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强降水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 被引量:146
1
作者 郝莹 姚叶青 +1 位作者 郑媛媛 鲁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3-912,共10页
利用安徽省1995—2010年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不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建立了短时强降水的三种概念模型,总结出有利于其发生的大尺度影响系统。通过分析物理量得知,短时强降... 利用安徽省1995—2010年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不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建立了短时强降水的三种概念模型,总结出有利于其发生的大尺度影响系统。通过分析物理量得知,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大气水汽充沛、湿层深厚,厚的暖云层保证了云粒子在降水系统的下沉气流里较少的被蒸发,而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高的KI指数值有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有"低质心结构"和"高质心结构"两种结构特征。而径向速度场上的中小尺度风速切变、辐合、气旋式辐合则是强降水回波在某地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强降水发生前半小时边界层急流显著增强,也是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多尺度 临近预警 雷达回波
下载PDF
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特征及临近预警 被引量:98
2
作者 李德俊 唐仁茂 +5 位作者 熊守权 柳草 向玉春 袁正腾 王慧娟 韩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80,共7页
利用恩施多普勒雷达和常规分析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07—2008年发生在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雷达产品特征。在此基础上,找出了适合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选取负温区回波厚度≥7km、CR强... 利用恩施多普勒雷达和常规分析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07—2008年发生在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雷达产品特征。在此基础上,找出了适合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选取负温区回波厚度≥7km、CR强中心回波强度≥55dBz、强回波梯度≥15dBz·km^(-1)、45dBz强回波伸展高度≥7.5km、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密度≥3.2g·m^(-3)和雷达风廓线1.8~6.1km风垂直切变均值≥2.3×10^(-3)s^(-1)作为强冰雹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组合反射率(CR)强中心回波强度、VIL密度、40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和雷达风廓线(VWP)上1.8~6.1km风垂直切变值达43.0dBz,1.1g·m^(-3),7.0km和1.9×10^(-3)s^(-1),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并利用2009年发生的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检验了这些临近预警指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 短时强降水 对比分析 临近预警指标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李强 王秀明 +2 位作者 周国兵 张亚萍 何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利用四川盆地1980-2012年5-9月123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对96个西南低涡暴雨短时强降水日合成,研究了区域性西南低涡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累计短时强降水频次和降水量较大值发生在21:00(北京时,下同)至次... 利用四川盆地1980-2012年5-9月123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对96个西南低涡暴雨短时强降水日合成,研究了区域性西南低涡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累计短时强降水频次和降水量较大值发生在21: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8:00,较大值位于盆地西部和南部,短时强降水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50%占总站次51%。短时强降水事件频次和降水量日变化上,21:00至次日08:00为短时强降水事件主要开始时间段,频次和降水量分别占总量73.8%和81.4%,峰值出现在04:00。降水持续时间多在10 h以上,10~17 h占总事件比例63.1%,峰值出现在14 h;空间分布上,长持续时间(7~18 h)的短时强降水事件较大频次和降水量主要在盆地西部。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特征,西部和南部降水不对称性特征较北部和东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南低涡 短时强降水 峰值
下载PDF
云南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华宏 胡娟 +1 位作者 闵颖 王曼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57-62,共6页
利用云南1981-2015年125个测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云南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境内的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自东南向西北呈迅速递减趋势。南部和东部边缘的短时强降水特征最为突出,西北部特别是怒江... 利用云南1981-2015年125个测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云南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境内的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自东南向西北呈迅速递减趋势。南部和东部边缘的短时强降水特征最为突出,西北部特别是怒江北部区域尽管年降水量较大,但短时强降水特征并不明显。云南大部地区的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其中7、8月份达到高发峰值。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滇东南、滇西南区域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间比较早(3月)、结束的时间也较晚(11月)。短时强降水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傍晚至夜间为高发时段。其中,滇东北区域短时强降水在前半夜时段为高发期、滇西南区域在后半夜短时段为高发期。云南境内的短时强降水频次线性变化、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差异较大。呈现出1997年后为上升趋势,2006年后转为下降趋势,2013年至今为上升趋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空间分布 日内变化 云南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 被引量:40
5
作者 白晓平 王式功 +3 位作者 赵璐 尚可政 刘晓潭 明如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8-1256,共9页
