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对单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强 姜丽娜 +4 位作者 潘建清 李建强 马军伟 叶静 邹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951-396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的单季稻氮肥减施和稳产效应,筛选适宜于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类型。【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太湖新城和金华市蒋堂镇分别布置11个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田间小区试验,比...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的单季稻氮肥减施和稳产效应,筛选适宜于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类型。【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太湖新城和金华市蒋堂镇分别布置11个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田间小区试验,比较树脂包膜尿素(RCU)、聚氨酯包膜尿素(PCU)和稳定性肥料(NIU)等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氮肥用量225 kg·hm^(-2))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尿素Urea,种植大户常规施肥,270 kg·hm^(-2))在单季稻产量、土壤氮素供应特征和水稻氮素吸收特征、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多点试验汇总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N0)的水稻产量为Urea处理的83.9%,3个试验点Urea处理的平均氮肥利用率为19.2%—20.1%。3种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单季稻平均产量与Urea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2)RCU和PCU处理在林城和太湖新城试验中地上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与Urea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NIU处理在太湖新城试验中地上部氮含量著低于Urea处理。金华试验点籼粳杂交稻品种试验中3种缓释氮肥处理稻谷中氮含量都明显下降。(3)RCU处理单季稻平均产量显著高于PCU和NIU处理,多点试验中产量变异系数较小,水稻生长后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强度都高于Urea处理,氮肥利用率比Urea处理提高了2.8—9.0个百分点。【结论】基于现阶段土壤基础肥力和常规施肥量,采用RCU、PCU或NIU一次性基施,氮肥用量比现阶段常规施肥量减少16.7%时,可以满足单季稻一次性施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一次性施肥 单季稻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高温下喷施水杨酸和磷酸二氢钾对中稻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军 蔡哲 +5 位作者 刘丹 胡犁月 曲文波 张崇华 王尚明 田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202-4210,共9页
为探寻减轻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技术途径,以3个籼型杂交稻品种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江西省吉安县、余干县、南昌县进行田间试验.在抽穗开花期自然高温下,设置叶面喷施5个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SA1~SA5分别为100、500、1000、... 为探寻减轻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技术途径,以3个籼型杂交稻品种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江西省吉安县、余干县、南昌县进行田间试验.在抽穗开花期自然高温下,设置叶面喷施5个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SA1~SA5分别为100、500、1000、1500、2000μmol·L^-1)和5个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KH2PO4)处理(K1~K5分别为7.35、14.70、22.05、29.40、36.75 mmol·L^-1),并以叶面喷施蒸馏水为对照(CK),分析中稻生理特征和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A处理和KH2PO4处理分别降低了剑叶丙二醛含量,提高了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SA2和K3处理效果最好.SA2、SA3和K3、K4处理提高了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其中SA2和K3处理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SA2处理分别使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增加了7.0%、4.0%和11.9%,K3处理增加了3.9%、4.7%和6.6%.抽穗开花期高温下,采取叶面喷施500μmol·L^-1 SA或22.05 mmol·L^-1 KH2PO4的技术措施可显著提高中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抽穗开花期 高温 水杨酸 磷酸二氢钾 产量
原文传递
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指标及其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柳军 岳伟 邓斌 《农业灾害研究》 2011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确立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指标,并对该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特征进行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分析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产生时期,确立高温热害的衡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验证,最后讨论高温热害的产生原因,提出预防对... [目的]确立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指标,并对该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特征进行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分析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产生时期,确立高温热害的衡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验证,最后讨论高温热害的产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结果]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多发生在7月下旬~8月上旬,以8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经验证,确立的高温热害指标准确可靠;高温热害的发生与江淮地区的气候及种植品种和种植制度有关;在满足基本生育积温条件下,防御一季稻高温热害要适期早播早栽或迟播迟栽,选用耐高温品种。[结论]该研究可为减轻安徽省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危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高温热害 指标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水稻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以江苏稻区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敏 徐经纬 +3 位作者 徐乐 高苹 于庚康 任义方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8期142-150,共9页
