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n Suitability of Camellia sinensis Planting Based on GIS
1
作者 唐欣 马友华 於忠祥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2055-2059,共5页
Camellia sinensis i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crop in China.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ea tree planting, which is an embodiment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includes overlay ... Camellia sinensis i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crop in China.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ea tree planting, which is an embodiment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includes overlay analysis, hierarchical analysis,artificial intellegence, 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fuzzy evaluation. Via a series of functions of GIS such as data query, retrieve and management, we can be informed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ea plant development, find out areas which are appropriate or inappropriate for Camellia sinensis planting and figure out corresponding planting schemes and polic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basic solution to modernization of Camellia sinensis planting.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decision information and plant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in agriculture on account of GIS, which are important channels to regionalization of Camellia sinensis planting sui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sinensistea plant)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uitability evaluation
下载PDF
Comparative Effect of Ca, K, Mn and B on Post-Drought Stress Recovery in Tea [<i>Camellia sinensis</i>(L.) O <i>Kuntze</i>] 被引量:6
2
作者 Hrishikesh Upadhyaya Biman K. Dutta +1 位作者 Lingaraj Sahoo Sanjib K. Pand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2年第4期443-460,共18页
Tea (Camellia sinen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crops. Being perennial in nature, tea plant often experiences natural drought, which affects its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und... Tea (Camellia sinen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crops. Being perennial in nature, tea plant often experiences natural drought, which affects its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post-drought stress recovery on rehyd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nutrients in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the selected clones of Camellia sinensis L. (TV-1, TV-20, TV-29 & TV-30).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decrease in 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dry mass of leaf and antioxidants like-ascorbate and glutathione in all the tested clones, as a result of imposed water stress, which caused damage was not permanent. Increase in phenolic content with decrease in O2-, H2O2 and lipid peroxidation was indication of the recovery of stress 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following the post stress rehydration. Further, the post drought recovery was enhanced by foliar spray of K, Ca, Mn & B. Differential activities of enzymes like SOD, CAT, POX, GR and PPO in response to foliar spray of nutrients in rehydrated plant improved the recovery process.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s that the tested nutrients (K, Ca, Mn & B) showed some positive response in influencing growth and antioxidative responses during post drought recovery process, where K and Ca showed comparatively better effect in improving post drought recovery potential in tea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POST DROUGHT RECOVERY (PDR) Calcium Potassium Boron Manganese Camellia sinensis (tea)
下载PDF
浮梁槠叶种夏茶加工成红茶和绿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徐骥远 陈斌 +4 位作者 卢利荣 袁利人 李兆钦 吴志华 陈红兵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4-1610,共7页
目的比较浮梁槠叶种(Castanopsis sinensis)夏茶加工成红茶和绿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变化,研究其适制性。方法将浮梁产槠叶种夏茶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等测定其滋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 目的比较浮梁槠叶种(Castanopsis sinensis)夏茶加工成红茶和绿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变化,研究其适制性。方法将浮梁产槠叶种夏茶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等测定其滋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比较两者的品质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茶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86%,低于红茶中的4.43%(P<0.05),高于绿茶中的3.68%(P<0.05);而酚氨比为3.22,高于红茶中的1.45,低于绿茶中的3.79;多糖含量为6.77%,高于红茶中的6.14%(P<0.05),略高于绿茶中的6.70%(P>0.05);咖啡碱含量为2.83%,略低于红茶中的2.96%(P>0.05),高于绿茶中的1.81%(P<0.05)。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中以花果香、柠檬香、薄荷香等为主的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D-柠檬烯、(Z,Z)-α-法呢烯等物质相对含量较高,赋予了红茶独特的高香;绿茶中以柠檬香、花果香和苦杏仁香等为主的D-柠檬烯、顺-衣兰油-3,5-二烯和咖啡因等物质相对含量较高,使得绿茶香气高长。结论浮梁产槠叶种夏茶加工后品质化学成分随工艺不同而不同,其既适合制成红茶,也适合加工为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槠叶种夏茶 适制性 品质化学成分变化 滋味成分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饮用水对香椿发酵茶茶汤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蒋鹏飞 赵甜甜 +5 位作者 史冠莹 张乐 赵丽丽 王继红 赵妍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1-99,共9页
