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7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预测 被引量:78
1
作者 周晓农 杨坤 +4 位作者 洪青标 孙乐平 杨国静 梁幼生 黄轶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2-265,i001,i002,共6页
目的 预测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 方法 利用全国 193个气象站 195 1~2 0 0 0年的气象数据资料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GIS)气象数据库 ,分析全国日均温度变化趋势。利用已建立的钉螺和日本血吸虫有效积温 (SDT... 目的 预测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 方法 利用全国 193个气象站 195 1~2 0 0 0年的气象数据资料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GIS)气象数据库 ,分析全国日均温度变化趋势。利用已建立的钉螺和日本血吸虫有效积温 (SDT)模型的结果 ,构建全国不同地区血吸虫病气候 传播模型 ,计算各地钉螺和日本血吸虫年有效积温(ET) ,并应用GIS等技术比较分析ET/SDT比值的时空分布。以 2 0 3 0年和 2 0 5 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分别上升 1.7℃和2 .2℃为依据 ,预测未来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扩散趋势和高危地带。 结果 建立了全国血吸虫病气象GIS数据库 ,在以前的 5 0年中全国平均温度略呈上升趋势 ,尤其在上世纪 90年代后上升趋势明显 ,回归方程为T年平均 =0 .0 198X -2 8.476。构建了血吸虫病气候 传播模型 ,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的ET/SDT的比值随年代略呈上升趋势 ,日本血吸虫的潜在分布区域大于钉螺潜在分布区域。 2 0 3 0年和 2 0 5 0年血吸虫病潜在传播区域预测分布图显示 ,血吸虫病流行区将明显北移 ,2 0 5 0年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敏感区域较 2 0 3 0年的明显扩大。 结论 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将随气候变暖出现北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流行区 钉螺 日本血吸虫 ET 比值 上升趋势 高危 有效积温 日均温 立地
下载PDF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研究报告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子松 王天贵 +12 位作者 张晓胜 钟波 徐亮 高贵彬 谭本福 毛勇 唐猛 谢明康 依火伍力 汪世忠 马春华 许发森 邱东川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69-573,共5页
目的评价氯硝柳胺泥敷灭螺的效果。方法在四川省各类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4个试点,实施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立0g/m^2对照组和4g/m^2、6g/m^2、8g/m^2和10g/m^2药物剂量组,灭螺后7、15、30、90、180d观察钉螺死亡率、钉螺密度,比... 目的评价氯硝柳胺泥敷灭螺的效果。方法在四川省各类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4个试点,实施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立0g/m^2对照组和4g/m^2、6g/m^2、8g/m^2和10g/m^2药物剂量组,灭螺后7、15、30、90、180d观察钉螺死亡率、钉螺密度,比较泥敷灭螺和喷洒灭螺的费用。结果对照组泥敷30d后钉螺的死亡率在43.3%以上,4g/m^2组30d钉螺死亡率在75.3%~100.0%之间,4g/m^2组的钉螺死亡率显著高于0g/m^2。对照组(χ^2=31.27,P〈0.05);各药物组之间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泥敷灭螺后钉螺密度下降率在90%以上,铲土泥敷钉螺死亡率高于取土泥敷30%左右。泥敷灭螺的费用是喷洒灭螺的5~7倍,达到相同的灭螺效果两法的最终费用相当或接近。结论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灭螺效果好,建议在现场灭螺中使用4~6g/m^2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 方案评价
原文传递
利用遥感图像对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洲滩植被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林涛 姜庆五 +4 位作者 林丹丹 陈红根 赵根明 刘建翔 张绍基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2-314,F003,共4页
目的 利用卫星专题制图仪 (thematicmapper ,TM)遥感图像对江西恒湖茶叶港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洲滩植被进行聚类分析。方法 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用于聚类分析的TM3、TM4和TM5等 3个波段遥感数据 ,然后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支持下对卫星TM... 目的 利用卫星专题制图仪 (thematicmapper ,TM)遥感图像对江西恒湖茶叶港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洲滩植被进行聚类分析。方法 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用于聚类分析的TM3、TM4和TM5等 3个波段遥感数据 ,然后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支持下对卫星TM图像进行假彩色合成及聚类分析 ,最后通过现场勘察确定不同类别的地物属性 ,并在研究现场进行螺情调查。结果 通过聚类分析和实地勘察 ,在研究现场的遥感图像上共划分出 3个地表类别 ,在各种植被中 ,占据绝对优势的苔草为茶叶港洲滩钉螺的主要孳生地。根据 2 0 0 0年春季的查螺结果 ,苔草生长区域的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分别为 2 5 1 0 11m2 和 0 0 0 6 9 0 11m2 ,钉螺感染率为 0 2 8%。结论 遥感遥测技术有助于钉螺分布规律的研究 ,在血吸虫病及其他与生态有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 血吸虫病 聚类分析 遥感图像 湖沼型
