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被引量:98
1
作者 冯建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11,共4页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统整 自然生命 社会生命 精神生命
下载PDF
生命教育论纲 被引量:71
2
作者 冯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5期5-12,共8页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 ,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 ,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 ,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 ,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 ,具有全面性 ;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 ,具有生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命 精神生命 社会生命 教育
下载PDF
生命教育视阈中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 被引量:58
3
作者 舒宗礼 王华倬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由性与独特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文献...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由性与独特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的完整生命出发,阐释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对我国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进行检视,并简陈其回归途径。认为,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以生命发展为逻辑主线,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生命完善为落脚点的教育实践活动。我国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侧重表现在学生自然生命的"去兽性化"、精神生命的"去个性化"和社会生命的"去责任化"。为此,体育教学须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尊重和敬畏生命,以生命发展为逻辑主线,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真谛,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学生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体育教学 自然生命 精神生命 社会生命
下载PDF
空间、力与社会 被引量:52
4
作者 黄应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21,共13页
空间是社会文化现象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而又有其特定性或其内在的逻辑。人类学的空间研究 ,不仅能提供我们对于人类学研究议题的新的着手点与探讨方式 。
关键词 空间 社会生活 社会权力 社会文化 人类学研究 聚落 文化习惯 权力 社会 空间研究
下载PDF
中国社区治理研究:近期回顾与评析 被引量:49
5
作者 马全中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104,共12页
随着社区在社会管理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社区治理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文本梳理近年来国内社区治理的研究发现,理论界与实践领域主要就社区治理的模式、社区治理的政策网络、社区治理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社区治... 随着社区在社会管理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社区治理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文本梳理近年来国内社区治理的研究发现,理论界与实践领域主要就社区治理的模式、社区治理的政策网络、社区治理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社区治理的主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总体上,我国社区治理研究存在研究视角的"舶来主义",研究方法的单一化,研究内容的"泛对象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服务型政府 社会生活 述评
下载PDF
教育生活简论 被引量:25
6
作者 傅松涛 刘树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和领域内,不断展示生命力量,体验生命价值,满足生命需要,实现自我及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教育...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和领域内,不断展示生命力量,体验生命价值,满足生命需要,实现自我及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教育生活可根本地划分为摄取性专业教育生活、展示性专业教育生活、工具性专业教育生活和非专业教育生活等几个基本类型。教育生活是连接社会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只有不断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教育生活,人类才能把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转化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教育的生活目的和价值,实现教育社会实体环境和内容的生活化,不断开发和满足学习者的教育需要,人们才能不断参与、创造和再现教育-社会生活并获得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教育生活 教育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空间嵌入视野下乡村教师社会生活的变迁 被引量:30
7
作者 车丽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8-84,共7页
百年的乡村教育史也是一部乡村教师生活空间的变迁史,乡村教师经历了从乡村嵌入到脱嵌的历史过程。嵌入乡村的教师社会生活具有乡土性、地域性、群际性特征,而伴随着撤点并校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乡村教师纷纷与乡村脱嵌,生活在区别于城... 百年的乡村教育史也是一部乡村教师生活空间的变迁史,乡村教师经历了从乡村嵌入到脱嵌的历史过程。嵌入乡村的教师社会生活具有乡土性、地域性、群际性特征,而伴随着撤点并校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乡村教师纷纷与乡村脱嵌,生活在区别于城乡居民的异质文化空间,成为远离乡村社会的"他者"和游走于城市社会的"边缘人"。在现代社会,为使乡村教师重新嵌入乡村社会,承担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职能,我们需要有侧重地引导乡村子弟回归乡土,加强乡村文化的涵化作用,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弥合乡村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隔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生活空间 社会生活 空间嵌入 空间脱嵌
下载PDF
将生命还给社会:传记法作为一种总体叙事方式 被引量:26
8
作者 赵丙祥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70,共34页
