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雪含水比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崔锦 周晓珊 +3 位作者 阎琦 张爱忠 李得勤 杨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5-744,共10页
降雪深度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QPF)一样是冬季天气预报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而降雪含水比是降雪深度预报中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国外一般多将其称为snow-to-liquid ratio(SLR)。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SLR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 降雪深度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QPF)一样是冬季天气预报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而降雪含水比是降雪深度预报中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国外一般多将其称为snow-to-liquid ratio(SLR)。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SLR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其预报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研究表明:SLR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并且存在季节和空间分布差异;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SLR的两个最重要气象因子,气压、垂直运动等气象因素,以及地表风、积雪自重、太阳辐射和积雪融化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SLR;随着预报技术的发展,SLR的预报方法可概括为气候学的、统计学的和基于物理基础的三类预报方法,气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SLR的预报能力,但仍无法摆脱统计方法自身的缺陷,比较而言,基于数值模式的瞬时预报更符合未来雪深预报业务的精细化发展趋势;目前,国内降雪深度观测资料较少、观测频率较低,有效开展地面降雪和探空加密观测,解决观测资料不足是今后SLR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探索气象因子对SLR的影响机理,建立适合我国冬季天气预报业务需求的降雪预报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深度 降雪含水比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预报
下载PDF
华北地区雪密度不同的两次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双 符娇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8,共13页
利用加密降雪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FY-2E卫星观测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两次融化比存在显著差异的降雪过程其降雪特征、云内垂直热动力结构、降水粒子垂直分布、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热动力垂直结构和水... 利用加密降雪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FY-2E卫星观测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两次融化比存在显著差异的降雪过程其降雪特征、云内垂直热动力结构、降水粒子垂直分布、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热动力垂直结构和水汽条件对降雪过程的雪密度影响。结果表明:融化比较大降雪过程(简称“0103”过程)整层温度偏低,位于对流层低层的-18~-12℃温度层较为深厚,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水汽饱和区相重合,有利于树枝状雪花的形成进而产生较大融化比,其云中粒子以冰相粒子为主;融化比较小降雪过程(简称“1129”过程)整层温度偏高,前述温度层位于对流层高层,较为浅薄,且位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下方,其云层下部存在较多过冷水滴,有利于凇附作用进而产生较小融化比;“0103”过程短波槽较浅,导致最大动力抬升层次低,-18~-12℃温度层位于暖锋锋区附近,锋前暖平流有利于深厚温度层的建立和维持,水汽主要来自低层偏东气流输送,导致其水汽含量偏小;“1129”过程主要由高空槽前暖湿气团沿冷锋锋面爬升所引起,动力抬升位于中高层,-18~-12℃温度层位于冷锋锋区上部,温度直减率大,导致-18~-12℃温度层较为浅薄,中层西南风水汽输送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融化比 水汽条件 热动力垂直结构
下载PDF
山东一次极端雨雪过程积雪特征分析及模式产品检验 被引量:9
3
作者 高留喜 杨成芳 刘畅 《海洋气象学报》 2022年第4期58-66,共9页
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人工加密积雪深度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山东2021年11月6—8日极端雨雪过程积雪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导致此次雨雪过程成为极端天气事件,积雪深度是预报难点。(2)暴雪... 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人工加密积雪深度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山东2021年11月6—8日极端雨雪过程积雪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导致此次雨雪过程成为极端天气事件,积雪深度是预报难点。(2)暴雪和积雪集中分布在山东的中北部地区,有量积雪的范围与降雪量R≥5 mm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积雪深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3)在山东典型回流暴雪天气形势下,有利的水汽、动力条件和冷空气降温作用,造成山东出现极端雨雪。低层的强冷平流降温导致降水发生相态转换,山东中北部出现暴雪及严重积雪。(4)积雪区降雪含水比差异大,平均降雪含水比为0.53 cm·mm^(-1),比历史平均值偏低。积雪深度与高空温度、相对湿度和垂直速度的配置有关,低的温度有利于降雪和积雪。地理位置、鲁中山地地形和地面风速对积雪深度有影响,海陆差异较纬度差异影响大,海拔高度影响较小。(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业务预报模式积雪产品对山东积雪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时效近、误差小,但存在预报总体偏弱、北部偏小和中南部偏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积雪深度 降雪含水比 温度平流 模式产品检验
下载PDF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Accumulation and Its Meteorological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a Snowstorm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4
