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科普特性中寻求地震科普工作的发展途径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恬恬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以地震科普工作为立足点,通过对科普的内涵以及如何开展好科普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科普工作必须建立在牢固的群众基础之上,拥有健全的法治保障以及充分发挥新媒体发展的信息化优势,才能保证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地震科普 社会大众化 社会法制化 信息化 新媒体应用
下载PDF
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 被引量:134
2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31,共8页
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道德正当性的来源;二是对积极支持并参与教育改革者予以合理的利益回报,这是教育改革社会合法性的前提;三是采取民主的推进方式,这是教... 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道德正当性的来源;二是对积极支持并参与教育改革者予以合理的利益回报,这是教育改革社会合法性的前提;三是采取民主的推进方式,这是教育改革过程有效性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道德正当性 社会合法性 过程有效性
原文传递
嫖宿幼女罪保护法益的正本清源——兼谈嫖宿幼女罪未来的修法方向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贵文 朱建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95,共14页
嫖宿幼女罪保护的并非"社会善良风俗"、"保护幼女"的社会观念或者"禁止卖淫嫖娼"的社会管理秩序等社会法益,也不宜界定为"身心健康"或者"健全人格养成"等个人法益。从本罪应然的立... 嫖宿幼女罪保护的并非"社会善良风俗"、"保护幼女"的社会观念或者"禁止卖淫嫖娼"的社会管理秩序等社会法益,也不宜界定为"身心健康"或者"健全人格养成"等个人法益。从本罪应然的立法目的考量,应当将其保护的法益界定为"性生理、心理的健全成长权",而且,嫖宿幼女这一客观的行为模式也不足以导致对其需要单独制罪,因此,应当将本罪回归由奸淫幼女型强奸罪和猥亵儿童罪进行规制,同时考虑到新旧法之间的衔接以及幼女卖淫的特殊动态,建议在强奸罪和猥亵儿童罪中增设对嫖宿幼女行为的相应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嫖宿幼女罪 保护法益 社会法益 个人法益 性生理心理健全成长权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 被引量:13
4
作者 姚建宗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4-70,共7页
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蓬勃发展的普通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全民普法"为主要形式的面向全民的社会法治教育,这种社会法治教育如今已经从"一五普法"到达"五五普法"阶段。可是,20多年过去了,我国党政... 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蓬勃发展的普通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全民普法"为主要形式的面向全民的社会法治教育,这种社会法治教育如今已经从"一五普法"到达"五五普法"阶段。可是,20多年过去了,我国党政官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提高在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反思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从教育对象来看,以全体公民为对象而没有特别突出党政官员,忽视对道德和法律"底线意识"的培育,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等乃是其根本的缺陷。因此,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应该实现以我国党政官员的法治教育为重点,以法律意识的培育为核心,强化党政官员的法律底线意识,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宪政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即"公民"为最终目的追求等几个方面的主题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普法 社会法治教育 底线意识 党政官员
下载PDF
社会法体系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叶姗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9-58,共10页
社会法体系的确立与对于社会法概念的界定及其调整对象的认识密切相关,只有厘清社会法的内涵——社会法的定义,才能确定社会法的外延——社会法的体系。基于社会法学界现已形成的有关社会法定义的一些共识,可勾勒出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 社会法体系的确立与对于社会法概念的界定及其调整对象的认识密切相关,只有厘清社会法的内涵——社会法的定义,才能确定社会法的外延——社会法的体系。基于社会法学界现已形成的有关社会法定义的一些共识,可勾勒出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体系,即由相关的社会法规范所构成的系统。在社会法体系中,以基本稳定的"二元结构"即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为核心,还包括一些交叉融合现象和逐渐生成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体系 二元结构 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法 公益慈善法 劳动市场法 社会保险法
下载PDF
“五四”前后社会法律心理之变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在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19,共8页
从社会法律心理角度,观察"五四"前后的历史,可见该时期之复杂、丰富与多元。大体而言,"五四"前后的社会法律心理经历了一个变动过程:民国初年,法治话语喧腾一时,反映了民初尊重法律,推崇法治的社会心理。伴随着民... 从社会法律心理角度,观察"五四"前后的历史,可见该时期之复杂、丰富与多元。大体而言,"五四"前后的社会法律心理经历了一个变动过程:民国初年,法治话语喧腾一时,反映了民初尊重法律,推崇法治的社会心理。伴随着民初乱局,有人开始省思法律问题。"五四"时期,质疑、否定法律的社会心理已经日渐明显。"后五四"时代,随着时局剧变,思想激变,否定现存法律和秩序的倾向愈发显著,甚至出现鄙视、痛恨法律的社会心理。这隐约预示着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转折时代的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律心理 民国北京政府 五四运动 知识青年 革命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 被引量:2
7
作者 崔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9,共5页
刑法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是最严厉的法律救济手段,对犯罪行为具有预防、控制和惩处的功能。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在文化遗产犯罪猖獗的今天,通过刑法对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但是,我... 刑法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是最严厉的法律救济手段,对犯罪行为具有预防、控制和惩处的功能。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在文化遗产犯罪猖獗的今天,通过刑法对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但是,我国刑法对文化遗产犯罪在立法目的和制度设计上都存在一定缺陷,从而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要通过刑法预防和控制文化遗产犯罪,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对现行刑法予以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社会法益 法律救济
下载PDF
论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存在问题和完善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佳莹 《改革与开放》 2010年第12X期4-4,7,共2页