在田野民族志和历史编纂学中,传记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分析林耀华的作品入手,将其置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思想脉络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记法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研究中的潜力与可能性。本文将谱系法、个人生命... 在田野民族志和历史编纂学中,传记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分析林耀华的作品入手,将其置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思想脉络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记法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研究中的潜力与可能性。本文将谱系法、个人生命史和社会生命论归纳为"传记法三角"。在(扩展)谱系法和社会结构论的基础上,生命传记法可以呈现一个或多个人的生命历史,作为大历史中的片段。不过,现象学路径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离开对中央政权本身和总体结构的考察。在"时势"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呈现生命传记,才不会只是个体的故事,而有希望成为一种对中国"总体"社会生活的有力叙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法 生命史 谱系法 社会结构 时势
下载PDF
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被引量:19
9
作者 梁景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8,共5页
社会生活是人类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概念,学人对其很少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对学术处女地的不断开拓,很多日常概念不断引起研究者高度关注,社会生活即为其中之一。社会文化史是研究社会生活与其内在观念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社会... 社会生活是人类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概念,学人对其很少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对学术处女地的不断开拓,很多日常概念不断引起研究者高度关注,社会生活即为其中之一。社会文化史是研究社会生活与其内在观念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社会生活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视角和领域,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史 概念
下载PDF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郭湛 王文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29,共7页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具有日渐增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调节、自我再生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不断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充满活力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具有日渐增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调节、自我再生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不断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充满活力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有机体 和谐社会 社会生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抗日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云峰 刘俊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75-81,共7页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生活的传统色彩仍十分浓厚,但是到了抗日时期(1931~1945),由于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各方面...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生活的传统色彩仍十分浓厚,但是到了抗日时期(1931~1945),由于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迁既带有计划变迁、战时变迁等特点,也颇具近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时代进步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时期 西北地区 社会生活 变迁
下载PDF
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通过对若干称谓语的演变的考察,认为称谓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并具有一定导向力量,大多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关键词 称谓语 演变 社会生活 导向力量
下载PDF
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3
13
作者 常建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5-110,共16页
明代生活史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吴晗对仕宦阶级生活的开创性探讨。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伴随文化史、社会史、社会生活史的兴起,才得以正式开展,有从社会生活史到日常生活史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上从物质文化消费进入生活... 明代生活史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吴晗对仕宦阶级生活的开创性探讨。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伴随文化史、社会史、社会生活史的兴起,才得以正式开展,有从社会生活史到日常生活史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上从物质文化消费进入生活史研究,从社会性别研究进入生育医疗、婚姻家庭、消费领域、社会交往的生活史,引领风气。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士人或文人的生活、物质生活消费、城市生活等方面。未来或许会在日常生活与全球化的关联特别是货币使用方面着力,还会加强借鉴并整合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社会史以及跨学科研究,也会用力于对于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农村、不同地区日常生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社会生活 生活方式 明代 民生 物质文化
下载PDF
民间传统体育与乡村社会生活——以忻州、定襄、原平摔跤挠羊赛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潘慧生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6-81,共6页
民间传统体育是特定区域社会的民俗现象,是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摔跤赛是山西省忻州、定襄、原平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它的长期盛行使该地区的乡村民众心理得到了全方位的调节,丰富了乡土话语,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民间传统体育是特定区域社会的民俗现象,是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摔跤赛是山西省忻州、定襄、原平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它的长期盛行使该地区的乡村民众心理得到了全方位的调节,丰富了乡土话语,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挠羊汉,乡村社会生活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统体育 摔跤 挠羊赛 社会生活
下载PDF
社会史视角下中共革命史研究的突破与反思 被引量:13
15
