史学是法学精神的见证,哲学则是法学价值的终极追求。文史哲法学旨在沟通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侧重将文史哲作为工具和视角来研究人文与法学的互动关系,将人文价值和生活实践统一于法学研究场域之内,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追求普遍性与实践性向度。中华法治文明在保持其独立个性、赋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为纾解人类的法律工具主义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促使法学脱离封闭的教条式思维模式与理论的窠臼,进而更好地为中国法学的本土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哲法学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法系
下载PDF
“三常思维”:法学方法论的统领性思维 被引量:8
9
作者 马荣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49-62,共14页
法学方法论的常识、常理、常情思维即"三常思维",首先具有包含人性内容的实践价值性,即其拱举着现代人性法治与良心法治,并由此引申出一种法治观。社科法学和教义法学形成且秉持"三常思维"具有应然性。对于社科法... 法学方法论的常识、常理、常情思维即"三常思维",首先具有包含人性内容的实践价值性,即其拱举着现代人性法治与良心法治,并由此引申出一种法治观。社科法学和教义法学形成且秉持"三常思维"具有应然性。对于社科法学和教义法学的统领性及其对法学方法一元论的支撑,又一道说明着法学方法论"三常思维"的融合性。实践价值性、应然性和融合性使得"三常思维"成为法学方法论的"统领性思维"。最终,"三常思维"凝结着法学方法论的一种学术范式即"融合范式",并引申出一种法学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论 三常思维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统领性
下载PDF
新兴法领域的社会科学运用:以金融法为中心 被引量:9
10
作者 缪因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95,共9页
法学是围绕成文法律规则展开的学科。近年来,强调解释法律规则、探求其体系性的法教义学方法在我国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并在民法、刑法等传统学科占据了优势地位。然而,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始终可与之颉颃,并尤胜于对法律制度的整体... 法学是围绕成文法律规则展开的学科。近年来,强调解释法律规则、探求其体系性的法教义学方法在我国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并在民法、刑法等传统学科占据了优势地位。然而,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始终可与之颉颃,并尤胜于对法律制度的整体研究。在这两大理论进路高峰之间的新兴“平原”地带,学科研究方法的适用面貌更为复杂。以金融法为例,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密实的小教义体系,但整体上需要不断通过社会科学的审视来频繁更新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对大部分的部门法特别是新兴法领域来说,以法教义学思维主导司法观和执法观,以社会科学研究指导立法观和修法观,或许是一种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法学 法教义学 金融法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法体系独立性审视与趋势展望——基于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双重进路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迎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31,共12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涉农法律的立法目标、立法原则、立法内容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对农业法体系的逻辑自洽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作为我国法学研究两种典型范式,将其嵌入农业法领域审视农业法体系独立性,可更加直观地考察农业...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涉农法律的立法目标、立法原则、立法内容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对农业法体系的逻辑自洽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作为我国法学研究两种典型范式,将其嵌入农业法领域审视农业法体系独立性,可更加直观地考察农业法体系的张力与限度,进而廓清农业法体系自主、体系扩容、体系补强路径。农业法应跳出现有部门法尤其是经济法部门的桎梏,在传统部门法体系之外单列作为专门性独立法部门,以体系自主性来加快《农业农村基本法》制定,为未来农业法法典化做准备。农业法作为跨部门法、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集成体系,以体系扩容统合农业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证立农业法体系独立性提供理论支撑。在诸如行业法、领域法等条块集合研究、点状集成研究日趋关注背景下,农业法可在体系自主性前提下,吸收其理论范式,补强行业法治、农业农村重大改革问题等方面的制度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农业法 体系独立性
下载PDF
直面体育实践:体育法学研究的社科法学进路 被引量:5
12
作者 汤卫东 张剑威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6-61,共6页
以发表的《在路上:中国体育法学向何处去》与《刚刚在路上:再论中国体育法学向何处去》为蓝本,探讨了中国体育法学发展问题。近些年,中国主流的体育法学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未能直面中国的体育法治实践和诸多经验素材,研究语境日渐远... 以发表的《在路上:中国体育法学向何处去》与《刚刚在路上:再论中国体育法学向何处去》为蓝本,探讨了中国体育法学发展问题。近些年,中国主流的体育法学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未能直面中国的体育法治实践和诸多经验素材,研究语境日渐远离体育实践的现实场景,缺乏对体育法律问题与其他社会现象勾连关系的关注。基于此,笔者阐述了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中理论构建本土不足、研究主题缺少对中国体育法制现实问题应有关注以及体育法学研究的是体育法律规范还是人及其体育实践等问题。研究认为:体育法学走的是建构理性之路。体育法运作根本上是人的体育实践,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因体育而生之法,而非制定体育之法。未来中国体育法学发展应直面现实的体育法律现象、规律,可依循一条从实践出发的社科法学进路前行,以扩展研究体育法学问题的知识界限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法 中国体育法学 体育实践 社科法学 体育法治 体育法律规范
