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次大暴雨过程天气形势与物理量场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肖云 马中元 +2 位作者 傅文兵 袁春 马尚芹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1年第1期49-55,58,共8页
使用常规天气图、NCEP1×1°的再分析资料,针对2010年5月13日和5月21日江西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场、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其共同点是高纬度冷空气以短... 使用常规天气图、NCEP1×1°的再分析资料,针对2010年5月13日和5月21日江西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场、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其共同点是高纬度冷空气以短波槽形式频繁南下,提供了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低涡切变东移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是提供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西南急流和中低层强大的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次暴雨的不同点是在暴雨发展过程中,低涡切变等影响系统的位置、螺旋度的强度以及其它物理量,决定着暴雨的降水强度;5月13日大暴雨过程中各项物理量指标均比5月21日大暴雨过程强而典型,但降水量却小于5月21日,表明锋前暖区中强对流性降水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切变暴雨 水汽通量 垂直速度 螺旋度 短时强降水
下载PDF
鹰潭2023年7月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密 刘懿枢 杨洁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53-55,59,共4页
为了做好鹰潭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工作,文章从强降水实况、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23年7月鹰潭市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结果得出:鹰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夜间,降水局地性强、时间长、强度大,往往造成一地或多地强降水;... 为了做好鹰潭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工作,文章从强降水实况、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23年7月鹰潭市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结果得出:鹰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夜间,降水局地性强、时间长、强度大,往往造成一地或多地强降水;鹰潭处台风外围,低层辐合、高空辐散,水汽条件好,空气层结极不稳定并伴有强大的不稳定能量;强降水区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达12 kg/m2以上,强反射率因子呈直上、直下的垂直结构,回波中心强度可达55 dBZ或以上,45 dBZ回波顶高在7 km~11 km,有辐合型速度;当有大范围45 dBZ以上强回波影响时,容易出现强降水;强降水区为气旋式环流并伴有显著的风向、风速辐合。研究结果为强降水的监测、预警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潭 短时强降水 小时平均回波图 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23-07-25”鹰潭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强 刘懿枢 +1 位作者 杨洁 李密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76-78,83,共4页
为了做好短时强降水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MICAPS天气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气象学原理,对2023-07-25鹰潭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25”鹰潭短时强降水是由500 hP... 为了做好短时强降水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MICAPS天气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气象学原理,对2023-07-25鹰潭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25”鹰潭短时强降水是由500 hPa高空槽、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偏东气流共同作用引起的。强对流回波在信江河谷地带产生,在地面偏东南气流的作用下,回波稳定少动,造成鹰潭城区出现短时强降水。此次降水过程提示预警预报工作要警惕突然发展、稳定少动的回波,研究结果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预报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天气系统 短时强降水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产品在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柯莉萍 张玉逵 +3 位作者 邹书平 蔡彤 张艳 吕静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4期36-40,共5页
该文利用威宁县2022年6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此次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短时强降水开始前,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垂直风切变的加强,急流造成... 该文利用威宁县2022年6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此次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短时强降水开始前,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垂直风切变的加强,急流造成的辐合加上近地层风向的切变作用,为冰雹和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开始发生时,2000 m高度以上有很大的正速度,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判断对流发展的强弱情况;冰雹发生时折射结构常数(Cn^(2))值在-128~-110 dB之间,也能很好地反映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开始、增强和结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冰雹 短时强降水 低空急流 风廓线雷达
下载PDF
广东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