作者 韩晓莉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4,共6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学科间交流融合的增强,借鉴社会史理论方法深化中共革命史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新革命史"的提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社会文化的解读,都体现了社会史视角下,中共革命史研究的不...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学科间交流融合的增强,借鉴社会史理论方法深化中共革命史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新革命史"的提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社会文化的解读,都体现了社会史视角下,中共革命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研究热潮的形成。在肯定视角转向为中共革命史研究带来学术突破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传统革命史研究的合理内核,避免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碎片化"问题,坚持研究的本土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 新革命史 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初的游动摊贩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武汉、上海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胡俊修 姚伟钧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7-154,共8页
游动摊贩是活跃在古今中外、城市乡村的一个社会群体。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游动摊贩遭遇了新的生机与挑战。都市的胸襟确实给他们提供了谋生的机会,但即便他们练就五花八门的生存技艺,却依旧无法摆脱漂移不定的生活境遇。他们与都市居... 游动摊贩是活跃在古今中外、城市乡村的一个社会群体。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游动摊贩遭遇了新的生机与挑战。都市的胸襟确实给他们提供了谋生的机会,但即便他们练就五花八门的生存技艺,却依旧无法摆脱漂移不定的生活境遇。他们与都市居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市民日常生活相伴相生,成为美妙的"城市之音"。然而,其难以避免的不良习性,又成为城市社会不和谐的音符。在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浪潮中,摊贩被纳入国家强力控制范围,他们因生计问题与市容交通之悖时而与市政当局滋生冲突。尽管面对国家公权的暴力执法,大多小贩无力应对而选择忍受避让,但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他们也会联合起来,采取激烈的抗拒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基本生存权和生活方式。冲突的结果是,市政当局回到体恤民生的政策与实践轨道上来,终归重获地方社会的秩序和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动摊贩 城市社会 市民生活 社会冲突 市政管理
原文传递
论生命的本真与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郑晓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9,共6页
在探讨人之生命本真的问题时,必须联系到人之“生”与“死”两个方面,所以,虽然每个人之人生都显现为生命在时间长河中一维性的流逝,但却内含三重性:一是生理性血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精神性超越生命,此之谓生命本真。人们只... 在探讨人之生命本真的问题时,必须联系到人之“生”与“死”两个方面,所以,虽然每个人之人生都显现为生命在时间长河中一维性的流逝,但却内含三重性:一是生理性血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精神性超越生命,此之谓生命本真。人们只有真正意识到并自觉地从生命的三重性出发安排人生,才能引伸出正确的生命意识,拥有合理的生活态度,减少人生中的痛苦而获得幸福与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本真 生命意义 血缘生命 社会生命 超越生命
下载PDF
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永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57,共8页
明代实行的匠户世袭制度,对民众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这一制度为民众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为承担世袭性的匠役,从明初开始,不少匠户就与没有血缘联系的匠户合充匠户户籍。随着时间推移,匠户内部形成了复杂的权... 明代实行的匠户世袭制度,对民众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这一制度为民众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为承担世袭性的匠役,从明初开始,不少匠户就与没有血缘联系的匠户合充匠户户籍。随着时间推移,匠户内部形成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处理这些关系,负责料理本户服役事务的户首也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匠户在制度的推动下,超越"原生性归属"的界限,与本无社会关系的其他民众打交道。其二,这一制度拓宽了民众的空间活动范围。明代匠户分为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需定期前往指定地点服役,住坐匠除在固定地点应役外,尚需轮流承担繁重的解运任务。为了服役,匠户不得不定期前往政府指定的地区,参与区域性乃至跨区域的空间流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空间活动范围被大大拓宽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匠户 户籍 王朝制度 民众生活
下载PDF
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2
19
作者 龙元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6-88,共3页
从空间的社会维度对公共空间加以理论思考,探讨公共性和社会生活这些公共空间背后的本质存在和社会功能,论及在公共性概念由"官"向"民"转换的大趋势下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和市民参与的公共空间设计新思路。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公共性 差异 参与 社会生活
原文传递
简论文学地理学对现有文学起源论的修正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邹建军 张三夕 《长江学术》 2015年第4期28-37,共10页
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对于我们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文学发展的认识以及对文学构成形态的理解,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产生于"劳动"被认为是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学发生... 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对于我们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文学发展的认识以及对文学构成形态的理解,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产生于"劳动"被认为是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学发生于"游戏"被认为是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长期以来少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也少有人怀疑过它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然而,我们在研习文学史的过程中,在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神话与传说、散文与诗歌,与人类的"劳动"、"游戏"没有什么联系。正是因此,我们才提出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与人类早期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有着重要关联的观点,提出文学发生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主张,由此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地方文学与民族文学,由各地方的文学与民族的文学而形成了所谓世界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文学发生 文学起源 文学本质 社会生活 地理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