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91
1
作者 刘德海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3,共9页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平稳过渡的重要因素,但是研究主要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概述和总结分析上,缺少合适的理论分析工具揭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和发展特征。本文尝试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地方政府部...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平稳过渡的重要因素,但是研究主要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概述和总结分析上,缺少合适的理论分析工具揭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和发展特征。本文尝试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部门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扩大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如果社会弱势群体的情绪和行动尚未激化,至多停留在集体上访或集会等体制内平和的诉求手段,机会主义的地方政府将采取高压强硬策略;此时博弈均衡结果是(妥协或平和诉求,强硬);(2)一旦弱势群体中出现少数分子采取了"打砸抢"等暴力抗争的行动,由于机会主义政府转而做出较大让步,从而诱导其他弱势成员相继采取暴力抗争行动,事态反而进一步呈现扩大趋势。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延误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而且直接导致了事态的扩大化。最后结合数值分析和瓮安事件案例,剖析了地方政府部门采取的机会主义应急处置措施,以及本文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突发事件 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演化博弈 社会危机 应急管理
原文传递
社会危机事件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杨庆国 陈敬良 甘露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80,155-156,共16页
微博已成为社会危机事件网络集群行为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探析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影响要素及内嵌规律,以防控其产生、扩散与次生危机迭加。基于对Fishbein模型的修正,研究采用焦点案例观测、感知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 微博已成为社会危机事件网络集群行为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探析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影响要素及内嵌规律,以防控其产生、扩散与次生危机迭加。基于对Fishbein模型的修正,研究采用焦点案例观测、感知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焦点案例,通过微博高频共词矩阵的网络结构与分层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修正模型五大分析维度的现实存在、具体表现及语义内涵;(2)借助感知实验,研究发现五类危机事件中产品伤害和社会安全类最易引发网络微博集群行为;(3)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发现,理性情境中社会规范感知因素对行为意向起主导作用,而在非理性情境中不确定信息影响和群际情绪感染则占据主导,但理性集群行为会最终实现回归。研究也显示了Fishbein模型的可扩展性和现实适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bein模型修正 社会危机事件 理性与非理性情境 网络微博 集群行为意向
原文传递
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被引量:22
3
作者 曾国平 许峻桦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2-54,共3页
“非典疫情”与禽流感的爆发使我国经历了一场空前严重的“非典型危机” ,同时 ,也给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即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来有效管控危机。对此 ,本文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 ,对“病疫灾害”所引出... “非典疫情”与禽流感的爆发使我国经历了一场空前严重的“非典型危机” ,同时 ,也给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即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来有效管控危机。对此 ,本文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 ,对“病疫灾害”所引出的相关积弊加以分析 ,认为其根源在于目前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预控体系 应急机制
下载PDF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被引量:26
4
作者 熊光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22,共6页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利益失衡,这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逐步控制和化解...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利益失衡,这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逐步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险 社会危机 风险控制 和谐社会 形成原因 基本对策 中国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转型期的社会危机与政府能力建设 被引量:20
5
作者 武中哲 《河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31-33,共3页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时期,同时也是爆发社会危机的危险时期。社会危机指社会陷入的一种不能正常运转的紧急状态或者面临的一种普遍性的危险,它对于现有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破坏力,所以必须进行有效防范。在转型期,政府在防范并解...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时期,同时也是爆发社会危机的危险时期。社会危机指社会陷入的一种不能正常运转的紧急状态或者面临的一种普遍性的危险,它对于现有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破坏力,所以必须进行有效防范。在转型期,政府在防范并解决社会危机中处在关键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应当切实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有效防范社会危机。其核心措施是政府应当加强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为主的职能,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化,使政府能力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社会危机 政府能力建设 政府职能 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
下载PDF
“非典”危机中的政府职责考量 被引量:20
6
作者 金太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24,39,共8页
