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68
1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7期863-866,共4页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方式土壤N素的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方式相比 ,其它农作方式均有明显控制土壤N素流失的作用 ,水平草带、水平沟、等高耕种、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方式分别减少土壤N素流失量 4 3 .4 6 %、4 6...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方式土壤N素的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方式相比 ,其它农作方式均有明显控制土壤N素流失的作用 ,水平草带、水平沟、等高耕种、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方式分别减少土壤N素流失量 4 3 .4 6 %、4 6 .5 5 %、71 .36 %、77.0 5 %和 87.92 % ,等高耕种、等高土埂、休闲等农作方式控制土壤N素流失优于水平沟和水平草带农作方式 .坡耕地土壤N素的流失途径主要为径流流失 ,约占土壤N素流失量 81 .9%~ 93 .4 % ,径流流失的N素中又以水溶态N素为主 ,约占径流流失N素的 78%~ 87.6 % .坡耕地土壤N素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占全年流失量的 85 %~ 1 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方式 坡耕地 红壤 N素流失
下载PDF
云南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定位监测 被引量:35
2
作者 鲁耀 胡万里 +3 位作者 雷宝坤 段宗颜 刘宏斌 翟丽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44-1553,共10页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 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 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 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 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 4**和R=0.529 7**。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及氮磷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不施肥条件下,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大,优化施肥、揭膜、横坡垄作及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能降低氮、磷流失量,尤其是横坡垄作种植,相对于顺坡垄作氮、磷流失总量降低了2/3左右。不同处理之间径流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农业措施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量而影响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的多少。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N占TN比例年均为24.58%,TDP占TP的比例年均为7%,TN流失量是TP的3倍左右;优化施肥和揭膜条件下可溶性氮磷所占比例增加,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降低。在可溶性氮素中,NO3-N、NH3-N占TN的比例年均分别为8.41%、12.65%,但是2009、2010年NH3-N均小于NO3-N。因此,关于坡耕地地表径流不同流失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研究结果不确定,且年际之间差异较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红壤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下载PDF
洞庭湖红壤坡地减氮控磷对玉米产量和径流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恩尧 邱亚群 +3 位作者 彭佩钦 侯红波 李裕元 任可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5,共4页
坡地氮磷流失是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以湖南省湘阴县红壤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玉米减量施肥对产量、化肥利用率和氮磷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常规施肥量在减少20%范围内对玉米产量没有十分显著的影... 坡地氮磷流失是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以湖南省湘阴县红壤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玉米减量施肥对产量、化肥利用率和氮磷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常规施肥量在减少20%范围内对玉米产量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但达到30%时玉米表现减产。减量施肥不仅一定程度提高NP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而且降低土壤NP流失量。氮的径流量减少了12.54%~28.68%,磷减少了1.3%~30.1%。在各种减量施肥处理中,以控释肥减氮处理效果最佳,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农业面源污染 减氮控磷施肥 肥料利用率 洞庭湖
下载PDF
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Ⅰ.低丘坡地红壤的水分状况 被引量:17
4
作者 姚贤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9-257,共9页
本文研究了江西省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坡地红壤从1990—1993年间的水分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坡地红壤水分状况不仅在月际有很大变化,在年际也有不同;由于红壤具有特殊的结构性质,虽然总贮水量不算太低,但有效水含量较低,... 本文研究了江西省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坡地红壤从1990—1993年间的水分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坡地红壤水分状况不仅在月际有很大变化,在年际也有不同;由于红壤具有特殊的结构性质,虽然总贮水量不算太低,但有效水含量较低,成为红壤在伏秋期间作物易受干旱危害的内在因素;坡地红壤中上半年的贮水量较多,下半年一般从7月开始就明显下降,0—50cm土体内经常出现有效水负值;从实测贮水量和最大贮水库容的比值所见,即使在上半年的丰水期间,(0—100cm土层内仍有一定量的贮水库容尚未贮水;而下半年缺水期间100—200cm及20—300cm土体内仍有较多贮水。因此,增蓄丰水期的降水和利用缺水期的深层贮水是充分利用红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 红壤 水分状况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毛妍婷 刘宏斌 +6 位作者 郭树芳 杜彩艳 杨艳鲜 金桂梅 陈安强 雷宝坤 刘晓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3,共8页
