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12·05”降雪天气过程的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玮 刘黎平 +2 位作者 吴翀 王红艳 周淼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48-1261,共14页
国内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开展了较多冬季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但随着国内雷达网逐渐升级到双线偏振雷达,如何将偏振参量应用于冬季业务预报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杭州临安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的2015年12月5日一次降... 国内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开展了较多冬季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但随着国内雷达网逐渐升级到双线偏振雷达,如何将偏振参量应用于冬季业务预报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杭州临安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的2015年12月5日一次降雪过程资料及地面和探空资料,通过提出的基于零度层亮带识别的降雪相态识别方法和降雪累计时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雷达参量、零度层亮带的时空演变及统计的降雪累计时间分布特征,并与地面和探空资料对比,探索了双线偏振雷达在冬季降雪预报中的优势。结果表明:(1)冬季降水相比夏季连续性降水回波强度偏弱;雨、雪的差分反射率因子、相关系数差别不大。(2)零度层亮带在某些方位并不是水平的,大多数情况下为偏离雷达站的不规则环状或者线状,且某些时刻还有垂直零度层亮带存在。(3)降雪累计时间分布与实际降雪厚度分布基本一致,统计方法为地区降雪厚度的估测提供了可能。(4)零度层亮带的演变与地面和探空温度的空间、时间变化一致,相比单极化雷达使用双线偏振雷达观测零度层亮带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雪 双线偏振雷达 相态识别 降雪累计时间统计 零度层亮带
下载PDF
基于降雪识别的河南省降雪及降雪比率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张凡 程凯琪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13-22,共10页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2年(1968-2019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了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研究了河南省...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2年(1968-2019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了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研究了河南省近52年降雪和降雪比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在河南省降雪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雪识别指数方程估算的年降雪量和总降雪量在5个区域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6以上。河南省近52年年平均降雪量为10~50 mm,降雪大值区位于豫西区域东南部和豫南区域东南部;全省年降雪量以-0.87 mm/10a的速率减少,各区域的年降雪量下降速率按照豫北、豫中、豫西、豫东、豫南的顺序依次增大;降雪期内各月份降雪量按照4月、11月、3月、12月、2月、1月的顺序递增,其中11月降雪量呈增长趋势,12月、2月和3月降雪量呈减小趋势。近52年降雪期内降雪比率为0.13~0.44,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降雪期内全省降雪比率以-0.0092/10a的速率下降,各区域降雪比率下降速率按照豫西、豫北、豫中、豫南、豫东的顺序依次增大,降雪比率较大的豫西、豫北区域下降速率较小,降雪比率较小的豫南、豫东区域下降速率较大;从站点分布来看,全省78%的站点降雪比率呈下降趋势,22%的站点呈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站点位于豫西区域和豫北区域,呈下降趋势的站点位于豫东、豫南和豫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温度阈值法 降雪识别 降雪比率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降雪识别的1951—2020年京张地区降雪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莹 刘家宏 +1 位作者 梅超 王开博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6-107,共12页
【目的】为研究京张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和趋势,【方法】选取1951—2020年北京、张家口两市4个气象站的降水数据,通过参数化降雪识别的方法得到降雪数据,采用气候倾向、非参数M-K突变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降雪量、降雪天数的年际... 【目的】为研究京张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和趋势,【方法】选取1951—2020年北京、张家口两市4个气象站的降水数据,通过参数化降雪识别的方法得到降雪数据,采用气候倾向、非参数M-K突变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降雪量、降雪天数的年际变化特点,【结果】结果表明:(1)大雪和极端大雪发生在初冬的概率最高,初春降雪天数最多,导致降雪量在11月和2—3月较大;(2)小雪降雪量减少导致城区站点降雪量呈减少趋势,大雪和极端降雪量的增加导致山区站点降雪呈增加趋势;(3)由于小雪降雪天数降低,京张地区的降雪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城区变化趋势比山区更为明显;(4)降雪天数与降雪年内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高温度相关性较高,其中,城区站点的温度对降雪天数的影响高于湿度,在山区则相反。【结论】该研究可为京张地区冬季降水预测、冰雪气候资源评价及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识别 演变趋势 M-K突变检验 气候变化 京张地区
下载PDF
河南省降雪识别及气候变化下降雪量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4