作者 Nan ZHAO Xinyu CH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年第2期10-13,21,共5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national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CMISS system,artificial encrypted observation data of snow depth,ERA5 reanalysis data,the snowfall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from March 17 to 19,2022 was analyzed.It... Based on the data of national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CMISS system,artificial encrypted observation data of snow depth,ERA5 reanalysis data,the snowfall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from March 17 to 19,2022 was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ing system of the snowfall process was upper-air trough combined with ground inverted trough.Snowfall was not proportional to snow depth,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snow depth and total snowfall varied in different value intervals.A large intensity of snowfall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bundant accumulated snow when ground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0℃.After the formation of accumulated snow,ground temperature changed less,and it was easy to produce accumulated snow as ground temperature was lower.The lower the temperature,the more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of accumulated sn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STORM Accumulated snow snow-to-liquid ratio Influencing factors
下载PDF
“12·14”山东暴雪过程的极端性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侯淑梅 吴雪旭 +5 位作者 杨成芳 高帆 刘向科 郭子彧 李博 贾斌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27-41,共15页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总结了2023年12月1...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总结了2023年12月13—14日山东大范围暴雪、局地大暴雪(简称“12·14”暴雪)极端性的特征和成因,并与2021年11月7日山东极端暴雪过程(简称“11·7”暴雪)对比分析了降雪量和雪水比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典型的暖平流型天气形势是产生极端暴雪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和风速辐合区在鲁西北叠加,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上升运动。(2)低空急流异常偏强,降水强度不仅与低空急流的强度有关,而且与其厚度有关。当3.0 km高度保持低空急流的强度时,10 m·s^(-1)风速到达的高度越低,降雪强度越大。(3)700 hPa比湿超过4 g·kg-1、850 hPa比湿超过3 g·kg-1的持续时间均长达10 h以上,为极端暴雪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850 hPa比湿和比湿平流远远高于“12·14”暴雪过程,是“11·7”过程最大累计降雪量大于“12·14”过程的原因之一。(4)“12·14”暴雪过程垂直运动旺盛,最大上升速度位于不稳定层顶的前沿,处于-20~-10℃层,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生长,降雪效率高。对流层整层温度低于0℃,雪花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雪水比高,积雪深度大。“11·7”暴雪过程初期最大上升运动中心高度低,形成更多柱状冰晶,经过暖层时融化,雪水比低,积雪深度小于“12·14”暴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雪 低空急流异常 强辐合 雪水比 降雪效率
下载PDF
山东降雪含水比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成芳 朱晓清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第1期47-56,共10页
降雪含水比(snow-to-liquid ratio,SLR)是指积雪深度与降雪融化后等量液体深度(降雪量)的比值,可用来计算积雪深度。山东有两种产生机制不同的降雪,冷流降雪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其他类降雪在全省范围均可发生,二者的降雪含... 降雪含水比(snow-to-liquid ratio,SLR)是指积雪深度与降雪融化后等量液体深度(降雪量)的比值,可用来计算积雪深度。山东有两种产生机制不同的降雪,冷流降雪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其他类降雪在全省范围均可发生,二者的降雪含水比有明显差异。利用山东12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自建站以来至2018年12月的逐12 h降水量、日积雪深度、降水性质、日最高气温及1999—2018年的MICAPS高空、地面图资料,通过限定条件进行质量控制,统计分析了山东不同地区的降雪含水比气候特征,为积雪深度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山东降雪含水比的变化范围为0.1~3.0 cm·mm^-1,全省大部地区多年平均降雪含水比为0.9 cm·mm^-1,主要集中在0.3~1.1 cm·mm^-1之间;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强冷流降雪区域)的多年平均降雪含水比为1.3 cm·mm^-1,主要集中在0.9~2.0 cm·mm^-1之间。2)降雪含水比的大小与降雪量等级有关,且存在明显月变化。全省大部地区从中雪至暴雪随着降雪量等级的增大,降雪含水比依次减小;各等级的降雪含水比月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或12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或2月;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的降雪含水比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在以冷流降雪为主的11月—次年1月,中雪、大雪和暴雪的降雪含水比基本相当;2月和3月冷流降雪不明显,降雪含水比表现出与其他地区降雪类似的特征。3)不同天气系统暴雪的降雪含水比有差异。江淮气旋暴雪过程平均降雪含水比为0.69 cm·mm^-1,总体上呈现“北大南小,山区大沿海小”分布,中雪、大雪和暴雪的降雪含水比中位数分别为0.8、0.7和0.5 cm·mm^-1;回流形势暴雪过程的全省平均降雪含水比为0.67 cm·mm^-1,中雪的降雪含水比中位数为0.8 cm·mm^-1,大雪和暴雪均为0.6 cm·mm^-1;冷流暴雪的降雪含水比明显大于其他两类暴雪,中位数在1.1~1.6 cm·mm^-1之间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含水比 积雪深度 统计特征 降雪量等级