水是茶汤品质呈现的介质,对茶性的发挥至关重要。选用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冲泡香椿发酵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舌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3种水样茶汤的理化指标、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物质,以期阐明水质对香椿发酵... 水是茶汤品质呈现的介质,对茶性的发挥至关重要。选用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冲泡香椿发酵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舌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3种水样茶汤的理化指标、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物质,以期阐明水质对香椿发酵茶茶汤品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饮用水对香椿发酵茶茶汤品质和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pH呈弱酸性、电导率接近于1μS/cm的纯净水茶汤的茶多酚(669.45 mg/L)、总黄酮(645.83 mg/L)、可溶性糖(731.91 mg/L)和游离氨基酸(2738.96 mg/L)含量最高,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IC_(50)为0.17 mg/mL)和总还原能力最强。自来水茶汤中咖啡碱含量最高(67.98 mg/L),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最强(IC_(50)为12.27 mg/mL)。电子舌能够快速区分不同水样冲泡的香椿发酵茶茶汤,其中纯净水茶汤的味感最为丰富,与苦味、苦味回味、甜味及丰富度相关。利用GC-MS共鉴别出29种挥发性物质,含硫类和醛类是香椿发酵茶茶汤的主体挥发性成分,占50%以上。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茶汤分别检出24种、17种和16种,其中自来水茶汤的香气组成最为丰富,纯净水茶汤花果香明显。综合分析纯净水最适宜冲泡香椿发酵茶,茶汤整体品质最优。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水质对香椿发酵茶茶汤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香椿发酵茶的科学冲泡及香椿发酵茶饮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香椿发酵茶 生化成分 抗氧化活性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香椿别样降糖茶复配及其降糖成分含量测定
5
作者 赵守涣 赵洪源 +3 位作者 史冠莹 王晓敏 杨慧 王赵改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2,89,共8页
采用热水浸提法制备香椿红茶、决明子及青钱柳水提物,研究不同浓度的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对3种别样茶进行复配优化及降糖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采用热水浸提法制备香椿红茶、决明子及青钱柳水提物,研究不同浓度的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对3种别样茶进行复配优化及降糖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香椿红茶、决明子及青钱柳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242.82、1890.00、527.56μg/mL,抑制效果为:香椿红茶>青钱柳>决明子,且均为可逆反应。响应面法优化3种别样茶的最佳复配浓度为:香椿水提物浓度37.50μg/mL,决明子水提物浓度265.00μg/mL,青钱柳水提物浓度762.00μ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98.02%,测得此组总黄酮、总皂苷、多酚和多糖含量分别为129.39、0.53、11.67、68.45μg/mL,为香椿别样降糖茶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 香椿红茶 决明子 青钱柳 降糖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香椿茶发酵前后活性成分、降糖活性及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蒋鹏飞 高海东 +5 位作者 赵丽丽 王赵改 史冠莹 张乐 王晓敏 王旭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2-270,共9页
以4~6月香椿嫩芽制备的香椿发酵茶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采收期香椿茶发酵前后6个样品中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降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揭示香椿发酵茶品质随采收期的变化规律,确定香椿发酵茶最适的采收期。结果表明:6个样品的... 以4~6月香椿嫩芽制备的香椿发酵茶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采收期香椿茶发酵前后6个样品中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降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揭示香椿发酵茶品质随采收期的变化规律,确定香椿发酵茶最适的采收期。结果表明:6个样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和降糖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各有特色。随着采收期的延长,香椿茶发酵前后样品中总黄酮、多糖、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含量逐渐增加,皂苷、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波动变化趋势,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逐渐降低。不同采收期香椿嫩芽经发酵处理后,总黄酮、多糖、皂苷、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发酵前逐渐减少,咖啡碱和茶色素含量逐渐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均逐渐降低,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均逐渐增强。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为6个样品中主要的DPPH自由基清除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6个样品中共检出7类90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和检出种类最多的均为萜烯类物质,其中4、5、6月香椿茶发酵前后样品分别检出42种和49种、47种和52种、50种和51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类挥发性物质简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8.01%,可反映样品的大部分信息;醛类、萜烯类、醇类以及烯类氧化物是区分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因素,4月和5月香椿茶发酵前后的4个样品得分较高。综合分析,采用5月香椿嫩芽制作的香椿发酵茶品质比较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发酵茶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降糖活性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复方当归茶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内免疫调节活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国泰 张琪 +3 位作者 李芳 王水明 王瑞琼 任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74-278,284,共6页