原文传递
遥感技术用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的监测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世清 姜庆五 +2 位作者 汪天平 赵根明 葛继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31-334,F004,共5页
目的 应用遥感技术探索适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监测的合理指标。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东至县境内的一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3个相邻的洲滩作为遥感分析的研究现场。运用Idrisi遥感分析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多波段信息合... 目的 应用遥感技术探索适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监测的合理指标。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东至县境内的一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3个相邻的洲滩作为遥感分析的研究现场。运用Idrisi遥感分析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多波段信息合成并进行计算机非监督分类 ,计算反映地物绿度和亮度的校正植被指数 (NDVI)、穗帽变换绿色植被指数 (GVI)和亮度指数 (BI)值 ,结合现场调查情况 ,对上述各类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NDVI、GVI和BI能够定量描叙地物特征 ,不同类型的地物 ,其NDVI、BI和GVI值有所差异 ,其中适宜钉螺孳生环境的NDVI、GVI和BI值的 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0 0 5 2 2~ 0 35 6 6、2 4 16 2~ 2 8 2 6 72和 2 9 340 4~ 4 0 3135。结果显示NDVI模型标记出的第 5、6类区域为钉螺的主要孳生地 ,第 4类区域为钉螺潜在扩散区域 ,其NDVI值为 0~ 0 1。GVI模型分类显示钉螺的孳生环境主要为第 5~ 7类区域 ,第 4类区域是钉螺迁移扩散的潜在区域 ,其GVI值为 2~ 10。NDVI、GVI均显示第 2、3类区域暂不适宜钉螺孳生。结论 通过合理分组重新形成的NDVI和GVI指数图不仅能够反映洲滩钉螺孳生地以及钉螺潜在扩散区域的分布范围 ,而且能够反映洲滩的演变规律 ,即新生滩地的形成和植被的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洲滩型血吸虫病 流行区 钉螺 孳生地 环境监测
原文传递
安徽省1996~2007年钉螺新发现和复现趋势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何家昶 张世清 +5 位作者 高风华 虞贝贝 张功华 汪昊 季虹 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8年第1期18-19,17,F0002,共4页
目的了解1996~2007年安徽省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根据历年螺卡记录结果,按照不同年份和不同水系分别统计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结果1996年到2007年12年间,安徽省新发... 目的了解1996~2007年安徽省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根据历年螺卡记录结果,按照不同年份和不同水系分别统计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结果1996年到2007年12年间,安徽省新发现钉螺面积出现了1998年、2004年和2006年3个高峰期,复现钉螺面积出现了1998年和2004年2个高峰期;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3390.2hm2,累计复现钉螺面积4570.5hm2,超过了同期消灭钉螺面积;结果也明确了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的主要水系。结论钉螺的新发现和复现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长江流域及通江河流的灭螺成果难以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新发现 复现
下载PDF
连云港海州湾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林祥田 张明生 +1 位作者 王志坚 张元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年第3期243-246,共4页
为分析连云港地区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对连云港海州湾织纹螺进行形态鉴定,收集近年麻痹性贝类中毒资料,应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检测螺肉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连云港海州湾存有4种织纹螺,其中以半褶织纹螺含麻痹性贝类毒素量高(1.6&#... 为分析连云港地区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对连云港海州湾织纹螺进行形态鉴定,收集近年麻痹性贝类中毒资料,应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检测螺肉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连云港海州湾存有4种织纹螺,其中以半褶织纹螺含麻痹性贝类毒素量高(1.6×103μg100g螺肉),并导致连云港地区10起、银川1起麻痹性贝类中毒;1992年还发生一起由泥螺引起的麻痹性贝类中毒。中毒者均表现为下行性神经麻痹症状,重者致死。鉴于海洋污染的严重性,为保障海洋贝类的食用安全,应对贝类进行毒素等安全指标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蛤蚌毒素 小鼠
