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降雨条件下典型土壤汞淋溶风险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郑顺安 周玮 +3 位作者 薛颖昊 尹建锋 黄宏坤 郑向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89-3496,共8页
采集全国22种典型土壤,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探讨雨水(p H 5.6)作用下污染土壤Hg(外源添加2mg/kg)的淋溶和释放特征,并对影响土壤Hg淋溶特性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种土壤Hg的释放过程大致分为3类,第1类包括黑土?黑钙土?草毡土?水稻土... 采集全国22种典型土壤,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探讨雨水(p H 5.6)作用下污染土壤Hg(外源添加2mg/kg)的淋溶和释放特征,并对影响土壤Hg淋溶特性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种土壤Hg的释放过程大致分为3类,第1类包括黑土?黑钙土?草毡土?水稻土?暗棕壤?福州黄壤?黄泥土?栗钙土,这8种土壤在整个淋溶过程中淋出液Hg浓度极低,未超过地下水III级标准(1μg/L).第2类包括广西红壤?贵州黄壤?棕壤?灰钙土?黄绵土等5种土壤,淋溶前期(2~3L)Hg含量较低,到淋溶中期含量显著上升,随后出现下降,到淋溶末期(5~6L)淋溶液Hg含量降低到III级标准以下.第3类土壤包括砖红壤?黄棕壤?紫色土?褐土?赤红壤?潮土?盐碱土?江西红壤?棕漠土等9种土壤,淋溶过程呈现2个阶段,当淋溶体积在4L之内,淋出液中Hg浓度较高,且变化比较剧烈,对环境及地下水威胁较大,超出4L后,Hg释放速率明显变缓,浓度降低到III级标准以下.模拟降雨条件下22种土壤Hg的释放率为0.33%~5.95%,最高的是贵州黄壤,最低是吉林黑土,平均为1.55%.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OM)?p H及土壤汞含量(THg)对降雨作用下土壤Hg累计释放量(q)有重要作用,三者累计的决定系数为0.5865,回归方程为lnq=1.8+0.62ln THg-0.109p H-0.918l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溶 模拟降雨 影响因子 土柱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纳米零价铁镍对污染土壤中六价铬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涛 祝方 +1 位作者 赵晋宇 任文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2-820,共9页
通过模拟降雨进行土柱淋溶实验来研究降雨条件下纳米零价铁镍(nZVI/Ni)对污染土壤六价铬迁移的影响,并测定淋溶液的Cr(Ⅵ)浓度、pH、电导率和累积释放量.使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测定淋溶后各层土壤的铬形态分布,分析施加nZVI/Ni对土壤中... 通过模拟降雨进行土柱淋溶实验来研究降雨条件下纳米零价铁镍(nZVI/Ni)对污染土壤六价铬迁移的影响,并测定淋溶液的Cr(Ⅵ)浓度、pH、电导率和累积释放量.使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测定淋溶后各层土壤的铬形态分布,分析施加nZVI/Ni对土壤中铬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条件下六价铬的释放过程主要分为快速和慢速释放两个阶段.随着淋溶体积的增加,土壤淋溶液的pH逐渐升高后最后趋于平稳,电导率和Cr(Ⅵ)浓度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稳.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中投加nZVI/Ni显著降低了淋溶液中Cr(Ⅵ)的累积释放量.投加0.10%nZVI/Ni土壤淋溶液的Cr(VI)累积释放量低于空白对照57.53%.在nZVI/Ni投加量相同时,模拟降雨的pH值越低nZVI/Ni的修复效果越好;降雨的淋溶次数对修复效果基本无影响;采用均匀混合的方式投加nZVI/Ni有着更好的修复效果.在土壤中nZVI/Ni对Cr(Ⅵ)修复过程中,纳米铁材料起主要作用,Fe(Ⅱ)的贡献很小.土壤经nZVI/Ni修复后,可还原态铬含量减少,可氧化态铬含量增加,表明纳米零价铁镍可以降低土壤中铬的迁移性,降雨条件下对六价铬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六价铬 纳米零价铁镍 土柱实验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硫化改性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的Cr(Ⅵ) 被引量:2
3
作者 潘虹 王兴润 +2 位作者 王雷 张羽嘉 颜湘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3-668,共6页
为研发治理地下水Cr(Ⅵ)污染的可行除铬材料,以碳热法制得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BC-nZVI),并通过对BC-nZVI硫化改性制备得到改性材料(M-BC-nZVI),采用除铬容量、铬铁比(Cr/Fe)、反应活性分析M-BC-nZVI的除铬优势,通过模拟柱试验建立失... 为研发治理地下水Cr(Ⅵ)污染的可行除铬材料,以碳热法制得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BC-nZVI),并通过对BC-nZVI硫化改性制备得到改性材料(M-BC-nZVI),采用除铬容量、铬铁比(Cr/Fe)、反应活性分析M-BC-nZVI的除铬优势,通过模拟柱试验建立失效速率模型,从而推算M-BC-nZVI完全失效的除铬容量,最后与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M-BC-nZVI除Cr(Ⅵ)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M-BC-nZVI材料的除铬容量、Cr/Fe、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_(obs))分别是BC-nZVI的1.86倍、1.95倍和3.00倍,因此相对于BC-nZVI来说M-BC-nZVI更具除铬优势;各模拟柱在运行过程中无明显堵塞情况,且随着进水浓度的升高,M-BC-nZVI的失效速率常数变大。当失效除铬速率为初始除铬速率的1.0%、进水Cr(Ⅵ)浓度为5 mg/L时,除铬容量最高,可以达到12.70 mg/g;对比M-BC-nZVI与其他文献报道的铁基材料及铁基改性材料的Cr/Fe可知,M-BC-nZVI的Cr/Fe为其他文献的1.06~42.06倍,故从材料的除铬性能来看,M-BC-nZVI应用于可渗透反应墙处理地下水Cr(Ⅵ)污染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纳米零价铁 硫化改性 六价铬 模拟柱
