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EChERS净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查食用贝类中的3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被引量:14
1
作者 韩深 王珮玥 +3 位作者 刘萤 古瑾 吕美玲 王金花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39-945,共7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建立了贻贝、牡蛎、蚌类、扇贝等食用贝类及其制品中3种天然形式的原多甲藻酸(azaspiracid-1.azaspiracid-2,azaspiracid-3)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水(85:15.v/...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建立了贻贝、牡蛎、蚌类、扇贝等食用贝类及其制品中3种天然形式的原多甲藻酸(azaspiracid-1.azaspiracid-2,azaspiracid-3)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水(85:15.v/v)混合液均质提取.应用QuEChERS技术净化,以0.2μm做孔滤膜过滤,在乙腈-水(含5mmol/L醋酸铵和0.1%甲酸)体系下进行梯度洗脱,并在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100mm×2.1mm,1.8μm)上实观3种贝类毒素的基线分离.该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采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3种原多甲藻酸在1-1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3种贝类毒素的定量限(S/N=10)均为1.0μg/kg;在10、20和50μg/kg3个加标水平的添加回收率在71%~108%之间,日内和日间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10%(n=6).应用该方法对国内外多个地区的贝 类产品进行了筛查测定,发现部分样品的测定结果为阳性。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例,快捷,适用于食用贝类及其制品中3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原多甲藻酸 贝类毒素 食用贝类
下载PDF
贝类毒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余亚英 袁唯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5-178,共4页
针对腹泻性贝毒(DSP)、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和记忆缺损性贝毒(ASP)等4种主要贝类毒素,描述了其主要特征、毒性大小及毒理效应,对已有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作介绍。
关键词 化学结构式 毒性 毒理效应 生物分析 仪器分析 贝类毒素 检测方法
下载PDF
贝毒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少君 丁永生 +2 位作者 李大志 马旭 孙利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2-65,共4页
针对腹泻性贝毒(DSP)、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损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素(CTX)等5种主要贝类毒素,描述了其主要特征,给出部分毒物成分的化学结构式、毒性大小及毒理效应,对已有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作... 针对腹泻性贝毒(DSP)、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损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素(CTX)等5种主要贝类毒素,描述了其主要特征,给出部分毒物成分的化学结构式、毒性大小及毒理效应,对已有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作以介绍.其中,腹泻性贝毒的研究报道比较多,检测技术方法主要有4种,而且主要集中在软海绵酸(OA)上;麻痹性贝毒事故发生频率最高;而记忆缺损性贝毒和西加鱼毒素目前研究还相对较少,检测方法以免疫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毒 检测方法 化学结构式 毒性 毒理效应 生物分析 仪器分析 海洋
原文传递
桑沟湾养殖牡蛎中贝类毒素监测及预警 被引量:11
4
作者 宿志伟 赵峰 +4 位作者 姜雪 刘远平 刘志敏 牟伟丽 周德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3-309,共7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监测养殖牡蛎中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6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分别利用HP20大孔型吸附树脂与SP700吸附树脂作...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监测养殖牡蛎中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6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分别利用HP20大孔型吸附树脂与SP700吸附树脂作为富集树脂,富集养殖海域海水中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6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利用HPLC-MS/MS检测方法分析其中毒素含量,同步监测了养殖海域内牡蛎与海水中毒素含量,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牡蛎内贝类毒素含量随海水内贝类毒素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该海域内一共监测到OA、DTX-1、GYM、PTX-2 4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STX、dc STX两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整个监控期内,海水中所监测贝类毒素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趋势。牡蛎中毒素含量与海水中毒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即牡蛎内毒素的增长随海水内毒素的增长而增长,但牡蛎内毒素含量的峰值出现时间在海水中毒素含量出现峰值之后,延后时间为14 d。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原理,可以提前14 d预警牡蛎内毒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树脂 贝类毒素 监测 预警
下载PDF
一起贝类毒素引发的食物中毒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洁 周志峰 +2 位作者 邓凯杰 蒋立新 石向辉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16期2025-2026,2029,共3页
