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国际单位制(SI)的“秒制”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宋明顺 方兴华 +1 位作者 马爱文 吴增源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1-548,共8页
2019年5月20日起实行新的国际单位制,其主要变化在于7个基本单位用一个或多个定义的基本常数推导出,为基本单位确立了完美的标准定义。论述了新一轮国际单位制变革中基本单位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的新定义和特点;通过回溯国际单位... 2019年5月20日起实行新的国际单位制,其主要变化在于7个基本单位用一个或多个定义的基本常数推导出,为基本单位确立了完美的标准定义。论述了新一轮国际单位制变革中基本单位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的新定义和特点;通过回溯国际单位制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新国际单位制的"秒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国际单位制的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多学科量值发展的新国际单位制体系的构想,并以此构建了新国际单位制未来发展的概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国际单位制 秒制 基本单位 量值溯源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装配式装修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金曈 李进军 王平山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2年第18期122-125,共4页
装配式装修是采用干式工法将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内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可解决目前传统装修方式带来的高耗能、噪声、粉尘污染、建筑垃圾多等问题。结合华建装配式集成技术试验楼中装配式装修工程应用对基于SI体系的装配... 装配式装修是采用干式工法将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内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可解决目前传统装修方式带来的高耗能、噪声、粉尘污染、建筑垃圾多等问题。结合华建装配式集成技术试验楼中装配式装修工程应用对基于SI体系的装配式装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I体系的装配式装修技术可推动建筑长寿命发展,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减少碳排放,在我国目前“双碳”背景下具有极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 装修 si体系
下载PDF
我国住宅工业化体系发展浅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苗青 周静敏 司红松 《住宅科技》 2015年第7期19-23,共5页
住宅工业化是我国当前住宅建设的迫切课题。研究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住宅工业化体系,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体系与支撑体及填充体分离的SI体系,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比较和概括其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应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工业化体系,尽快... 住宅工业化是我国当前住宅建设的迫切课题。研究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住宅工业化体系,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体系与支撑体及填充体分离的SI体系,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比较和概括其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应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工业化体系,尽快建立完善行业标准,重视内装产业化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工业化 工业化体系 PC si
下载PDF
空间计量中时间单位和时间测量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民 彭明 刘碧野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7-1143,共7页
时间单位和时间测量统一问题是空间计量的关键问题。空间计量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以外广域时空,它是在传统计量学基础上的延伸。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是相对的,只有在同一个坐标系内才能对同时性进行定义。在地球上已经习惯了随地球旋转的... 时间单位和时间测量统一问题是空间计量的关键问题。空间计量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以外广域时空,它是在传统计量学基础上的延伸。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是相对的,只有在同一个坐标系内才能对同时性进行定义。在地球上已经习惯了随地球旋转的非惯性坐标系,并且在非惯性系上定义了时间单位和测量理论,然而在不旋转的惯性坐标系上进行时间测量更加合理。广义相对论中的原时和坐标时都是以国际单位制SI秒为时间单位的,即使有相对速度效应、引力红移效应、Sagnac效应等相对论效应影响时钟的快慢,SI秒的定义是绝对的。时空度规把坐标轴伸展成有刻度的坐标,度规给坐标轴刻度之间赋予一种比例关系,当度规为变量时,时空就是弯曲的。以转盘上的弯曲时空为例子,给出了非惯性坐标系上时间统一的广义相对论算法。卫星导航系统为了统一时间,把星载原子钟走速进行了相对论公式修正,不再以SI秒为单位测量原时,因此不同轨道上的卫星采用了不同时间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计量 国际单位制 si 相对论 惯性系 非惯性系 原时 坐标时 时空度规 相对论效应
下载PDF
住宅产业化发展中的SI体系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忠富 孙丽梅 《工程管理学报》 2014年第3期47-51,共5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住宅建设,在解决现实需求和平衡供求关系后,社会关注的焦点逐步转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耐久年限上。而有"百年住宅"之称的SI住宅体系实现了住宅支撑体与填充体的分离,提高了住宅的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住宅建设,在解决现实需求和平衡供求关系后,社会关注的焦点逐步转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耐久年限上。而有"百年住宅"之称的SI住宅体系实现了住宅支撑体与填充体的分离,提高了住宅的耐久性和可变性。通过对SI体系发展历程的分析和主要集成技术的研究,指出SI体系的发展优势和建设意义,提出阻碍SI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可持续性SI住宅体系的综合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 si体系 住宅长寿化