下载PDF
“科学”在司法中的运用--基于学者与法官互动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侯猛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28,共13页
法学界关于司法的理论争论目前还聚焦于社会科学是否破坏形式法治,是否构成对法律(规范)科学的挑战,社会科学在司法中的运用限度等议题。但司法实践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新兴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对中国司法构成真正的挑战,另一方面,... 法学界关于司法的理论争论目前还聚焦于社会科学是否破坏形式法治,是否构成对法律(规范)科学的挑战,社会科学在司法中的运用限度等议题。但司法实践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新兴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对中国司法构成真正的挑战,另一方面,法官实际上按照自己的经验运用不同类型的科学。国内法学界对以上两方面都缺少理论反思。面对“科学”认识的差异,特别是不同科学带来的挑战,法学学者需要与法官加强联系,凝聚“科学”共识,有机整合规范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才能更新并形成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科学 社会科学 信息技术 法学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法家学说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建构——立足于法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喻中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77,共16页
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国性,而儒家学说是中国人文学科中国化的主要传统资源。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前提、理论范式均源于西方,尚未完成中国化建构。要完成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建构,最值得挖掘的传统资源是法家学说。在先... 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国性,而儒家学说是中国人文学科中国化的主要传统资源。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前提、理论范式均源于西方,尚未完成中国化建构。要完成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建构,最值得挖掘的传统资源是法家学说。在先秦时期,法家与儒家处于并立的地位,构成先秦思想的两大重要源流。汉代以后,儒法合流,共同建构了延伸至清代的儒法国家。儒家学说已经滋养了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而法家学说作为中国古典的社会科学,则可以滋养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无论是法学、政治学还是经济学,都可以在法家学说中找到其理论源头。中国的社会科学应当与法家学说对接起来,应当通过法家学说完成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学说 社会科学 中国化 法学交叉研究 依法治国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背景下的法律方法论研究——2014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光宁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在2014年中,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凸显自身的实践功能,力图对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发挥直接而明确的推动作用,这一宏观指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理论基础方面,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之争并未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其背后的共识是法学研... 在2014年中,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凸显自身的实践功能,力图对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发挥直接而明确的推动作用,这一宏观指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理论基础方面,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之争并未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其背后的共识是法学研究应当取长补短,在各自分析视角内为法治实践提供最优参考。在自身理论体系方面,法律解释、法律论证等具体法律方法的研究,也特别强调以史为鉴和案例分析,最终落脚点也是为当前的法治实践服务。在法治建设的实践方面,法律方法论对现在的宏观法治理念和微观的司法制度,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案例指导制度就是典型例证。关注法治实践,为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将继续成为法律方法论研究的整体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案例指导
下载PDF
法教义学在中国:历程、疑问与反思
16
作者 雷磊 《法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1,共19页
法教义学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在继受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中国式疑问。在中国,法教义学起步于“局外人”批判,成型于与社科法学的论战,并因多种关联性研究的兴起而壮大。围绕法教义学形成的“中国之问”主要包括性质之问、功用之问... 法教义学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在继受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中国式疑问。在中国,法教义学起步于“局外人”批判,成型于与社科法学的论战,并因多种关联性研究的兴起而壮大。围绕法教义学形成的“中国之问”主要包括性质之问、功用之问和普遍性之问。这些疑问的产生或者是源于“跨语际实践”中的中国式联想,或者是因为过于轻视法教义学的功效或忽视其功效的限度,或者是出于对学术自主性与开放性之关系的误解。目前对法教义学的定位也存在片面理解或者误区。