会保障法制化对完善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问题,包括立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立法层次低、法律救济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滞后等等。本... 会保障法制化对完善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问题,包括立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立法层次低、法律救济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滞后等等。本文介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并从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问题
下载PDF
聚众淫乱罪不宜废除的解释性论证 被引量:1
9
作者 庄绪龙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8-25,29,共9页
从刑法哲学角度分析,在性质上决定了其在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同时更要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秩序;从刑法地位的界定层面看,刑法不仅仅是法规范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从刑法解释角度,可以认为成年人... 从刑法哲学角度分析,在性质上决定了其在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同时更要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秩序;从刑法地位的界定层面看,刑法不仅仅是法规范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从刑法解释角度,可以认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入罪资质前者更为苛刻,后者较为宽松,而不是相反。"秘密性"淫乱的行为不具有惩罚依据的观点在刑法解释的立场上同样也不能立足;从实证的角度考察归纳,民众在面临"机遇诱惑"时表现出的"机遇倾向心理"往往比较明显,在此背景下"理性人"假设的理论往往就会大打折扣。这些分析性结论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不宜废除聚众淫乱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众淫乱 社会法益与秩序理论 刑法功能的社会治理色彩 刑法解释 机会倾向心理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及经验
10
作者 董佰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48,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不仅应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而且必须追溯到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大阶段:即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不仅应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而且必须追溯到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大阶段:即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1年年初的法律体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法制建设经验:法制建设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法制建设必须以理念建设为前导;只有在行动中才可能促进法制建设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历程 经验
下载PDF
论案件报告的主题属性
11
作者 李华文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73-75,80,共4页
案件报告的主题属性就是案件报告的作者在叙写案件的过程中应当引导读者认识案件事实中的是非两极,让读者从中看到案件及其破获案件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丰富社会内涵,并剖析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的腐败现象,揭示不同时代滋生犯罪的原因。抨... 案件报告的主题属性就是案件报告的作者在叙写案件的过程中应当引导读者认识案件事实中的是非两极,让读者从中看到案件及其破获案件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丰富社会内涵,并剖析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的腐败现象,揭示不同时代滋生犯罪的原因。抨击邪恶,彰扬正气应当成为案件报告叙事主题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报告 叙写案件 犯罪原因 腐败现象 社会法制 写作方法 主题属性
下载PDF
System Improvement of Judicial Procedure in the Progress of Social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12
作者 Shao Y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6-280,共5页
Judicial procedure,as a legal method to exercise the jurisdiction,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To improve the judicial procedure,legal procedure must be strictly complied with to co... Judicial procedure,as a legal method to exercise the jurisdiction,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To improve the judicial procedure,legal procedure must be strictly complied with to complete the proceedings and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entitie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participants must be respected and protected.The reform of the judicial procedure system shall be strictly promoted and orderly carried out throug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etting,positive guidance in equal participation of both parties of the proceedings while making use of the security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程序 法制建设 进程 社会 司法管辖权 法律手段 组成要素 法律程序
下载PDF
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内涵演变、责任意义和实施战略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晓林 刘兰 +4 位作者 李麟 王丹丹 王秀华 刘细文 初景利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33,114,共7页
指出开放获取正通过开放数据和开放教育实现内涵演变,成为开放的教育科研环境和知识过程的基础;提出开放获取对科学家、科研机构和政府及科研资助部门来说是其职业责任、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提出通过落实责任机制、坚持法律有效性、提... 指出开放获取正通过开放数据和开放教育实现内涵演变,成为开放的教育科研环境和知识过程的基础;提出开放获取对科学家、科研机构和政府及科研资助部门来说是其职业责任、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提出通过落实责任机制、坚持法律有效性、提高可持续性、建立系统化的支撑机制等促进开放获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获取 社会责任 法律有效性 可持续性 支撑机制
原文传递
长期照护保险立法探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郑尚元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9,共9页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中部分失能失智的老人需要长期照护。传统社会中,长期照护责任与风险全部由当事人家庭承担。随着我国老龄化、少子化情势加剧,对于少子家庭、独子家庭,甚至个别"丁克"家庭,老人失能失智后,将面...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中部分失能失智的老人需要长期照护。传统社会中,长期照护责任与风险全部由当事人家庭承担。随着我国老龄化、少子化情势加剧,对于少子家庭、独子家庭,甚至个别"丁克"家庭,老人失能失智后,将面临巨大灾难。德国、日本在其健康保险(医保)法制基础上,建构了独立的社会保险第五险,即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该制度以分担当事人及其家庭风险为背景,将个人风险转换为社会保险。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存在一定的社会福利性,但根本上说仍属于私法层面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照护老人的支出大部分由当事人及其家庭支出。建构长期照护保险法制,建立长期照护保险经办机构制度、将长期照护服务机构一并纳入法制体系,是该类社会问题解决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照护 社会服务 社会保险法制