云南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形特征,极易引发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生产。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来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顺坡(2组处理)、横坡(2组处理)... 云南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形特征,极易引发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生产。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来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顺坡(2组处理)、横坡(2组处理)2种耕作方向的复合农艺措施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坡地红壤的径流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且产流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5.62%~75.82%。产流雨量与年降雨量呈现一致趋势。径流量和产流雨量呈线性关系(RNVF^2 =0.5977,ROVF^2 =0.4151,ROHF^2 =0.3782,ROHFR^2 =0.3355),其相关性大小顺序为顺坡处理>横坡处理,不施肥处理>施肥处理,覆膜处理>揭膜处理(P<0.01)。大雨(25~49.9 mm)和暴雨(≥50 mm)造成了年度大部分径流和养分的流失。横坡垄作组处理产生地表径流(177.13±28.87)^(182.28±33.75)mm,径流中总氮流失量(7.66±2.51)^(7.85±1.92)kg/hm^2,总磷流失量为(0.91±0.26)^(1.09±0.27)kg/hm^2,与顺坡垄作OVF(常规处理)相比径流和养分极显著减少了49.57%~52.13%,33.16%~53.88%(P<0.01)。不同耕作措施下,复合耕作模式(优化施肥+横坡垄作+旺长期揭膜)拦截径流和养分流失的效果最好。RDA分析结果发现,与降雨量相比较,径流量是影响氮磷养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径流量与氮养分(NH 4^+-N除外)流失量的相关性高于与磷的相关性,表明氮比磷更容易随径流流失。顺坡处理NVF和OVF与环境因子径流量和氮磷养分流失量TN、TDN、NO 3^--N、NH 4^+-N、TP、TDP呈正相关,横坡处理OHF和OHFR与其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坡耕地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红壤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蒲境 史东梅 +2 位作者 娄义宝 段腾 宋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4,共7页
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对耕层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西红壤坡耕地示范区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属性角度,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处理下垂直深度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 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对耕层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西红壤坡耕地示范区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属性角度,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处理下垂直深度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深度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为免耕<翻耕20 cm<翻耕10 cm<常规耕作<翻耕30 cm,对容重的影响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比较,翻耕30 cm使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8.17%,12.67%,5.94%,土壤容重降低6.90%。(2)不同耕作深度下土壤紧实度表现为翻耕30 cm<翻耕10 cm<翻耕20 cm<免耕<常规耕作,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对照,翻耕30 cm使土壤紧实度和抗剪强度分别降低27.07%和24.82%。(3)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翻耕20 cm处理下最高(13.48 g/kg),免耕处理含量最低(9.39 g/kg),土壤速效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中翻耕处理较免耕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翻耕20 cm和常规耕作表现显著。(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翻耕30 cm处理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坡耕地 耕层 土壤特性 红壤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137)Cs示踪红壤丘陵区坡地土壤侵蚀的研究——以江西丰城市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濮励杰 赵姚阳 +2 位作者 金平华 王金磊 黄贤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2-567,共6页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992.45±145.63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992.45±145.63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且侵蚀强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坡底部>坡中部>坡顶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坡面侵蚀强度亦呈现一定的分异现象,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土坡面>退耕30年+退耕1年混合坡面>退耕30年坡面>荒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坡地 红壤丘陵区 ^137Cs示踪技术 荒坡 坡面侵蚀 侵蚀强度 丰城市 江西 退耕
下载PDF
坡耕地红壤剖面磷的储存容量及其流失风险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欢 樊慧琳 +1 位作者 张佳敏 王艳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9,共12页
