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_2O_5直接合金化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勇 李正邦 《钢铁钒钛》 CAS 2006年第4期38-42,共5页
运用HSC软件对V_2O_5直接合金化过程中V_2O_5和还原剂构成的多元、多相复杂反应体系进行还原成分的计算和分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V_2O_5碳热还原产物是V的碳化物;硅热还原体系中需配加CaO;铝热还原可以得到99%的还原率,Al的还原... 运用HSC软件对V_2O_5直接合金化过程中V_2O_5和还原剂构成的多元、多相复杂反应体系进行还原成分的计算和分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V_2O_5碳热还原产物是V的碳化物;硅热还原体系中需配加CaO;铝热还原可以得到99%的还原率,Al的还原能力比C和Si都要强。V_2O_5的硅铝热复合还原用少量的Al可得到高的还原率。计算结果与工业实践中电硅热法冶炼钒铁反映的热力学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2O5 直接合金化 碳热还原 硅热还原 铝热还原 热力学分析
下载PDF
钛矿渣电热法制取钛硅合金时直流电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祖树 徐楚韶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10,共6页
本文研究了实验条件下钛矿渣直流电硅热法制取钛硅合金时直流电对渣中TiO2还原贫化的作用.研究表明:直流电所特有的电解还原和金属液滴电泳沉降对渣中TiO2的还原及合金微粒的沉降均有促进作用外加直流电可使渣中TiO2贫化速度、合金中... 本文研究了实验条件下钛矿渣直流电硅热法制取钛硅合金时直流电对渣中TiO2还原贫化的作用.研究表明:直流电所特有的电解还原和金属液滴电泳沉降对渣中TiO2的还原及合金微粒的沉降均有促进作用外加直流电可使渣中TiO2贫化速度、合金中钛含量、合金收得率、钛回收率升高,合金中硅含量、残渣中TiO2含量降低.半工业性试验结果与此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热还原 钛硅合金 钛矿渣 直流电硅热法
全文增补中
熔融还原炼镁热力学分析和模拟 被引量:7
3
作者 唐祁峰 高家诚 陈小华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70,共6页
为了提高现有硅热还原炼镁工艺中原料之间的反应速度,提出熔融还原炼镁新技术。在煅烧白云石中添加适量的Al2O3和SiO2,使整个体系在反应时呈完全熔融状态,从而加快反应速度。通过软件模拟、热力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在适当配比下于1 600℃... 为了提高现有硅热还原炼镁工艺中原料之间的反应速度,提出熔融还原炼镁新技术。在煅烧白云石中添加适量的Al2O3和SiO2,使整个体系在反应时呈完全熔融状态,从而加快反应速度。通过软件模拟、热力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在适当配比下于1 600℃可以获得完全熔化的CaO-MgO-Al2O3-SiO2四元系。通过对熔融还原反应的热力学计算得出,平衡状态下还原温度为1 600℃时,对应镁蒸汽的露点为870℃。结果表明熔融还原炼镁新技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镁 硅热法 熔融还原 热力学
下载PDF
真空硅浴熔融还原白云石炼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家诚 唐祁峰 陈小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328-2331,2337,共5页
通过往煅烧白云石中添加适量的Al2O3和SiO2,使其在1500~1600℃之间形成熔融炉渣,并在真空下采用硅铁还原液态渣中的MgO。研究了造渣剂对MgO还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能够获得熔融炉渣的情况下,增大Al2O3/SiO2比能够极大地提高渣中MgO... 通过往煅烧白云石中添加适量的Al2O3和SiO2,使其在1500~1600℃之间形成熔融炉渣,并在真空下采用硅铁还原液态渣中的MgO。研究了造渣剂对MgO还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能够获得熔融炉渣的情况下,增大Al2O3/SiO2比能够极大地提高渣中MgO的还原率,理想的炉渣成分为32.0%CaO-23.0%MgO-35.0%Al2O3-10%SiO2。同时,对该炉渣进行了正交实验,通过分析得出影响MgO还原率因素的顺序依次是:反应温度、还原剂硅铁添加量、反应时间、催化剂CaF2添加量。在熔融还原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1600℃,还原剂硅铁添加量n(Si)/n(2MgO)=1.2,反应2h,催化剂CaF2添加量3%条件下,渣中的MgO还原率高达9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白云石 熔融还原 正交实验 硅热还原
下载PDF
大型蓄热式金属镁还原炉炉内热过程的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任玲 夏德宏 任春晓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30,共5页
将蓄热燃烧技术的优点与金属镁还原工艺的特点相结合,开发了具有66支还原罐的大型蓄热式金属镁还原炉。应用FLUENT软件对炉膛内流动、燃烧及耦合换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将蓄热燃烧技术应用于金属镁还原炉,可以形成均匀的流场和温度... 将蓄热燃烧技术的优点与金属镁还原工艺的特点相结合,开发了具有66支还原罐的大型蓄热式金属镁还原炉。应用FLUENT软件对炉膛内流动、燃烧及耦合换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将蓄热燃烧技术应用于金属镁还原炉,可以形成均匀的流场和温度场,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倒焰式还原炉炉内流场不均匀及上下排还原罐温度不一致的问题。将新型还原炉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较传统还原炉炉温均匀性提高70%,单炉产量提高1倍以上,还原周期缩短1.5h,还原罐的使用寿命延长30天,吨镁能耗降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热法 还原炉 蓄热燃烧技术
下载PDF