利用2001-2011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西北地区东部的天气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分析了各类天气型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和气候特征,以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和环流状态为着眼点,结合能量天气学理论分类建立了西... 利用2001-2011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西北地区东部的天气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分析了各类天气型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和气候特征,以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和环流状态为着眼点,结合能量天气学理论分类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的低涡型、低槽型、两高切变型和西南气流型等4类天气学中尺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区域性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天气型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和区域性特征。时间上,春末夏初和秋季主要为低槽型短时强降水,而盛夏主要为西南气流型和两高切变型;空间上,戈壁荒漠区以低槽型短时强降水为主,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区以西南气流型为主,而黄土高原区和秦岭以南区以西南气流型和低槽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西北地区东部 时空特征 概念模型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冰雹、短时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比较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崇莉 向明堃 +2 位作者 赖云华 彭玉梅 和卫东 《暴雨灾害》 2011年第1期64-69,共6页
选取位于滇西北高原丽江市2006—2009年出现的4次冰雹天气过程和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冰雹云回波强中心值、强回波核(45~65 dBz回波)高度均高于短时强降水回波,强冰... 选取位于滇西北高原丽江市2006—2009年出现的4次冰雹天气过程和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冰雹云回波强中心值、强回波核(45~65 dBz回波)高度均高于短时强降水回波,强冰雹过程有时会出现三体散射现象;冰雹云回波基本径向速度场上出现了辐合、逆风区及弱中气旋等特征,短时强降水也会出现逆风区特征,冰雹天气中的风切变明显大于短时强降水的;降雹前VIL值会不同程度地持续跃增,降雹时VIL值明显大于短时强降水的;VWP在冰雹过程中存在低层偏南气流到中高层偏北气流的垂直风切变,高空偏北气流也是丽江冰雹过程的引导气流,在短时强降水中VWP则以西南气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短时强降水 雷达回波 滇西北
下载PDF
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7
作者 曾勇 杨莲梅 《干旱气象》 2017年第3期475-48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烈的垂直风切变、0℃层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的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 h、最低TBB达-36℃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的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 d BZ)高度达4 km、50 d 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的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个最低TBB达-44℃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
下载PDF
贵州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肖蕾 杜小玲 +3 位作者 武正敏 郭晓超 田端 刘红双 《暴雨灾害》 2021年第4期383-392,共10页
利用2005-2018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在区分量级前提下,结合地形特征,分析贵州1 h短时强降水和逐3 h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4 a中短时强降水共出现5981站次,年均427.2站次,其空间分... 利用2005-2018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在区分量级前提下,结合地形特征,分析贵州1 h短时强降水和逐3 h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4 a中短时强降水共出现5981站次,年均427.2站次,其空间分布与地形特征密切相关,整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贵州西南部“喇叭口”地形和东南部雷公山南侧“喇叭口”地形与河谷地形重叠区域为短时强降水高发区。短时强降水分级统计显示,99%的短时强降水集中在前两个雨强较小的等级,而R1h≥80 mm的短时强降水14 a只出现过5站次。各站点最大雨强空间分布与短时强降水的总站次数分布趋势较为一致,一般南部大于北部、中东部大于西部,局部存在差异。平均雨强整体呈现南强北弱的特征。(2)在2005-2013年期间,短时强降水站次数大多处于年均值(427.2站次)之下,2011年达到最低值275站次,2014年站次数骤然增加至564站次,2015年继续增加到最大值662站次,其后迅速回落到比年均值略高的位置小幅变化。各站点短时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在高发区离散度较大,在贵州西北部低发区离散度较小;月际变化曲线呈单峰型,5-8月份是降水高发时段,6月达到峰值。短时强降水主要以单站出现的局地性降水为主,同一时次出现3站以上的情况很少,以6月最多;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旬数呈东早西晚、南早北晚的特征,结束旬数西早东晚,北早南晚;各站点短时强降水出现概率最大旬多数集中在第16-18旬(即6月);短时强降水日变化的时间曲线呈单峰型,21时至次日07时为高发时段,中午12时前后出现较少。短时强降水日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傍晚到前半夜主要集中在贵州西部,而后半夜多出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中午前后全省均较少出现。(3)逐3 h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与R1h大体一致,局部存在一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分级统计 贵州
下载PDF
上海地区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魏晓雯 梁萍 何金海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69-75,共7页
