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温气压与断层气氡浓度短期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曹玲玲 高安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9-729,共11页
以嘉峪关断层气氡为研究对象,利用气氡和气温、气压的日值,通过计算气温气压与气氡浓度的相关系数,分析了气温和气压对断层气氡浓度短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和气压对气氡浓度的短期影响显著,其表现为既具有相似性特征,又存在明显... 以嘉峪关断层气氡为研究对象,利用气氡和气温、气压的日值,通过计算气温气压与气氡浓度的相关系数,分析了气温和气压对断层气氡浓度短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和气压对气氡浓度的短期影响显著,其表现为既具有相似性特征,又存在明显的差别:①在对气氡浓度的影响程度上,气压明显大于气温.②气温和气压对气氡浓度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如离取样时间最近的0—8时,它们对气氡浓度的影响均逐渐减弱,但气温对气氡浓度的影响于7时达到最低,8时仍在低位变化;而气压对气氡浓度的影响则在8时达到最低值.9时气温和气压的影响都出现快速上升,之后气压对气氡浓度的影响表现为波动缓慢上升变化,18—19时达到最高值;9时之后气温对气氡浓度的影响则表现为波动缓慢下降变化.③不同月份气压和气温对气氡浓度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气压的影响具有很好的规律性,1—4月为高影响状态,5月份开始出现快速下降变化,8月份达到最低值,9月份略有回返,10—12月又达到了全年的最高值;而气温对气氡浓度的影响除3月份和4月份比较高之外,其它月份都在低值变化,并且差别不大.④对震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嘉峪关气氡浓度大幅正突跳变化不具备预报地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氡浓度 气温 气压 短期变化 相关性
下载PDF
槽身结构在短时变化作用下的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富洲 冯晓波 王长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6-98,100,共4页
通过对大型渡槽的温度边界条件进行分析计算,确定了影响渡槽温度边界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温度场计算中的材料热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参数值的确定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某大型渡槽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矩形槽身结... 通过对大型渡槽的温度边界条件进行分析计算,确定了影响渡槽温度边界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温度场计算中的材料热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参数值的确定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某大型渡槽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矩形槽身结构沿壁厚、墙高、槽宽等方向的温度梯度模式。研究成果正在南水北调中线大型渡槽工程设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渡槽 短时变化 温度边界条件 温度梯度模式
下载PDF
气温气压与氡浓度短期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康 姚玉霞 +2 位作者 李松林 张晓芳 王燕艳 《华南地震》 2018年第3期91-98,共8页
以平凉中心地震台的水氡和气氡为研究对象,利用氡浓度、气温和气压的五日均值,在气温、气压上升段和下降段内分别计算氡浓度与两者的相关系数,分析气温和气压对平凉台水氡和气氡短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和气压对氡浓度的短期影响显... 以平凉中心地震台的水氡和气氡为研究对象,利用氡浓度、气温和气压的五日均值,在气温、气压上升段和下降段内分别计算氡浓度与两者的相关系数,分析气温和气压对平凉台水氡和气氡短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和气压对氡浓度的短期影响显著,并存在以下特征:在相关性分析中,氡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在对氡浓度的影响程度上,气温的影响程度大于气压的影响程度;气氡相对于水氡,相关性更高;对震例的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性的突然降低,与周边发生地震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氡浓度 气温 气压 短期变化 相关性
下载PDF
时间序列案例推理检测土地利用短期快速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钱峻屏 黎夏 +4 位作者 艾彬 叶嘉安 陈晓越 刘凯 卓丽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5-746,853,共13页
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往往具有特定的时/空变化特征,适合于采用案例匹配方法进行求解。但目前常用的案例推理多以静态推理为主,缺乏对动态变化过程的推理。论文利用案例的空间可重用性,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 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往往具有特定的时/空变化特征,适合于采用案例匹配方法进行求解。但目前常用的案例推理多以静态推理为主,缺乏对动态变化过程的推理。论文利用案例的空间可重用性,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案例推理方法,通过分层随机采样挑选案例点,建立了试验区同步观测案例库,并对2005~2006年试验区15景Radarsat图像进行了时间序列影像分割,利用案例点的时间序列特征值对分割后的图斑进行时间序列相似性测度,生成时间序列案例匹配矩阵,并进一步得到变化图斑的土地利用转化类型和变化时间。最后,结合野外实测资料,对案例匹配结果进行了误差评价,在所有地类变化检测结果中,菜地由于种植类型多样,物候差异大,变化检测误差最大,其次是平整土地;鱼塘(11.3%~13.2%)和果园(10.7%~16.9%)变化检测误差最小。和基于规则的变化检测方法相比,案例推理方法精度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案例推理 土地利用 RADARSAT 快速变化
下载PDF
基于时空域密度异常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短期变化检测 被引量:5
5
作者 钱峻屏 黎夏 +3 位作者 叶嘉安 艾彬 陈晓越 王芳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1-507,共17页