高钛型高炉渣硅热还原捕集有价金属元素的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曹丽 朱奎松 +4 位作者 唐建杰 王军 赵英涛 程相魁 索绪洲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36,共11页
为了探索攀枝花地区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新途径,以攀枝花地区的高钛型高炉渣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钛型高炉渣硅热制备高硅Ti-Si合金的实验研究.首先从热力学角度计算了高钛型高炉渣硅热还原有价金属氧化物的热力学条件;从还原后的合金... 为了探索攀枝花地区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新途径,以攀枝花地区的高钛型高炉渣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钛型高炉渣硅热制备高硅Ti-Si合金的实验研究.首先从热力学角度计算了高钛型高炉渣硅热还原有价金属氧化物的热力学条件;从还原后的合金成分调控和渣金高效分离等角度开展硅热还原的配料计算;以热力学和配料计算结果为依据,在高温箱式电阻炉内开展了高钛型高炉渣硅热还原的实验研究,探究了不同保温时间下的渣金分离效果和还原后合金组成物相.研究结果发现:高钛型高炉渣在1600℃经硅热还原保温2 h后能够获得较好的渣金分离效果;渣金分离后获得的合金中主要物相为Si、TiSi_(2)、TiFeSi_(2)和TiMnSi_(2),但是微观组织结构中发现TiMnSi_(2)相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与TiFeSi_(2)和TiSi_(2)形成三相固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钛型高炉渣 硅热还原 有价金属回收 合金成分调控
原文传递
稀土硅铁合金冶炼工艺及反应机理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世荣 涂赣峰 +3 位作者 马秀芳 任存治 张成祥 李春材 《广东有色金属学报》 200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综述了硅热法还原高炉渣、稀土富渣、稀土精矿及碳热法还原稀土氧化物、稀土富渣、氟碳铈精矿等生产稀土硅铁合金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进展 .指出碳热还原法较硅热法具有能耗低、稀土收率高、无工业废渣等优点 .分析了碳热还原法冶炼过程中... 综述了硅热法还原高炉渣、稀土富渣、稀土精矿及碳热法还原稀土氧化物、稀土富渣、氟碳铈精矿等生产稀土硅铁合金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进展 .指出碳热还原法较硅热法具有能耗低、稀土收率高、无工业废渣等优点 .分析了碳热还原法冶炼过程中的有关物理化学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硅铁合金 硅热还原 碳热还原 冶炼工艺
下载PDF
制约原镁产业发展的若干痛点问题、解决思路及科学难题
8
作者 单智伟 杨博 +5 位作者 郑芮 王悦存 方华靖 刘博宇 卢思颖 杨唯一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3-1063,共11页
从21世纪初,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镁生产国和镁锭出口国,但近年来我国的原镁产业技术进步放缓、新技术匮乏,难以满足国家日益收紧的节能环保政策要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为推动我国原镁工业可持续发展,亟需国家层面的政策... 从21世纪初,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镁生产国和镁锭出口国,但近年来我国的原镁产业技术进步放缓、新技术匮乏,难以满足国家日益收紧的节能环保政策要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为推动我国原镁工业可持续发展,亟需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发起新一轮的颠覆性技术革新。梳理了目前原镁冶炼工艺中的一系列关键痛点问题:白云石煅烧能耗高、效率低,硅热法宏量还原装备缺乏,还原剂生产成本、能耗高,精炼工序效率低、环境恶劣,以及镁锭成分检测准确性不足等。通过深入剖析上述问题的起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解决思路,包括研发白云石粉体的悬浮态高效煅烧工艺、墙式宏量还原系统、光伏固废硅泥还原剂、全惰性气氛保护下的压力精炼技术及低含量纯镁标准样品等,并凝练了其背后的高价值科学难题,描绘出一幅高效节能、绿色低碳的硅热法炼镁工艺新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镁 悬浮煅烧 硅热法还原 宏量制备 硅泥 标准样品
下载PDF
竖罐炼镁还原炉内多反应场耦合仿真
9
作者 黄志伟 李荣斌 +4 位作者 杨沛胥 张泽学 刘刚 张少军 刘风琴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CAS 2024年第3期58-62,69,共6页
竖罐炼镁技术是对传统皮江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后的新型炼镁技术。以具有10个竖式还原罐的竖式炼镁还原炉为研究对象,对还原罐内球团还原过程与罐外烟气热流场耦合仿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还原过程中罐内镁还原率在周向、径向分布均匀,罐... 竖罐炼镁技术是对传统皮江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后的新型炼镁技术。以具有10个竖式还原罐的竖式炼镁还原炉为研究对象,对还原罐内球团还原过程与罐外烟气热流场耦合仿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还原过程中罐内镁还原率在周向、径向分布均匀,罐外流场稳定,还原6 h后,罐内球团基本完全反应。还原炉内10个罐内球团填充层的镁还原过程按预先分组依次循环进行,单组罐镁还原率曲线及10个罐内镁还原率总体平均的结果都表现出随时间呈锯齿状的变化规律。改变入口烟气温度以50 K的幅度从1473 K增大到1573 K时,相同时间内,镁还原率平均值增幅保持在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热法 竖罐 还原炉 数值模拟 多场耦合
下载PDF
酸溶性钛渣硅热还原制备高硅Ti-Si基合金的试验研究
10
作者 曹丽 朱奎松 +4 位作者 王军 赵英涛 孙常清 马兰 程相利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0,共11页