作者 杨帆 周悦 +3 位作者 罗岚扬 苗晓宜 马美红 刘荣华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1期46-51,82,共7页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分析区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是防灾减灾的前提。基于广东省2017—2021年4119个雨量站实测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GIS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降雨时空变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2017—2021年...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分析区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是防灾减灾的前提。基于广东省2017—2021年4119个雨量站实测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GIS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降雨时空变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2017—2021年降雨量范围为1420.9~1993.6 mm,呈间断上升趋势,2019年为近5年最高,2020年和2021年是罕见的连旱年。(2)年内分布不均,暴雨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雨量的49.06%,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4—6月前汛期多为锋面雨,7—9月后汛期多为台风雨和对流雨,10月至次年3月为少雨季节。(3)空间上降雨分布特点为:粤西和粤中珠三角北缘地区降雨多,粤东及粤东北山区降雨少。(4)1 h短时强降雨天气多发生在夏季并活跃于17—19时段;空间上,南部沿海平原地区最频繁,北部山区次之但存在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等风险;1 h超1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清远—佛冈一带。研究结果为广东省强降雨诱发的洪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时空分布 短时强降雨 GIS 广东省
下载PDF
2020年8月14—15日聊城极端降水过程成因分析
6
作者 冯彩金 纪凡华 《河南科技》 2023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聊城出现的一次极端降水过程,揭示天气成因,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方法】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雷达产品出发,对该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低层大气有顺时针的垂直风切变,强暖平流,... 【目的】通过研究聊城出现的一次极端降水过程,揭示天气成因,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方法】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雷达产品出发,对该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低层大气有顺时针的垂直风切变,强暖平流,为此次聊城暴雨发生提供有利的水汽和能量供应,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边缘的西南急流和暖式切变线。通过雷达产品分析,聊城市在云顶亮温最低的中部地区,云团合并、亮温梯度最大的南部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天气。【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暴雨预报预测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短时强降水 葵花8号卫星 MCC 聊城
下载PDF
2020年“7·9”锡林浩特市主城区极端降水系统的特征分析
7
作者 白海云 孙岳飞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8期103-105,共3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7月9日锡林浩特市城区的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过程属于低涡型暴雨环流形势;(2)锡林浩特特殊地形对此次大暴雨具有较大的影响;(3)局地强水汽辐合、“下暖... 利用多普勒雷达、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7月9日锡林浩特市城区的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过程属于低涡型暴雨环流形势;(2)锡林浩特特殊地形对此次大暴雨具有较大的影响;(3)局地强水汽辐合、“下暖上冷”“下湿上干”,触发强天气;(4)对流单体的生成、稳定维持是引起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5)露点差和温度露点差的跃增跃降对强降水的出现和量级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中尺度地面辐合线 对流单体 露点差 温度露点差
下载PDF
2022年一次果洛北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8
作者 张彩霞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0期37-39,共3页
对果洛州2022年6月24—25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高东退,西南气流携带暖湿气流与西风槽槽后冷空气交汇引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明显辐合线长时间维持触发降水,同时深厚湿层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引发强烈的上升运... 对果洛州2022年6月24—25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高东退,西南气流携带暖湿气流与西风槽槽后冷空气交汇引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明显辐合线长时间维持触发降水,同时深厚湿层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引发强烈的上升运动成为降水有利条件,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发展演变与降水落区、时间都有很好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环流形势 中尺度 物理量场
下载PDF
海西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本地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伊俊兰 祁栋林 +1 位作者 董晓倩 张仙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5期124-126,共3页
利用2007—2016年海西地区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地面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海西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5 mm)年际、月际主要发生时段和落区、强度特征。研究总结海西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概念模型、物理量指标,为今... 利用2007—2016年海西地区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地面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海西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5 mm)年际、月际主要发生时段和落区、强度特征。研究总结海西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概念模型、物理量指标,为今后预报海西地区短时强降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特征分析 物理量 预报方法研究