下载PDF
Fixed-bed column study for deep removal of copper(Ⅱ) from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被引量:3
4
作者 WANG Yu-hua HU Hui-ping QIU Xue-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374-1384,共11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7.0–14.0 cm),feed flow rate (4.5–9.0 mL/min),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 (250–1000 mg/L),feed temperature (25–40 ℃) and the value of pH (2.0–4.0)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e PS-AMP resin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e PS-AMP resin can deeply eliminate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The bed height,feed flow rate,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feed temperature and feed pH value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highest removal of copper (Ⅱ) were 7.0 cm with 35 mm of the column diameter,4.5 mL/min,40℃,1000 mg/L and 4.0,respectively.The breakthrough capacity,the saturated capacity of the column and the mass ratio of Cu/Co (g/g) in the saturated resin were correspondingly 16.51 mg/g dry resin,61.72 mg/g dry resin and 37.67 under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copper (Ⅱ) breakthrough curves were fitted by the empirical models of Thomas,Yoon-Nelson and Adam-Bohart,respectively.The Thomas model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or predicting how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Ⅱ) in the effluent changes with the adsorp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chelating resin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fixed-bed column model fitting
下载PDF
Transport of bacterial cell(E,coli)from different recharge water resources in porous media during simulated artificial groundwater recharge 被引量:1
5
作者 Wei Fan Qi Li +2 位作者 Mingxin Huo Xiaoyu Wang Shanshan Li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89-101,共13页
Commonly used recharge water resources for artificial groundwater recharge(AGR)such as secondary effluent(SE),river water and rainfall,are all oligotrophic,with low ionic strengths and different cationic compositions.... Commonly used recharge water resources for artificial groundwater recharge(AGR)such as secondary effluent(SE),river water and rainfall,are all oligotrophic,with low ionic strengths and different cationic compositions.The dwelling process in recharge pond imposed physiologic stress on Escherichia coli(E.coli)cells,in all three types of investigated recharg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coli under varying recharge water conditions,induced changes in cell properties.During adaptation to the recharge water environment,the zeta potential of cells became more