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口盐水入侵作用研究动态综述 被引量:14
1
作者 田向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9-34,共6页
河口是河流径流与海洋水体交接的过滤地带。由于水流扩散,挟沙能力降低,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河口后将逐渐沉降。但沉降的泥沙常在某段槽床聚积,形成拦门沙坝而阻碍航运。拦门沙形成的原因与河口环流、泥沙絮凝沉降和最大混浊带等现象... 河口是河流径流与海洋水体交接的过滤地带。由于水流扩散,挟沙能力降低,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河口后将逐渐沉降。但沉降的泥沙常在某段槽床聚积,形成拦门沙坝而阻碍航运。拦门沙形成的原因与河口环流、泥沙絮凝沉降和最大混浊带等现象紧密关联,而这些现象又由盐水入侵所造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河口盐水入侵作用的认识和研究进展,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入侵 河口环流 陆架水
下载PDF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astal water, shelf water and Kuroshio water in the Huanghai Sea and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5
2
作者 Binghuo Guo, Xiaomin Hu, Xuejun Xiong, Renfeng G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Qingdao 266061,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51-367,共17页
The main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astal water, shelf water and Kuroshio water in the Huanghai Sea (HS) and East China Sea (EC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study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 The main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astal water, shelf water and Kuroshio water in the Huanghai Sea (HS) and East China Sea (EC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study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ese processes include the intrusion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to the shelf area of the ECS, the entrainment of the shelf water into the Kuroshio, the seasonal process in the southern shelf area of the ECS controlled alternatively by the Taiwan Strait water and the Kuroshio water intruding into the shelf are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Kuroshio branch water, shelf mixed water and modified coastal water in the northeastern ECS, the water-exchange between the HS and ECS and the spread of the Changjiang dilute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ai Sea East China Sea coastal water shelf water Kuroshio water INTERACTION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温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田向平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1期76-80,共5页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伶汀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伶汀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段为低温的陆架水控制区,两者显著的特点是其控制区内温度变化很小,而在锋面转折地带的河口湾中段,盐淡水混合强烈,其温度变化大,温度等值线呈倾斜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水温 陆架水 温度 分布
下载PDF
InteractionoftheKuroshiowaterandshelfwaterintheTsushimaCurrentregioninsummer 被引量:6
4
作者 Guo Binghuo Heung-Jae Lie and Jae Hak Lee2( Received September 20, 1997 accepted October 25, 1997)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77-292,共16页
The separation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 the northeastern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shelfwater are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CTD data and the observations of 11 satellite-tracked surface drifters condu... The separation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 the northeastern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shelfwater are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CTD data and the observations of 11 satellite-tracked surface drifters conducted bythe R/V Onnuri of Korea Ocean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stitute during August 25 - September 7, 1994 and then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Tsushima Current in summer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ea water shelf water INTERACTION
