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林宇佳 廖政贤 +3 位作者 谢锋 张国栋 张文 吴丽丽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的头颅3D-CTA及3D-DSA图像,3D-CTA图像及3D-DSA图像均由1名副高以上...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的头颅3D-CTA及3D-DSA图像,3D-CTA图像及3D-DSA图像均由1名副高以上影像诊断医师及1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进行阅读判断,以外科开颅夹闭或血管介入手术确诊为标准,对比分析二种检查手段对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的准确性。结果 30例患者共发现35枚小动脉瘤(26例为单发,3例为2个小动脉瘤,1例为3个小动脉瘤),CTA共检出30枚,准确率85.7%,漏诊5枚,假阴性率(漏诊率)14.3%,假阳性4个,误诊率为10.3%;DSA共检出35枚,准确率100%,假阴性率(漏诊率)0,假阳性1个,误诊率2.7%。其中CTA漏诊的小动脉瘤中3枚直径为≤3 mm的微小动脉瘤(颈内动脉1枚,小脑后下1枚,后交通1枚);2枚直径3~5 mm(颈内动脉1枚,前交通1枚)。3D-CTA与3D-DSA对小动脉瘤(3 mm^5 mm)的检出率分别为93.3%和100%,2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微小动脉瘤(≤3 mm)的检出率分别为62.5%和100%,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小动脉瘤(3 mm^5 mm)的诊断,3D-CTA是无创、快速及安全可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3 mm)的诊断上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而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3D-CTA,并且3D-DSA可以为临床下一步治疗小动脉瘤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小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LVIS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许岗勤 李天晓 +4 位作者 王子亮 薛绛宇 朱良付 白卫星 汪勇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0-813,共4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1例患者共11枚动脉瘤,使用11枚支架,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4枚(37%),Ⅱ级5枚(45%),Ⅲ级2枚(18%)。9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2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个月9例患者行DSA检查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8枚,Ⅱ级1枚。2例患者行增强MRI复查显示动脉瘤栓塞良好。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0例,mRS评分2分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效果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释放支架时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LVIS支架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治疗小型与中大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8
3
作者 郑鉴峰 张晓冬 +4 位作者 郭宗铎 朱继 何朝晖 黄钦江 孙晓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8-291,306,共5页
目的比较颅内未破裂的小型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和中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54例,根据动脉瘤直径大小不同将其分为2组:小型动脉瘤组16例(最大直径≤5 mm)和中... 目的比较颅内未破裂的小型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和中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54例,根据动脉瘤直径大小不同将其分为2组:小型动脉瘤组16例(最大直径≤5 mm)和中大型动脉瘤组38例。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出院后3个月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出院后6个月通过我科DSA随访,比较两组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结果 1小型动脉瘤组16例(100%)完全栓塞,13例(81.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中大型动脉瘤组36例(92.1%)完全栓塞,24例(63.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小型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型动脉瘤组2例(12.5%)发生脑血管痉挛,中大型动脉瘤组5例(15.8%)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2.6%)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小型动脉瘤组并发症发生率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型动脉瘤组14例(87.5%)恢复良好,11例(68.8%)DSA随访示无复发;大型动脉瘤组30例(78.9%)恢复良好,26例(68.4%)DSA随访示3例(7.9%)复发,小型动脉瘤组良好预后率稍高,复发率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未破裂的小型动脉瘤和中大型动脉瘤采取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破裂 颅内动脉瘤 治疗性栓塞
下载PDF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郑鉴峰 郭宗铎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8,共8页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特征[动脉瘤数量(单发、多发)、SAH责任动脉瘤形态(存在子囊、多囊或分叶的动脉瘤为不规则动脉瘤)和位置(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后循环)],根据入院头部CT影像明确SAH的分布情况,使用改良Fisher分级将患者SAH情况分为1~4级,应用Hijdra评分对患者SAH的出血量进行评分。收集患者治疗方式(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将所有患者通过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1~2级为少量SAH组,3~4级为大量SAH组。比较少量SAH组与大量SAH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为因变量,将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中P<0.1的可能影响SAH出血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将患者术前CT可见的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恶化的新发出血定义为再出血,所有患者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再出血为因变量,在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比较中P<0.1的因素中筛选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男103例,女26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11)岁。以改良Fisher分级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型动脉瘤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价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的瘤壁特点
5
作者 朱先进 姜彬 +3 位作者 刘奇 艾泉山 陈瑞玲 张拥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直径<7 mm)的瘤壁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共25例患者共计33处小动脉瘤...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直径<7 mm)的瘤壁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共25例患者共计33处小动脉瘤纳入分析。评估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壁是否强化、瘤壁有无局部变薄,并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壁厚度等。并比较微小动脉瘤组(直径<3 mm)和小动脉瘤组(直径3~7 mm)上述特点的差异。结果 25例33处小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平均(3.3±1.5) mm,其中直径<3 mm和直径3~7 mm组分别为17处和16处,最大动脉瘤壁厚度为(0.9±0.3) mm。19处(57.6%)动脉瘤壁可见强化,9处(27.3%)可见动脉瘤壁局部变薄。根据动脉瘤直径分为微小动脉瘤组(n=17)和小动脉瘤组(n=16)。两组的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占比、动脉瘤位置分布、瘤壁强化程度、最大瘤壁厚度、局部动脉瘤壁变薄占比、腔内血栓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小动脉瘤的动脉瘤直径、瘤壁强化占比分别为(2.2±0.5) mm、35.3%,均低于小动脉瘤组[(4.4±1.4)mm、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VWI图像有助于全面评估颅内小动脉瘤壁及瘤腔的特点。超1/2的小动脉瘤可见瘤壁强化,且微小动脉瘤的瘤壁强化比例更低,超1/4小动脉瘤可见局部瘤壁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动脉瘤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瘤壁
下载PDF
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的临床预后结果
6
作者 李宏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1期32-35,共4页