目的全面了解深圳市一起因食用海产品角螺所致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和致病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食品进行检测。结果 18例病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实验室检测结果:生角螺的螺肉中腹泻... 目的全面了解深圳市一起因食用海产品角螺所致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和致病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食品进行检测。结果 18例病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实验室检测结果:生角螺的螺肉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含量为147.04μg/100 g,肠腺中为88.51μg/100 g;熟角螺螺肉中为86.85μg/100 g,肠腺中为62.78μg/100 g均超标。结论该起事件是由于食用被DSP污染的角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对该批角螺进行溯源调查。推广预防DSP污染的养殖技术,建立贝毒污染预警,加强贝毒研究、监测、管理、控制,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食物中毒 调查
原文传递
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爱峰 韩刚 于仁成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3-187,共5页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理、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建议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一新型毒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多甲藻酸 原多甲藻 贝类毒素
下载PDF
浅谈贝类毒素及其常用检测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冯春艳 梁琼 +2 位作者 赵晓野 王儒 王婷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0-272,共3页
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和赤潮的出现,贝类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对海洋经济发展和人民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各类关于对贝类毒素的检测分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贝类毒素的分类、贝类毒素作用机理及... 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和赤潮的出现,贝类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对海洋经济发展和人民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各类关于对贝类毒素的检测分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贝类毒素的分类、贝类毒素作用机理及中毒表现、贝类毒素的高发季节、贝类毒素常用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贝类毒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贝类毒素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2020-2021年东海沿岸主要市售贝类毒素污染监测与分析
8
作者 陆亚男 田晓清 +5 位作者 康伟 汤云瑜 张海燕 李崇彬 陈莎 樊成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7-748,共12页
为了解东海区市售贝类贝毒污染情况的现状,对贝毒污染的时间和空间规律进行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1月(2020年秋季、2021年春季和秋季),选择东海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的9个地点,采集当地市售贝类样品,采用LC-MS/MS方法对样品进行了1... 为了解东海区市售贝类贝毒污染情况的现状,对贝毒污染的时间和空间规律进行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1月(2020年秋季、2021年春季和秋季),选择东海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的9个地点,采集当地市售贝类样品,采用LC-MS/MS方法对样品进行了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STX、NEO、dcSTX、GTX2、GTX3、GTX1、GTX4、GTX5、C1、C2、dcGTX2、dcGTX3和dcNEO)、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OA、DTX1、DTX2、PTX2、YTX、SPX1、GYM、AZA1、AZA2和AZA3)和软骨藻酸毒素(DA)的检测。结果表明,东海海域市售贝类毒素检出率为42.03%,其中,扇贝、贻贝和牡蛎的毒素检出率较高。检出毒素的类型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GTX2、GTX4、GTX5、dcGTX2和dcGTX3)、脂溶性贝类毒素(环亚胺类毒素GYM和SPX1,以及原多甲藻酸毒素AZA1)和DA,检出率依次为13.04%、34.78%、2.90%。东海南部贝类样品的毒素检出率最高(54.55%),东海北部贝类样品的毒素检出率(38.89%)和东海中部(34.48%)差别不大,但检测出的毒素类型较少。除DA毒素只在秋季样品中检测出外,无论是麻痹性贝类毒素还是脂溶性贝类毒素,其在春季样品中的检出率、毒素类型和毒素含量均相对较高。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风险主要发生在春季;脂溶性贝类毒素污染风险在春季和秋季均存在,但春季风险相对较高。所有样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贝类食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安全限量标准,脂溶性贝类毒素和DA的含量也未超过欧盟关于食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安全限量标准,因此东海海域贝类产品整体安全性较好。建议重点加强对春季东海区市售贝类毒素的安全监测,尽快制定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东海 麻痹性贝类毒素(PSTs) 脂溶性贝类毒素(LSTs)
下载PDF
大田软海绵酸及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权浩然 庞林江 +3 位作者 张宜明 孙瑛 薛超波 路兴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91-394,399,共5页