攀西钛精矿电弧炉冶炼产出的酸溶性钛渣具有钛品位低及高镁低钙的特性,目前主要应用于硫酸法制备钛白粉;为延伸攀枝花钛产业结构,本文以该酸溶性钛渣为原料,采用硅热还原法进行了Ti-(55~70)wt.%Si合金制备试验,并分析了不同试验方案的... 攀西钛精矿电弧炉冶炼产出的酸溶性钛渣具有钛品位低及高镁低钙的特性,目前主要应用于硫酸法制备钛白粉;为延伸攀枝花钛产业结构,本文以该酸溶性钛渣为原料,采用硅热还原法进行了Ti-(55~70)wt.%Si合金制备试验,并分析了不同试验方案的渣金分离效果和影响因素,以及合金产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形貌和金属元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考虑合金过热度和密度条件下,Ti-60wt.%Si合金熔体渣金分离效果最好;合金组织中最主要的物相为Si相、TiSi_(2)相、TiFeSi_(2)相和Ti(Fe,Mn)Si_(2)相;最佳合金分离效果下,得到的实际合金成分为Ti-56.29wt.%Si-6.6wt.%Fe-0.41wt.%Mn;Ti、Fe、Si和Mn的回收率分别为:89.8%、93.5%、92.1%和94.4%。酸溶性钛渣经硅热还原后得到实际合金成分趋向于亚共晶Ti-(51.4~67.17)wt.%Si,能够为电磁定向凝固分离制备C54-TiSi_(2)提供原料,因此,该工艺开展能够拓展酸溶性钛渣的用途,将酸溶性钛渣的应用向钛产业链下端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溶性钛渣 硅热还原 高硅Ti-Si基合金 渣金分离 微观组织结构 钛产业链 C54-TiSi_(2)
下载PDF
光伏固废硅泥用作硅热法炼镁还原剂的可行性研究
11
作者 冯雪楠 方华靖 +3 位作者 邓浩 王悦存 杜超 单智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907,共9页
目前硅热法炼镁工艺所用的还原剂为硅铁,生产硅铁的能耗占硅热法炼镁工艺总能耗的近四分之一、其成本占总原料成本的60%以上,因此,亟需寻求新的低能耗、低成本还原剂助力炼镁工艺向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本工作提出利用光伏固废硅泥替代... 目前硅热法炼镁工艺所用的还原剂为硅铁,生产硅铁的能耗占硅热法炼镁工艺总能耗的近四分之一、其成本占总原料成本的60%以上,因此,亟需寻求新的低能耗、低成本还原剂助力炼镁工艺向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本工作提出利用光伏固废硅泥替代硅铁作还原剂的设想,通过实验验证与成本核算证明了其可行性。将干燥后的硅泥与75#硅铁分别作为硅热法炼镁工艺的还原剂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硅泥中单质硅含量更高,且其粒径远小于75#硅铁,使得硅泥做还原剂的硅热反应还原率提升超过5%,所制备的粗镁中杂质元素含量仅为75#硅铁中的40%~80%。用硅泥替代75#硅铁生产金属镁,每吨粗镁的还原剂成本可降低1000余元,同时伴随其他原料吨镁消耗量的下降和镁品质的提升,为生产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热法 能耗 光伏 硅泥 还原率
下载PDF
硅热法炼镁增产提质的原理探索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芮 杨博 +3 位作者 王安 刘博宇 王鹏飞 单智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47-2355,共9页
在硅热法炼镁工艺中,还原罐和结晶器的工作原理导致罐口附近一定存在大梯度降温区,但关于还原罐罐口附近温度场对料镁比(料球和所产镁的质量比)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设计并搭建了能定位测温的近生产条件的实验装置,测量发现罐口附... 在硅热法炼镁工艺中,还原罐和结晶器的工作原理导致罐口附近一定存在大梯度降温区,但关于还原罐罐口附近温度场对料镁比(料球和所产镁的质量比)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设计并搭建了能定位测温的近生产条件的实验装置,测量发现罐口附近的低温区导致料球反应率降低,料镁比提高。为了提升罐口附近温度,本文设计了一个阻止热量散失的装置。结果表明:使用阻热装置后,罐口附近温度显著提升,并使料镁比从6.3降至5.95;同时该装置还可使粗镁纯度从不足国标Mg9980升至Mg9995A,兼具通过梯度冷凝去除杂质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热法 料镁比 罐口温度 产量 纯度
下载PDF
The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of magnesium in flowing arg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ovel technology 被引量:2
13
作者 Yusi Che Chao Zhang +3 位作者 Jianxun Song Xiaojia Shang Xiping Chen Jilin He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2020年第3期752-760,共9页
The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of magnesiu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non-isothermal thermoanalysis in flowing argon,while the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s of silicothermic process for magnesium reduction were carried out un... The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of magnesiu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non-isothermal thermoanalysis in flowing argon,while the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s of silicothermic process for magnesium reduction were carried out under vacuum conditions.Firstly,the thermal gravimetric(TG)and 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ic(DTG)characteristic of briquettes prepared with calcined dolomite,ferrosilicon and