下载PDF
山东深秋一次暴雪过程雪水比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奇奇 王健 +3 位作者 高帆 徐娟 韩风军 吕博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CMWF Reanalysis v5,ERA5;分辨率为0.25°×0.25°)逐小时资料,对山...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CMWF Reanalysis v5,ERA5;分辨率为0.25°×0.25°)逐小时资料,对山东2021年11月6—8日极端暴雪过程雪水比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暴雪过程平均雪水比分布总体呈“北大南小、西大东小”的分布特征,降雪初期产生的雪水比小,降雪中后期产生的雪水比大;温度偏高、云内液态水含量较高的地区雪水比较小,温度偏低、云内液态水含量较低的地区雪水比较大;雪水比与地面气温、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地面气温与雪水比的相关性最大,积雪产生之后地表温度与雪水比变化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雪水比 温度 垂直运动
下载PDF
华北中部平原地区一次降雪过程雪水比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亚妮 符娇兰 +1 位作者 胡宁 张英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6-228,共13页
运用降雪深度加密观测资料,求取2020年2月14日华北中部一次降雪过程的平均雪水比(snow-to-liquid ratio,SLR),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形成原因,发现此次过程SLR在东西方向上变化显著,即自北京平原地区至天津西部逐渐增大,再向东至天津东... 运用降雪深度加密观测资料,求取2020年2月14日华北中部一次降雪过程的平均雪水比(snow-to-liquid ratio,SLR),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形成原因,发现此次过程SLR在东西方向上变化显著,即自北京平原地区至天津西部逐渐增大,再向东至天津东部又有所减小,京津两地SLR差别大。3 h平均的SLR显示北京平原地区东部和天津中北部随时间变化不大,天津南部和天津沿海地区有增大趋势。基于Cobb算法的云内SLR也具有相似的东西向变化特征,表明云内过程是此次华北中部平原地区SLR东西向变化的主要原因。北京平原地区近地层的融雪作用以及北京平原地区西南部的地表融雪加强了此变化特征。另外,通过分析误差来源发现文中研究区域的中西部地区云内SLR与由积雪深度观测计算的SLR差异较大,尤其是西部地区,这主要与该地区较高的地面2 m气温导致的近地面层的融雪作用有关,北京平原地区的误差基本上来源于此。对于天津西部,云内冰、液混合相态导致的凇附增长可能是该地区误差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水比 Cobb算法 融雪 凇附增长
下载PDF
2009-2017年辽宁省降雪含水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崔锦 张爱忠 +3 位作者 阎琦 周晓珊 王恕 杨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8-835,共8页
降雪含水比(Snow-to-liquid ratio,缩写为SLR)是降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缩写为QPF)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利用2009-2017年冬半年辽宁省国家基本站逐小时降水量、积雪深度加密观... 降雪含水比(Snow-to-liquid ratio,缩写为SLR)是降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缩写为QPF)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利用2009-2017年冬半年辽宁省国家基本站逐小时降水量、积雪深度加密观测资料以及地面气温、地面温度、极大风速、天气现象等资料,通过制定适合本研究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筛选降雪事件,分析辽宁省SLR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降雪含水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小时SLR的平均值为11,略高于经验值10,虽然SLR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20内变化,而SLR大于30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2)平均SLR在辽宁省不仅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还存在显著的月变化特征;(3)地面气温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SLR在不同气温区间变化明显,在-15℃附近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气温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着气温降低SLR突然减小。研究结果为今后辽宁冬季降雪深度预报中合理使用SLR这一重要参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深度预报 降雪含水比 变化特征 气温
下载PDF
“12 ·14”山东暴雪过程积雪深度特征及成因
10
作者 刘奇奇 杨成芳 +1 位作者 吴雪旭 王健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55-6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积雪深度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3—15日山东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积雪特... 利用常规观测、积雪深度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3—15日山东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积雪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此次过程是一次江淮气旋暴雪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降水相态复杂、基础温度低、降温幅度大和积雪深度厚等特征。(2)最大小时新增积雪深度可达8 cm;过程平均雪水比为0.7 cm·mm^(-1),呈“西大东小”的分布特征。(3)有积雪的站近地面温度从开始降雪到地面产生积雪,气温和雪面温度均呈下降趋势,0 cm地温在降雪前期降温明显,积雪形成后地温不再明显变化。无积雪的站在整个降雪时段内近地面温度可分为4种情况。(4)雪水比随气温变化最明显;积雪形成之后地温对雪水比大小影响不大;当雪水比小于0.75 cm·mm^(-1)时,雪水比随雪面温度降低而增大,当雪水比大于0.76 cm·mm^(-1)后,雪面温度不再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积雪深度 雪水比 温度