下载PDF
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月娟 王武 +5 位作者 刘其根 彭自然 陈立婧 胡忠军 薛俊增 曲宪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1-716,共6页
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螺类4科5属6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次优种为长角涵螺。阳澄湖螺类平均密度为22.0±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31±4.69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在... 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螺类4科5属6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次优种为长角涵螺。阳澄湖螺类平均密度为22.0±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31±4.69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年际和季节间均无明显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密度在东湖区和中华绒螯蟹围网养殖区较大、西湖区最小,生物量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铜锈环棱螺密度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长角涵螺密度东湖区最高、围网养殖区次之、入湖河流及其它湖区极低。中华绒螯蟹养殖未导致围网养殖区螺类数量下降,螺类(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投放可能是该区螺类密度、生物量及铜锈环棱螺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深是影响螺类群落整体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铜锈环棱螺主要分布在叶绿素a较高的水域,而长角涵螺和纹沼螺则主要分布在透明度较大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澄湖 中国绒螯蟹围网养殖 螺类 群落结构 密度 生物量 空间变化
原文传递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1990/2002血吸虫病情与螺情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赛晓勇 蔡凯平 +4 位作者 徐德忠 闫永平 张治英 李岳生 周晓农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878-1880,共3页
目的 :分析 1 990 / 2 0 0 2年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情与螺情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关系 ,为当地退田还湖试点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比较退田还湖试点退田还湖前后及其与对照点的粪检阳性率和活螺密度 ,分析粪检... 目的 :分析 1 990 / 2 0 0 2年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情与螺情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关系 ,为当地退田还湖试点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比较退田还湖试点退田还湖前后及其与对照点的粪检阳性率和活螺密度 ,分析粪检阳性率和活螺密度、有螺面积的关系 ,进行流行病学描述 .结果 :退田还湖后试点的活螺密度显著增加 (P <0 .0 5 )而对照点有增加但不显著 (P >0 .0 5 ) ,退田还湖后试点粪检阳性率显著增加 (P <0 .0 1 ) ,而对照点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变化趋势图显示双退点有明显升高趋势 ,单退点升高趋势不明显 ,对照点有下降趋势 ,血吸虫粪检阳性率与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 =0 .788,P =0 .0 0 4 ) ,血吸虫粪检阳性率与活螺密度变化呈正相关 (r =0 .76 4 ,P =0 .0 4 5 ) .结论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的流行与有螺面积、钉螺密度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应用LANDSAT ETM+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治英 徐德忠 +5 位作者 周晓农 周云 孙志东 张波 龚自力 刘士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 :研究应用陆地卫星 7(LandsatEnhancementThematicMapperPlus,LandsatETM +)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方法 :对Landsat7获取的TM 2、TM3、TM4图像伪彩色合成 ,然后在ERDAS8 5软件支持下进行非监督分类 ,并将分类结... 目的 :研究应用陆地卫星 7(LandsatEnhancementThematicMapperPlus,LandsatETM +)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方法 :对Landsat7获取的TM 2、TM3、TM4图像伪彩色合成 ,然后在ERDAS8 5软件支持下进行非监督分类 ,并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 ,分析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结果 :ETM图像非监督分类可将江宁县江滩地表分为 10类 ,除可识别的水体及裸露地表外 ,其余各类需实地勘察才能确定其所代表的地表景观。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分析发现 ,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中 ,主要为 5 ,6 ,7,9四类地表景观 ,其中以 6 ,9两种地表的比例最大 ,且以 6 ,9两种地表为主的孳生地的钉螺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孳生地的螺密度 (u =19 0 0 ,P <0 0 5 ) .结论 :非监督分类的 5 ,6 ,7,9类 (尤其是 6 ,9两类 )景观适宜于钉螺的孳生与繁殖 ,同时说明应用LANDSATE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ETM+图像 监测 钉螺 孳生地