研究复方当归茶(CAT)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内免疫调节活性。制备不同浓度的CAT溶液,分别用钼蓝显色法、DPPH分析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水杨酸法对CAT进行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检测;采用小鼠腹... 研究复方当归茶(CAT)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内免疫调节活性。制备不同浓度的CAT溶液,分别用钼蓝显色法、DPPH分析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水杨酸法对CAT进行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检测;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血清溶血素水平测定实验、NK细胞活性测定和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实验研究CAT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CAT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随着受试物浓度的增加,总抗氧化活性逐渐增大,CAT能明显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IC50分别为3.2226、20.8848 mg/m L,CAT对O-2·自由基具有较弱的清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CAT高、中剂量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有显著升高(p<0.05),CAT高剂量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CAT高、中剂量组小鼠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升高(p<0.05),CAT高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均有显著升高(p<0.05),CAT高、中剂量组K值和α值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1,p<0.05),综合分析发现复方当归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内免疫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当归茶 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 免疫调节
下载PDF
白木香茶抗氧化与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曦 应剑 +6 位作者 刘斌 范怡航 侯粲 王黎明 郝彬秀 马跃 李颂 《茶叶通讯》 2023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以海南产白木香茶(白木香叶茶)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ORAC法和ABTS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考察不同加工工艺对其抗氧化性的影响;同时采用体外酶生化方法评价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脂肪酶的抑制作用,考察不同工艺对体外降血糖效果的影响,以确定... 以海南产白木香茶(白木香叶茶)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ORAC法和ABTS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考察不同加工工艺对其抗氧化性的影响;同时采用体外酶生化方法评价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脂肪酶的抑制作用,考察不同工艺对体外降血糖效果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总多糖、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均为白木香绿茶>白木香白茶>白木香乌龙茶>白木香红茶,白木香乌龙茶和白木香白茶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外活性方面,白木香绿茶和白木香乌龙茶表现出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白木香绿茶和白木香红茶表现出较好的脂肪酶抑制活性,在体外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效果。白木香茶在医药、健康、美妆等领域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白木香叶茶 多酚 黄酮 儿茶素 抗氧化 降血糖
下载PDF
癌症的又一克星——茶 被引量:1
9
作者 谷超 《河南科学》 1999年第A06期187-188,共2页
茶多酚是茶的特有成份。它具有阻断致癌物形成,增强人体免疫,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作用。本文指出在食品业、医疗保健及工艺品生产等领域利用茶的防癌这一特殊功效进行产品开发的前景。
关键词 茶多酚 防癌 抗癌 功效 开发 利用
下载PDF
茶色素胶囊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涛 韩志红 +1 位作者 吴桂兰 吴永方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研究茶色素胶囊的稳定性并预测其临床使用有效期。方法 :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室温留样考察试验。结果 :高湿是影响本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本品于室温条件下保存质量稳定。结论 :本品于室温条件下保存 ,有效期可达 2年。
关键词 茶色素胶囊 稳定性 中药 使用有效期
下载PDF
黑茶籽油成分分析及其对于H_(2)O_(2)诱导HFF-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11
作者 李健 邓建明 +3 位作者 黄源城 余敏 王光丽 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对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不同产地的茶籽油的脂肪酸、α-生育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黑茶籽油的三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83.72%),α-生育酚(1.33 mg/g)相比于其他茶籽油(绿茶籽油、普洱茶籽... 对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不同产地的茶籽油的脂肪酸、α-生育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黑茶籽油的三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83.72%),α-生育酚(1.33 mg/g)相比于其他茶籽油(绿茶籽油、普洱茶籽油)、山茶籽油(有机山茶油)和油茶籽油(有机油茶籽油、古树茶籽油)含量更高。在此基础上,测试了黑茶籽油对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0.15 g/mL质量浓度时,对于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93.08%和94.85%;在0.3 g/mL质量浓度下,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1.25%,相较于其他茶籽油表现出更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此外,还测定了黑茶籽油对于双氧水诱导的人成纤维细胞(HFF-1)氧化应激以及衰老的抑制作用。细胞增殖实验、活性氧自由基测定实验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的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10~50μg/mL质量浓度下对双氧水诱导的HFF-1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表现出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籽油 自由基 抗氧化 抗衰老
下载PDF
两种市售香椿茶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甜甜 张国治 +1 位作者 王赵改 蒋鹏飞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5,共11页
