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手术入路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失败原因和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郝新河 叶虎 翟沁凯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经侧壁或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种植体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失败原因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2015年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由同一名医师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患者。主要预测变量... 目的:探讨经侧壁或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种植体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失败原因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2015年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由同一名医师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患者。主要预测变量是经侧壁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混杂变量是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口腔卫生状况、牙位、种植体长度和直径、修复类型。结果变量为种植体存活率、失败原因和并发症。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9例患者进入研究对列,男31例(52.5%),女28例(47.5%),平均年龄(61.3±10.1)岁。随访(5.6±1.2)年,5颗种植体失败,成功率为88/93(94.6%)。经侧壁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牙失败3颗,成功率为18/21 (85.7%);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牙失败2颗,成功率为70/72(97.2%)。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χ^(2)=6.662,P=0.010)、口腔卫生状况(χ^(2)=4.352,P=0.037)以及手术入路(χ^(2)=4.232,P=0.040)与种植体存活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吸烟史(OR=0.030,95CI:0.002~0.493,P=0.014)与种植体存活率相关;手术入路(χ^(2)=5.000;P=0.025)与种植体失败原因相关,侧壁入路3颗(100%)种植体失败的原因是(3个月时)松动、骨愈合不良,而牙槽嵴入路2颗(100%)种植体失败的原因是(4年后)种植体周围反复感染、大量骨质丢失。吸烟史和种植体并发症显著相关(χ^(2)=12.433,P=0.014),吸烟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比例显著较高(6/88,6.8%)。手术入路和种植体并发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χ^(2)=9.453,P=0.051)。结论:尽管不同手术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种植体存活率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影响,但手术入路与种植体失败原因相关。吸烟会导致种植体周围炎,降低种植体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术 经侧壁上颌窦底提升术 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
下载PDF
不同植骨材料在上颌窦开窗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初期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申 张志勇 +2 位作者 赖红昌 黄伟 吴轶群 《口腔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650-652,669,共4页
目的对不同植骨材料在上颌窦开窗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初期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上颌窦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β-磷酸三钙(β-TCP)组;同种异体冻干骨组;β-TCP+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分别评估各组术后临床情况、修复时移植骨... 目的对不同植骨材料在上颌窦开窗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初期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上颌窦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β-磷酸三钙(β-TCP)组;同种异体冻干骨组;β-TCP+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分别评估各组术后临床情况、修复时移植骨垂直高度保留率、修复时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并加以比较。结果 3组初期临床效果良好,无失败病例。β-TCP组垂直骨高度保留率(58.82±8.17)%,种植体的稳定系数75.36±3.72。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垂直骨高度保留率(61.81±10.26)%,种植体的稳定系数78.20±3.77。β-TCP+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垂直骨高度保留率(60.56±7.06)%,种植体的稳定系数75.06±4.20。各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种不同植骨材料在上颌窦开窗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中均具有良好初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开窗提升 植骨材料 种植体稳定系数 同种异体骨 Β-磷酸三钙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前的评估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栋健 冯青 +1 位作者 向荣 徐倩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04-307,共4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上颌窦外侧壁厚度和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距离。方法:50例CBCT影像资料(男性25例,女性25例),通过Mimics10.01软件进行观测。在上牙槽嵴顶向上25mm与咬合面平行的横断面上...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上颌窦外侧壁厚度和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距离。方法:50例CBCT影像资料(男性25例,女性25例),通过Mimics10.01软件进行观测。在上牙槽嵴顶向上25mm与咬合面平行的横断面上,以颧牙槽嵴线(zygomatic alveolar line,ZAC线)为中心,测量从前至后前后W1、W2、W3和W4,四处上颌窦外侧壁厚度。此外在以通过ZAC线的冠状切面为中心切面的五个冠状面上,测量F1,F2,F3,F4,和F5,5个位置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结果: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越靠近颧牙槽嵴越厚,男女比较除在W1处无统计学意义外,W2,W3,和W4处均为男性比女性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由后向前逐渐变小,而且变异较大,男性的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比女性大,男女比较在F1、F2和F3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和F5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越靠近颧牙槽嵴越厚,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由后向前逐渐变小,而且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并发症 上颌窦外提升术 上颌窦外侧壁 上牙槽后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