基于土壤磷储存容量的变化差异,准确评估与判断坡耕旱地与稻田红壤磷的剖面流失风险。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内位于坡上(T)、坡中(M)及坡下(B)的花生旱地(PU)及稻田(PF)各发生层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各发生层土壤全磷(TP)、有效磷(O... 基于土壤磷储存容量的变化差异,准确评估与判断坡耕旱地与稻田红壤磷的剖面流失风险。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内位于坡上(T)、坡中(M)及坡下(B)的花生旱地(PU)及稻田(PF)各发生层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各发生层土壤全磷(TP)、有效磷(Olsen-P)、磷饱和率(PSR)、磷吸持指数(phosphorussorptionindex,PSI)及磷储存容量(Soil phosphorus storage capacity,SPSC)随剖面的变化特征及差异,估测了坡耕地红壤磷的剖面流失风险,探讨了土壤pH、Eh及容重(BD)等因子对坡耕地红壤发生层SPSC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坡位花生旱地与稻田红壤表层TP、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底层土壤,且稻田红壤TP与Olsen-P的剖面变异显著高于花生旱地剖面。与耕作层(Ap1)相比,花生旱地底层土壤PSI显著增加了33.1%~146%,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缓慢降低;而稻田红壤PSI则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花生旱地与稻田红壤(PF-M除外)PSR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SPSC变化范围分别为–89.2~298.3 mg·kg^(-1)与^(-1)38.1~101.1mg·kg^(-1)。PU-T与PU-M剖面SPSC均为正值,且随剖面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PU-B(耕作亚层Ap2除外)剖面的SPSC均为负值。PF-T(氧化还原层Br2除外)、PF-M(Ap1除外)及PF-B剖面各发生层的SPSC均为负值,且随剖面深度增加变化显著。基于SPSC理论对坡耕红壤剖面土壤磷储量及其环境流失风险的评估,花生旱地土壤磷沿剖面及坡位的迁移与运移迹象明显,当土壤Olsen-P>27.6mg·kg^(-1)时,花生旱地剖面土壤磷的流失风险将急剧增加,应及时采取管控措施。稻田红壤剖面各发生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磷流失风险,需立即停止施磷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红壤 土壤磷储存容量 发生层 花生旱地 稻田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乌达木 范茂攀 +2 位作者 赵吉霞 李孝梅 李永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19-1528,共10页
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中有机碳转化和稳定的作用机制,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通过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方法,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培养过程中CO2通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有机... 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中有机碳转化和稳定的作用机制,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通过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方法,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培养过程中CO2通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总矿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均以>2 mm和2~0.25 mm为主,其总量在78%以上,玉米单作显著减少>2 mm团聚体的比例,但却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的比例。不同种植模式下<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全土、>2 mm团聚体和2~0.25 mm团聚体。全土中玉米大豆间作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大豆单作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在单作处理与对应的间作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全土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作用的强弱表现为单作处理比对应的间作处理更强,并且大豆单作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快,有机碳矿化作用最强,而<0.25 mm团聚体C0/SOC值(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作用消耗土壤中有机碳的比例)较全土及其他两个粒径团聚体显著降低,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2 mm和2~0.25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研究表明,大团聚体(>0.25 mm)在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矿化中起重要作用,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白萝卜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红壤 种植模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矿化 动力学方程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侯红波 刘伟 +3 位作者 李恩尧 彭佩钦 李裕元 任可爱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环洞庭湖坡耕地氮磷流失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以环洞庭湖红壤坡耕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秸杆覆盖3 000 kg/hm^2(A)、常规施肥+秸杆覆盖6 000 kg/hm^2(B)、常规施肥+地膜覆盖(C)对玉... 环洞庭湖坡耕地氮磷流失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以环洞庭湖红壤坡耕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秸杆覆盖3 000 kg/hm^2(A)、常规施肥+秸杆覆盖6 000 kg/hm^2(B)、常规施肥+地膜覆盖(C)对玉米生长和面源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其中径流量较CK减少了18.7%~25.3%,而泥沙流失量减少了11.3%~24.5%.覆盖处理A、B、C氮总流失量分别降低33.6%、41.9%、48.3%;磷总流失量,覆盖处理A、C分别降低15.4%、21.6%,而覆盖处理B与CK相近.秸秆与地膜覆盖有利于玉米增产,秸秆与地膜覆盖不仅一定程度提高氮磷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而且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农业面源污染 秸秆与地膜覆盖 肥料利用率 洞庭湖