negative,the hydrodynamic diameter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content and surface hydrophobicity decreased,while the cellula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profiles became more diverse.The mobility of cells altered in accordance with changes in these cell properties.The E.coli cells in rainfall recharge water displayed the highest mobility(least retention),followed by cells in river water and finally SE cells,which had the lowest mobility.Simulated column experiments and quantitative modeling confirmed that the cellular properties,driven by the physiologic state of cells in different recharge water matrices and the solution chemistry,exerted synergistic effects on cell transport behavior.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E.coli transport in actual AGR scenarios and prediction of spreading risk in different recharge water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groundwater recharge E.COLI TRANSPORT simulated column experiments Modeling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剪力墙模拟单元的框剪结构Pushover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礼华 程绍革 +2 位作者 史铁花 王子寒 景晓昆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4,共7页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Pushover分析法,并着重介绍了3种不同的剪力墙模拟单元(模拟框架、等效柱及分层壳);通过框剪结构的一个工程算例,对3种模型分别进行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模型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 模拟框架 等效柱 分层壳 框剪结构 PUSHOVER分析
下载PDF
联合法用于深冷净化精馏塔的模拟计算
7
作者 孙德慧 沈国良 张述伟 《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2期9-12,15,共5页
采用三对角矩阵 -Broyden联合法对深冷净化精馏塔进行模拟计算 ,得到了温度、压力、汽液相流率和组成沿全塔的分布数据 ,计算结果表明 :与文献设计值符合很好 .
关键词 PR状态方程 混合规则 三对角矩阵-Broyden联合法 深冷净化 模拟计算精馏塔
下载PDF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移动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百群 戴鸣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应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 ,在可控水量条件下 ,研究不同水量淋溶情况下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和移动特征。研究表明 ,土壤有机氮组分中 ,氨基酸氮和 NH3- 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 ,非酸解性氮则相对稳定 ;无机氮组分中 NO- 3 - ... 应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 ,在可控水量条件下 ,研究不同水量淋溶情况下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和移动特征。研究表明 ,土壤有机氮组分中 ,氨基酸氮和 NH3- 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 ,非酸解性氮则相对稳定 ;无机氮组分中 NO- 3 - 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 ,NH+ 4 - N运移性差 ,非交换态 NH+ 4 - N为相对稳定形态 ;水、肥条件是决定 NO- 3 - N淋失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认识和掌握土壤氮素在剖面中的运移规律 ,为农田水分和氮素养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为深入揭示土壤中各种形态氮运移动态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模拟实验 氮素形态 淋溶运移 土壤氮素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土壤磷元素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雷波 王定勇 包维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6-519,共4页