下载PDF
广东廉江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清丽 陈海业 +9 位作者 陈国健 陈颖 曾丹 庞力沛 郑木如 莫沛 曾令建 全李芳 陈代雄 詹希美 《疾病控制杂志》 2007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了解广东廉江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方法使用消化法对从上述地点采集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检查,并用检获的幼虫感染大鼠。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88只,福寿螺296只,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24... 目的了解广东廉江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方法使用消化法对从上述地点采集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检查,并用检获的幼虫感染大鼠。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88只,福寿螺296只,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24.0%和8.1%;感染度分别为1~218和1~8。从上述感染的实验大鼠中均检获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广东廉江地区福寿螺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但目前褐云玛瑙螺可能在当地广州管圆线虫传播中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圆线虫 广州 线虫感染
下载PDF
钉螺动水沉降及运动方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先祥 徐兴建 +6 位作者 刘建兵 李小萍 潘庆燊 庞干昌 张威 熊正安 毛玉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37-139,共3页
本实验研究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态学理论,在取得钉螺静水沉降规律若干参数、公式基础上,采用循环水大型玻璃水槽进行试验,获得钉螺在流动水体中运动形式、方向、沉降、漂移等4种水力特征,并由外力平衡方程推导,经实测结果... 本实验研究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态学理论,在取得钉螺静水沉降规律若干参数、公式基础上,采用循环水大型玻璃水槽进行试验,获得钉螺在流动水体中运动形式、方向、沉降、漂移等4种水力特征,并由外力平衡方程推导,经实测结果检验可行,得出钉螺动水沉降速度、距离两个实用公式.实验结果,为防止钉螺随水流扩散,采取“中层取水”、“沉螺池”等安全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沉降及运动 流动水体
下载PDF
地表温度在监测湖区钉螺孳生地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战英 林丹丹 +2 位作者 朱蓉 宫鹏 郭家钢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钉螺孳生地和无钉螺孳生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探讨LST在监测钉螺孳生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江西省退田还湖区和赣江堤内洲滩,按有螺、无螺分为4个试区,从遥感图片中提取植被指数(NDVI)和LST,比较二者在钉螺孳生区和无钉螺孳... 目的通过比较钉螺孳生地和无钉螺孳生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探讨LST在监测钉螺孳生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江西省退田还湖区和赣江堤内洲滩,按有螺、无螺分为4个试区,从遥感图片中提取植被指数(NDVI)和LST,比较二者在钉螺孳生区和无钉螺孳生区的差别,从而说明LST在判别湖区钉螺孳生地中的作用。结果东风圩(退田还湖区)的NDVI主要在0-0.20范围, 2个有螺区域的NDVI主要在0.20-0.40之间。4个试区的ND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69, P<0.01)。东风圩LST是24-30℃,五洲头-无螺区的LST主要在23-28℃范围,五洲头-有螺区取值在22-26℃,长江洲的LST较低,其值主要位于20-24℃之间。4个试区的LST值总体分布不同(X2=115.2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无螺区的NDVI低于有螺试区,而LST较高。结论钉螺孳生地和非钉螺孳生地的NDVI和(或)LS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ST对某区域是否适宜钉螺孳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卫星通信
原文传递
江西省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13
作者 晏渠如 严涛 +5 位作者 周宪民 李友松 朱春潮 石林波 马细妹 胡宁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 探讨江西省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其变化的原因。 方法 选择江西省靖安县、万载县 2个林场和玉山县 1个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分析 ,调查卫氏并殖吸虫病中间宿主放逸短沟蜷 (Semisulcospiralibertina)与华溪蟹 (Sinopot... 目的 探讨江西省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其变化的原因。 方法 选择江西省靖安县、万载县 2个林场和玉山县 1个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分析 ,调查卫氏并殖吸虫病中间宿主放逸短沟蜷 (Semisulcospiralibertina)与华溪蟹 (Sinopotamonspp .)、保虫宿主 (猫、犬、果子狸、野猫等 )感染率 ,以及流行区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群个体行为变化。 结果 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中间宿主放逸短沟蜷与华溪蟹平均感染率分别为 0 2 1%和5 4 3 % ,保虫宿主平均感染率为 5 6%。与 2 0年前比较 ,华溪蟹感染率明显下降。 结论 江西省原流行区仍有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 ,生态环境改变可能导致华溪蟹的感染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氏并殖吸虫病 感染率 流行区 流行病学调查 中间宿主 放逸短沟蜷 改变 野猫 果子狸 江西省