下载PDF
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7
11
作者 水建国 柴锡周 张如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3-36,共4页
在 8~ 15°的红壤坡地上 ,对水土流失作了 14年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与土壤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红壤坡地一经开发利用 ,径流量就成倍地减少 ;而侵蚀量在开始的头 2年成倍增加 ,第 3年后趋于稳定。土壤侵蚀量与坡... 在 8~ 15°的红壤坡地上 ,对水土流失作了 14年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与土壤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红壤坡地一经开发利用 ,径流量就成倍地减少 ;而侵蚀量在开始的头 2年成倍增加 ,第 3年后趋于稳定。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呈极显著的对数正相关 ,坡度每增加 1°,土壤侵蚀量递增约 12 0 t/ (km2·a) ;土壤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负指数相关 ,当植被覆盖度 >6 0 %时 ,土壤侵蚀量在 2 0 0 t/ (km2 · a)以下 ;土壤侵蚀量与耕种方式密切相关 ,等高耕种的侵蚀量仅为顺坡耕种的 1/ 6。应用土壤肥力平衡观点 ,提出了 Q2 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侵蚀允许指标为 <30 0 t/ (km2· 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径流系数 植被覆盖度 土壤允许侵蚀量 红壤坡地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王晓燕 陈洪松 +1 位作者 王克林 谢小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13,173,共5页
利用连续3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三个时段;土壤剖面(0~9... 利用连续3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三个时段;土壤剖面(0~90cm)水分含量从表层到深层表现为增长型,依据2003年土壤水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3个层次;土壤剖面水分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植被根系的增长而变大。平水年,深根系区与浅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表现在30cm深度以下,而丰水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30cm);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深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幅均比浅根系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利用方式 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南方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模式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杨一松 王兆骞 +1 位作者 陈欣 张如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87,共4页
通过对15°红壤坡地11个利用模式10年土壤侵蚀研究,认为红壤坡地土地利用模式中林作系统水土保持效果优于农作系统。林作系统中水土保持效果以常绿阔叶林最好,次为混交林,毛竹林和针叶林。农作系统中顺坡植物篱种植、等高梯化种植... 通过对15°红壤坡地11个利用模式10年土壤侵蚀研究,认为红壤坡地土地利用模式中林作系统水土保持效果优于农作系统。林作系统中水土保持效果以常绿阔叶林最好,次为混交林,毛竹林和针叶林。农作系统中顺坡植物篱种植、等高梯化种植、顺坡水平沟种植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研究认为红壤坡地土地利用模式应以林作为主,尽可能发展高效的经济林。而如发展农业种植,则以顺坡植物篱种植模式最佳,次为等高梯化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地区 红壤坡地 利用模式 水土保持 生态效益
下载PDF
红壤坡地果园植草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成梁 程冬兵 刘士余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5-369,共5页
在典型红壤坡地水平梯田果园梯壁种植百喜草(Paspalumnotatum)、假俭草(Eremochloaaphiuroides)以及香根草(Vetiveriagiganioides)间作花生(Arichishypogaea)等8个处理,用统计学法处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典型红壤坡地水平梯田果园梯壁种植百喜草(Paspalumnotatum)、假俭草(Eremochloaaphiuroides)以及香根草(Vetiveriagiganioides)间作花生(Arichishypogaea)等8个处理,用统计学法处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植被覆盖度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坡地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梯壁上种植百喜草,拦蓄地表径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分别提高22.5倍、30.62倍;1998-2001年植草后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果园 水土保持 地表径流系数 土壤侵蚀量
下载PDF
