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喀斯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万洪涛 杨勇 史运良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85-291,共7页
水资源常是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作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分析了流域水资源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对策.为位于高原分水岭处的喀斯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脱贫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水资源 供需平衡 开发利用
下载PDF
结合粒度和^(137)Cs对小流域水库沉积物的定年——以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文博 蔡运龙 王红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14,共9页
对取自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32cm长沉积物柱样进行137Cs比活度以及粒度测定,结合气象站点降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沉积物不同层位的年代进行了划分,并以此结合质量深度推算了1960-2004年间该水库的沉积速率.结合实例分析了137Cs沉降... 对取自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32cm长沉积物柱样进行137Cs比活度以及粒度测定,结合气象站点降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沉积物不同层位的年代进行了划分,并以此结合质量深度推算了1960-2004年间该水库的沉积速率.结合实例分析了137Cs沉降、运移和沉积,改进了仅依靠137Cs峰值定年方法,认为在流域面积较小、137Cs比活度测试绝对数值较小的流域,降水和其他条件造成的土壤侵蚀程度差异可能是造成土壤中137Cs进入湖泊沉积物多少的更主要原因,并表现为沉积物中137Cs不同层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定年 喀斯特小流域 水库沉积物 粒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贵州印江喀斯特小流域水体DIC含量及δ^(13)C_(DIC)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黄俊 李晓东 +2 位作者 杨周 李亲凯 崔高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等生态环境条件,对表层水体中DIC的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印江河流域表层水p H值呈中性到碱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为主,而且主量离子在冬夏季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印江河流域干、支流水体DIC和主量离子含量向下游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随季节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研究区水体上游土地利用强度低而下游存在大量的农耕用地以及当地冬夏季降雨量差异有关。相比之下,印江河流域干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10.39‰、支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8.29‰,差异相对显著,反映了作为源头支流水体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支流汇入干流水体过程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方式多样,影响较为明显。而且该流域干、支流水体δ^(13)C_(DIC)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支流水体DIC主要由于水-岩交换在冬季更加富集13C,而干流水体DIC则主要由于生物量效应在夏季相对富集13C,极有可能与当地土地利用强度和方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喀斯特小流域 DIC δ13CDIC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黄壤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伟 张丽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93-2803,共11页
本文分析了黄壤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无机硫(TRIS)和有机硫的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形态和SR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黄壤... 本文分析了黄壤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无机硫(TRIS)和有机硫的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形态和SR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黄壤剖面不同深度均检出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指示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是黄壤中SRB的优势类群;黄壤剖面中SRB数量与TRIS含量增加的深度与SO_4^(2-)-S含量降低的深度基本一致,指示黄壤中存在SO_4^(2-)异化还原反应,并且TRIS是主要产物;生物滞留后剩余SO_4^(2-)的吸附、解吸、淋溶迁移及深层吸附与累积导致剖面底层SO_4^(2-)-S含量增加;酸沉降输入的SO_4^(2-)主要以有机硫和吸附态SO_4^(2-)滞留在黄壤中,在硫的年沉降速率大幅降低后,在较长时期内,黄壤中有机硫矿化和吸附态SO_4^(2-)解吸可能释放大量SO_4^(2-)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与之相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水体化学组成改变等方面的环境效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黄壤 硫形态 硫酸盐还原菌
原文传递
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伟 张丽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5-652,共8页
用土壤硫形态连续提取和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灰土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硫(TRIS)、有机硫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化物积累和SRB的分布特征。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 用土壤硫形态连续提取和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灰土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硫(TRIS)、有机硫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化物积累和SRB的分布特征。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石灰土中检出脱硫叶菌属和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类群。石灰土剖面中SRB数量与TRIS含量增大的深度对应SO_4^(2-)-S含量降低的深度,指示石灰土中存在SO_4^(2-)异化还原反应。石灰土较高pH值和较低的黏粒含量不利于SO_4^(2-)吸附,生物滞留后剩余SO_4^(2-)主要通过淋溶迁移出石灰土剖面。有机硫是石灰土中大气酸沉降输入SO_4^(2-)的主要硫滞留方式,在硫沉降输入通量显著降低后,石灰土中有机硫矿化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导致大量SO_4^(2-)输入流域水体,与SO_4^(2-)淋溶输出有关的流域土壤和水体物理化学组成变化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石灰土 硫形态 硫酸盐还原菌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和黄壤硫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伟 张丽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14-2525,共12页
分析了贵州普定陈旗和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不同深度总硫、碳键硫、酯键硫酸盐、SO_(4)^(2-)和总还原态无机硫的含量及其δ^(34)S值、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和采样坡地溪水SO_(4)^(2-)的δ^(34)S值,目的是阐明喀斯特流域土壤... 分析了贵州普定陈旗和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不同深度总硫、碳键硫、酯键硫酸盐、SO_(4)^(2-)和总还原态无机硫的含量及其δ^(34)S值、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和采样坡地溪水SO_(4)^(2-)的δ^(34)S值,目的是阐明喀斯特流域土壤对大气酸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同等酸沉降水平下,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中各形态硫含量、δ^(34)S值及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有明显差异,同时溪水中有超过70%的SO_(4)^(2-)来自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的输出,指示石灰土和黄壤对大气酸沉降的不同响应。有机硫形成和SO_(4)^(2-)异化还原反应是石灰土和黄壤中都存在的硫滞留过程。黄壤剖面存在着SO_(4)^(2-)吸附并在底层累积,因此SO_(4)^(2-)吸附是黄壤硫滞留的主要原因。石灰土和黄壤剖面输出的SO_(4)^(2-)主要来自大气酸沉降输入的SO_(4)^(2-),不是土壤本身有机硫矿化。不过,有机硫是石灰土和黄壤主要的硫形态,在沉降的硫通量显著降低后,这两类剖面有机硫矿化会释放大量的SO_(4)^(2-)进入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石灰土 黄壤 硫的滞留和输出 土壤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