原文传递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尤陈俊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0-208,共19页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法律社会史"范式,通常被认为是由瞿同祖在其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所开创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当中,出现了不少其作者自我认同属于或者通常被...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法律社会史"范式,通常被认为是由瞿同祖在其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所开创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当中,出现了不少其作者自我认同属于或者通常被学界同行归类为"法律社会史"研究的作品。但经过对这些作品的梳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实际上并不是对"瞿同祖范式"的直接复兴,而是主要来自于历史学传统的社会史研究进路在中国古代法律议题上的延伸和展开。就其背后的推动力量而言,这主要受益于晚近二十多年来法律史料利用的便利性大大增强,以及由此带来的史料利用范围的拓宽。从总体来看,当代学者的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在对社会史实的发掘以及事实性描述方面日益丰富和深入,但也往往在分析框架的推陈出新、理论命题的概括提炼等方面力不从心。若要重构一种兼顾历史真实性和理论启发性的"法律社会史"研究范式,我们应当重新理解并认真对待瞿同祖留下的学术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社会史 瞿同祖范式 传统中国诉讼文化 功能主义 健讼
原文传递
从商人对《破产律》的批评看清末的社会法律环境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雪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6,共7页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破产律》受到各地商人的批评与反对,不久该《破产律》被废止。从这些批评意见入手,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府的立法意图、传统商业习惯、商民的法律意识程度及执法情况等所营造出的社会法律环境,说明社会法律...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破产律》受到各地商人的批评与反对,不久该《破产律》被废止。从这些批评意见入手,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府的立法意图、传统商业习惯、商民的法律意识程度及执法情况等所营造出的社会法律环境,说明社会法律环境的不健全,制约着近代商法的贯彻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产律》 清末 社会法律环境 商业习惯
下载PDF
美国社会企业法律形式的设立与启示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世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6-30,共5页
社会企业是同时兼顾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的一种组织类型,美国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在向社会企业进行转变。在美国各州原有的公司法律框架中,公司董事必须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以社会使命为首要目标;在非营利法律框架下,机构... 社会企业是同时兼顾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的一种组织类型,美国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在向社会企业进行转变。在美国各州原有的公司法律框架中,公司董事必须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以社会使命为首要目标;在非营利法律框架下,机构不能分配利润和进行过多的商业活动;调整公司法律框架和承认社会企业的法律地位,成为美国各州立法或法律修订的一个重要趋势。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共益公司、弹性目标公司、社会目的公司等四种社会企业法律形式的设立,解决了限制社会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完善了原有的公司法律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企业 法律形式 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 共益公司 弹性目标公司 社会目的公司
下载PDF
信用修复地方立法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波 龚小瑾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21,共8页
中国信用修复制度构建的重要方式表现为相关领域的地方立法,各地立法实践主要从信用修复实施效果、信用修复条件及限制、信用修复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由于信用修复概念的模糊与全国性立法的缺失,地方立法存在着信用修复效果迥异、自... 中国信用修复制度构建的重要方式表现为相关领域的地方立法,各地立法实践主要从信用修复实施效果、信用修复条件及限制、信用修复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由于信用修复概念的模糊与全国性立法的缺失,地方立法存在着信用修复效果迥异、自然人主体权益保护不足、诚信约谈与第三方信用修复机构地位规定不明、信用修复程序规定模糊等问题。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构建的背景下,中国信用修复制度应当与失信惩戒制度相协调,力求实现信用修复地方立法与制度构建的长效性与救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信惩戒制度 信用修复 社会信用法律体系 地方立法
下载PDF
公共利益: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德宾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42-44,50,共4页
公共利益是在法治国家和尊重人权的前提下提出的命题,在我国必须把公共利益从国家利益中区别开来,这样才能保证公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限制并克服政府权力行为可能产生的寻租心和盈利性。公共利益是法治国家的社会根基。
关键词 公共利益 国家利益 私人利益 法律的社会治理
下载PDF
《社会保险法》修改的点与面
20
作者 娄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4-86,共13页
我国《社会保险法》带有明显阶段性特征。随着我国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改革深入推进,该法确立的部分制度与社会保险实际情况已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内部制度结构不合理与外部制度协作欠佳,权责义条款偏少和程序性规定缺失。未来应当明... 我国《社会保险法》带有明显阶段性特征。随着我国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改革深入推进,该法确立的部分制度与社会保险实际情况已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内部制度结构不合理与外部制度协作欠佳,权责义条款偏少和程序性规定缺失。未来应当明确社会保险行政领域管理法和促进法的定位,在险种合并实施与增设、大病保险经办、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缴费、促进长效参保缴费、医保个人账户设置、医保和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结构调整、明确社会保险争议司法管辖范围八个重点领域进行修改,同时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设计,做好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分工和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全民社保 管理法 促进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