在澄清这些疑问的同时必须指出,中国的法教义学研究与司法实践之间仍比较疏离,研究的成熟度在各法律领域的差异较为明显,法教义学概念构造和知识体系化的自主能力尚有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予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法的安定性 法学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社会科学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智航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法学界对于社会科学在司法裁判中运用的研究源于对以逻辑演绎方法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在法学中支配地位的反思和以经验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在法学中的兴起。为了确保进入裁判性事实认定领域的社会科学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社会科学必须借... 法学界对于社会科学在司法裁判中运用的研究源于对以逻辑演绎方法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在法学中支配地位的反思和以经验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在法学中的兴起。为了确保进入裁判性事实认定领域的社会科学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社会科学必须借助相应的证据规则。社会科学知识作为证据的准入标准经历了一个从普遍认同标准到科学有效性标准的转变。社会学解释方法和社会框架是社会科学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加以运用的两种方式。社会学解释方法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运用应当以法律存在多种相互冲突的解释或存在"隐藏的漏洞"为前提,找寻法律概念所包含的肯定选项或者中性选项,并遵循比例原则和受到法律规范性质的约束。社会框架的运用必须以尊重本国文化传统和日常基本逻辑为前提,并结合其他因素,以充分发挥社会框架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法教义学 司法裁判 社会学解释方法 社会框架
原文传递
新制度经济学能统一社会科学吗? 被引量:4
18
作者 卢现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7,共8页
本文对科斯和诺思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能统一社会科学的命题进行了诠释。与其说新制度经济学统一社会科学,倒不如说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他们相互需要。没有其他社会科学的支撑,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很难向纵深方面发展;社会科学借助新... 本文对科斯和诺思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能统一社会科学的命题进行了诠释。与其说新制度经济学统一社会科学,倒不如说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他们相互需要。没有其他社会科学的支撑,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很难向纵深方面发展;社会科学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其解释力。这种互动将有利于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社会科学 交易费用 经济人 法经济学
下载PDF
论社科法学与中国法理学的发展
19
作者 李其迪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4-67,共4页
法理学这一概念及学科引入中国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其中,国内的社科法学研究作为分支发展迅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社科法学者关注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状态,从社会现象切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制度性原因,逐... 法理学这一概念及学科引入中国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其中,国内的社科法学研究作为分支发展迅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社科法学者关注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状态,从社会现象切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制度性原因,逐渐形成该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社科法学的发展依然充满挑战,要想在中国法理学的学术框架下获得长足发展,需要处理好与法教义学之间的关系,保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法学 法教义学 法理学 中国法理学
下载PDF
理论、场域与未来: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争论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龙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4,共10页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中国法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中国法学研究的独立性与自觉性。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争论具有多重维度,二者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我国法治发展的阶段性。由于法解释资源的短缺,作...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中国法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中国法学研究的独立性与自觉性。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争论具有多重维度,二者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我国法治发展的阶段性。由于法解释资源的短缺,作为法学基本研究方法的法教义学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由此,社科法学填补了法教义学缺位的真空地带。未来在共享法治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将会互融互通,待法解释资源供给进一步充实后,法教义学将会获得更大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法学 法教义学 理论场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