用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通过严格的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酸度的模拟降水下,重庆市施用不同肥料的蔬菜地的土壤(紫色土壤)中磷元素(P元素)淋失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酸度的降雨对土壤磷元素的淋失量的影响不同,总体上酸雨引起... 用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通过严格的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酸度的模拟降水下,重庆市施用不同肥料的蔬菜地的土壤(紫色土壤)中磷元素(P元素)淋失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酸度的降雨对土壤磷元素的淋失量的影响不同,总体上酸雨引起的磷元素淋失量的大小顺序为LpH5.5>LpH4.5>LpH3.5>LpH6.5;在同种酸度下,施用了化肥和混合肥(化肥+有机肥)的土壤,磷元素的淋失量相对较大,而不施肥的对照土壤和加了有机肥的土壤,磷元素淋失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柱 肥料 磷元素 淋失量 酸度
下载PDF
水稻土模拟土柱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朝 车玉萍 李忠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36-3242,共7页
为了明确肥料氮素在模拟土柱中的迁移转化特征,通过布置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水平下(360mg.kg-1)水稻土中矿质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土层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显著.不施肥对照在整个培养期间养分含量变化... 为了明确肥料氮素在模拟土柱中的迁移转化特征,通过布置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水平下(360mg.kg-1)水稻土中矿质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土层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显著.不施肥对照在整个培养期间养分含量变化不大,不同土层间亦没有显著性差异.施用尿素和硫铵后,土壤NH4+-N和NO3--N含量显著提高,尤其是0~50mm土层内,分别达到186.0~2882.1mg.kg-1和268.7~351.5mg.kg-1,分别相当于对照的4.8~242倍和5.7~316倍,50mm以下各土层与对照处理相似,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主要发生在0~50mm土层内,并且在培养的前14d变化最大.整个培养期间不同土层内,硫铵处理不同矿质态氮含量是尿素处理的0.7~2.0倍,硝化率是尿素处理的0.9~1.4倍,表明硫铵在水稻土中的转化效率略高于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土柱 水稻土 肥料氮素 迁移 转化 肥际微域
原文传递
模拟酸雨条件下海泡石对污染红壤镉、铅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饶中秀 朱奇宏 +5 位作者 黄道友 刘守龙 曹晓玲 任雪菲 王帅 王继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27,共5页
采用填充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不同pH值模拟酸雨和海泡石添加量对重金属污染红壤Cd、Pb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酸雨pH值较低时累积淋溶量较大,Pb的累积淋溶量随酸雨pH值的降低逐渐增加,pH值为3.5处理的Pb总累积淋溶量显著高于其他pH值处... 采用填充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不同pH值模拟酸雨和海泡石添加量对重金属污染红壤Cd、Pb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酸雨pH值较低时累积淋溶量较大,Pb的累积淋溶量随酸雨pH值的降低逐渐增加,pH值为3.5处理的Pb总累积淋溶量显著高于其他pH值处理(高出54.9%)。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pH值为3.5时,添加5g/kg和10g/kg海泡石处理Cd的总累积淋溶量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4.6%和26.3%),而Pb的总累积淋溶量分别显著降低34.7%和25.7%;酸雨pH值为4.5时,添加5g/kg和10g/kg海泡石处理降低了Cd的累积淋溶量(分别降低13.0%和1.4%),而Pb的淋溶量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10g/kg海泡石处理的Pb总累积淋溶量显著下降17.6%;pH值为5.5和6.5时,海泡石处理Cd累积淋溶量均有所下降,而对Pb的淋溶无显著降低效果。酸雨酸性强度的增大增加了Cd、Pb的淋溶风险,且Pb比Cd敏感。添加海泡石可有效减少酸雨对土壤中Pb的淋溶,但其对Cd淋溶的影响受酸雨酸性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海泡石 红壤 土柱 Cd和Pb 淋溶
下载PDF
模拟土柱条件下黑土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朝 车玉萍 李忠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3-688,共6页
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 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不明显;施用尿素或硫铵后,表层0-50mm土层的NH4^+-N和NO3^--N含量比不施肥对照分别升高100.8-3408.1mg·kg^-1、113.4-388.0mg·kg^-1和126.7-4671.1mg·kg^-1、51.4-63.3mg·kg^-1,且在培养前14d内变化最大。在整个培养期内,施用硫铵处理各层次NH4^+-N平均含量比尿素处理高2.54-1423.7mg·kg^-1,NO3^--N平均含量低4.38-335.1mg·kg^-1;而尿素处理各层次的硝化率是硫铵处理的0.79-9.12倍。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与转化集中在0-50mm土层内,尿素处理的氮素转化速率较硫铵处理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土柱 黑土 肥际微域 肥料氮素 迁移 转化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钻遇地层界面及岩性剖面预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高有峰 瞿雪姣 +2 位作者 蒋丽君 王树学 王璞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256,共15页