为了合理利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江苏稻区为例,利用全省6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应用估算模型和统计方法,评估了一季稻全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一季稻生... 为了合理利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江苏稻区为例,利用全省6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应用估算模型和统计方法,评估了一季稻全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2年,太阳总辐射在逐年代递减,苏北、苏中、苏南的下降速率分别为65 MJ/(m2·10 a)、43 MJ/(m2·10 a)、52 MJ/(m2·10 a),光资源的下降不利于一季稻的光合作用;2000年前后为苏中和苏南≥10℃年活动积温的突变点,21世纪后热量资源增加显著;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逐年代提前、终日在逐年代推迟,使得一季稻旺盛分蘖期提前、安全齐穗期推迟;水分资源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总体充足。因此,近52年,江苏农业气候资源总体呈现光能资源减少、热量资源增加、水分资源充足,气候变化的影响利弊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农业气候资源 时空特征
下载PDF
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 被引量:12
5
作者 褚荣浩 申双和 +3 位作者 吕厚荃 李萌 喻丽 沙修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9-785,共7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热量资源总体呈现年≥10℃积温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且随年份增加逐渐增加;一季稻适播期(≥10℃初日)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且随年份增加逐渐提前;一季稻生育期天数1951-2010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缩短,2011-2100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2)随着热量资源的逐渐增加,江苏省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呈现出时间上低-高-低、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苏南西南部一直为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3 江苏省 热量资源 一季稻 气候生产潜力
下载PDF
施肥和密度对一季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曾勇军 石庆华 +1 位作者 李木英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研究了施氮量、施钾量及栽插密度对一季稻两优培九的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栽插密度为每公顷 2 5万穴的条件下 ,氮肥的适宜用量为 2 2 5kg/hm2 左右 ,钾肥的用量应在 2 85kg/hm2 左右 ;为了保证足够的穗数 ,施氮量在每公顷... 研究了施氮量、施钾量及栽插密度对一季稻两优培九的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栽插密度为每公顷 2 5万穴的条件下 ,氮肥的适宜用量为 2 2 5kg/hm2 左右 ,钾肥的用量应在 2 85kg/hm2 左右 ;为了保证足够的穗数 ,施氮量在每公顷 2 2 5kg的条件下 ,总株数应在 3 3万穴左右。同时就超高产水稻的源库关系及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一季稻 群体质量 产量 施氮量 施钾量 栽插密度
下载PDF
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岳伟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811-15813,共3页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针对典型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一季稻所处发育期的温度适宜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简要分析安徽夏季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水稻生长发育的危害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安徽省高温热害持续的时间与出现频次都是沿江高于江淮之间,江淮之间高于沿淮。安徽夏季高温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可导致空壳率、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结论]安徽省江淮地区高温热害的主要发生时段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可通过推迟栽插期来避免一季稻遭受高温热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高温 一季稻
下载PDF
安徽省一季稻产量灾损风险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郭建茂 谢晓燕 +2 位作者 吴越 王锦杰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8-495,共8页
利用安徽省1981-2014年50个市(县)一季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方法计算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通过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一季稻产量灾损角度出发,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减产风险... 利用安徽省1981-2014年50个市(县)一季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方法计算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通过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一季稻产量灾损角度出发,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减产风险指数及区域农业水平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对安徽一季稻产量灾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徽省各市(县)一季稻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北部增产或减产较南部明显,2005年之前安徽一季稻产量波动剧烈;不同产量灾损评估指标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连续性,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和减产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北部数值高于南部,区域农业水平指数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的趋势。根据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区划结果,研究区域内北部灾损风险高于南部,风险高值区和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淮、江淮北部,风险低值区面积最广,主要位于皖南山区、沿江地区及江淮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相对气象产量 产量灾损 区域农业水平指数