下载PDF
基于SI体系的工业化住宅模数协调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长春 张宏 淳庆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61,52,共4页
基于SI体系的工业化住宅模数协调系统的构成包括支撑体(或结构体)系统的模数协调、填充体系统的模数协调和模数网格系统三个部分。通过模数选择、部件的定位方法、模数网格的设置等手段,实现基于SI体系的工业化住宅模数系统的协调应用。
关键词 工业化住宅 si体系 模数 协调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能量叠加点火系电路理论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乔安平 高峰 李云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4,28,共5页
通过分析传统点燃式发动机点火系的充放电过程以及混合气着火过程 ,结合新型点燃式发动机对点火的特殊要求 ,提出了一种新的能量叠加式点火系统 ,指出了实现该点火系统点火的可能性及其电路原理图。在此基础上 ,对其基本组成、工作原理... 通过分析传统点燃式发动机点火系的充放电过程以及混合气着火过程 ,结合新型点燃式发动机对点火的特殊要求 ,提出了一种新的能量叠加式点火系统 ,指出了实现该点火系统点火的可能性及其电路原理图。在此基础上 ,对其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充放电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进行了该点火系匹配发动机性能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能量叠加点火系是改善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叠加式点火系统 电路原理图 工作原理 充放电特性 点燃式发动机 汽车 电容储能点火系
下载PDF
SI体系建筑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基于敏捷建造模式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禹 李忠富 《建筑经济》 2016年第2期14-17,共4页
以相关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SI体系建筑发展中的产业组织与实现方式。借鉴制造业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对建筑工业化与SI体系建筑的产业组织的集成化方案进行具体研究,提出部分建设流程集成化——敏捷建造模式和实现路径与基本前提。
关键词 si体系 建筑工业化 产业组织 敏捷建造 建筑标准化
下载PDF
电控汽油喷射4气门发动机稀燃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书亮 宫卫东 +2 位作者 许振忠 范永健 李玉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介绍了利用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多气门技术和涡流控制阀技术在汽油机上组织稀薄燃烧的方法,对两种稀燃方案——涡流轴向分层稀燃和滚流分区分层稀燃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分别能在空燃比大于23、27时稳定工作,并且能... 介绍了利用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多气门技术和涡流控制阀技术在汽油机上组织稀薄燃烧的方法,对两种稀燃方案——涡流轴向分层稀燃和滚流分区分层稀燃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分别能在空燃比大于23、27时稳定工作,并且能显著提高燃料经济性。在高负荷时采用均质混合气滚流快速燃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稀燃 电控汽油喷射 滚流 涡流 试验
下载PDF
便携式现场X荧光仪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允平 周蓉生 +3 位作者 方方 乐仁昌 马英杰 贾文懿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9-772,共4页
围绕构成现场X荧光仪的几个重要部分激发源、探测器以及微机化方案等进行探讨,采用管激发X射线作为激发源,Si-PIN作为特征X射线探测器,基于ARM嵌入式系统实现微机化。
关键词 管激发射线源 si-PIN 嵌入式系统
下载PDF
面向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情报体系构建 被引量:7
11
作者 吕雯婷 王秉 李启月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3,共5页
[目的/意义]安全情报与安全管理之间相互协同和影响,安全情报研究旨在服务和支持安全管理。因此,开展面向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情报体系研究意义重大。[方法/过程]首先,构建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模型。其次,建立面向安全管理全生命周... [目的/意义]安全情报与安全管理之间相互协同和影响,安全情报研究旨在服务和支持安全管理。因此,开展面向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情报体系研究意义重大。[方法/过程]首先,构建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模型。其次,建立面向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情报体系,并分析其内涵。最后,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对面向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情报体系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面向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情报体系的主体由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和安全情报工作两大部分构成。应用表明,该体系可为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提供切实有效的安全情报服务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 安全情报 安全情报体系 安全风险 全生命周期
原文传递
基于并行工程的SI体系住宅建设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忠富 何雨薇 《建筑经济》 2016年第6期96-100,共5页
总结串行生产方式的缺点与并行工程思想的特点,讨论并行工程应用在SI住宅建设全寿命周期中的必要性和目标;研究并行工程思想在SI住宅建设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SI住宅全寿命周期生产、运营系统;研究认为并行工... 总结串行生产方式的缺点与并行工程思想的特点,讨论并行工程应用在SI住宅建设全寿命周期中的必要性和目标;研究并行工程思想在SI住宅建设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SI住宅全寿命周期生产、运营系统;研究认为并行工程对于提升SI住宅建设效率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并行工程 si体系 住宅建设
下载PDF