下载PDF
2017年鹰潭市区4次暴雨天气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桂园园 齐永胜 +1 位作者 余剑浩 张萍 《江西科学》 2019年第2期239-245,共7页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鹰潭市4次市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次市区暴雨持续最长时间的是15 h,最短时间是6 h,均值是11.7 h;2)地面倒槽、准静止锋、地面辐合线、地面气旋、西...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鹰潭市4次市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次市区暴雨持续最长时间的是15 h,最短时间是6 h,均值是11.7 h;2)地面倒槽、准静止锋、地面辐合线、地面气旋、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等系统是产生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3)V-3θ图上呈现"一"字型横向平直分布和竖向准重合型,表明对流层水汽充沛且深厚,有利于产生暴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区暴雨 短时强降水 天气学 V-3Θ图
下载PDF
张家口地区副高外围强降水过程分析
11
作者 石文伯 黄若男 +1 位作者 郑冬冬 郭旭晖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2期45-47,49,共4页
近年来,副热带高压北界588线在夏季频繁北抬到达40°N及以北,张家口地区受其影响,极易出现对本地而言相对少见的副高外围强降水过程。2018年7月19-22日在张家口地区出现了一次副高外围的对流性降水,通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站降... 近年来,副热带高压北界588线在夏季频繁北抬到达40°N及以北,张家口地区受其影响,极易出现对本地而言相对少见的副高外围强降水过程。2018年7月19-22日在张家口地区出现了一次副高外围的对流性降水,通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等对这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由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与中高纬弱冷空气相结合而触发的对流性天气过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降水发生在副高南撤时段,雨区的位置与588线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与850 hPa切变线的位置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主要位于切变线前侧偏南气流控制区;降水过程表现为具有一定间隔的对流单体先后影响本地而产生降水,对流单体主要移动方向是西南-东北向,与副高北侧588线的形态密切相关;本地上空700 hPa附近及以下有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在低层弱冷空气的触发下,出现了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短时强降水 张家口
下载PDF
喀什地区夏季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
12
作者 玛依热·艾海提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9期63-64,69,69,共4页
用Micaps实况、EC预告初始场资料、雷达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7年7月16—18日喀什地区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西伯利亚低槽底部短波槽分裂东移,中低空水汽通量较好,有水汽通量辐合区;强回波中心接地,有明显弱回波... 用Micaps实况、EC预告初始场资料、雷达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7年7月16—18日喀什地区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西伯利亚低槽底部短波槽分裂东移,中低空水汽通量较好,有水汽通量辐合区;强回波中心接地,有明显弱回波区,岳普湖站附近为明显辐合区,喀什有较强低空偏北急流,触发强对流天气。这些特征与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次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T639 预报检验 雷达回波
下载PDF
短时强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 被引量:64
13
作者 吴建军 袁成松 +1 位作者 周曾奎 吴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78,共5页
利用安装在宁沪高速公路沿线26个AMW自动气象观测站监测的每小时雨量、每分钟雨强与每分钟能见度资料,分析了强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大多数产生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随着每分钟雨强的增大,能见度急剧减小危及行车安全;... 利用安装在宁沪高速公路沿线26个AMW自动气象观测站监测的每小时雨量、每分钟雨强与每分钟能见度资料,分析了强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大多数产生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随着每分钟雨强的增大,能见度急剧减小危及行车安全;结合交通运营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确定了短时强降雨的定义和预警阈值,制定了短时强降雨的预警、临近预报流程。应用实例证明:该流程能够满足交通气象服务中短时强降雨的预警预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预警预报 短时强降雨
下载PDF
2023年乐平港边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分析
14
作者 郑卡妮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3期76-79,83,共5页