作者 张凡 丁建芳 +1 位作者 杨敏 彭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4-722,共9页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气象站点近55年(1968—2022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使用REOF(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对降雪量标准化场进行分区,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气象站点近55年(1968—2022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使用REOF(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对降雪量标准化场进行分区,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雪量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在河南省降雪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雪识别指数方程可以较好地估算年降雪量,各区域相关系数均超过0.97,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2.7%。气温的上升对降雪量的减少呈正贡献,且作用强度由南向北逐渐转弱,降水的减少对降雪量的减少呈正贡献。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94年后气温的显著增加对降雪量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加之低温降水概率减小,使河南省降雪量整体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温度阈值法 降雪识别 指数方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降雪识别及演变趋势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飞 朱仲元 +3 位作者 郝祥云 韩冬冬 王慧敏 王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5-733,共9页
基于双温度阈值法利用锡林河流域4个国家气象站点1969-1979年10年的降水与气温资料,统计其降雪比例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确定锡林河流域降雪判别的临界温度,拟合降雪识别指数方程。根据临界温度与识别方程估计流域内各站点1980-2016年的... 基于双温度阈值法利用锡林河流域4个国家气象站点1969-1979年10年的降水与气温资料,统计其降雪比例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确定锡林河流域降雪判别的临界温度,拟合降雪识别指数方程。根据临界温度与识别方程估计流域内各站点1980-2016年的降雪量,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1969-2016年的降雪量进行突变检验,找出流域降雪的典型突变点,以突变点为界设立温度与降水变化模拟方案,量化反映其变化对降雪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临界温度与降雪识别方程组合的降雪识别方法,可较好的估计锡林河流域各站点的降雪量,相关系数均在0.89以上,误差在4%以内;1980-2016年锡林河流域各站点之间的估计降雪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整个流域降雪量呈现出东增西减的趋势;根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取1980年为流域的典型突变点,设立温度与降水变化模拟方案,得出气温升高对降雪期各月的降雪量变化呈负贡献,降水量的增加则对降雪呈正贡献,气温与降水共同作用会促进降雪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识别 演变趋势 贡献率 锡林河流域
下载PDF
1960-2016年海河流域不同级别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苏 刘彬 +2 位作者 王树谦 闫志宏 徐丹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2,共8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为了解降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1960-2016年海河流域及周边4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指数方程形式的双温度阈值法提取降雪系列,并以国家气象部门划分的降雪级别分析海河流域降雪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建立的... 气候变暖背景下,为了解降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1960-2016年海河流域及周边4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指数方程形式的双温度阈值法提取降雪系列,并以国家气象部门划分的降雪级别分析海河流域降雪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建立的海河流域降雪识别指数方程能较好地估计各气象站点降雪量,率定期和验证期的降雪相关系数均可达0.90以上,相对误差在±5%以内;②时间分布上,海河流域各级别降雪年际变化整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各地貌类型区年际变化趋势有所不同;③空间分布上,太行山区、平原区各级别降雪量和降雪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燕山山区、沿海区总体反呈增加趋势;④统计分析不同级别降雪与温度的相关性及降雪发生时的温度,发现大雪、暴雪与气温呈正相关,中雪、小雪与气温呈负相关,且平原区降雪发生时温度最高,燕山山区降雪发生时温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时空变化 降雪识别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GPM卫星双频降水雷达的地面降雪识别算法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林蔚 官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1,共9页
继搭载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上的降水雷达PR(Precipitation Radar)之后,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核心观测平台搭载了全球首个双频降水雷达DPR(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其对降雪... 继搭载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上的降水雷达PR(Precipitation Radar)之后,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核心观测平台搭载了全球首个双频降水雷达DPR(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其对降雪的探测能力备受人们关注.本文基于GPM双频降水雷达的探测数据,以三次降水过程(包含降雪、积层混合性降雨和冬季层状云降雨)为例,利用Ku和Ka双波段三个参量(即测量双频比DFRm垂直廓线斜率、回波顶高、垂直方向上Ku波段最大反射率因子)计算的降雪指数SI(Snow Index)来识别地面降水相态.结果表明,若不使用辅助信息(0℃等温线高度等),利用SI原计算公式能很好地区分夏季降雨和降雪,但较难区分冬季降雨和降雪.为了提高冬季降雨和降雪的分辨效果,改进了反射率因子的质量控制方法,用最小二乘法计算DFRm垂直廓线的斜率,结果显示改进后地面降雪识别结果与地面自动站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降水测量(GPM) 双频降水雷达(DPR) 地面降雪识别 最小二乘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