下载PDF
双扩散在南极文森湾海域热盐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贤良 程灵巧 高郭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1,共10页
利用22头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到的2012年3—4月南极文森湾中西部海域的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双扩散效应在海水热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海域双扩散效应显著,其中"扩散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超过50%,并普遍存... 利用22头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到的2012年3—4月南极文森湾中西部海域的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双扩散效应在海水热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海域双扩散效应显著,其中"扩散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超过50%,并普遍存在于500—800 dbar深度的深层水中;"盐指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0%,存在于300—500 dbar的中层水中;随着时间进入南极冬季,海水结冰盐析过程会使水体中重力不稳定状态加剧。"扩散对流"会产生向上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热通量大约在0.02—0.5 W·m^(–2),盐度通量平均在10–8 m·s^(–1)左右;"盐指对流"则会产生向下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平均热通量约为–0.5 W·m^(–2),平均盐度通量约为–10–8 m·s^(–1)。在结冰初期,文森湾陆架海域的海表结冰过程对低温高盐水体的产生具有补充作用,进而通过扩散对流作用使得高密度陆架水(DSW)在水体内部得到补充生长与积累。因此,双扩散作用对于该海域高密陆架水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水 水体结构演变 双扩散 扩散对流 文森湾 南极
下载PDF
威德尔海水文特征及水团变异分析研究
6
作者 张关强 廖光洪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76,共18页
利用南大洋水文图集CTD原始站位资料,总结分析了前人对威德尔海及其邻近海域各水团的研究成果,补充分析了各水团的涩度属性,结合σ-π图对该海域“三明治”结构水团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θ-S图等总结了各水团的形成方式及各水团... 利用南大洋水文图集CTD原始站位资料,总结分析了前人对威德尔海及其邻近海域各水团的研究成果,补充分析了各水团的涩度属性,结合σ-π图对该海域“三明治”结构水团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θ-S图等总结了各水团的形成方式及各水团间的关系。结合较长时间的重复观测资料(1989—2014年)分析发现威德尔海域的南极底层水性质发生变异,温度和盐度显著增大,底层水所覆盖面积明显减少,温度低于–0.8℃的底层水几乎完全消失;威德尔海暖深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都存在增暖趋势,且底层水和深层水的增暖主要受暖深层水的影响,温度变化滞后于暖深层水约5~8年。暖深层水、深层水、底层水的盐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准年代际周期,且深底层水的盐度变化同样与暖深层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尔海 暖深层水 底层水 涩度 冰架水 南极
下载PDF
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33
7
作者 陈耀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00-107,共8页
采用历史海图分析对比、^(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综合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依据沉积速率大小和分布的特点,将珠江口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再结合地形、动力... 采用历史海图分析对比、^(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综合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依据沉积速率大小和分布的特点,将珠江口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再结合地形、动力和沉积特征方面的关系,又将该海区归纳为4大类沉积环境和8个亚环境。最后论述了高盐陆架水的上升作用对珠江口海区沉积环境的入侵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普里兹湾区水团和热盐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乐肯堂 史久新 于康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9-236,共8页
普里兹湾陆架水能否下沉到800m甚至更深而与上升的绕极深层水相混合并形成南极底层水,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利用1989-1990和1990-1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区“极地号”考察获得的温盐资料和有关的化学要素资料,通过对... 普里兹湾陆架水能否下沉到800m甚至更深而与上升的绕极深层水相混合并形成南极底层水,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利用1989-1990和1990-1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区“极地号”考察获得的温盐资料和有关的化学要素资料,通过对考察区热盐结构和水团分布特性的分析,发现高温、高盐的绕极深层水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扩展到普里兹湾陆架上。在观测期间的普里兹湾陆架上几乎不存在低盐陆架水,而观测到的仅是高盐陆架水;由于这种高盐陆架水的盐度在某些测站处已达到34.65×10-3(σt=27.90),因此,这种较重的水已有可能沿着大陆坡下滑而达到800m甚至更深而与上升的绕极深层水相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结构 普里兹湾区 水团
下载PDF