为了监测预警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减少极端短时强降水造成的灾害,基于降水资料、天气图、雷达拼图、雷达PUP产品等资料和技术分析方法,对2023-08-27 T 20:00/2023-08-28 T 20:00乐平港边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 为了监测预警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减少极端短时强降水造成的灾害,基于降水资料、天气图、雷达拼图、雷达PUP产品等资料和技术分析方法,对2023-08-27 T 20:00/2023-08-28 T 20:00乐平港边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丰城、南昌至景德镇东北-西南向的中尺度雨带造成,其中乐平中部港边24 h雨量达195.8 mm,小时最大雨强达102.8 mm,为2023年景德镇地区强降水之最;强降水与闪电密切相关,最强降水时段闪电最为密集;强降水与强劲的副热带高压阻挡有关,回波东移受阻,移动缓慢,冷暖空气较长时间对峙、交汇,前倾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与充沛的水汽供应导致极端强降水;强降水由较大范围35~45 dBZ回波中伴有少量45~50 dBZ的絮状强回波造成,其间回波稳定少动、合并,单部雷达上表现为中等强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垂直的柱状结构、低质心、正负速度辐合等特征。研究结果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平市港边村 极端短时强降水 天气图分析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前汛期短历时强降水天气气分析(一)——影响系统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爱鸣 林毅 +1 位作者 刘增基 蔡义勇 《福建气象》 2001年第3期6-10,共5页
通过对1985~1995年福建省前汛期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福建省前讯期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的气候待征。
关键词 前汛期 短历时强降水 影响系统 气候特征
下载PDF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条件和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25
16
作者 方翀 毛冬艳 +8 位作者 张小雯 林隐静 朱文剑 张涛 谌芸 盛杰 蓝渝 林易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78-1287,共10页
本文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雷达、风廓线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1°×1°逐6小时),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本次极端强降雨成因主要包括... 本文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雷达、风廓线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1°×1°逐6小时),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本次极端强降雨成因主要包括非常充沛的水汽,一定的对流不稳定性,对流系统持续的"列车效应",以及低质心高效率的降雨对流系统。低层的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相交的地区,是对流单体初生和强烈发展的区域;根据中层风的风向风速及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和走向,可以大致判断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及是否存在列车效应。基于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表明该次降水过程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对流系统强烈发展的前期阶段;第二阶段对流系统发展最为强烈,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第三阶段为北京地区对流和降雨显著减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列车效应 低质心 垂直风切变 基本反射率 风廓线
下载PDF
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环流特征 被引量:54
17
作者 杨波 孙继松 +1 位作者 毛旭 林隐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9-934,共16页
为了探讨不同天气尺度背景下,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基本特征,利用2007—2014年6—8月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ECMWF ERA-Interim(0.5°×0.5°)全球再分析数据,在对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日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分型... 为了探讨不同天气尺度背景下,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基本特征,利用2007—2014年6—8月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ECMWF ERA-Interim(0.5°×0.5°)全球再分析数据,在对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日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分型的基础上,基于分型合成场和距平场分析了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基本环流背景及相应的中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造成北京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依据其出现的频次,大体可分为副热带高压(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西风小槽型、东北冷涡型和黄淮低涡倒槽型等4类;从低层水汽来看,除东北冷涡型主要来自于渤海、黄海外,其他3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中国南海或东海。(2)不同天气系统主导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在空间分布上,黄淮低涡倒槽型短时强降水带分布从北京东南平原穿过城区至西北山前成东南—西北走向,其余3型大体上沿北京地形成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西南山前、城区和东北山前地区是3个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多发中心;在时间分布上,东北低涡型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午后,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主要集中在傍晚至前半夜,而西风小槽型和黄淮低涡倒槽型短时强降水表现出较强的夜雨特征。(3)从中尺度环流特征上看,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是低层冷空气从北京西部、北部进入,首先触发山区对流,与之对应的雷暴高压逐渐组织化,外侧辐散气流(冷池出流)和山前的偏南风暖湿气流辐合造成对流过程加强;西风小槽型主要是边界层内较强东南风在北京西北部山前受地形阻挡,向两边绕流,西南支气流在西部形成气旋性环流,造成城区西部的对流性天气,东北支气流在东北部山前形成地形辐合线,夜间随着东南气流中偏南分量显著加强,东北部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分型 中尺度环流特征 地形
下载PDF
2008~2016年重庆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5
18
作者 方德贤 董新宁 +4 位作者 邓承之 吴钲 海川 高松 黄安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7-340,共14页
