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退耕还林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京大学环境经济与政策小组2004年在宁夏和贵州获取的调研数据,采用匹配倍差法(matching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regression)等计量经济模型,识别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构建"退耕还林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京大学环境经济与政策小组2004年在宁夏和贵州获取的调研数据,采用匹配倍差法(matching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regression)等计量经济模型,识别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净影响。短期的收入分析表明,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林业和养殖业短期内难以成为替代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收入明显增加,但退耕还林在其中发挥的直接促进作用不显著。长期来看,资产积累是决定农户生计状况和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目前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人力、物质、自然、社会和资金5种生计资产较低,制约了生计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促使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获得及发展,保障政策效果和可持续性,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政策除了实施直接补助外,需要更加关注农户资产和生计能力的加强。展开更多
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SLCP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影响。草地、耕地及林地为研究区三大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先增后减,整体减少38.4%;林地先减后增,整体增加4.36%;灌木林地和草地减少,而未成林造林地快速增加;SLCP显著加强了耕地的递减趋势,并大幅增加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至2010年未成林造林地面积显著大于天然林地的面积。这些变化可能具有降低土壤侵蚀与产流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碳吸收等效应;SLCP能提高农民收入,且大部分农民支持SLCP;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视。研究将有助于对SLCP效应的全面理解,并可为该区生态恢复工程的规划与决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使得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合理性,对于加快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控制黄河泥沙以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使得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合理性,对于加快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控制黄河泥沙以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文应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清水河流域2000-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判别准则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比例由2000年的1:0.06:2.05:3.95大幅度调整至2014年的1:3.22:12.03:5.51,其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2000-2005年以退耕还林及其配套措施为主,重点突出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78.60%,属于低度合理;2006-2009年在继续推进荒山造林和封禁的同时,大力开展基本农田与果园建设,兼顾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91.71%,进入高度合理状态;2010-2014年进一步加大苹果产业发展力度,重点突出了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95.20%,延续了高度合理态势。建议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应注意严格控制新的退耕,保护经营好现有林地,适当控制园地规模。展开更多
文摘构建"退耕还林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京大学环境经济与政策小组2004年在宁夏和贵州获取的调研数据,采用匹配倍差法(matching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regression)等计量经济模型,识别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净影响。短期的收入分析表明,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林业和养殖业短期内难以成为替代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收入明显增加,但退耕还林在其中发挥的直接促进作用不显著。长期来看,资产积累是决定农户生计状况和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目前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人力、物质、自然、社会和资金5种生计资产较低,制约了生计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促使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获得及发展,保障政策效果和可持续性,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政策除了实施直接补助外,需要更加关注农户资产和生计能力的加强。
文摘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SLCP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影响。草地、耕地及林地为研究区三大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先增后减,整体减少38.4%;林地先减后增,整体增加4.36%;灌木林地和草地减少,而未成林造林地快速增加;SLCP显著加强了耕地的递减趋势,并大幅增加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至2010年未成林造林地面积显著大于天然林地的面积。这些变化可能具有降低土壤侵蚀与产流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碳吸收等效应;SLCP能提高农民收入,且大部分农民支持SLCP;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视。研究将有助于对SLCP效应的全面理解,并可为该区生态恢复工程的规划与决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文摘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使得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合理性,对于加快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控制黄河泥沙以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文应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清水河流域2000-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判别准则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比例由2000年的1:0.06:2.05:3.95大幅度调整至2014年的1:3.22:12.03:5.51,其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2000-2005年以退耕还林及其配套措施为主,重点突出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78.60%,属于低度合理;2006-2009年在继续推进荒山造林和封禁的同时,大力开展基本农田与果园建设,兼顾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91.71%,进入高度合理状态;2010-2014年进一步加大苹果产业发展力度,重点突出了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95.20%,延续了高度合理态势。建议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应注意严格控制新的退耕,保护经营好现有林地,适当控制园地规模。
基金美国MOORE基金会项目:"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 Policies and Human Wellbeing"(编号:345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1-0422)+2 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补偿政策对贫困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作用机制及评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71273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迁移视角下西部贫困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及政策研究"(编号:7120317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秦巴山区生态服务与农户生计研究"(编号:SKLURE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