在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实施前,以钻井地质设计为基础,结合区域地层特征、地球物理资料和邻井钻探结果,参照油气勘探生产标准和经验,对松科2井钻遇主要界面深度进行预测,建立基本框架,同时预测全井段岩性序列、可能的油气... 在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实施前,以钻井地质设计为基础,结合区域地层特征、地球物理资料和邻井钻探结果,参照油气勘探生产标准和经验,对松科2井钻遇主要界面深度进行预测,建立基本框架,同时预测全井段岩性序列、可能的油气水情况和故障层段,最终建立松科2井综合模拟柱状图。各主要地层界面预测深度为:嫩江组二段顶面(T_06)950m,姚家组顶面(T_1)1 245m,泉头组顶面(T_2)1 680m,登娄库组顶面(T_3)2 530m,营城组顶面(T_4)2 965m,沙河子组顶面(T_4-1)3 320m,火石岭组顶面(T_4-2)5 670m,基底顶面(T_5)6 240 m。岩性剖面的预测主要分为两部分:(1)T_4-1之上参考邻井宋深3井钻遇岩性序列;(2)T_4-1之下则根据地震剖面、其他钻遇相当层位的邻井和区域地层特征综合预测。主要目的层岩性特征如下:营城组上部为粗砂岩、砾岩、砂砾岩,下部为厚层凝灰岩、安山玄武岩、流纹岩夹泥岩,底部为砾岩;沙河子组为泥岩夹煤线、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火石岭组上部为凝灰岩、泥岩、英安岩和安山岩,下部为泥岩夹细-粉砂岩,含煤;基底为极低级或高级成岩的石炭—二叠系沉积地层。松科2井模拟柱状图是钻探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科学钻探工程模拟柱状图的编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松科2井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 岩性预测 模拟柱状图
下载PDF
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仙平 谢明辉 杨坤 《江苏环境科技》 2006年第2期14-16,共3页
土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技术,以其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简便、能耗低以及净化效果良好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实验采用赣南典型红土作土地处理系统的土样,采用间歇方式布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其CODCr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 土地处理系 城市生活污水 模拟土柱
下载PDF
生物质炭种类与混施深度对紫色土水分运移和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宁婷 王小燕 +2 位作者 周豪 倪珂 崔璨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2-732,共11页
土壤中施加生物质炭对改善土壤墒情及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生物质炭种类与混施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和养分拦截的作用特征,通过室内定水头土柱模拟试验,设置3种生物质炭(稻壳炭、玉米秸秆炭、竹炭)和2种混施深度(10 cm、20 c... 土壤中施加生物质炭对改善土壤墒情及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生物质炭种类与混施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和养分拦截的作用特征,通过室内定水头土柱模拟试验,设置3种生物质炭(稻壳炭、玉米秸秆炭、竹炭)和2种混施深度(10 cm、20 cm),以裸土为对照,测定水分运移及氮磷流失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土壤孔隙结构的改变以及生物质炭比表面积和粒径分布可共同影响土壤水分运移。混施不同种类生物质炭能使土壤容重降低,其中混施稻壳炭后容重降低幅度最大,且稻壳炭能显著提高土壤总孔隙度与饱和含水量。混施稻壳炭能显著促进湿润锋运移,提高入渗量,其中稻壳炭混入10 cm土层后对炭-土层入渗的促进作用最大,对水分渗漏影响较小;而混入20 cm土层会促进渗漏,提高饱和导水率。玉米秸秆炭比表面积与总孔体积最大,吸持水分能力强;玉米秸秆炭不含大于1 mm粒径的颗粒,混施后对土壤总孔隙度影响较小,土壤饱和含水量显著降低,能抑制水分运移,其中玉米秸秆炭混入20 cm土层对渗漏的抑制作用最强。混施竹炭对湿润峰运移和入渗过程影响不明显,混入20 cm土层对渗漏有抑制作用。混施稻壳炭后,全磷(total phosphorous,TP)流失量减少,但会使全氮(total nitrogen,TN)流失量增加;混施玉米秸秆炭对TN流失影响较小,能使全磷流失量减少;混施竹炭能吸附氮素,但会使TP流失量增加。在田间开展应用时,可选择将稻壳炭混入10 cm土层,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与TP流失,但需注意会增加TN流失;玉米秸秆炭混入20 cm土层能降低水分运移速率,有效减少水分渗漏与TP流失,适用于砂土等透水性强的土壤。竹炭对水分运移的影响不如稻壳炭与玉米秸秆炭,且增加了TP流失,不适合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柱模拟 紫色土 入渗
下载PDF