作为一种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的监测诊断和预报预警已成为气象预报部门的业务重点,也是当今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为此,以上海短时强降水为例,利用上海地区2004—2012年11个基本气象站的逐时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 作为一种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的监测诊断和预报预警已成为气象预报部门的业务重点,也是当今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为此,以上海短时强降水为例,利用上海地区2004—2012年11个基本气象站的逐时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基于对所有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进行分类,重点分析了不同影响系统下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汛期(6—9月)平均每年发生8次短时强降水,其中,8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近一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城市雨岛特征,大值区位于中心城区及其下风向的近郊。2)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准静止锋、热带气旋、低压倒槽、冷锋及中尺度对流系统。其中,准静止锋导致的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发生比例达67%,且多出现在6—8月;热带气旋影响下的短时强降水发生比例占17%,多出现在8—9月;其他影响系统导致的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较少。3)各类影响系统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不同的大尺度背景及作用:准静止锋类型有利于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热带气旋与高空急流辐散场相配合导致强烈的水汽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暖性低压倒槽使地面增湿减压,高空冷平流有利于高空辐散;冷锋有利于形成北侧下沉、南侧上升的经向垂直环流圈;中尺度对流系统则主要与非均匀加热导致的局地垂直环流及其伴随的冷空气卷入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影响系统 环流背景 上海
下载PDF
江西两种典型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许爱华 应冬梅 黄祖辉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年第2期23-27,F0002,共6页
选取江西12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从7个方面对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2种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冰雹、雷雨大风天气45~55 dBz强回波平均高度为12.6 km,≥-25℃等温层的高度,比短时强... 选取江西12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从7个方面对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2种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冰雹、雷雨大风天气45~55 dBz强回波平均高度为12.6 km,≥-25℃等温层的高度,比短时强降水天气高5.7 km。弱回波区或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持续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中气旋、下湿上干和强风垂直切变等,都是冰雹、雷雨大风天气的典型特征;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上“S”形暖平流及表现强低空急流的“牛眼”、深厚的湿度层等,则是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水 多普勒雷达 回波特征
下载PDF
江苏暖季短时强降水的时空不均匀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沈伟 袁慧玲 +2 位作者 陈曦 王文清 赵燕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利用江苏近10 a(2005—2014年)暖季(5—9月)69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内演变以及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北部比南部活跃,最活跃区均位于沿淮西部,高强度短时... 利用江苏近10 a(2005—2014年)暖季(5—9月)69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内演变以及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北部比南部活跃,最活跃区均位于沿淮西部,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淮北东部,且空间分布集中。近10 a来江苏短时强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为北部地区减少最为显著。短时强降水季节内分布不均匀,以7月最为活跃,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在8月最为频繁;其逐候分布显示,梅期短时强降水骤增,于7月第2候达到峰值,盛夏期间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增多,8月第3候达到峰值。江苏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整体呈双峰结构,主峰和次峰分别出现在傍晚17时(北京时间,下同)和清晨07时,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于午后;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存在季节内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其中梅期和盛夏两个高发阶段均呈单峰结构,但梅期峰值出现在清晨,盛夏阶段峰值则出现在傍晚;由南向北,日变化特征由单峰向双峰、多峰演变,在淮河以南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而淮河以北地区多出现在夜间至清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日变化 时空不均匀 暖季
下载PDF
宜丰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辛玮琦 马中元 +3 位作者 谌云 罗燕 黎辉文 洪丽霞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2期70-80,共11页
使用江西自动站数据、MICAPS天气图资料、雷达拼图CR产品和单部雷达基数据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形态对比、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7—2019年宜丰4次暴雨和大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演变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宜丰暴雨或... 使用江西自动站数据、MICAPS天气图资料、雷达拼图CR产品和单部雷达基数据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形态对比、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7—2019年宜丰4次暴雨和大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演变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宜丰暴雨或大暴雨过程都出现了≥30 mm·h^(-1)的短时强降水。(2)200 hPa赣北处辐散分流区中,500 hPa 588 dagpm线稳定维持在江西南部,赣北处于850 hPa西南急流的左侧及前端,形成上干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触发系统。(3)在短时强降水期间,雷暴回波群中超级单体回波强度为60~65 dBZ,短带回波强度为50~55 dBZ,复合体回波强度为55~60 dBZ,絮状回波带回波强度为40~45 d BZ。(4)在单部雷达回波产品上,雷暴回波群、回波短带、复合单体回波和絮带状回波,组合反射率CR为40~65 d BZ,回波顶高ET为8~15 km,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为10~60 kg/m^(2),50 dBZ强回波顶高为5~1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丰 暴雨 短时强降水 天气系统 回波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强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被引量:30