大田软海绵酸是海洋毒素中腹泻型毒素的代表。目前的检测方法存在耗时耗力、设备昂贵、不能快速检测的缺点。本文就大田软海绵酸的结构、毒理、药理进行介绍,并对目前开发的大田软海绵酸的快速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生物传感器... 大田软海绵酸是海洋毒素中腹泻型毒素的代表。目前的检测方法存在耗时耗力、设备昂贵、不能快速检测的缺点。本文就大田软海绵酸的结构、毒理、药理进行介绍,并对目前开发的大田软海绵酸的快速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概述,并展望了大田然海绵酸快速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软海绵酸 贝毒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广东省经济贝类中多种贝类毒素的监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荣飞 李晓晶 +1 位作者 于鸿 刘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129-3131,共3页
目的对广东省水产品进行监测分析,了解当地贝类水产品是否存在贝类毒素污染状况。方法在广东省内6个地(市)采集市售的双壳经济贝类100份,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方法,对样品中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和12种水... 目的对广东省水产品进行监测分析,了解当地贝类水产品是否存在贝类毒素污染状况。方法在广东省内6个地(市)采集市售的双壳经济贝类100份,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方法,对样品中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和12种水溶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36批次样品中检出贝类毒素,检出率为36%。检出毒素的浓度范围在0.78μg/kg^28.7μg/kg之间。结论广东省水产品贝类毒素虽然含量低,但检出率较高,因此,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水产品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原文传递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水产及水产加工品专业委员会第33届会议概况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莹莹 王联珠 +4 位作者 殷邦忠 郭薇 林洪 李乐 朱文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年第3期20-26,共7页
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水产及水产加工品专业委员会(CAC-CCFFP)第33届会议对当前水产品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相关标准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贝类毒素的测定方法、速冻扇贝肉产品标准及加工操作规范、鲟鱼子酱... 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水产及水产加工品专业委员会(CAC-CCFFP)第33届会议对当前水产品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相关标准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贝类毒素的测定方法、速冻扇贝肉产品标准及加工操作规范、鲟鱼子酱加工操作规范以及组胺限量规定和抽样计划等国际标准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中国密切跟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进展,进一步完善中国水产品加工标准化工作等应对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食品法典 贝类毒素 扇贝肉 鲟鱼子酱 组胺 国际标准跟踪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福建省中北部海域贝类中的软骨藻酸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璐 黄奕雯 黄种持 《渔业研究》 2022年第2期137-145,共9页
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频发,食用贝类造成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贝类毒素的分析研究越来越重要。为此,本研究探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失忆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的方法条件,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 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频发,食用贝类造成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贝类毒素的分析研究越来越重要。为此,本研究探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失忆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的方法条件,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DA在0.5~2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5μg/kg,平均回收率为68.7%~92.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在5.4%~8.4%之间(n=6),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9%~5.1%之间(n=6)。2)采用该方法检测2020—2021年福建省中北部海域主要养殖贝类中的DA,结果显示:(1)136个贝类样品中有27个样品检出DA,检出率19.9%,其中福州连江县、宁德福鼎市和莆田北岸区检出率较高,达到40%及以上;(2)2021年4—6月整体检出率呈逐渐递增趋势(0%~41.5%);(3)136个样品中DA主要在花蛤、牡蛎和贻贝中检出,检出率为13.6%~35.7%,缢蛏、鲍和扇贝中均未检出。本方法具有快速、高效、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等优点,适用于贝类中软骨藻酸的日常检测和监控,对加强贝类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藻酸(DA) 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福建省中北部海域
下载PDF
准静态扫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扇贝样品中的贝类毒素
13
作者 邵景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1-1495,共5页
采用准静态扫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法测定了扇贝样品中的2种贝类毒素。毛细管内首先充满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缓冲溶液,调节缓冲溶液的pH值,使电渗流等于SDS胶束的电泳流速,电动进样时,带正电荷的贝类毒素离子被SDS扫集吸附,由... 采用准静态扫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法测定了扇贝样品中的2种贝类毒素。毛细管内首先充满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缓冲溶液,调节缓冲溶液的pH值,使电渗流等于SDS胶束的电泳流速,电动进样时,带正电荷的贝类毒素离子被SDS扫集吸附,由于SDS在毛细管内处于准静止状态,可使进样时间延长至320 s。与常规电动进样MEKC相比,石房蛤毒素和软骨藻酸的检测灵敏度分别提高950和810倍。该方法对石房蛤毒素和软骨藻酸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12 ng/m L。方法可实现对扇贝样品中2种贝类毒素的快速、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态扫集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贝类毒素 扇贝样品