论文分析了时间序列遥感影像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短期变化的特点及其时空异常特征,认为和环境、物候等因素造成的影像变化相比,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具有典型的时间和空间异常特征,并提出了基于密度异常的土地利用短... 论文分析了时间序列遥感影像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短期变化的特点及其时空异常特征,认为和环境、物候等因素造成的影像变化相比,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具有典型的时间和空间异常特征,并提出了基于密度异常的土地利用短期变化检测方法。研究工作选取珠江口地区1—5月作物生长期间的3个时间序列Radarsat雷达影像进行试验,在影像分割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对象的特征变化矢量,并将密度异常检测算法(DBAD)扩展到变化矢量的N维特征空间上,运用随机搜索策略确定检测参数,对Radarsat时间序列变化矢量中的"小模式"事件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认为,密度异常检测算法检测的是变化矢量在特征空间的密度分布,与变化矢量的强度和方向无关,因此能在时间序列影像中分离出由典型的、正常的作物生长或农事活动引起的影像光谱或回波变化,进而识别出由人为活动或突发事件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这是通常的图像差值等方法难以做到的。进一步的抽样检测说明,密度异常检测方法对新增建设用地的检测准确率最高(>88%);林地地表覆盖相对稳定,检测误差也很低(8%);农用地和养殖水面的异常变化检测误差在11%—22%之间;较大的检测误差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16%—25%);此外,养殖水面的检测误差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及水面变化较大的养殖区域。影像分割结果特别是一些线状分割图斑以及混合地类图斑对误差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短期变化 变化检测 密度异常检测
下载PDF
赤峰地震台定点形变2021年短期大幅变化分析
6
作者 杨红樱 于章棣 +3 位作者 黄瑞滨 齐彬彬 裴东洋 王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6期159-165,共7页
2021年6月,赤峰地震台洞体应变和水管倾斜定点形变出现短期大幅变化现象,选取2017—2021年观测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发现2017年以来,该台定点形变观测曲线多次出现短时大幅变化现象,对变化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使用年变形态、载荷和速率变化... 2021年6月,赤峰地震台洞体应变和水管倾斜定点形变出现短期大幅变化现象,选取2017—2021年观测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发现2017年以来,该台定点形变观测曲线多次出现短时大幅变化现象,对变化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使用年变形态、载荷和速率变化分析方法,剔除观测数据干扰因素,判定2021年6月数据变化为前兆异常。结合震例进行预测效能检验,认为该台定点形变短期大幅异常变化,对未来100天内台站周边600 km范围内4.5级及以上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体应变 水管倾斜 场地环境 异常判别 短期大幅变化
下载PDF
土壤湿度——一个跨季度降水预测中的重要因子及其应用探讨 被引量:65
7
作者 郭维栋 马柱国 王会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8,共9页
阐述了土壤湿度对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的业务现状提出亟需将这一因子应用于跨季度降水预测。通过将一个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引入IAP跨季度气候预测系统,探讨了土壤湿度应用于季节降水预测的可行性及其效果。初步的个例分析表明... 阐述了土壤湿度对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的业务现状提出亟需将这一因子应用于跨季度降水预测。通过将一个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引入IAP跨季度气候预测系统,探讨了土壤湿度应用于季节降水预测的可行性及其效果。初步的个例分析表明:前期土壤湿度的异常分布对降水变化有较显著的影响,继续改进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可望获得更好的降水预测效果。同时,提出的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进行反演以获得大范围土壤湿度分布的办法在当前业务预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短期气候变化 降水预测
下载PDF
大气CO_2汇:硅酸盐风化还是碳酸盐风化的贡献? 被引量:49
8
作者 刘再华 W.Dreybrodt 刘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6-430,共5页
至今人们仍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化学风化碳汇作用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化学风化作用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_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碳酸盐沉积而返回大气。本研究发现,碳酸盐溶解的快速... 至今人们仍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化学风化碳汇作用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化学风化作用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_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碳酸盐沉积而返回大气。本研究发现,碳酸盐溶解的快速动力学特性(比硅酸盐快100倍以上)以及硅酸盐流域中少量碳酸盐矿物在控制流域溶解无机碳(DIC)上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对DIC的利用,使得由碳酸盐风化形成的大气CO_2汇以往被严重地低估至实际值的1/3左右,达到4.77亿吨C/a,从而使得碳酸盐风化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达到94%,而硅酸盐风化碳汇仅6%左右。因此,我们认为碳酸盐风化碳汇不仅控制了人类社会目前关注的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且在自水生光合生物出现以来的地质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控制上可能也是主要的。这无疑对传统的观点,即"只有钙硅酸盐风化才能形成长久的碳汇并控制地质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汇 碳酸盐风化 硅酸盐风化 长时间长度气候变化 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
下载PDF
北极I区海冰面积变化及其与大气遥相关型的联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蒋全荣 王春红 徐桂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40-247,共8页
EOF和功率谱分析表明,北极I区海冰面积的第2、第3特征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40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在这一频带上,海冰面积变化的热力强迫作用可分别激发出EU和EA大气遥相关型。经对比,进一步发现,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 EOF和功率谱分析表明,北极I区海冰面积的第2、第3特征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40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在这一频带上,海冰面积变化的热力强迫作用可分别激发出EU和EA大气遥相关型。经对比,进一步发现,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北半球冬半年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引起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面积变化 大气 遥相关型