下载PDF
安徽省冬小麦和一季稻分时段水分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许莹 马晓群 +1 位作者 田晓飞 姚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33-39,共7页
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 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水分的动态变化,得出农作物生长期内逐旬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计算作物全生育期内逐旬作物水分敏感系数。并利用安徽省干旱地区、干旱年农作物的实际减产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作物需水临界期对缺水最敏感,如冬小麦孕穗—抽穗扬花期和一季稻抽穗期均是对缺水最敏感的阶段,而这2个作物的苗期和成熟中后期对缺水反映均不敏感。经验证,敏感性系数计算与减产实况相吻合,因此,计算结果可作为安徽省农作物实时干旱损失评估业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一季稻 水分敏感指数 安徽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的陕西省单季稻种植分布预测及适宜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蓓 高茂盛 董金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5,共8页
依据陕西省4个定点单季稻农气观测站长期观测数据、87个单季稻地理分布数据和14个与单季稻生长有关的环境指标(8个气候指标、4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与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陕西省单季稻种植适宜... 依据陕西省4个定点单季稻农气观测站长期观测数据、87个单季稻地理分布数据和14个与单季稻生长有关的环境指标(8个气候指标、4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与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陕西省单季稻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对单季稻在陕西省的种植分布和适宜性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单季稻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系数P≥0.69)面积为8 949.24km2;适宜种植区(0.38≤P〈0.69)面积为21 637.68km2;边缘适宜区(0.07≤P〈0.38)面积为73 351.66km2,不适宜区(P〈0.07)面积101 804.22km2,陕西省单季稻生长区域狭窄,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其中适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南的河谷川道、关中盆地的渭河冲积平原区域,适宜区内土层肥沃、水土资源好,土壤pH为弱酸性到中性,地形平坦、海拔高度为230~800 m。ROC曲线的AUC=0.916,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高。影响陕西省单季稻种植分布的主要环境指标有≥10℃积温(贡献率28.97%)、年降水量(贡献率25.99%)、年平均气温(贡献率16.87%)、海拔(8.27%)、年日照时数(5.66%)和年湿润指数(4.12%),陕西省单季稻最适宜区环境参数为≥10℃积温4 865℃·d、年降水量762mm、年平均气温15℃、海拔436m、年日照时数1 573h和年湿润指数1.6。结果显示基于最大熵模型与ArcGIS构建的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可以准确地对陕西单季稻的种植适宜性做出科学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种植分布 MaxEnt模型 ARCGIS
原文传递
高温对湖南省一季稻及再生稻结实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爱斌 郭夏宇 +3 位作者 赵廷丞 宋清华 许靖波 艾治勇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
为了解2022年罕见持续高温天气下湖南省一季稻及再生稻灌浆结实情况,对湖南省一季稻种植区域内常规稻和杂交稻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温显著地降低了一季稻结实率,且对常规稻的影响大于杂交稻。同时,高温对一季稻结实... 为了解2022年罕见持续高温天气下湖南省一季稻及再生稻灌浆结实情况,对湖南省一季稻种植区域内常规稻和杂交稻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温显著地降低了一季稻结实率,且对常规稻的影响大于杂交稻。同时,高温对一季稻结实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湖南省北部区域的结实率受高温影响较大,28°N以北区域的常规稻和杂交稻结实率分别比28°N以南区域降低了6.7和3.1个百分点。此外,高温对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籽粒灌浆结实和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头季和再生季分别于7月15日之前和9月1—17日齐穗的再生稻品种,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对再生稻两季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针对高温对湖南省一季稻和再生稻结实的影响以及再生稻生产现状,提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环境下高温胁迫对一季稻结实影响的策略:选育耐高温水稻品种;在经济效益相当的条件下,湖南省28°N以北地区选种杂交稻;由一季稻种植模式转变成再生稻种植模式,并搭配适宜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一季稻 再生稻 高温 结实率 产量
原文传递
湖南省稻区种植结构调整研究Ⅱ——水稻种植模式调整 被引量:4
12
作者 戴力 赵杨 +3 位作者 潘孝武 罗先富 夏胜平 赵正洪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00-104,共5页
对湖南省稻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调研,比较了早晚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稻油和稻渔等生产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湖南省稻区水稻种植模式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稻油模式经营风险小,增效稳,是目前比较成熟和稳妥的稻... 对湖南省稻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调研,比较了早晚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稻油和稻渔等生产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湖南省稻区水稻种植模式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稻油模式经营风险小,增效稳,是目前比较成熟和稳妥的稻田种植模式,适合在全省大范围推广;一季稻+再生稻模式不利于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增产难以增效,只宜适度发展;稻渔模式快速发展,存在着极大风险,同时可能严重危害耕地和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结构调整 双季稻 一季稻 再生稻 稻油模式 稻渔模式 湖南
