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心脾同治”理论探讨益气活血方调控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瑾茜 喻嵘 +6 位作者 李薇 杨蕙 张田田 蔺晓源 胡国恒 陈亚 雷诗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5-941,共7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益气活血方调控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免疫炎症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均采用“力竭+控食+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造模周期为22 d,中药组在...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益气活血方调控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免疫炎症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均采用“力竭+控食+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造模周期为22 d,中药组在造模第8天起予以益气活血方预处理14 d。于第25天取大鼠血清、脾、主动脉及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35、IL-37含量;HE染色观察脾、心肌组织病理形态;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脾、心、主动脉IL-35、IL-37光密度表达及蛋白表达。结果(1)模型组较正常组血清中IL-37、IL-35显著降低(P<0.00001);中药组较模型组IL-37、IL-35均显著升高(P<0.00001)。(2)HE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间质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组织红髓区域变小,白髓可见边缘区(marginal zone,MZ)和动脉周围淋巴鞘之间淋巴小结大量增多。中药组心肌组织炎性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脾组织可见正常分布的脾小梁(trabecula,T)、血窦(splenic sinus,SS),且脾中央动脉(central antery,CA)形态规则。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增生,结构紊乱并存在泡沫细胞、脂质沉淀;中药组主动脉内膜变薄,纤维破损处可见修复痕迹。(3)模型组大鼠心肌、主动脉、脾组织IL-35、IL-37平均光密度值及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001);中药组大鼠心肌、主动脉、脾组织IL-35、IL-37平均光密度及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001)。结论CHD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可为“心脾同治”理论提供模型支撑;益气活血方对CHD气虚血瘀证炎症状态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上调IL-35、IL-37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同治 冠心病 气虚血瘀证 免疫炎症反应 益气活血方
下载PDF
从“治心理脾”剖析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的内涵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国川 许文静 +3 位作者 吕渭辉 姚萍 马世玉 陈秋雄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8期2615-2618,共4页
“心脾”论治心力衰竭萌芽于《黄帝内经》,目前通过各项医学热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心与脾的生理、病理、经络等相互关系上来论述心脾同治与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的内涵,并着眼于中医心脾功能、病理... “心脾”论治心力衰竭萌芽于《黄帝内经》,目前通过各项医学热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心与脾的生理、病理、经络等相互关系上来论述心脾同治与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的内涵,并着眼于中医心脾功能、病理因素、中药研究论述探讨心脾与肠道菌群、心力衰竭之间的纽带关系,以期为临床试验提供指导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同治 心力衰竭 肠道菌群 治心理脾 内涵 中医药 辨证论治
下载PDF
李果烈从心脾论治心悸的经验
3
作者 吴洁 宋耀鸿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11期37-39,共3页
心悸之病,虽与多脏腑相关,但与脾最为密切。李果烈教授认为心悸本虚在于心脾,日久酿生痰瘀,治疗时应以补益心脾为主,注重祛痰化瘀,配以行气之品,治痰亦活血,补虚不留邪,同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文章整理李教授验案一则,从调理心脾入手,... 心悸之病,虽与多脏腑相关,但与脾最为密切。李果烈教授认为心悸本虚在于心脾,日久酿生痰瘀,治疗时应以补益心脾为主,注重祛痰化瘀,配以行气之品,治痰亦活血,补虚不留邪,同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文章整理李教授验案一则,从调理心脾入手,获得良效。体现中医药对于心悸具有独特疗效,和多系统,多靶点,安全性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心脾同治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孙丽平教授从心脾同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丽波 孙丽平(指导) 《中医儿科杂志》 2023年第3期17-19,共3页
孙丽平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心、脾两脏关系密切,多由于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或不洁,湿热之邪从口入侵,蕴郁于胃肠,邪毒沿脾从胃入膈,注入心中,导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子病及母所致。梳理心与脾无论是在生理、病理还是五行、... 孙丽平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心、脾两脏关系密切,多由于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或不洁,湿热之邪从口入侵,蕴郁于胃肠,邪毒沿脾从胃入膈,注入心中,导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子病及母所致。梳理心与脾无论是在生理、病理还是五行、气血、经络等方面均密切相连,指出脾虚即是心病之因,亦是心病之果,故应心脾同治。治以补脾益心,调和气血,心得血养,病即痊愈。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 心脾同治 临床经验 孙丽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