下载PDF
宁波象山港养殖贝类污染物现状调查分析
14
作者 吴蓓莉 吴佳莉 +2 位作者 柴丽月 王剑萍 胡卓琼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75-79,共5页
2010—2015年期间连续对宁波象山港海水贝类养殖区进行了监测采样,历年共采集样品294批次,并分析了贝类体内的微生物、重金属、贝类毒素、多氯联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状况.结果表明:宁波市沿岸贝类产品总体上良好,但仍有部分指标超标,在29... 2010—2015年期间连续对宁波象山港海水贝类养殖区进行了监测采样,历年共采集样品294批次,并分析了贝类体内的微生物、重金属、贝类毒素、多氯联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状况.结果表明:宁波市沿岸贝类产品总体上良好,但仍有部分指标超标,在294份样品中有74份样品(包括2类区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是大肠杆菌,部分样品的菌落总数、重金属镉超出有关区域的标准含量.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多氯联苯项目均符合国家贝类检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贝类 微生物 重金属 贝类毒素 多氯联苯 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东海和南海有害赤潮高发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江天久 陈菊芳 +2 位作者 邹迎麟 刘洁生 杨维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56-1160,共5页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 14 % ,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 ,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 ;深圳近岸贝类毒...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 14 % ,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 ,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 ;深圳近岸贝类毒素检出率为 30 %以上 ,华贵栉孔扇贝是主要的染毒贝类 ,有1个样品毒素含量达 5 .1Mu·g-1,超出安全食用标准 .从深圳大亚湾华贵栉孔扇贝检测出 10种麻痹性贝毒素成分 ,消化腺的主要毒素成分为GTX1+ 2 和GTX5,C1+ 2 和GTX2 + 3 ,而剔除消化腺后其余贝组织的主要成分为neoSTX和GTX5.贝毒素主要积累在扇贝的消化腺内 ,消化腺含有的毒素是贝肉组织的 8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赤潮 高效液相色谱 小白鼠生物检测
下载PDF
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测定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4 位作者 邴晓菲 郑关超 彭吉星 谭志军 翟毓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8-515,共8页
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建立了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水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性液相色谱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LIC)分离... 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建立了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水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性液相色谱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LIC)分离;质谱采集使用独有的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13种目标物线性范围相关系数不低于0.99,检出限为62.0μg STX eq/kg,其中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NEO)、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Decarbamoylsaxitoxin,dc STX)、脱氨甲酰基新石房蛤毒素(Decarbaoylneosaxitoxin,dc NEO)以及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5(Gonyautoxin-5,GTX5)为10.0μg/kg,膝沟藻毒素1&2(Gonyautxins-1&-2,GTX1&2)为12.0μg/kg,膝沟藻毒素3&4(Gonyautxins-3&-4,GTX3&4)、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2,C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ecarbamoylgonyautoxins-3,dc GTX3)为4μg/kg,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1(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1),C1)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2(Decarbamoylgonyautoxins-2,dc GTX2)为13μg/kg。基质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9.6±10.4)%—(98.8±6.54)%。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贝类基质抑制效应,简化前处理过程并通过减少样品稀释倍数来显著提高方法灵敏度,使同分异构体达到基线分离,适用于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基质效应 固相萃取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贝类产品7种脂溶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黄聪 李晓晶 +1 位作者 彭荣飞 于鸿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AZA1、YTX、OA、PTX2、GYM、SPX1、DTX-1 7种脂溶性贝类毒素残留的方法。方法:贝类样品用甲醇提取后,Strata-X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洗脱。采用Waters Sun-FireTMC18(100 mm×...