处理各种危机或突发性事件,维持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和必备能力。面对此次异常严重的“非典”危机,中国政府表现出富于大局观的形势把握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但也暴露出政府发布疫情信息一度不够及时、缺乏... 处理各种危机或突发性事件,维持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和必备能力。面对此次异常严重的“非典”危机,中国政府表现出富于大局观的形势把握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但也暴露出政府发布疫情信息一度不够及时、缺乏透明度,整体协调和应对重大危机的反应机制以及官员的考核和问责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应加快推进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回应和保障公众的知情诉求;从体制上增强政府对非典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健全政府官员的考核和问责制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责任的追究;在充分履行政府职责的同时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危机处理国际合作系统,从而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完善公共管理体制,提升公共管理能力,体现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 社会危机 政府职责 整体协调 反应机制
下载PDF
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升级改造 被引量:20
7
作者 吕承文 田东东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1期37-40,共4页
熟人社会实际是由人们基于身份认同而具有共同利益基础的单元结构集合,它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其内在的道德框架是熟人社会秩序自我维稳的重要能量源。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熟人社会作为传统事物在现实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并且不... 熟人社会实际是由人们基于身份认同而具有共同利益基础的单元结构集合,它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其内在的道德框架是熟人社会秩序自我维稳的重要能量源。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熟人社会作为传统事物在现实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并且不同类型熟人社会的邻里互助、集体行动及道德维系等基本功能逐渐退化,其本身也由此发生了异化:道德滑坡、社会失信等现象层出不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传统的熟人社会将得到升级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道德框架 社会危机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危机管理 被引量:14
8
作者 严强 陈东进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3-28,共6页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创新型社会转型 ,这种社会转型是分阶段推进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转轨阶段上发生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变大。社会危机是由自然界的灾变或社会的动乱引发的。社会危机具有威胁性、紧迫性、双重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转型社会的...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创新型社会转型 ,这种社会转型是分阶段推进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转轨阶段上发生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变大。社会危机是由自然界的灾变或社会的动乱引发的。社会危机具有威胁性、紧迫性、双重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转型社会的政府必须对社会危机加强管理。政府对社会危机的有效管理既能体现政府的责任性 ,同时又能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在对社会危机进行管理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危机 政府危机管理
下载PDF
大学生就业公平失衡的社会危机与化解对策研究——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 被引量:19
9
作者 林成华 洪成文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3,共6页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公平失衡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就业公平失衡并非单一性的简单问题,一旦出现不测,就会引发连环问题出现,甚至引发社会骚动,最终对社会稳定和政府执政能力构...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公平失衡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就业公平失衡并非单一性的简单问题,一旦出现不测,就会引发连环问题出现,甚至引发社会骚动,最终对社会稳定和政府执政能力构成重大威胁。从家庭社会资本差异归因、制度惯性归因、用人单位选择偏好归因、政府治理责任归因等方面入手,诊断和把握现有大学生就业公平失衡的现象及表现,进而从个体人力资本效率损失、家庭利益损失、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公平失衡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危机演化路径。从法治与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视角为政府化解就业公平失衡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希冀就业公平失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公平 公平失衡 社会危机
原文传递
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的三个层级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忠民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101,共17页
从社会矛盾冲突强度的大小角度着眼,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常态社会风险"、"社会危机"以及"社会动荡"这样由低到高的三个层级。社会矛盾冲突能够演化到哪一个层级,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即:经济发展... 从社会矛盾冲突强度的大小角度着眼,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常态社会风险"、"社会危机"以及"社会动荡"这样由低到高的三个层级。社会矛盾冲突能够演化到哪一个层级,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即: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整合的基本状况、公共权力的基本状况。不同层级的社会矛盾冲突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于社会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转型期,为了确保一个国家长远、可持续地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将社会矛盾冲突的层级严格地控制在常态社会风险层级的社会矛盾冲突之内,严格防范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层级社会矛盾冲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社会矛盾 社会风险 社会危机 社会动荡
下载PDF
从环境风险到社会危机的演化机理及其治理对策——以我国十起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沈一兵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92-105,共14页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十起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剖析,梳理了环境风险与公共危机的逻辑关联,揭示出了从环境风险到公共危机的演化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对策,从而能够更好地防范环境风险和应对社会危机。
关键词 环境风险 社会危机 演化机理 治理对策