下载PDF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岳伟 曹雯 +2 位作者 杨太明 吴文革 陈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1期222-228,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一季稻 产量
下载PDF
196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时空变化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润佳 申双和 陶苏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0,共9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风险分布,利用该地区1961~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1年一季稻发育期资料、面积产量数据,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基础构建灾害辨识指标,分析了一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综合考虑致灾因...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风险分布,利用该地区1961~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1年一季稻发育期资料、面积产量数据,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基础构建灾害辨识指标,分析了一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暴露性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完成了风险度区划。结果表明:1近51年长江中下游一季稻洪涝灾害年际变化显著,除重度洪涝外均呈增加态势;大部分地区灾害发生频次为30~90次,高发区在湘鄂交界西部地区。2一季稻洪涝灾害发生概率高值区在长江沿岸地区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达30%以上;灾损率为3.2%~5.2%,大致呈阶梯分布,从东到西逐渐减小;大部分地区种植比率低于10%,江苏省的种植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省;风险度分布大致以长江为轴,由长江沿岸向外逐渐递减,最高值出现在湖南石门,达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模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一季籼稻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肖敏光 苏海报 +1 位作者 舒婷 杨爱萍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0年第3期234-238,共5页
气象条件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气象要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评价方法,有利于从气候角度提出提升稻米品质的调优措施,指导优质稻米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满足人们对品质的需求。文中依据农业行业标准“食用稻品种品质”制定了... 气象条件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气象要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评价方法,有利于从气候角度提出提升稻米品质的调优措施,指导优质稻米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满足人们对品质的需求。文中依据农业行业标准“食用稻品种品质”制定了籼稻气候品质等级标准,参考已有试验及文献,结合江西省一季稻生育期和气象资料,建立了一季籼稻3个单一品质评价指标,并用取最小值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2017、2018年选取8个样点开展观测试验,用气象观测数据套用指标评价,并将结果与稻米品质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与品质实测数据基本一致。文中提出的一季籼稻气候品质评价指标科学性较强、准确性较高,可用于一季籼稻气候品质评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籼稻 气候品质 指标 江西省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安徽淮河以南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胜 宋阿伟 +4 位作者 谢五三 唐为安 戴娟 丁小俊 吴蓉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179-187,共9页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一季稻的可能影响,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气候模式(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和3种RCPs情景输出的逐日气候要素资料以及安徽淮河以南50...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一季稻的可能影响,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气候模式(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和3种RCPs情景输出的逐日气候要素资料以及安徽淮河以南50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观测资料和各县一季稻生育期、单产资料,预估未来21世纪安徽淮河以南一季稻生育期气候变化,并基于潜力衰减法估算近期(2018-2039年)、中期(2040-2069年)和远期(2070-2099年)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5个GCMs对安徽淮河以南气温与降水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且气温模拟效果更佳。(2)不同RCPs情景下未来一季稻各生育期将提前、全生育期缩短。预估的安徽淮河以南一季稻生育期持续增暖,北部增温幅度高于南部,其中RCP8.5情景下变暖幅度更显著;未来全生育期降水量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南部增加较为明显,而太阳总辐射均显著减少。(3)不同RCPs情景预估的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以远期降幅最大。(4)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显著相关,且增暖负效应突出。可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未来气候情景 一季稻 安徽淮河以南
下载PDF
洞庭湖区温光资源条件下一季稻蓄再生稻的优势及关键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石建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9期24-25,共2页