埃默里冰架前缘水的特性和海流结构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红霞 潘增弟 +2 位作者 矫玉田 刘娜 项宝强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观测的LADCP、 CTD资料,研究并分析了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水的温、盐特性和海流结构。资料显示,在冰架前缘的水域中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夏季水团;流速分布显示出东进... 本文利用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观测的LADCP、 CTD资料,研究并分析了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水的温、盐特性和海流结构。资料显示,在冰架前缘的水域中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夏季水团;流速分布显示出东进西出的特征。此外在普里兹湾内的上层和中层海洋中还存在着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的涡旋:逆时针涡旋西侧是普里兹湾向冰架入流的位置所在;入流的源地是普里兹湾东侧的沿岸西向流。这些特征涉及到夏季普里兹湾内的环流形式、冰架底部的消融速率和冰架水的生成规模以及冰架区域与冰架外普里兹湾内的水交换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埃默里冰架 冰架水 冰架 水域 前缘 结构 海流 顺时针 科学考察
下载PDF
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史久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7-302,共16页
本文介绍了近期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冰架底部融化速率大于前缘崩解通量,成为南极冰盖质量损失的首要途径。冰架下的海洋按照底部融化驱动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高密度陆架水驱动的冷冰腔和由变性绕极深层水驱动的暖冰腔... 本文介绍了近期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冰架底部融化速率大于前缘崩解通量,成为南极冰盖质量损失的首要途径。冰架下的海洋按照底部融化驱动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高密度陆架水驱动的冷冰腔和由变性绕极深层水驱动的暖冰腔。威德尔海的菲尔希纳-龙尼冰架和罗斯海的罗斯冰架属于冷冰腔,占南极冰架总面积的2/3,却只贡献了15%的净融化;东南太平洋扇区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海等若干属于暖冰腔的小型冰架,虽然只占南极冰架总面积的8%,却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冰架融水。以往看做冷冰腔的东南极托滕冰架和埃默里冰架,也相继发现有变性绕极深层水进入冰腔并造成底部融化。冰架对海洋有冷却和淡化的作用。冷冰腔输出的冰架水具有海洋中最低的温度,对南极陆架水性质乃至南极底层水的形成都有影响。冰架融化加剧,可能是近期观测到的南极底层水淡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架 底部融化 冰腔 冰架水 南极
下载PDF
东海黑潮水与陆架水的季节性输运和交换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葵 陈则实 +1 位作者 郭炳炎 汤毓祥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5年第4期1-8,共8页
在流星分析和t-S点聚分析的基础上,在台湾东北部IS断面和东海中部PN断面上选取适当的纵剖面作为分界面,将以面分成东、西两侧,计算了界面两侧的海水交换星。结果表明:1.东海陆架区海水交换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穿插型”... 在流星分析和t-S点聚分析的基础上,在台湾东北部IS断面和东海中部PN断面上选取适当的纵剖面作为分界面,将以面分成东、西两侧,计算了界面两侧的海水交换星。结果表明:1.东海陆架区海水交换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穿插型”和“进退型”。2.参与分界面处海水交换总量的年平均是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黑潮水向陆架区输运量为0.58×106m3/s,陆架水向黑潮刚输运量为0.84×106m3/s;参与交换的总量为1.42×106m3/s.3.相对输运量计算结果表明;黑潮水对陆架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而陆架水对黑潮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水 陆架水 分界面 季节性输运 东海
下载PDF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多航次水文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丽娜 陈红霞 刘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0-470,共11页
利用第15,16,21,25,26和27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所获取的CTD观测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水团、典型层面水文要素平面分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水团主要包括南极表层水、普里兹湾陆架水、绕极深... 利用第15,16,21,25,26和27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所获取的CTD观测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水团、典型层面水文要素平面分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水团主要包括南极表层水、普里兹湾陆架水、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夏季表层水温盐变化显著,没有固定的核心值;绕极深层暖水的分布范围和温盐特征相对比较稳定;南极底层水在各航次中均有出现。2)在陆架水中存在位温低于海面冰点的冰架水和温度低于现场温度的过冷水。冰架水主要分布在冰架前缘和70°30′E断面上,沿70°30′E断面最北可扩展至陆坡附近;过冷水主要分布在冰架前缘西部。3)高盐陆架水在普里兹湾存在较少,主要分布在埃默里冰架前缘和73°E断面67°30′~68°45′S范围内,其中S〉34.62的高盐陆架水均位于73°E断面附近,并沿73°E断面向北扩展至67°30′S附近,盐度最大值为34.64。4)夏季表层温盐分布时空变化特征显著。部分航次埃默里冰架前缘存在一个很强的纬向温度锋面,最高温度达到3.55℃。5)绕极深层水在第15航次涌升至100m以浅,涌升最明显的海域在63°00′~64°00′s附近,73°E断面涌升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 冰架水 高盐陆架水 绕极深层水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73°E断面地转流及水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丽娜 陈红霞 刘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在整理历次中国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附近海域水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选取第15、16、18、21、25、26和27次科学考察即1998-12-1999-01,2000-01,2002-01-02,2004-12,2009-02,2009-12和2011-01获得的普里兹湾及附近海域73°E断面CTD调... 