下载PDF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新探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余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2-140,162,共29页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订,指出《清明上河图》卷中表现了党争事件的后果,画中所表现的女性盘福龙发式和短褙服饰等,时间指向皆为徽宗朝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作者用模拟航拍制图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订,指出《清明上河图》卷中表现了党争事件的后果,画中所表现的女性盘福龙发式和短褙服饰等,时间指向皆为徽宗朝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作者用模拟航拍制图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无法对应宋代汴京地图,确定此图所绘并非北宋汴京实景。张择端概括提炼了汴京城内外一部分代表性景致,是汴京实情而非实景。作者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解开画中诸多图像的历史密码,特别是画家在展现清明期间商贸繁华的汴京城时,出乎常情地表现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街头弊端,呈现出北宋末年沉重的社会危机,暗含着画家对社会的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模拟航拍图 实情非实景 崇宁至大观年间 商贸繁盛 社会危机 隐忧
原文传递
危机与我国社会危机的特点及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维平 裴世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了揭示危机发生的规律,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危机,采用了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实际,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危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社会危机发生的特点和诱因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所具... 为了揭示危机发生的规律,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危机,采用了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实际,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危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社会危机发生的特点和诱因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所具有的过渡色彩和诸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加剧了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公共风险,增加了公共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社会危机 社会管理学
下载PDF
空间、日常生活与危机:对中国城市空间四十年变迁的探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宇振 《新建筑》 2020年第2期4-9,共6页
过去40年间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是改变旧有观念、旧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旧有建成环境的过程,也是生产新空间的过程。新空间中的日常生活陷入资本积累危机为原生危机的各种困难境地。不同空间层级中的不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 过去40年间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是改变旧有观念、旧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旧有建成环境的过程,也是生产新空间的过程。新空间中的日常生活陷入资本积累危机为原生危机的各种困难境地。不同空间层级中的不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日常生活是总体状况在个体的体现,但最主要受资源空间分布、劳动力定价、居住、公共空间以及认同共同构成的基本要素关联矩阵的影响。任何一个基本要素变化都将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和状态。高度不均衡是巨大的社会危机,可能经由小的社会摩擦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所有应对危机的公共政策都将改变日常空间的生产,左右日常生活的时空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空间生产 不均衡 社会危机
下载PDF
从新契约到新秩序:社会治理的现代逻辑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孟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社会治理研究,需要从方法论上转向现代社会危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危机的源头,乃是契约论知识基础上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它包括三个基本共识:政府应当为主权范围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实现负责;政府应当... 社会治理研究,需要从方法论上转向现代社会危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危机的源头,乃是契约论知识基础上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它包括三个基本共识:政府应当为主权范围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实现负责;政府应当执行公意;政府是公共权力的唯一合法主体。因此重新建构现代新契约的集体意识,既是现代社会危机的逻辑终结点,又是现代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逻辑起始点。这种新的集体意识必须包括三个新的基本共识:政府和公民共同为主权范围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实现负责;政府应当协调公意;政府只是公共权力的合法主体之一。基于这样的新集体意识,中国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并最终能够成长为一种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危机 契约论
原文传递
解读中国异化消费现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 被引量:8
16
作者 夏永梅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异化消费理论最早由70年代末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其某些独到见解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异化消费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忽视了其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时期的滋生蔓延。本文旨在通过对异化消费在中... 异化消费理论最早由70年代末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其某些独到见解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异化消费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忽视了其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时期的滋生蔓延。本文旨在通过对异化消费在中国的现状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危机的研究,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防止其演化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异化消费理论 马克思主义 西方生态学 社会危机 商品经济 消费结构 消费观念
下载PDF
涂尔干思想中的情感力面相——论《自杀论》中现代社会的心态危机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修业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1-256,共16页