湘西北红壤丘陵区土壤水运移的稳定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田日昌 陈洪松 +3 位作者 宋献方 王克林 杨青青 孟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747-2754,共8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为土壤水运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通过对红壤丘陵区降水和不同深度土壤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的示踪,研究了2种不同植被类型(油茶林、玉米地)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大气降水稳定性同位素存在明显的降水量效... 稳定同位素技术为土壤水运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通过对红壤丘陵区降水和不同深度土壤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的示踪,研究了2种不同植被类型(油茶林、玉米地)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大气降水稳定性同位素存在明显的降水量效应和季节效应.油茶林0~50 cm、玉米0~40 cm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值随深度增大而增大,但干旱时段降水后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油茶林50 cm、玉米40 cm以下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值随深度增大而减少,蒸发影响微弱.油茶林入渗率受降水量影响明显,大雨后2~3 d入渗率约为50~100 mm/d,之后入渗率明显减慢,50 cm土层常成为阻隔层.玉米地由于通透性差,入渗率更低.红壤丘陵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值变化主要是受前期降水形成的混合水样的影响,蒸发影响次之.油茶林蒸发强度小于玉米地,但蒸发深度较玉米地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土壤水 蒸发 入渗 稳定性同位素
原文传递
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根系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婷 王强学 +3 位作者 李永梅 王自林 肖靖秀 范茂攀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7-515,共9页
【目的】揭示红壤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根系形态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和大豆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 【目的】揭示红壤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根系形态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和大豆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泌物分泌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系形态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玉米抽雄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的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15.17%、58.49%、45.67%、34.30%和15.67%;>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提高了2.64%、3.37%和6.06%(P<0.05),土壤分形维数(D)显著降低了0.82%(P<0.05)。在大豆结荚期,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的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17.25%、63.91%、54.32%、42.77%、37.21%和28.16%;R0.25、MWD和GMD分别显著提高了1.54%、2.99%和6.78%(P<0.05),D显著降低了0.73%(P<0.05)。作物根系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系分泌总糖含量、根系分泌总有机酸含量与R0.25、MWD、G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改善作物的根系形态和提高作物根系分泌物分泌量,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红壤坡耕地具有肥力提升和减少水土流失的有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根系形态 根系分泌物 坡耕地红壤 水稳性团聚体
下载PDF
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绍浪 黄尚书 +6 位作者 钟义军 黄欠如 成艳红 张昆 武琳 李小飞 叶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32,共6页
为探讨耕作深度对第四纪红黏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合理耕作深度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免耕(NT)、翻耕10 cm(P10)、翻耕20 cm(P20)和翻耕30 cm(P30)共4种试验处理,利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2~8 mm,0.25... 为探讨耕作深度对第四纪红黏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合理耕作深度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免耕(NT)、翻耕10 cm(P10)、翻耕20 cm(P20)和翻耕30 cm(P30)共4种试验处理,利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2~8 mm,0.25~2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径的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并计算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WD)和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4种试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均以0.25~2 mm粒径最高,其次是0.053~0.25 mm粒径。与NT相比,2~8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在P10,P20和P30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0.05),微团聚体(<0.25 mm)含量在P10和P30处理下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而微团聚体(<0.25 mm)含量在P20处理下变化较小。土壤团聚体的R0.25,MWD,GMD值在NT和P20处理下整体上高于P10和P30处理,且土壤团聚体的D值在NT和P20处理下低于P10和P30处理,表明NT和P20处理的土壤性团聚体稳定性比P10和P30处理更好。