以两种市售香椿茶(三一香椿茶和安徽香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借助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检测并对比分析其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以两种市售香椿茶(三一香椿茶和安徽香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借助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检测并对比分析其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三一香椿茶的酚氨比和咖啡碱含量均比安徽香椿茶高,而其他活性成分(如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等)含量与此相反。三一香椿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均略低于安徽香椿茶,但·OH清除能力高于安徽香椿茶。在两种市售香椿茶中分别检出90种和7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碳氢类、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其中GC-MS联用技术分析结果显示,三一香椿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叶醇、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安徽香椿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α-石竹烯、金合欢烯等;GC-IMS联用技术分析结果显示,三一香椿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醇类和酮类,安徽香椿茶中醛类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最高,通过GC-IMS指纹谱图和PCA分析可以很好地区分两种香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这两种联用技术进行协同分析,能更全面地获得香椿茶的风味信息,为改善香椿茶风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茶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挥发性成分 GC-MS技术 GC-IMS技术
下载PDF
黄枝香凤凰单枞茶叶挥发性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献忠 叶田 +2 位作者 高飞鹭 石伯阳 陈荣荣 《农产品加工》 2015年第19期51-53 57,共4页
采用共水蒸馏(Hydrodistillation,HD)、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黄枝香凤凰单枞乌龙茶中的挥发性香气组分。通过分析... 采用共水蒸馏(Hydrodistillation,HD)、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黄枝香凤凰单枞乌龙茶中的挥发性香气组分。通过分析对比,共鉴定出3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酯类(3种)、杂环类(1种)、醛类(8种)、醇类(13种)、酸类(1种)、酮类(6种)和烃类(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单枞茶 挥发性香气 分析
下载PDF
香椿保健茶毒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东 都国山 +1 位作者 韩晓英 张天亮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576-579,共4页
目的研究香椿保健茶的毒性。方法小鼠急性毒性实验、Ames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大鼠30d喂养实验。结果香椿保健茶属无毒物质;Ames实验、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形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d喂养实验结果显示... 目的研究香椿保健茶的毒性。方法小鼠急性毒性实验、Ames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大鼠30d喂养实验。结果香椿保健茶属无毒物质;Ames实验、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形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d喂养实验结果显示该样本30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香椿保健茶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保健茶 急性毒性实验 遗传毒性实验 大鼠30d喂养实验
下载PDF
陕南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引进及筛选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凯明 张星显 刘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0-184,共5页
【目的】筛选适合陕南茶区种植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确定主推品种,加快陕南茶园无性系良种化进程,促进陕西茶产业的发展。【方法】以引进的17个国内适制绿茶的茶树无性系良种为材料,根据引种苗成活率和抗病虫害情况进行初选。之后以福鼎大... 【目的】筛选适合陕南茶区种植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确定主推品种,加快陕南茶园无性系良种化进程,促进陕西茶产业的发展。【方法】以引进的17个国内适制绿茶的茶树无性系良种为材料,根据引种苗成活率和抗病虫害情况进行初选。之后以福鼎大白为对照,比较初选品种的物候期、产量和制茶品质等指标,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结果】初选出龙井长叶、舒茶早、乌牛早、平阳特早、翠峰、福鼎大白(对照)等6个表现较好的茶树品种。物候期上,平阳特早发芽最早,其次是龙井长叶和翠峰,其发芽期比福鼎大白早10~15d。从发芽密度、百芽质量、春梢长度和着叶数量、扦插成苗率、出圃率和移栽成活率等指标综合来看,龙井长叶、平阳特早和翠峰3个品种表现较好。在产量上,翠峰、龙井长叶和平阳特早均高于其余品种,经方差分析其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龙井长叶、平阳特早、翠峰的制茶品质较优,以香气显花香为特点。【结论】龙井长叶、平阳特早和翠峰的综合性状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品种,可作为陕南茶区当前主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无性系良种 引种 筛选 陕南
下载PDF
铜陵市义安区栽植安吉白茶经验浅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友宏 程小勇 《安徽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54-55,共2页
本文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壤要求等方面,将义安区自然环境与安吉白茶原产地进行比较,并从园址选择、园地建造、苗木选择、栽植要求、园地管理、茶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义安区白茶栽植经验,以期为类似地区从事白茶生产经营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吉白茶 栽植 生产经营
下载PDF
湿地松茶树间作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桂华 李宏开 赵慧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81-185,共5页
连续五年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纯茶园和间作茶园在小气候因子、林分结构、茶树生理特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间作茶园内茶叶品质较纯茶园内茶叶品质好,茶叶产量前者较后者高6.5%,此外,间作茶园内茶叶产量的高低与湿地松(P... 连续五年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纯茶园和间作茶园在小气候因子、林分结构、茶树生理特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间作茶园内茶叶品质较纯茶园内茶叶品质好,茶叶产量前者较后者高6.5%,此外,间作茶园内茶叶产量的高低与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的遮荫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茶树 生态效应 间作
下载PDF
利用沼气加工福安菜茶技术
18
作者 李源华 《福建农业科技》 2013年第11期66-68,共3页
分析了利用沼气加工福安菜茶技术的优点,并从制茶场所、设备选择、茶青标准、制作技术及茶叶分级等方面总结了利用沼气加工福安菜茶的主要技术。
关键词 沼气 菜茶 加工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