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AZA1、YTX、OA、PTX2、GYM、SPX1、DTX-1 7种脂溶性贝类毒素残留的方法。方法:贝类样品用甲醇提取后,Strata-X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洗脱。采用Waters Sun-FireTMC18(100 mm×2.1 mm,3.5μm)色谱柱,以乙腈-2 mmol/L乙酸铵水(80:20,v/v)作为流动相,流速0.2 ml/min,采用电喷雾质谱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化合物定性及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7种贝类毒素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定量下限(LOQ)为0.1μg/kg^2.7μg/kg;高、中、低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2.2%~101.9%,相对标准偏差为2.0%~13.6%。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高效,适用于贝类样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定量及确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溶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原文传递
我国常见的几种脂溶性贝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美慧 李爱峰 +1 位作者 曹际娟 卲筠乔 《生命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33-43,共11页
近年我国沿海有毒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产生的藻毒素沿食物链传递并在贝类体内累积转化生成更为复杂的贝毒素,威胁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其中大部分贝毒的极性较低,易溶于脂类化合物,被称为脂溶性贝毒(lipo... 近年我国沿海有毒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产生的藻毒素沿食物链传递并在贝类体内累积转化生成更为复杂的贝毒素,威胁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其中大部分贝毒的极性较低,易溶于脂类化合物,被称为脂溶性贝毒(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目前我国的养殖贝类正面临多种脂溶性贝毒的污染,主要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氮杂螺环酸(azaspiracid,AZA)及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中的gymnodimine(GYM)等几大类毒素。现就这些脂溶性贝毒的化学结构、来源、毒理学特征、食用安全限量及检/监测方法等内容做了系统总结,同时,对我国脂溶性贝毒的来源与贝类染毒状况做了简要概括,并对今后我国脂溶性贝毒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赤潮 脂溶性贝毒 贝类养殖 食用安全限量
原文传递
石墨烯-管尖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霄 黄华伟 +3 位作者 伍远安 万译文 李小玲 黄向荣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511,共7页
以石墨烯为吸附剂,制作了石墨烯-管尖固相萃取装置,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贝类中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实验对提取剂、石墨烯的用量、淋洗剂的种类和用量、洗脱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实验参数进行了详细优化。在最... 以石墨烯为吸附剂,制作了石墨烯-管尖固相萃取装置,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贝类中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实验对提取剂、石墨烯的用量、淋洗剂的种类和用量、洗脱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实验参数进行了详细优化。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在各自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在0.1~1.1μg/kg和0.3~3.2μg/kg之间;对阴性牡蛎样品进行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10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回收率在72.0%~10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高效,适用于贝类水产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管尖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脂溶性贝类毒素 贝类
下载PDF
超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和确证食用贝类中多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被引量:12
20
作者 韩深 刘鑫 +3 位作者 李建辉 王珮玥 古瑾 张朝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和确证贻贝、牡蛎、蚌类、扇贝等食用贝类及其制品中3种天然形式的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中的原多甲藻酸采用乙腈-水体系均质提取,应用改进型QuEChERS技术净化,在乙腈-水(含5mmol... 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和确证贻贝、牡蛎、蚌类、扇贝等食用贝类及其制品中3种天然形式的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中的原多甲藻酸采用乙腈-水体系均质提取,应用改进型QuEChERS技术净化,在乙腈-水(含5mmol/L醋酸铵和0.1%甲酸)体系经AcquityHSST3柱(150mm×2.1mm,1.8μm)梯度洗脱,实现了3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基线分离。该方法基于电喷雾正离子模式,采用高分辨质谱一级全扫描和数据依赖扫描,对食用贝类及其制品样品中的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进行检测。3种贝类毒素的定量限均为10μg/kg(RSN〉10);在10-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应用该方法对国内外多个地区的贝类产品进行了筛查及确证,其中部分样品检出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于食用贝类及其制品中多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筛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超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QUECHE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