理解涂尔干的社会有多种方式。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作为物理力量、观念力和情感力的三个面相。物理力量主要体现在涂尔干解决"拒不妥协的个人主义"的困境,而观念力和情感力则用于解决个人如何融于社会之中又同时保持其... 理解涂尔干的社会有多种方式。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作为物理力量、观念力和情感力的三个面相。物理力量主要体现在涂尔干解决"拒不妥协的个人主义"的困境,而观念力和情感力则用于解决个人如何融于社会之中又同时保持其个性的难题。社会不仅具有个人难以左右的外在客观性,还能作用于个人内心,通过观念力和情感力激发个人对社会的热情和崇敬之情从而获得神圣权威。在此,情感力作为集体欢腾、集体热情的一面得以影响个人。而《自杀论》则体现了社会作为情感力的另一作用方式:社会整合与社会规制的失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心态危机,并通过情感力将这种社会病症传达到个人身上。冷漠、激情、恼怒与厌恶不仅成为自杀者所持有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是现代人独有的情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力 自杀 社会危机 心态秩序
原文传递
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平 高小燕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78-81,共4页
湖南省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残酷压迫 ,是造成中国社会悲剧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与反抗的根本因素。清末湖南的阶级关系由于留学生增加等因素而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的灾荒与民变实在是一对常... 湖南省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残酷压迫 ,是造成中国社会悲剧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与反抗的根本因素。清末湖南的阶级关系由于留学生增加等因素而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的灾荒与民变实在是一对常见的孪生儿 ,湖南的情况可视为典型。会党和农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毫不畏惧 ,使这一时期的民变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革命党人提出的斗争纲领与农民利益相符 ,这是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发生关系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辛亥革命 社会危机 农村民变 农民 阶级关系
下载PDF
社区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飞星 《行政与法》 2007年第8期10-12,共3页
社区危机管理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参与社会危机的预防、治理、减损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危机管理的一部分。本文对社区危机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社区危机管理机制的运行,并对其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社区在社会危机... 社区危机管理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参与社会危机的预防、治理、减损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危机管理的一部分。本文对社区危机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社区危机管理机制的运行,并对其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社区在社会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社会危机管理 社区危机管理 社区危机管理机制
下载PDF
Population-influenced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natural disaster and social crisis in China, AD1–1910 被引量:5
20
作者 Shengda ZHANG David Dian Z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138-1150,共13页
Researchers mostly ascribe contemporary natural disaster and the concomitant social crisis to anomalous climate change or global warming. However, whether such a relationship is still valid in long-term historical set... Researchers mostly ascribe contemporary natural disaster and the concomitant social crisis to anomalous climate change or global warming. However, whether such a relationship is still valid in long-term historical settings remains doubtful. In this study, data obtain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natural calamities(flood and drought) and their social impacts(famine,cannibalism, and war) at provincial and decadal scales during AD1–1910 are applied to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uch as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s well as spatial visualization. Also, the role of population in the nexus of meteorological catastrophes and human miseries is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generally there is high consistency among different variables and most of them are clustered in eastern part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More in-depth examinations indicate regional disparities that variables account for higher proportion in the south during the later imperial era,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population center. At the decadal scale, drought is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to famine and cannibalism, while severe or even out-of-control famine i.e. cannibalism is more likely to incur war than ordinary famine per se. Besides, population growth rate exerts its positive effect on natural hazards and food crises, whereas more wars bring population loss and relieve population stress despite the weak negative association. These findings supplement previous views and confirm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disasters in ancient China are affected by population rather than climatic variability, which only determines the occurrence of disa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DISASTER social crisis POPULATI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HISTORICAL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