下载PDF
北京地区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魏兰英 彭贵 +3 位作者 严富华 尹金辉 卢演俦 刘荣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3-191,共9页
对北京房山县长沟镇附近埋藏末次冰消期湖沼沉积物层序和岩性变化的观测资料,以及14C测年、孢粉分析、磁化率、有机碳δ13C值和有机质含量等测定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1)约13000aB.P.以前本区气候相当干冷,植被稀疏... 对北京房山县长沟镇附近埋藏末次冰消期湖沼沉积物层序和岩性变化的观测资料,以及14C测年、孢粉分析、磁化率、有机碳δ13C值和有机质含量等测定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1)约13000aB.P.以前本区气候相当干冷,植被稀疏;2)约13000~12100aB.P.气候明显变暖,植被日趋繁茂,出现针叶-落叶阔叶林;3)约12100~10000aB.P.气候波动相当显著,十分不稳定,并在约11600~11300aB.P.和约10950~10480aB.P.气候明显向干冷逆转;而在这两个气候逆转之间出现相对湿润或温湿的气候。这一短期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地区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气候变化 北京地区 气候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气候变化的“地心说”──关于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思维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汤懋苍 高晓清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7-56,共10页
通过对短期气候观测研究历史的回顾,提出了建立以“地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为主体的地气耦合模式,用来作为预测短期气候变化的方法。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中,地圈的质量是水圈的10 ̄3倍,是气圈的10 ̄6倍,是生物圈的10... 通过对短期气候观测研究历史的回顾,提出了建立以“地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为主体的地气耦合模式,用来作为预测短期气候变化的方法。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中,地圈的质量是水圈的10 ̄3倍,是气圈的10 ̄6倍,是生物圈的10 ̄8倍。亦即整个地球系统中99%以上的质量集中在地图中。“地圈”(特别是岩石圈)存在着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大气圈。对大气中≤10 ̄(-2)年的波动,大气圈本身的能耗水平,一般说来比岩石圈所给予的要高得多。故可将大气圈近似地处理为孤立系统。但对10 ̄(-1)~10 ̄1年的短期气候变化,“地圈”是否处于中心地位?文中给出了一些研究结果,证明了短期气候(10 ̄(-1)~10 ̄1年)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地球内部,大气圈基本上只是处于一种响应状态。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变化在大气圈子系统中的反映,并将其称为“气候变化的地心说”。为了建立“地心说”预报体系,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1)扩充现有的资料观测和收集系统;(2)建立以地幔动力学为主体的地气耦合模式;(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最终建立数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 地气耦合 短期气候预测
下载PDF
丽江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定点形变变化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牛安福 《内陆地震》 2004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地倾斜观测的特点及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西南地区地倾斜变化幅度与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具有逐年减弱的趋势,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回复...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地倾斜观测的特点及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西南地区地倾斜变化幅度与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具有逐年减弱的趋势,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回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还研究了短期形变前兆对地震的触发机制,给出了每次地震前短期形变迁移的速度分布。最后讨论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尽管这些特性可能使得经验地震预测变得更为艰难,但是认识这些特性将可能帮助找到新的预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倾斜 短期快速变化 触发作用 地震活动性 西南地区
下载PDF
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浪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挪巍 巩远发 +1 位作者 苗青 邓锐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400-407,共8页
利用1971~2013年中国800余站点的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初步分析了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热浪天气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7、8两月,105°E以东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地面... 利用1971~2013年中国800余站点的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初步分析了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热浪天气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7、8两月,105°E以东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地面气温较常年平均偏高2℃~4℃;超过35℃的高温日数较气候平均多20 d以上。导致2013年夏季7、8两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高温热浪天气的一个特殊原因,是南亚季风区和东亚热带季风区异常强的对流活动,使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偏东偏强、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和长江流域异常的下沉运动;同时,西风带及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不利于冷空气南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持续的异常高温天气的另一个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短期气候变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热浪 大气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FOR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NORTHERN SUMMER ARCTIC ICE COVER ON THE GLOBAL SHORTRANGE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3