一季稻蓄再生稻栽培模式适宜在一季稻温光资源有余、双季稻温光资源不足地区应用,洞庭湖区属适宜种植区。阐述了该模式的优势,包括具有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避灾减灾能力强、米质优良、适宜轻简栽培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介绍了其关键... 一季稻蓄再生稻栽培模式适宜在一季稻温光资源有余、双季稻温光资源不足地区应用,洞庭湖区属适宜种植区。阐述了该模式的优势,包括具有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避灾减灾能力强、米质优良、适宜轻简栽培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介绍了其关键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良品种、头季早播早栽、管好头季稻、重施催芽肥、掌握留桩高度、搞好再生稻管理、适时收割、搞好区域布局等技术环节,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再生稻 休眠芽 温光资源 优势 关键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
下载PDF
安徽省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究—以池州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岳伟 伍琼 +4 位作者 陈曦 姚卫平 邱坤 陈金华 阮新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5,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探索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以满足对该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利用1995年-2018年一季稻稻曲病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根据稻...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探索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以满足对该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利用1995年-2018年一季稻稻曲病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根据稻曲病大发生对适温高湿环境的需求及不同降水等级和温度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不同,以稻曲病发生关键期降水日数为基础,引入雨量系数和温度系数,形成稻曲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通过最优曲线回归分析,建立稻曲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池州市一季稻稻曲病发生关键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与稻曲病病穗率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日数与病穗率相关性;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为81.0%,2016年-2018年模型预测结果均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由于样本中轻发生和大发生年份较少,对轻发生和大发生预报的准确性需在样本丰富条件下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业务应用中,可结合CFSv2模式逐日降水和气温预报产品,提前10~30 d开展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对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稻曲病 一季稻 气象等级 预报
下载PDF
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威 王学林 +3 位作者 杨太明 蒋跃林 柳冬青 王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6-283,共8页
为找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稻限制气象因子,提高研究区水稻现实生产力,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13个站点198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生长季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气候生产潜力(Y_(... 为找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稻限制气象因子,提高研究区水稻现实生产力,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13个站点198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生长季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气候生产潜力(Y_(W))及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地区Y_(Q),Y_(T)与Y_(W)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随时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江淮分水岭地区Y_(Q),Y_(T)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均沿分水脊线阶梯状平行分布。江淮分水岭分水脊线西北侧为Y_(Q),Y_(T)高值区,脊线附近地区为Y_(Q),Y_(T)中值区,脊线东南侧为低值区。江淮分水岭地区西南部及东北部Y_(W)高、中部Y_(W)低。气候资源利用率在空间分布表现为自西向东递增。降水、日最高气温和参考作物蒸散是影响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最主要的3个气象因子。本研究可为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种植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资源利用率 时空变化趋势
下载PDF
1959—2019年江西省一季稻热害发生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文英 孙素琴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0年第4期307-313,共7页
利用江西省81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按照单站和区域两个方面,分析了1959—2019年江西省一季稻孕穗至灌浆期高温热害过程的强度、持续时间、总日数、次数等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单站一季稻热害过程平均每年发生2—4次,最多达8... 利用江西省81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按照单站和区域两个方面,分析了1959—2019年江西省一季稻孕穗至灌浆期高温热害过程的强度、持续时间、总日数、次数等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单站一季稻热害过程平均每年发生2—4次,最多达8次;江西省东北地区和吉泰盆地单站热害年均强度均达重度。2)区域一季稻热害过程平均每年发生1—3次,最多达4次。在一季稻热害发生年份中,有44.3%的年份为中等强度等级,37.7%的年份达强或特强等级。3)江西省单站一季稻热害的强度、持续时间、总日数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1993年以后趋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热害 强度 范围 持续时间 江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