fluorite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TGA)at different heating rates.The intrinsic chemical kinetic mechanism was identified as a formal chemical reaction with the Nth order type which showed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E and reaction order n were 290.168 kJ mol^(-1) and 1.076,respectively.Then,a novel technique of magnesium production without vacuum was put forward and a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numerical model incorporating the chemical reaction,radiation,heat conduction and heat convec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simulated,which was verified by Pidgeon process and novel tech no logy.rIhe nu me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ycle time of the novel technique could be reduced when the argon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1343 K and the argon entrance velocity was over 0.05 m s^(-1).And the effect of the argon temperature on reduction degree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entrance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tics mechanism Heat convection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硅热法提磷热力学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晓宇 庞建明 +2 位作者 李石稳 赵志民 刘飞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15,共4页
采用硅热法提取黄磷,通过热力学计算,明晰了硅热法提磷的主要化学反应以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并通过实际试验验证了工艺流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硅热法提磷主反应为:2(3CaO·P_(2)O_(5))+5Si+SiO_(2)=2P_(2)(g)+6CaO·SiO_(2);... 采用硅热法提取黄磷,通过热力学计算,明晰了硅热法提磷的主要化学反应以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并通过实际试验验证了工艺流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硅热法提磷主反应为:2(3CaO·P_(2)O_(5))+5Si+SiO_(2)=2P_(2)(g)+6CaO·SiO_(2);真空度对反应起正向作用,反应体系压强越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越小,硅热还原反应越容易发生;提高温度可促使反应正向进行,相同温度下适当延长还原时间,可提高反应还原率;常压下1250℃反应2.5 h,硅热法提磷可得到纯度95.03%的粗磷(黄麟),干渣残磷量为1.45%。硅热法制备黄磷过程中采用硅质还原剂,避免了焦炭的使用,符合低碳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 黄磷 硅热法 热力学计算 还原率 工业硅
下载PDF
钒钛海砂矿两步还原法制备含钒铁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东波 王云 +5 位作者 张国华 魏甲明 王红阳 郭亚光 高永亮 崔健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61,共10页
针对电炉冶炼钒钛矿渣中含有TiC导致渣金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本文提出碳热预还原-硅热还原熔分新方法,即在还原工艺后期,采用硅代替碳进行还原反应,以避免TiC的生成,并进行了条件试验及产物和炉渣检测分析。碳热预还原条件试验表明,通过... 针对电炉冶炼钒钛矿渣中含有TiC导致渣金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本文提出碳热预还原-硅热还原熔分新方法,即在还原工艺后期,采用硅代替碳进行还原反应,以避免TiC的生成,并进行了条件试验及产物和炉渣检测分析。碳热预还原条件试验表明,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配碳量(1.6倍~1.9倍理论配碳)可在1200℃下获得低碳(C=0.12%~0.22%)预还原产物。硅热还原熔分条件试验表明,V收率随着Si配比增加而增大,Fe收率随Si配比增加而增大;相同Si配比条件下,预还原阶段C配比越低,Fe收率越低,V收率越高;Si配比增加至1.8Si时,不同碳配比条件下V收率为77.71%~81.62%,Fe收率为97.23%~99.89%,而且渣金分离效果良好。炉渣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炉渣中主要物相为钛酸铝镁(Mg_(4)Al_(2)Ti_(9)O_(25))和镁铝尖晶石(MgAl_(2)O_(4)),不含TiC;根据图谱分析和能谱分析,推算得出随着Si配比的增加,渣中TiO_(2)品位上升,1.8Si配比时渣中TiO_(2)品位可以控制在27.28%~34.86%。该方法采用Si代替C进行深度还原,显著提升V收率,多回收的钒可弥补硅消耗带来的成本增加,且潜在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矿 碳热还原 硅热还原 碳配比 硅配比 炉渣物相 TIC
下载PDF
FeNb_2O_6与硅铁界面反应行为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鑫 赵增武 郭文涛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63,共6页