13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1 位作者 蒋兴文 刘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1-819,共9页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长方式并不相同,降水量显著增长区主要集中在200~1200 m,当海拔超过1200 m时降水量迅速减少;大雨日及暴雨日在海拔超过1200 m后也迅速减少。(2)盆地西北部、西南部沿山一带的暴雨日主要由强小时雨强贡献,而盆地东北部的暴雨日主要受持续性降水影响。(3)四川盆地复杂地形对降水的日变化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小时雨量及短时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均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而短时强降水首次出现时间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暴雨 海拔 汛期
下载PDF
郑州市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特征对比 被引量:27
14
作者 牛淑贞 张一平 +1 位作者 梁俊平 袁小超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为了探求不同天气影响系统和垂直风切变下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城市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预报预警特征,以2007年8月2日和2008年7月11日发生在郑州市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河南省区域自动站、雷达探测资料等,对其大尺... 为了探求不同天气影响系统和垂直风切变下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城市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预报预警特征,以2007年8月2日和2008年7月11日发生在郑州市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河南省区域自动站、雷达探测资料等,对其大尺度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露点锋为触发机制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和以锋区造成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机制的混合性降水回波,虽然其雷达回波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地面中小尺度系统的作用下,都产生了1~2 h雨量达100 mm·h-1左右的短时强降水;地面辐合中心和高温高湿中心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热力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不同的0—6 km和0—2 km高度垂直风切变导致不同的对流回波形式,产生相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的降水效率不仅与云中降水粒子的大小有关,还与其数密度有关,即降水强度既与降水回波强度有关,也与其降水云中的滴谱分布有关;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属于强对流型和热带降水型。结合地面加密站观测资料中小尺度分析与雷达探测产品分析,可对此类短时强降水发生提前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超级单体 边界辐合线 列车效应
下载PDF
西南山区短时强降雨诱发型低频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以四川省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27
15
作者 铁永波 周洪福 倪化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13,187,共5页
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城后山冷木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及降雨数据分析,对冷木沟2012年8月18日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及可能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冷木沟此次泥石流过程具有隐蔽性强、暴发突然及强输沙能力的特征;前期累计降雨量对... 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城后山冷木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及降雨数据分析,对冷木沟2012年8月18日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及可能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冷木沟此次泥石流过程具有隐蔽性强、暴发突然及强输沙能力的特征;前期累计降雨量对该次冷木沟泥石流过程贡献较小,而短时强降雨尤其是泥石流发生前55.9 mm/h降雨量是诱发泥石流的最主要原因;2012年泥石流发生前,冷木沟流域内崩滑等不良地质现象轻微,泥石流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流域沟道内堆积的松散崩坡积物与早期山洪泥石流堆积物,泥石流物源在高速沟道洪水的揭底和侧蚀作用下启动形成泥石流。此外,由于2012年冷木沟泥石流在中、下游沟道内形成的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加之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的影响,流域内潜在崩滑体的发育数量增多,冷木沟泥石流极有可能会由低频转化成高频泥石流,需要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泥石流 短时强降雨 成因机制 宝兴县冷木沟
下载PDF
利用风廓线雷达对广东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类暴雨过程低空风场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周芯玉 廖菲 胡东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暴雨中尺度系统,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2-2014年发生在广东前汛期的短时强降水的暴雨过程临近时次的低空急流强度、低空急流高度、低空急流指数以及各层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广...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暴雨中尺度系统,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2-2014年发生在广东前汛期的短时强降水的暴雨过程临近时次的低空急流强度、低空急流高度、低空急流指数以及各层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广东前汛期,86%的暴雨过程都会有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2 km高度以下最大风速呈正态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10~21 m/s之间,60%以上的强降水发生前3小时低空急流便已经存在,且随着强降水的临近,低空急流的比例逐渐增大,超过80%的过程强降水出现时有低空急流相配合;(3)暴雨发生前低空急流强度基本维持,最低高度逐渐降低。强降水出现时次,低空急流表现出逐渐加强的特征,最低高度也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低空急流指数I增大;(4)地面到不同等压面的垂直风切变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强降水发生时地面到925 hPa垂直风切变相较于暴雨发生前有所增大,而地面到850 hPa及700 hPa垂直风切变在强降水发生时则表现出下降的特征;(5)选取暴雨发生前各类物理量的中值作为暴雨发生的阈值,则低空急流强度在13.5 m/s左右,最低高度为1 km左右,低空急流指数I为6×10^-3s^-1左右,地面到925hPa、850 hPa以及700 hPa之间的垂直风切变分别在7.3×10^-3s^-1、6×10^-3s^-1以及4×10^-3s^-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短时强降水 阈值选取 低空急流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基于SWAN产品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及预警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1期72-79,共8页