一种新的能量叠加点火系性能匹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乔安平 高峰 李云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在能量叠加点火系电路分析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匹配发动机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能量叠加点火系可有效改善发动机的点火性能 ,从而使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提高约 2 %~ 5 % ,经济性能改善 4 %左右 ,怠速排放特性改善幅度达 10 %左右 ... 在能量叠加点火系电路分析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匹配发动机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能量叠加点火系可有效改善发动机的点火性能 ,从而使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提高约 2 %~ 5 % ,经济性能改善 4 %左右 ,怠速排放特性改善幅度达 10 %左右 ,外特性排放改善幅度达 8%~ 2 0 % ;与传统点火系相比 ,还可以使发动机最低稳定运转速度降低 30 %左右 ,同时使发动机的起动变得迅速、容易。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完全吻合 ,证明了能量叠加点火系确实可以缩短可燃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期 ,有利于混合气的快速燃烧 ,这种技术特别适合于稀薄燃烧与快速燃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叠加点火系 发动机 点火性能 动力性能 经济性能 排放特性 匹配
下载PDF
“左厢”、“右厢”与经略司——再探西夏“边中”的高级政区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69,共11页
左右厢与经略司先后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左右厢系继承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而创,大体以首都兴庆府为中轴线,分东西两部统领除京畿以外区域的所有兵马,"左厢"统东部,"右厢"统西部。... 左右厢与经略司先后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左右厢系继承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而创,大体以首都兴庆府为中轴线,分东西两部统领除京畿以外区域的所有兵马,"左厢"统东部,"右厢"统西部。其中,左厢约统军队十五万,为对宋、辽作战的主力部队。两厢的建制于崇宗亲政之后被废,而以东、西经略司替换之,由单纯的统兵体制演变为军政合一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不过两厢所奠定的居中控制、两翼拱卫的政治地理格局被经略司继承而沿用至西夏灭亡。从左右厢到经略司,是西夏上层接受并极力推行的专制主义制度与西夏旧有的部落体制相冲突并融合的结果。经略司最终设立,不仅从制度上根绝了大族"酋豪"掌控军队的可能性,还较为彻底的将诸多的部落纳入到了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之内,为随后仁宗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厢 右厢 经略司 政区 专制主义
原文传递
基于混合系统模型的SI汽油发动机怠速控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姝 陈虹 赵海艳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96-302,共7页
针对汽车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的特点,利用混合系统模型来描述四缸火花点火汽油发动机系统所具有的物理规律和操作约束,并采用具有处理约束能力的预测控制策略对系统进行控制。在保证满足性能指标函数最小和系统约束的同时,使发动机转速... 针对汽车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的特点,利用混合系统模型来描述四缸火花点火汽油发动机系统所具有的物理规律和操作约束,并采用具有处理约束能力的预测控制策略对系统进行控制。在保证满足性能指标函数最小和系统约束的同时,使发动机转速尽可能接近给定的参考值,从而达到系统对发动机转速的稳定性,燃料消耗和排放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控制技术 预测控制 汽油发动机 怠速控制 混合系统 系统约束 优化
下载PDF
外源硅对甘蓝镉毒害的缓解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文嘉 王庆亚 孙建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8-1098,共11页
通过水培实验,以耐镉(Cd)性不同的甘蓝品种‘绿丰’(Cd敏感性)和‘牛心’(Cd耐性)为材料,研究外源硅(Si)对Cd胁迫下甘蓝生长、Cd含量、养分吸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外源硅对甘蓝镉毒害的缓解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通过水培实验,以耐镉(Cd)性不同的甘蓝品种‘绿丰’(Cd敏感性)和‘牛心’(Cd耐性)为材料,研究外源硅(Si)对Cd胁迫下甘蓝生长、Cd含量、养分吸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外源硅对甘蓝镉毒害的缓解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Cd胁迫显著抑制了甘蓝植株的生长,降低了植株体内营养元素(Mg、Fe、Mn、Cu)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叶片的光合效率;并且显著增加了甘蓝植株内丙二醛(MDA)的含量。(2)与单独Cd处理相比,外源Si显著提高了甘蓝植株的生物量、地上部营养元素的含量以及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及蒸腾速率(Tr)]、荧光参数值[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显著降低了甘蓝植株内MDA含量及Cd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研究发现,在镉胁迫环境下,外源Si可以通过降低Cd在甘蓝地上部的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膜脂过氧化,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转运,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缓解Cd对甘蓝生长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镉污染 抗氧化系统 光合作用 生长
下载PDF
基于SI体系的建筑再生设计——深圳福田保税区项目实践
17
作者 方东明 乔千 +2 位作者 朱哲民 颜小波 陈洁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第5期128-131,共4页
社会经济迅猛增长与高速城市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在设施资源和环境日益紧张的当下,如何通过改造手段提升早期建设的低标准建筑之性能与品质,成为存量建筑再生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开放建筑层级的理论框... 社会经济迅猛增长与高速城市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在设施资源和环境日益紧张的当下,如何通过改造手段提升早期建设的低标准建筑之性能与品质,成为存量建筑再生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开放建筑层级的理论框架,本文聚焦于SI体系整体性实施的全过程,在设计发展与技术实施上探究适应性设计方法。以深圳福田保税区项目为例,重点研究模块化、一体化外立面再设计再生模式应用,为构建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再生 si体系 外立面一体化 工艺技法