白云鄂博矿中铌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是铌铁矿(FeNb_2O_6)。为了揭示FeNb_2O_6硅热还原机理,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SLM)在1 100℃和1 150℃下原位观察硅铁和FeNb_2O_6的界面反应行为,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 白云鄂博矿中铌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是铌铁矿(FeNb_2O_6)。为了揭示FeNb_2O_6硅热还原机理,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SLM)在1 100℃和1 150℃下原位观察硅铁和FeNb_2O_6的界面反应行为,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对还原后样品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硅热还原产物为NbO_2、Fe和SiO_2。相比1 100℃,1 150℃下FeNb_2O_6的硅热反应在更短的时间内(1min)开始发生。界面反应区分为两层,靠近硅铁的反应层主要由大量的SiO_2和FeSi_2,少量NbO_2组成;靠近FeNb_2O_6的反应层主要由大量的FeSi_2和NbO_2组成。FeSi_2作为Si的传输媒介,把Si运送到反应区。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硅热还原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b2O6 硅热还原 原位观察 界面反应
下载PDF
真空硅热直接还原制备镁锂合金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笑芳 彭晓东 +1 位作者 苏中华 魏群义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21-1025,共5页
提出真空硅热还原制备Mg-Li合金的新方法。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硅热法还原制备Mg-Li合金的适宜条件为:真空度≤102Pa,还原温度≥1400 K;还原温度为1473 K时,同步液化冷凝镁锂的温度T<1062 K,同步固化冷凝镁锂的温度T<454K。在温度... 提出真空硅热还原制备Mg-Li合金的新方法。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硅热法还原制备Mg-Li合金的适宜条件为:真空度≤102Pa,还原温度≥1400 K;还原温度为1473 K时,同步液化冷凝镁锂的温度T<1062 K,同步固化冷凝镁锂的温度T<454K。在温度1200℃、真空度10~20 Pa、还原时间2 h和冷凝温度168~21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制得结晶较好的块状Mg-Li合金。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Mg-Li合金主要成分为Mg、Li3Mg17和Li0.92Mg4.08,残渣主要成分为Ca2SiO4。扫描电镜分析表明,Mg-Li合金呈羽毛状。X射线荧光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表明,Mg-Li合金中镁含量与锂含量分别为77.58%,8.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热法 镁锂合金 硅铁 真空
下载PDF
Minimizing pest aluminum in magnesium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purity titanium
18
作者 Bo Yang Rui Zheng +2 位作者 Ge Wu Zhi-Min Chang Zhi-Wei Shan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4189-4196,共8页
It is practically difficult to find titanium sponges with low and stable aluminum impurities on the market even though it is the precondition to prepare high-purity titanium.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lmost all the alu... It is practically difficult to find titanium sponges with low and stable aluminum impurities on the market even though it is the precondition to prepare high-purity titanium.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lmost all the aluminum impurities in the titanium sponge are inherited from the magnesium used to reduce titanium tetrachloride. However, it remains elusive for decades why magnesium produced through the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method contains a high content of aluminum impurities with large fluctuations. By recourse to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and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e demonstrate that fluorite, a material used as a catalyst in the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method to produce magnesium, is the chief culprit for the pest aluminum and propose a mechanism to rationalize the observed phenomena.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ne practical way to produce qualified magnesium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purity titanium is to abandon fluorite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magnesium with the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purity titanium Titanium sponge MAGNESIUM Aluminum impurity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下载PDF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sium production under argon flow by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rgon entrainment process