此外,耕作扰动下(P10,P20,P30)花生产量与0.25~2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团聚体的R0.25和GMD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红壤坡耕地0.25~2 mm粒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能为土壤肥力的表征提供物理性诊断指标,而土壤团聚体的R0.25和GMD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肥力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红壤坡耕地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坡地水力性质及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丽蓉 陈家宙 +3 位作者 王峰 曾涛 魏强 宋州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探明红壤旱坡地应用稻草覆盖的雨季和旱季保水作用,在湖北省咸宁市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8°坡地上开展田间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稻草覆盖对红壤的持水性、水分有效性、供水性、导水性、含水量及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明红壤旱坡地应用稻草覆盖的雨季和旱季保水作用,在湖北省咸宁市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8°坡地上开展田间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稻草覆盖对红壤的持水性、水分有效性、供水性、导水性、含水量及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持水性和水分有效性,覆盖当年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水容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0%、7.3%和4.4%;稻草覆盖显著减缓了雨季红壤表层饱和导水率的下降幅度,尤其是大雨期间保护地表饱和导水性的作用更明显,102.8 mm的降雨结束之后,稻草覆盖的土壤平均饱和导水率是对照的2.7倍;稻草覆盖对土壤的供水性及非饱和导水性的影响表现为低吸力段增强,高吸力段减弱;土壤储水量在集中降雨阶段的上升幅度和在降雨间歇期的下降幅度都表现为稻草覆盖<对照。总体上,土壤储水量均表现为稻草覆盖>对照;稻草覆盖增加雨季土壤储水量主要通过增加入渗,而增加旱季土壤储水量主要通过减少蒸散发;稻草覆盖增加雨季土壤储水量的作用有限,且保水作用雨季<旱季。因此,稻草覆盖在红壤旱坡地上的雨季和旱季的保水途径、特点及作用大小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红壤旱坡地 水力性质 保水性 储水量 季节性
下载PDF
水平阶种植油茶对红壤坡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文利 朱平宗 闫靖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5-320,共6页
以江西省玉山县红壤丘陵区不同林龄(1a和15a)人工油茶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坡位(上、中、下)、土层(0—10,10—20cm)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随着油茶林龄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而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均... 以江西省玉山县红壤丘陵区不同林龄(1a和15a)人工油茶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坡位(上、中、下)、土层(0—10,10—20cm)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随着油茶林龄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而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pH、有机质含量除上坡位外均呈显著增大趋势(P<0.05);全氮、全磷、全钾均呈减小趋势;红壤坡地水平阶整地种植油茶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土壤容重和养分(N、P、K)含量有所降低,为满足生产需要,在油茶林抚育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施肥,尤其是磷肥的施用。(2)不同坡位间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土壤容重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土壤含水量在上坡位最大,而田间持水量在下坡位最小;有机质含量、全钾均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有机质含量在各坡位间差异显著,而全氮、全磷没有显著差异;(3)与1a油茶林地相比,15a林龄的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差异趋于均匀化。研究结果旨在揭示水平阶整地种植人工油茶复合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为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人工油茶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人工油茶林 林龄 坡位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截流沟对保土改土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阳琴 魏晓 谢庭生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解决南方石灰岩红壤地区油茶间种玉竹坡地水土流失问题,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分别采用了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挖截流沟(ID)、油茶地间种玉竹(BP)、油茶地清耕(CK)等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进行了为期2 a的保土改土效应试验... 为了解决南方石灰岩红壤地区油茶间种玉竹坡地水土流失问题,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分别采用了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挖截流沟(ID)、油茶地间种玉竹(BP)、油茶地清耕(CK)等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进行了为期2 a的保土改土效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CK试验小区比较,ID试验小区的减流率(70.2%)、减沙率(80.5%)均大于BP试验小区的减流率(50.3%)、减沙率(55.1%),且其减流减沙效应均随其产流产沙量的增加而提高;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ID试验小区比CK试验小区提高4.3%~4.7%,且含水量的提高幅度随含水量的提高量而递减;试验前与挖截流沟2年后ID试验小区的土壤容重,10~20、5~10 cm土层的分别降低了0.19、0.21 g/cm3,其降低率分别为11.9%、13.4%,且ID比CK分别降低了1.9%、3.3%,分别多降低了10.0%、10.1%;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ID比CK分别提高了21.8%、8.6%、22.6%;油茶移栽整4年及2011年测定的油茶地径、冠幅、春梢数量,ID试验小区较CK小区分别增加了49.6%、201.7%、46.4%,且ID试验小区的玉竹产量比BP小区提高了421.5 kg/hm2,提高率为7.4%,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文中研究得出,油茶间种玉竹林地等高挖截流沟是行之有效的保土改土措施,且其适用范围广,不仅南方适用,北方也适用,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间种玉竹坡地 截流沟 保土 改土 石灰岩红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