目的 研究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使用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48例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 目的 研究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使用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48例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卡氏(KP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2.14±0.23)h、住院时间(10.43±0.46)d均短于对照组的(2.84±0.25)h、(14.74±0.53)d,术中失血量(16.24±3.15)ml、住院费用(3.41±0.23)万元少于对照组的(105.53±19.22)ml、(6.03±0.6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14.53±1.73)分、KPS评分(83.25±11.85)分及MMSE评分(26.46±3.15)分优于对照组的(20.34±2.24)、(71.52±7.23)、(20.35±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入射角(100.34±11.53)°、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长度之比(AR)(1.34±0.15)及动脉瘤瘤体直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1.32±0.15)均小于对照组的(115.36±10.93)°、(1.58±0.05)、(1.64±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良好,能促使患者各项状态不断改善,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开颅手术 小动脉瘤 颅内破裂 预后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钟伟健 赵庆顺 邓其峻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0期13-14,共2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6-02—2012-02我院收治的16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措施,对所有患者的辅助检查、治疗效果、随访资料等进行分析... 目的探究与分析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6-02—2012-02我院收治的16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措施,对所有患者的辅助检查、治疗效果、随访资料等进行分析,并观察其栓塞程度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栓塞程度为0级患者24例,占15.00%,1级16例,占10.00%,2级2例,占1.25%;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出现轻度偏瘫7例(4.38%),脑梗死4例(2.50%),术后复发4例(2.50%);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Rankin评分为0分共计87例,占54.38%,较1分、2分、3分、4分的患者人数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措施治疗颅内微小动脉出血,患者症状显著缓解,栓塞效果满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Rankin评分降低,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率,但其远期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破裂出血
下载PDF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大明 刘加春 +4 位作者 王利军 陆军 祁鹏 翟乐乐 姜学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8-610,共3页
目的 探讨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I〉3/4)血管内治疗的町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4例27个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7个动脉瘤中24个... 目的 探讨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I〉3/4)血管内治疗的町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4例27个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7个动脉瘤中24个用弹簧圈栓塞,3个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前者有4个动脉瘤100%栓塞,13个90%,6个80%,1个80%以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所有患者临床随访平均51个月(1-94个月)无再出血,6例7个动脉瘤在术后6-38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相对宽颈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潘捷 吴高远 倪永丰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究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和支架辅助组(35例),常规组予... 目的探究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和支架辅助组(35例),常规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支架辅助组予以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动脉瘤闭塞程度、动脉瘤影像特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支架辅助组相对于常规组的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支架辅助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支架辅助组动脉瘤的长度、高度、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动脉瘤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水平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术后GOS评分优于常规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1.43%(P<0.05)。结论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术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及GOS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密网支架 栓塞介入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最大瘤体瘤深/载瘤动脉直径对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丽芳 陈勇春 +3 位作者 周甲丰 林博丽 黄定品 杨运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1-1226,共6页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3 mm)破裂相关的形态学因素,为未破裂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单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3 mm)破裂相关的形态学因素,为未破裂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单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84例,未破裂动脉瘤16例.通过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进行三维重建并获取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组和未破裂动脉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形态学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最大瘤体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对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效能.(2)选择同科室自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9例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患者,检验SR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稳定性.结果 (1)与未破裂动脉瘤组比较,破裂动脉瘤组患者的瘤体垂直高度、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长度的比值(AR)、SR、血管角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为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01,95%CI:1.175~15.019,P=0.012),SR越大其破裂风险越高.ROC分析显示SR诊断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625,准确度为0.760,最佳截断值为0.90.(2)SR预测另外99例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敏感度为0.676,特异度为0.714,准确度为0.687.结论 SR(≥0.90)为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值大小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动脉瘤的状态,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微小动脉瘤 破裂 形态学
原文传递
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11
作者 蒲阳 母其文 +1 位作者 郭志伟 唐雨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37-39,共3页
目的 建立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2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影响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相关因素及CTA检查指标。根据有无动脉瘤破... 目的 建立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2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影响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相关因素及CTA检查指标。根据有无动脉瘤破裂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与CTA扫描资料,以LASSO回归筛选变量,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列线图进行可视化。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226例患者中共有121例(53.53%)出现破裂。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间在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家族史、动脉瘤部位、动脉瘤血管位置、异常搏动点、瘤颈、AR、SR、流动角及子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异常波动点、 AR、SR、流动角及子囊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AUC为0.886[95%CI(0.844,0.928)]。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概率阈值为0.15-1.00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颅内小动脉瘤破裂主要受异常波动点、AR、 SR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可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CTA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单纯栓塞治疗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华卫 宋彧 +1 位作者 江先福 柳亚启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4-818,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行血管内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26枚微小动脉瘤),术前进行头颈CTA或头颅...