利用2008~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0.1°分辨率的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小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总体呈西低东高分布,大值中心位于重庆东北... 利用2008~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0.1°分辨率的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小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总体呈西低东高分布,大值中心位于重庆东北和东南部,且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特别是夏季,西部降水明显增强,总降水呈两高(西部、东部)一低(中部)的分布;降水频次、降水强度与地形的相关性较高,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区(海拔高度>1000 m)降水频次多大于盆地和丘陵区(海拔高度<1000 m),降水强度与之相反,且小时强降水多发生在迎风坡前侧的过渡区域,说明高海拔区域易出现降水,但降水强度不强,而地形抬升则是触发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导致山前降水明显大于山峰。(2)重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小时强降水频次均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6~7月,降水频次呈双峰型分布,一个峰值出现在5~6月,另一个峰值出现在10月,7~8月为低频期,与副高控制下的连晴高温天气有关。(3)重庆地区降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降水以夜雨为主,且降水峰值出现时间表现为向东延迟的特征,重庆西部日峰值出现在凌晨02:00(北京时,下同),中部出现在清晨05:00,东北部出现在早上08:00。从不同季节来看,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清晨,而夏季受午后局地对流性天气的影响,在下午17:00左右存在一个次峰值。(4)强降水的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空间上存在三个大值中心,受西南涡及地形的相互作用,夏季在缙云山以西的盆地区域,小时强降水频次明显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降水 短时强降水 气候特征
下载PDF
2017年鹰潭市城区暴雨天气与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桂园园 马中元 +2 位作者 齐永胜 余剑浩 张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75,共13页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回波图像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5次鹰潭市城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潭5次城区暴雨有2种降水类型:一是对流型降水,二是混合型降...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回波图像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5次鹰潭市城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潭5次城区暴雨有2种降水类型:一是对流型降水,二是混合型降水。对流型强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混合型雨带主要呈东~西或西南~东北走向。造成鹰潭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地面倒槽、准静止锋、地面辐合线、地面气旋等;925hPa至500hPa常常伴有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其中850hPa都存在一个比湿的大值区;200hPa常处在高空急流区的右侧、分流区内。V-3θ图上露点假相当位温曲线、饱和假相当位温曲线呈现“一”字形横向平直分布和竖向准重合型,对流层水汽充沛且深厚,水汽极易饱和,降水效率高,十分利于产生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鹰潭城市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是絮状回波带,回波单体强度虽然不强,但维持时间长,反复经过一地,单体回波呈现“列车效应”,最后形成暴雨或大暴雨天气。锋面回波带和锋前暖区的超级单体、强回波单体和短带回波,也会形成短时强降水而产生暴雨。在垂直剖面图上,对流性降水的强回波单体回波0dBz上沿达到12km以上,45dBz强回波顶高超过6km;回波中心强度达到55~60dBz,有时在强回波上方出现旁瓣造成的虚假回波。混合型降水回波的0dBz上沿在12km左右,但45dBz强回波顶高不超过6km,属于典型“低质心”降水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暴雨 短时强降水 V-3Θ图 超级单体 絮状回波带 列车效应 低质心降水
下载PDF
2017年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雷暴大风回波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才明 马中元 +2 位作者 何文 罗燕 高建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7-809,共13页
利用MICAPS天气资料、WebGIS雷达拼图、自动站、强天气监测和雷电监测等数据,对2017年8月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产生的4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采用数据统计、形态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回波和南部回波发生辐合运动时,南... 利用MICAPS天气资料、WebGIS雷达拼图、自动站、强天气监测和雷电监测等数据,对2017年8月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产生的4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采用数据统计、形态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回波和南部回波发生辐合运动时,南面回波会发展的更为旺盛,形成飑线回波带。回波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加快了回波移动速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回波的移动方向。副热带高压边缘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有两种:一是南北向短带回波,有时会发展为弓状回波;二是强回波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带状回波上,雷暴大风分布在回波带前沿,尤其是弓状回波带的头部,雷电分布则在回波带移动方向的后侧;强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上,雷暴大风和雷电集中在强回波中心附近区域。超级单体回波具有55~60 dBZ块状回波结构,垂直液态水含量VIL达到60 kg·m-2;相对风暴速度SRM图上和垂直径向速度RHI_V图上,都具有相邻的正负速度对和达到中等以上中气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边缘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超级单体中气旋 回波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