19
作者 Shiming Zhang Chao Zhang +3 位作者 Gengpeng Mai Jianxun Song Yusi Che Jilin He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3710-3723,共14页
In this study,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uction of calcined dolomite with ferrosilicon under argon flow to produce magnesium were studied by conducting experiments Pidgeon pelle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 In this study,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uction of calcined dolomite with ferrosilicon under argon flow to produce magnesium were studied by conducting experiments Pidgeon pelle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duced temperature, argon flow, and reduced time on the conversion of calcined dolomite reduction by ferrosilic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ver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reduction temperature and reduction time. The conversion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argon flow. The highest conversion was obtained when the argon flow rate was 3 L·min^(-1), and a nearly spherical shape, nanoscale magnesium powder was obtained. Then the characters of the circulating argon entrainment process were numerically studied by ANSYS Fluent 17. A physical model of multilayer pellet arrangement was established, and a numerical calculation model of chemical reaction, radiation, heat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was constructed. This confirms that high-temperature argon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heat exchange between pellets,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facilitate the pellets to react quickly. When the conversion is 80%,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about 28.6%. In addition, the magnesium production efficiency showed an increase tendenc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rgon inlet flow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of magnesium Enhanced heat transfer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Numerical simulation Argon flow
下载PDF
煅烧-还原一体化炼镁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大学 张廷安 +1 位作者 豆志河 关录奎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前,世界85%以上的金属镁是在中国利用皮江法生产,尽管皮江法得到不断改进,仍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冶金工艺.针对皮江法的不足,东北大学提出集煅烧与还原于一体的炼镁方法,该方法采用预制球团为原料,煅烧和还原均在同一设备中完成的炼... 目前,世界85%以上的金属镁是在中国利用皮江法生产,尽管皮江法得到不断改进,仍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冶金工艺.针对皮江法的不足,东北大学提出集煅烧与还原于一体的炼镁方法,该方法采用预制球团为原料,煅烧和还原均在同一设备中完成的炼镁方法.新技术能够取消皮江法的回转窑煅烧工序,煅烧产生的CO2余热能够得到利用,且高浓度的CO2易于矿化捕集.本文汇总了该工艺的研究进展,包括球团预制、球团煅烧及球团的还原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煅烧前后球团的抗压强度分别为76 N和55 N,在10 Pa真空条件下,1 400℃还原1 h,还原率为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冶炼 预制球团 硅热还原 皮江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