下载PDF
B002的杀螺效果及其对氯硝柳胺杀螺增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戴建荣 张燕萍 +2 位作者 吴锋 王锐 王浦海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14-217,共4页
本文报道了B002对钉螺的杀灭效果和对氯硝柳胺的增效作用,结果发现B0026.25mg/L杀螺率为100%,0.39mg/L以下没有杀螺作用,LD50为0.8183mg/L。与氯硝柳胺组成混合液,在B0020.4mg/L的溶液中,氯硝柳肢的LD50,由单独浸杀的0.... 本文报道了B002对钉螺的杀灭效果和对氯硝柳胺的增效作用,结果发现B0026.25mg/L杀螺率为100%,0.39mg/L以下没有杀螺作用,LD50为0.8183mg/L。与氯硝柳胺组成混合液,在B0020.4mg/L的溶液中,氯硝柳肢的LD50,由单独浸杀的0.082mg/L,降为0.0215mg/L,使氯硝柳胺0.070mg/L即有100%的杀螺作用,杀螺效果提高了3.28倍。B002与氯硝柳胺组成0.5:1;1:1;2:1的复方时,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7.5,167.3和227.0,对氯硝柳胺杀螺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002 氯硝柳胺 钉螺 增效作用
下载PDF
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灭螺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艺彪 依火伍力 +6 位作者 刘刚明 吴子松 汪仕安 王海银 徐亮 赵根明 姜庆五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61-564,共4页
目的探讨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灭螺方法。方法选取普格县特兹乡作为研究现场设框查螺;选择面积均为1000m^2、活螺密度分别为9.88只/0.11m^2和9.80只/0.11m^2的2块渗水草地作为灭螺现场;试验组用“堆敷... 目的探讨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灭螺方法。方法选取普格县特兹乡作为研究现场设框查螺;选择面积均为1000m^2、活螺密度分别为9.88只/0.11m^2和9.80只/0.11m^2的2块渗水草地作为灭螺现场;试验组用“堆敷”灭螺法,对照组用喷洒灭螺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5m×5m)查螺比较2种方法的灭螺效果,样本量均为40框。结果钉螺主要分布在渗水草地、沟和田三类环境中,有螺面积以田中最多,但其活螺平均密度相对较低,其次是渗水草地且活螺平均密度较高;在灭螺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87.50%和82.50%。钉螺死亡率分别为3.89%和4.16%。在灭螺3个多月后,试验组没有发现活螺,而对照组有螺框出现率(77.50%)(χ^2=0.31,P〉0.05)和钉螺死亡率(7.03%)(χ^2=3.12,P〉0.05)均没有明显的降低,活螺平均密度下降幅度也不大,仅下降8.88%。结论“堆敷”灭螺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灭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杀软体动物药 方案评价
原文传递
文心兰设施栽培中蜗牛和蛞蝓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治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波 陈施明 +2 位作者 敖苏 周卫川 林明光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4期329-332,共4页
介绍了海南文心兰设施栽培中蜗牛和蛞蝓的种类、发生及为害规律,并提出以物理隔离法(水碗法、矿泉水瓶法)为主,辅以毒饵诱杀、药剂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文心兰 蜗牛 蛞蝓 设施栽培 发生规律 防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积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乐平 周晓农 +4 位作者 洪青标 杨国静 奚伟萍 戴建荣 吴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0-82,共3页
目的 了解现场环境中日本血吸虫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积温。方法 采用人工感染后放回现场环境饲养定期逸蚴的方法 ,连续记录现场温度 ,计算钉螺逸出尾蚴的积温。结果 长江流域 4省 5地 6 6 8只钉螺经 1∶2 0毛蚴感染后 ,... 目的 了解现场环境中日本血吸虫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积温。方法 采用人工感染后放回现场环境饲养定期逸蚴的方法 ,连续记录现场温度 ,计算钉螺逸出尾蚴的积温。结果 长江流域 4省 5地 6 6 8只钉螺经 1∶2 0毛蚴感染后 ,共逸得感染性钉螺 15 5只 ,感染率为 2 3 .2 0 % ,逸出尾蚴的最低积温为 1489.43日度 ,最高积温为 2 96 0 .38日度 ,平均积温为 1793 .93± 2 32 .45日度 ;其中日本血吸虫在江滩型、水网型、山丘型环境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平均积温分别为 176 3.0 1± 2 0 3 .5 1日度、192 9.49± 30 6 .38日度和 1734.19± 10 3 .39日度。结论 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钉螺体积温达到 14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钉螺 蚴虫成熟 积温