底部空气柱装药掏槽爆破试验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傅菊根 李玉荣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6-19,共4页
以槽腔体积、槽腔深度和爆破块度为指标 ,对底部空气柱装药和常规装药掏槽爆破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底部空气柱装药掏槽爆破效果优于常规装药效果。根据试验结果 。
关键词 底部空气柱 掏槽爆破 模拟试验 作用机理 装药结构 爆破参数
下载PDF
模拟酸雨腐蚀环境下掺锂渣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开成 陈博群 +1 位作者 陈梦成 阳翌舒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1-648,共8页
为研究掺锂渣偏心受压混凝土柱在模拟酸雨环境下的侵蚀影响,对6根不同腐蚀周期和水泥取代率的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偏压试验,得到了受压柱的横向应变、侧向挠度及极限承载力。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腐蚀后实验柱进行了微观结构观察,据此分析了... 为研究掺锂渣偏心受压混凝土柱在模拟酸雨环境下的侵蚀影响,对6根不同腐蚀周期和水泥取代率的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偏压试验,得到了受压柱的横向应变、侧向挠度及极限承载力。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腐蚀后实验柱进行了微观结构观察,据此分析了各参数变化对掺锂渣偏压柱受力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酸雨腐蚀,混凝土絮团状C-S-H凝胶逐渐被侵蚀,其致密结构变得松散而易被破坏,在宏观上表现为强度下降;随着腐蚀周期的增加,所有试件强度均逐渐降低,但锂渣混凝土柱具有更好的密实性和略高的承载力;锂渣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破坏形态、荷载-变形曲线及发展规律相似;通过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比,发现利用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计算锂渣钢筋混凝土柱偏压承载力是可行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渣 模拟酸雨 腐蚀 偏心受压柱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催化裂化生成油的快速模拟蒸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兰华 赵春林 +1 位作者 张爱萍 刘娟娟 《炼油与化工》 2017年第5期7-10,共4页
利用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采用非极性毛细管柱,对催化裂化生成油建立了一种快速色谱模拟蒸馏分析方法。分析时间比常规模拟蒸馏缩短了近3倍,分析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实验证明用快速方法做催化裂化生成油的模拟蒸馏分析是一种简便、有效的... 利用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采用非极性毛细管柱,对催化裂化生成油建立了一种快速色谱模拟蒸馏分析方法。分析时间比常规模拟蒸馏缩短了近3倍,分析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实验证明用快速方法做催化裂化生成油的模拟蒸馏分析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模拟蒸馏 填充柱 毛细柱
下载PDF
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体系模式与关键因子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宇杰 丁彦蕊 +3 位作者 张大兵 石贵阳 彭奇均 须文波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46-1148,共3页
采用浮点编码遗传算法对模拟移动床色谱的分离系统模式进行了设计,并研究了分离过程中传质和扩散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移动床色谱中区2和区3的色谱柱的数目对提高生产强度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区1和区4的影响较小。同时改善分离... 采用浮点编码遗传算法对模拟移动床色谱的分离系统模式进行了设计,并研究了分离过程中传质和扩散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移动床色谱中区2和区3的色谱柱的数目对提高生产强度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区1和区4的影响较小。同时改善分离过程中的传质与扩散可提高生产强度,在分离过程中传质所起的影响比扩散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 浮点编码遗传算法 色谱柱数目 传质 扩散
原文传递
在线色谱模拟蒸馏分析仪中管式色谱柱室的开发 被引量:2
20
作者 楼秀钦 王瑞萍 +2 位作者 王东亮 吴振峰 王忠民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5,共4页
设计开发一种用于在线色谱模拟蒸馏的管式色谱柱室,经过线性的程序升温控制评价,温度控制精度在±0.1℃。正构烷烃校正样的重复性以及航煤样本重复性、准确性的测试表明,基于管式色谱柱室设计的在线色谱模拟蒸馏分析能够达到ASTM D2... 设计开发一种用于在线色谱模拟蒸馏的管式色谱柱室,经过线性的程序升温控制评价,温度控制精度在±0.1℃。正构烷烃校正样的重复性以及航煤样本重复性、准确性的测试表明,基于管式色谱柱室设计的在线色谱模拟蒸馏分析能够达到ASTM D2887及SH/T 0558标准的规定。管式色谱柱室的设计具有体积小、耗电少等优点,使得在线色谱仪表的整体结构简单,可靠性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模拟蒸馏 管式色谱柱室 温控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