利用SWAN产品和自动站雨量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10~2012年区域性暴雨中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具有反射率因子大,液态水含量高、回波顶高,强回波厚度大等特征,在每隔6min的SWAN拼图产品中,短时强降水通常满足:3k... 利用SWAN产品和自动站雨量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10~2012年区域性暴雨中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具有反射率因子大,液态水含量高、回波顶高,强回波厚度大等特征,在每隔6min的SWAN拼图产品中,短时强降水通常满足:3km高度处CAPPI回波≥30dBZ,组合反射率CR中心强度≥40dBZ,VIL>5kg/m2,45dBZ以上的回波中心厚度(H)≥3km,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的预警临近指标。(2)现有SWAN产品中的QPE/QPF产品对未来逐小时的雨量和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QPE产品估测1h累计降水量更接近于实况雨量,在监测到有上述强回波发展时,可通过分析QPE产品和回波特征及预警指标对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雷达预警指标 SWAN产品
下载PDF
秦岭北麓一次冷锋触发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楠 赵强 +1 位作者 井宇 张小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7-1288,共12页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系统触发,冷锋系统结构特点包括:锋区前近地面水汽含量>18 g·kg^(-1),锋面上升运动处于下沉运动之上、自由对流高度以下,850 h Pa以下强冷平流造成该层浅薄逆温,锋前出现显著对流不稳定,均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强冷平流带来水平锋生,对流不稳定产生垂直锋生,总体强锋生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下层,达到20×10^(-10)K·s^(-1)·m^(-1)。秦岭的阻挡作用使得冷锋过境转为偏西风,并与强降水正反馈形成超低空强西风带。偏西风与迎面山体配合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并为降水区带来水汽输送,但超低空西风较强容易破坏雷暴单体的垂直结构,又使得降水不能长时间维持。风廓线雷达能够探测到冷锋系统的精细化垂直风场结构,反映了冷锋的垂直结构信息,并较其他气象要素更能提前预判系统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生 短时强降水 风廓线雷达 超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10年7月31日吉林省东南部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丑士连 陈长胜 王奎云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58-64,共7页
利用吉林省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白山观测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0年7月31日吉林省东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平直锋区上短波扰动出现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上冷... 利用吉林省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白山观测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0年7月31日吉林省东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平直锋区上短波扰动出现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上冷下暖的热力垂直结构有利于低层辐合抬升;当风场引起的辐合抬升仅存在于底层时降水不会发生,故更需关注整层风场的结构变化。强降水水汽来自于暴雨区前期降水的积累,缺外来水汽的持续输送是此次强降水历时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股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气团是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原因,强降水落区对应于冷空气侵入高能区位置,强降水时段对应K指数由极大值减小的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中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缺口、径向速度的大小和零线形状以及逆风区,对预报短时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短波扰动 强降水落区 冷空气 雷达回波
下载PDF
相似环流背景下海南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符式红 王秀明 俞小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2-754,共13页
2016年6月5日和6日海南岛处在类似的环流背景下,5日海南出现了大范围8级以上阵风且伴有EF2级龙卷,而次日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为了研究两日产生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原因,基于常规地面-高空观测、海南逐10 min的地面加密观测、海口多普勒... 2016年6月5日和6日海南岛处在类似的环流背景下,5日海南出现了大范围8级以上阵风且伴有EF2级龙卷,而次日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为了研究两日产生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原因,基于常规地面-高空观测、海南逐10 min的地面加密观测、海口多普勒雷达观测、NCEP-GFS 0.5°×0.5°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日整层大气相对较干(可降水量为49 mm)且中层干层尤为清晰(700—500 hPa平均相对湿度41%),925—700 hPa温度垂直递减率为7.25℃/km,有利于产生强下沉气流及冷池形成,从而产生雷暴大风天气,而6日气层高湿,可降水量为60 mm,环境风弱,风暴移速慢,有利于产生强降水;(2)两日均属于弱的环境背景气流下的对流,相对而言,5日0—3 km风垂直切变均较6日大,有利于形成飑线;(3)结构分析表明5日对流风暴伴有较强阵风出流,较强的风垂直切变加之多个单体阵风出流合并抬升下,产生了持续1.5 h的飑线,并出现了弓形回波,而6日为低质心一般单体且阵风出流相对弱,尽管多个单体合并成了准线性的风暴,其持续时间亦与一般单体生命史相当;(4)5日对流抑制能量相对较大,需较强的地面辐合抬升和午后强烈升温触发雷暴,雷暴触发后强烈发展;6日对流抑制能量近乎为0,弱的海风锋辐合及热力作用均触发对流;(5)此次龙卷过程的风垂直切变与典型超级单体龙卷差异显著,产生龙卷的低层中气旋出现时间与龙卷发生时间仅差3 min,故提前预警龙卷的可能性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风暴阵风出流 风暴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