下载PDF
鄂西北地区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状况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敬 卫荣华 +1 位作者 刘丹丹 杨树国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状况变化,分析其原因。方法:2015年对鄂西北地区四县一市进行中间宿主感染状况调查和回顾性分析。调查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拟钉螺和华溪蟹的感染率。结果:斯氏狸殖吸虫病流行区中间宿主拟...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状况变化,分析其原因。方法:2015年对鄂西北地区四县一市进行中间宿主感染状况调查和回顾性分析。调查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拟钉螺和华溪蟹的感染率。结果:斯氏狸殖吸虫病流行区中间宿主拟钉螺和华溪蟹的感染率分别为0.19%和4.67%,与1985年华溪蟹的感染率91.36%相比明显下降。结论:鄂西北地区原流行区仍有斯氏狸殖吸虫病流行,生态环境改变可能导致华溪蟹的感染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殖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 拟钉螺 华溪蟹
原文传递
湖沼地区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影响的广义相加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源培 何忠 +5 位作者 何明祯 姜杰 李君祥 周艺彪 张志杰 姜庆五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8-1154,共7页
目的 探索湖沼地区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及其规律.方法 选择湖南省岳阳市长江村典型钉螺孳生地为现场,收集2001-2009年间的水位资料和螺情资料,包括平均水位、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及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有螺框出现率和阳性螺框出... 目的 探索湖沼地区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及其规律.方法 选择湖南省岳阳市长江村典型钉螺孳生地为现场,收集2001-2009年间的水位资料和螺情资料,包括平均水位、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及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有螺框出现率和阳性螺框出现率等.描述水位指标和螺情指标的时间分布情况,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拟合分析水位变化与钉螺消长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1-2009年度中当年的平均水位和现场水淹天数对活螺密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活螺密度在平均水位为25.0m,水淹天数为120 d时最低.当年的平均水位和上一年的现场水淹天数对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框出现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二次曲线或三次及更复杂分段样曲线关系;对有螺框出现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接近0.05),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框出现率在平均水位为25.0 m,上一年水淹天数为110 d时最低;而有螺框出现率在平均水位为25.0 m,上一年水淹天数为160 d时最低.结论 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线性的光滑函数关系.水淹天数对有螺框出现率、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框出现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用GAM拟合水位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可能更贴近实际而便于解释,容易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水位 广义相加模型 湖沼地区
原文传递
2006~2009年安庆市钉螺情况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丁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1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钉螺新发现、复现规律,为制订有效的螺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查阅历史资料及现场调查的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2006~2009年安庆市的新增钉螺资料。结果 2006~2009年全市新增钉螺面积14 340 117m^2,新发现钉螺环境150个,... 目的分析钉螺新发现、复现规律,为制订有效的螺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查阅历史资料及现场调查的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2006~2009年安庆市的新增钉螺资料。结果 2006~2009年全市新增钉螺面积14 340 117m^2,新发现钉螺环境150个,复现钉螺环境数117个,两者钉螺面积比值为2.21:1。钉螺新发现和复现均以内陆、湖滩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邻近有螺区钉螺扩散引起。钉螺复现环境数的74.4%(87/117)可归因于邻近有螺区钉螺扩散。钉螺复现距钉螺消灭年份最短的1年,最长的是35年,平均是10年。结论螺情受自然、社会经济诸多因素影响,易出现反复,血防工作应加强螺情监测与灭螺效果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现 复现 钉螺 控制 日本血吸虫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