14
作者 倪允琪 张勤 李跃东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2年第1期15-24,共10页
In terms of nine-layer global spectral model involving fuller parameterization of physical process,with a rhomboidal truncation at wavenumber 15,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by virtue of two numerical schemes,one with lo... In terms of nine-layer global spectral model involving fuller parameterization of physical process,with a rhomboidal truncation at wavenumber 15,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by virtue of two numerical schemes,one with long-range mean coverage of Arctic ice,and the other with supercooled water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as the ice,fol- 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field simulated by the two schemes.Results show that(1)the impact of Arctic ice on the northern short-range climate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change in polar ice coverage to cause local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polar region to set up gradient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from north to south,thus affecting the atmospher- ic circulations and,on the other hand,two trains of two-dimensional Rossby waves excited by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anomaly have impacts o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extratropical region,one of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J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first presented by Nitta(1987);(2)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Arctic ice anomaly on the southern short-range climate change is accomplished with the aid of the anomaly of the equatorial heat source that excites a two- dimensional Rossby wavetrain propagating along a great circle route into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H)extratropics, and the cross-equatorial propagation of the NH wavetrain also has effects on the SH atmosphere.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with the 15-day integration the Arctic ice exerts an influence mainly on the NH and when the model atmosphere is getting stabilized,the effect is dominantly on the SH short-range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ice wavetrain short-term climatic change influence mechanism
原文传递
理想基流中大气波动多折射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陆维松 郝立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65-574,共10页
利用含非绝热加热的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采用4种热带海表温度异常作为热源和16种理想基流,进行了理想基流中大气波动多折射的数值试验,积分时间为30 d。得到:热源所激发的扰动通常能产生二支或三支波列,并由第一... 利用含非绝热加热的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采用4种热带海表温度异常作为热源和16种理想基流,进行了理想基流中大气波动多折射的数值试验,积分时间为30 d。得到:热源所激发的扰动通常能产生二支或三支波列,并由第一支波列分支出第二、三支波列,或第二支分支出第三支波列;对于有些基流,第一支波列维持两周或更长时间后消失,而留下其他波列;第二支波列往往最强,对于某些基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折射 大气波动 数值试验 理想基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辽西油松人工林不同宽度带状混交改造后混交带内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阳 王世忠 +1 位作者 步兆东 郑璐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8年第2期151-158,共8页