下载PDF
基于加密观测的一次极端雨雪过程积雪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成芳 赵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3-865,共13页
利用降水现象仪、地面自动站、人工加密积雪深度逐时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山东2020年1月5-7日罕见雨雪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导致此次雨雪过... 利用降水现象仪、地面自动站、人工加密积雪深度逐时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山东2020年1月5-7日罕见雨雪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导致此次雨雪过程成为极端天气事件,地面影响系统为江淮气旋,冷平流较弱,积雪深度是预报难点。(2)整个过程全省各站的平均降雪含水比为0.46 cm·mm^(-1),低于过去20年间的江淮气旋暴雪过程。(3)积雪深度与高空温度、相对湿度和垂直速度的配置有关,在最大上升运动与90%以上相对湿度的叠置层次内,如果环境温度有利于树枝状冰晶增长则积雪深度和降雪含水比大,而环境温度适合空心柱状冰晶增长的则积雪深度小;云下温度高于0℃使得积雪深度减小。(4)积雪深度与近地面温度的关系表现为:气温低于0.5℃可形成有量积雪;0 cm地温对积雪的影响表现在积雪产生之前,降至0.4℃以下可形成有量积雪;雪面温度在产生积雪前后的2 h内维持在0℃左右,其他时段变化与气温类似。(5)降雪含水比基本上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减小,在0.5 cm·mm^(-1)以上时一般降雪期间气温低于0.4℃。该个例揭示了积雪深度和降雪含水比的预报需要综合考虑高低空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积雪深度 降雪含水比 温度
下载PDF
沈阳降雪含水比变化特征及其大气影响因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崔锦 周晓珊 +1 位作者 阎琦 张爱忠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08-1514,共7页
降雪含水比是新增积雪深度与融化后等量液体深度的比值,是冬季雪深预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使用经验值10进行积雪深度换算.利用1981-2012年沈阳站降水量、积雪深度、气温和风速等观测资料及1999-2012年NCEP再分析资料(1°&#... 降雪含水比是新增积雪深度与融化后等量液体深度的比值,是冬季雪深预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使用经验值10进行积雪深度换算.利用1981-2012年沈阳站降水量、积雪深度、气温和风速等观测资料及1999-2012年NCEP再分析资料(1°×1°),分析了沈阳站32 a降雪含水比的变化特征和大气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沈阳站降雪含水比的平均值为11.4,主要集中在6~12区间变化,小于4和大于20的极值发生概率相对较低,极值都出现在12月份,11月和3月均值接近10,而其他月份在12左右.小雪的降雪含水比均值最大为13.3,其它为10点多.500 hPa上温度和550 hPa上的风速是沈阳站降水含水比的高空大气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降雪含水比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新增积雪深度客观预报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符娇兰 陈博宇 +3 位作者 陈双 董全 曹勇 杨舒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30-1241,共12页
利用地面历史观测数据对我国冬季典型降雪过程的雪水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后的Cobb算法、ECMWF IFS模式预报及中央气象台降水和相态网格预报构建了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物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降雪过程的雪水比分... 利用地面历史观测数据对我国冬季典型降雪过程的雪水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后的Cobb算法、ECMWF IFS模式预报及中央气象台降水和相态网格预报构建了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物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降雪过程的雪水比分布较广,最小为0.3∶1,最大为100∶1,仅有4%左右的雪水比为10∶1;雪水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特征,新疆、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以及东北地区雪水比大于其他区域,冬季较春、秋季雪水比大;改进后的Cobb算法建立了随地形高度变化的云识别方案,利用云内温度与雪水比统计关系及垂直速度构建了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预报模型,其预报的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空间分布特征较原Cobb算法的预报更接近实况;结合雪水比预报模型和中央气象台降雪网格技术的新增积雪深度预报较ECMWF IFS模式预报有明显的改进,相对模式新增积雪深度预报TS评分提高率基本在10%以上,尤其对20 cm以上新增积雪深度预报能力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积雪 雪水比 云内温度 物理预报模型
下载PDF
2022年初5次降雪过程分析和预报着眼点
14
作者 李进 陈光宇 +2 位作者 周娟 郝世峰 徐娟 《科技通报》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本文采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模式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降雪加密观测和常规资料,对2022年初的5次降雪过... 本文采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模式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降雪加密观测和常规资料,对2022年初的5次降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次降雪过程均为雨转雪过程,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平原为雨夹雪或小雪到中雪,山区中到大雪,局部暴雪,数值模式预报的积雪深度与实况相差甚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500 hPa中低纬南支槽或弱波动配合700 hPa上的暖湿气流和中低层冷空气,造成边界层浅薄的冷垫上温度骤降而在短时间内形成降雪;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山区上空温度层结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粒子较长时间维持在有利于枝状雪花的形成区域,且高山区云底云水含量显著偏低、整层温度足够低,故高山区更利于暴雪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过程 雪水比 高山区 暴雪 杭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