下载PDF
开放建筑理论与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契合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宁冠龙 刘建龙 +2 位作者 黎志豪 梁兴露 邹引引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年第9期43-46,共4页
开放建筑理论采用两种不同的体系来设计灵活多变的内部空间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内部空间受预制结构影响较大,无法产生灵活多变的空间,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结合开放建筑理论的特点与装配式建筑空间变化的需求,探讨将开放建筑理论运... 开放建筑理论采用两种不同的体系来设计灵活多变的内部空间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内部空间受预制结构影响较大,无法产生灵活多变的空间,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结合开放建筑理论的特点与装配式建筑空间变化的需求,探讨将开放建筑理论运用到装配式建筑设计中,让两者结合产生丰富的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建筑 装配式建筑 绿色建筑 si体系
下载PDF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健 吴小龙 刘明霞 《新型建筑材料》 2023年第7期137-141,149,共6页
近年,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动和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国住宅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分类梳理了国内新型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总结了各体系的技术要点;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我国未来住宅市场的产品需求;围绕家庭生命周期... 近年,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动和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国住宅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分类梳理了国内新型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总结了各体系的技术要点;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我国未来住宅市场的产品需求;围绕家庭生命周期内建筑空间可变主题,从建筑方案、结构系统、墙体与隔断、装配式装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体化集成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体系 家庭生命周期 一体化集成技术 si体系 装配式装修
下载PDF
Structures and stability of isomers of[Si,N,N,P]system 被引量:2
20
作者 KAN Wei1, YU Haitao1, LI Mingxia1, FU Honggang1,2 & SUN Jiazhong1,2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Chemistr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3, Chin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4年第2期98-105,共8页
Some stationary points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Si, N, N, P] system were located at the B3LYP/6-311G(d) and QCISD(t)/6-311+G(2df)(single-point) levels of theory, while the isomerization, structures, and sta... Some stationary points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Si, N, N, P] system were located at the B3LYP/6-311G(d) and QCISD(t)/6-311+G(2df)(single-point) levels of theory, while the isomerization, structures, and stability of these obtained isomers were suggested. The compu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ly four-membered ring isomer SiNPN(E1, 2A'), which possesses butterfly-like structure and Si-P cross bonding, is kinetically stable in all optimized isomers. Other isomers may be considered as kinetically unstable towards isomerization or dissociation because of the corresponding smaller reaction barriers. Furthermore, the present paper also proposes electronic and geometric structures,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vibrational modes, dipole moments, and rotational constants of isomer E1. To make use of the computed results, we can clearly know that the reaction pathway via an intermediate E3 (SiNPN) is the most favorable channel producing isomer E1 from fragments SiN(2Π) and PN (1Σ), which have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in space, and thus, isomer E1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andidate for interstellar observation. The reaction enthalpy of SiN(2Π) + PN(1Σ)→ E1 and the standard enthalpy of formation of isomer E1 are 215.25 and 457.99 kJ/mol, respectively, at 298.15 K. Keywords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 [Si,N,N,P] system - isomerization - kinetic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si N N P] system isomerization kinetic st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