为了确定辽西油松人工林带状混交改造适宜的混交宽度并进一步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样方法对辽西地区(朝阳建平)41a生油松人工林5m、10m、15m、20m、25m、30m带状混交改造4a后混交带内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种类、平均... 为了确定辽西油松人工林带状混交改造适宜的混交宽度并进一步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样方法对辽西地区(朝阳建平)41a生油松人工林5m、10m、15m、20m、25m、30m带状混交改造4a后混交带内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种类、平均高、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半阳坡混交带内植物种类数量分别比对照油松保留带提高130.0%、83.3%,主要以草本植物种类增加为主,阴坡、半阳坡草本植物种类分别平均增加12种、8种,而阴坡灌木种类只平均增加了1种,半阳坡灌木种类更是没有明显变化;混交带内灌木、草本植物高度分别较对照平均提高31.0%、40.4%,盖度分别平均提高184.5%、107.5%,阴坡灌木的平均盖度和半阳坡草本的平均高度均得到了极大提高,混交带内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均随混交宽度的增加而增大,混交宽度超过25m,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无显著增长;阴坡5m混交带、半阳坡6种宽度混交带灌木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为0,阴坡25m混交带的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除半阳坡均匀度指数外,无论是阴坡还是半阳坡,30m混交带的草本多样性指数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带状混交改造 植物多样性 短期变化
下载PDF
理解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短时突变”:一个政策社会学的解释框架
17
作者 余晖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2022年第1期202-214,共13页
聚焦流动儿童入学政策“短时突变”现象,基于布迪厄、福柯和鲍尔的理论资源建构出一个政策社会学解释框架。考察教育政策轨迹内外部因素,特别是“跨场域效应”下政治、经济和公共政策因素对教育政策变迁的形塑,以及“教育政策环”中的... 聚焦流动儿童入学政策“短时突变”现象,基于布迪厄、福柯和鲍尔的理论资源建构出一个政策社会学解释框架。考察教育政策轨迹内外部因素,特别是“跨场域效应”下政治、经济和公共政策因素对教育政策变迁的形塑,以及“教育政策环”中的话语生成及其内部张力。实证分析显示:公众对于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的态度受“教育质量”与“外地人”话语形塑,部分教育者认为本地学校大量招收流动儿童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2013年以来,教育政策场域中的经济逻辑成为重要实践逻辑,“社会福利”话语强化了公立学校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基本定位,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流动儿童入学门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变迁 短时突变 政策社会学 跨场域效应 话语实践 政策环
原文传递
河流出口处短周期地貌变化的观测与模拟
18
作者 Hitoshi TANAKA NGUYEN Trung Viet +1 位作者 张恒(翻译) 王智慧(校核) 《人民珠江》 2006年第6期15-19,共5页
中小型河流出口处地形变化的发生频率要比大河的高。这主要是由小河和大河的径流量及纳潮量的不同所引起的,尽管这两者之间波浪的作用力差不多。因此,对于小河的河口管理而言,更加频繁的现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 中小型河流出口处地形变化的发生频率要比大河的高。这主要是由小河和大河的径流量及纳潮量的不同所引起的,尽管这两者之间波浪的作用力差不多。因此,对于小河的河口管理而言,更加频繁的现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高频率地获取地形变化信息的监测系统。介绍一种利用安装在河口处的自动数码相机对中小型河流河口地形变化进行监测的方法。通过沙嘴左岸及右岸的数据,可以确定河口处的宽度。通过这一测量方法,在数值模型中所使用的参数也可以确定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监测 短周期地形变化 Nanakita河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 被引量:22
19
作者 陈欢庆 赵应成 +2 位作者 高兴军 谢雯 穆剑东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7-323,共7页
随着油气田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生产实践中分层注水(气)、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对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要求精细程度越来越高。以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某试验区为例,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井震结合,建立了于... 随着油气田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生产实践中分层注水(气)、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对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要求精细程度越来越高。以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某试验区为例,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井震结合,建立了于楼油层单层级别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为单砂体精细刻画和储层分类评价提供地质依据。于楼油层纵向上可细分为2个三级层序、12个4级层序和29个5级层序,分别对应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短期基准面旋回。首次提出了单层对比划分的原则。研究中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传统的地层对比方法有机结合。单井上主要通过电导率曲线,识别湖泛面,即5级层序界面;井间主要依靠测井曲线形态、地层厚度、沉积旋回组合变化、流体性质等特征,最终实现地层的等时划分与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地层划分与对比 扇三角洲储层 短期基准面旋回 沙河街组 古近系 辽河西部凹陷 辽河盆地 辽宁
原文传递
我国初夏降水的短期气候变化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兴芳 宋文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17-20,共4页
我国6月份的降水趋势按大范围多雨区的分布位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北方类、长江类和华南类。这种不同的降水分布型与亚洲地区西风环流、西太平洋副高以及印缅低槽等环流系统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近40年来6月降水分布型存在着年代... 我国6月份的降水趋势按大范围多雨区的分布位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北方类、长江类和华南类。这种不同的降水分布型与亚洲地区西风环流、西太平洋副高以及印缅低槽等环流系统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近40年来6月降水分布型存在着年代际的气候振动,他们可能是大气环流以及海温的短期气候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变化 成因分析 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