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行血管内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26枚微小动脉瘤),术前进行头颈CTA或头颅MRA检查,全麻下行DSA及3D-DSA成像确定手术方案,予以不借助辅助手段(球囊、支架等)条件下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依据术后造影血流情况判断动脉瘤栓塞程度,并于术后3月、12月复查。结果26枚微小动脉瘤中18枚完全栓塞,3枚次全栓塞,2枚部分栓塞,3枚术中破裂。26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术后12月脑血管造影复查示18枚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3枚次全栓塞的动脉瘤稳定,2枚部分栓塞的动脉瘤继续随访观察,均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结论部分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行血管内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弹簧圈单纯栓塞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成武 邓志强 +2 位作者 刘常栋 敏胜德 韩尤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方法经CTA检查发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小动脉瘤的影像特征并与DSA或手术结果比...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方法经CTA检查发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小动脉瘤的影像特征并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部分病例术后行CTA或DSA复诊。结果 60例患者CTA所示的小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顶指向、起源、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均与DSA或手术所见相符。结论 64层CTA能准确检测颅内小动脉瘤及其特征,有助于选择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和长期随访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文萍 方淳 +5 位作者 李明华 朱悦琦 谭华桥 王珏 刘传森 张蓓蕾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67-1671,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8年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枚动脉瘤)。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8年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枚动脉瘤)。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长期随访并搜集造影和临床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均成功填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共14枚动脉瘤中,次全栓塞8枚,部分栓塞6枚。3例弹簧圈部分残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及血栓形成。12例均经1~2年随访。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初步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稳定、有效。长期随访证明次全栓塞者也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 颈内动脉 微小动脉瘤 栓塞
原文传递
320排CT血管造影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怀雄 刘昌华 +2 位作者 林建坤 彭晋 陈思敏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320排CT检查,并... 目的:分析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320排CT检查,并在诊断结束后,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结果:5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共有48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小动脉瘤,仅有2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无误诊情况出现,该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基本一致(P>0.05);CT诊断结果表明,49例患者的颅内小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高度及其相邻结构的关系均得到清晰显示,仅有1例患者因颅内小动脉瘤入口过窄、腔内部分血栓导致未显影。结论:320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确诊率较高,且具有非创伤、快捷方便的优点,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影像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CT 颅内小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诊断 术中应用价值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宇海 周育苗 +5 位作者 陈亮 郑超波 龚杰 陈林辉 吴炯 万曙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3期249-251,301,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策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患者共计48个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3mm),其中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多发动脉瘤18例(42.85%),不规...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策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患者共计48个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3mm),其中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多发动脉瘤18例(42.85%),不规则动脉瘤18例(42.85%)。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3例(0.71%)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无患者死亡,所有患者3~12个月的平均mRS为0.142,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较文献报道本文的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降低、技术成功率及动脉瘤治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进 金卫星 祝斐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研究组恢复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近期效果,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 近期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继锋 焦旭博 许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51例(发病72 h内行介入栓塞治疗)和对照...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51例(发病72 h内行介入栓塞治疗)和对照组47例(发病72~96 h行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预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完全闭塞率90.20%高于对照组74.47%(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BI评分、SF-36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BI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预后优良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8.72%(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29.79%(P<0.05)。结论对于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发病72h内行栓塞介入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远期预后,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治疗时机 BARTHEL指数 SF-36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下载PDF
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妙泉 王以舟 陈连辉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为患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梅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小动脉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 目的探讨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为患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梅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小动脉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非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治疗结束时,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栓塞成功率,以及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生活质量(QOL)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栓塞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为(1.52±0.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8±0.38)分,而GC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为(8.12±0.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1.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81.12±5.44)分、(82.13±4.02)分、(79.74±6.02)分、(80.12±4.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16±5.02)分、(73.56±5.02)分、(70.13±5.79)分、(71.41±4.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可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密网支架 弹簧圈栓塞 颅内宽颈小动脉瘤 生活质量 栓塞成功率 并发症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靓 张天 +3 位作者 胡晓 郭莉丽 刘泠 程美雄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破裂 LVIS支架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