在整理历次中国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附近海域水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选取第15、16、18、21、25、26和27次科学考察即1998-12-1999-01,2000-01,2002-01-02,2004-12,2009-02,2009-12和2011-01获得的普里兹湾及附近海域73°E断面CTD调查资料,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了73°E断面上各年份的纬向地转流,并进行了通过断面的纬向地转体积通量和热通量的计算;结合多年温、盐分布情况分析了陆架上层水北扩、绕极深层水涌升以及陆缘水边界等断面典型水文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3°E断面上的纬向地转流呈相间带状分布,在65°48′S和68°00′S附近存在两个流切变;陆架区(66°30′S以南)最大东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4.0~9.3cm·s-1,最大西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1.0~3.2cm·s-1;海盆区(62°00′~66°30′S)最大东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4.0~6.5cm·s-1,最大西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0.2~3.8cm·s-1;断面上62°00′S以南纬向总体积和热量输运均为东向输运,多年年平均体积通量和热量通量分别为1.52×107 m3·s-1和1.64×1016 W,其中海盆区为1.47×107 m3·s-1和1.60×1016 W,陆架区为0.50×106 m3·s-1和4.00×1014 W。陆架上层水的多年北向扩展范围在62°54′~65°12′S之间变化,其中在初夏考察航次期间,扩展程度最大,最北可扩展到62°54′S;陆缘水边界的多年经向变化范围在63°00′36″~65°07′12″S之间,在初夏航次北移最大,最北移至63°00′S;在7次考察期间有5次绕极深层水扩展至陆架。陆架上层水北扩和绕极深层水涌升的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到陆缘水边界强度和位置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转流 通量 陆架上层水 绕极深层水 陆缘水边界
下载PDF
Hydrological character and sea-current structure in the front of Amery Ice Shelf
14
作者 陈红霞 潘增弟 +1 位作者 矫玉田 项宝强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5年第1期41-50,共10页
Hydrological character and Sea-current profiles structure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sea-area of the front of Amery Ice Shelf, Prydz Bay with LADCP, CTD data. These LADCP, CTD data were acquired during the 19th Chine... Hydrological character and Sea-current profiles structure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sea-area of the front of Amery Ice Shelf, Prydz Bay with LADCP, CTD data. These LADCP, CTD data were acquired during the 19th Chinese Ant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agree with that, there exist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water masses in the area of the front of Amery Ice Shelf in the summer of Antarctica. Current distribution presents a semi-circumfluence which flows in at the east and flows out in the west. Moreover, clockwise and anti - clockwise vortices were found in upper layer and mid-layer in the Prydz Bay. Western areas of these anticlockwise vortices are positions of inflows from Prydz Bay to Amery Ice Shelf. The source of these inflows is the coastal westward current originated in the east of Prydz Bay. 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me down to the pattern of circumfluence, ice melt rate under Ice Shelf, scale of Ice Shelf water production and form of water exchanges between area of Ice Shelf and area of Prydz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ydz Bay Amery Ice shelf Ice-shelf water.
下载PDF
2001-2002年间南极埃默里冰架水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雯 程灵巧 高郭平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3-766,共14页
南极冰架水是由海洋—冰架相互作用形成的位温低于局地冰点的水团,较周围水体相对低温、低盐,是衡量冰架物质平衡的良好指示剂。基于澳大利亚埃默里冰架海洋研究计划(AMISOR)2001至2002年的现场观测资料,本文开展了埃默里冰架水空间分... 南极冰架水是由海洋—冰架相互作用形成的位温低于局地冰点的水团,较周围水体相对低温、低盐,是衡量冰架物质平衡的良好指示剂。基于澳大利亚埃默里冰架海洋研究计划(AMISOR)2001至2002年的现场观测资料,本文开展了埃默里冰架水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与输运特性研究。CTD结果显示,冰架水夏季普遍分布在冰架前缘的西部、中部和东部海域,但中、西部海域的冰架水核心温度更低、分布范围更广。锚碇潜标结果显示,冰架水的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冰架水盘踞在冰架前缘71.0°E以西海域和71.5-72.5°E的中部海域,以流出为主要特征;夏季,除了冰架前缘71.5-72.5°E的中部海域仍被冰架水控制,冰架水还出现在冰架前缘73.5°E以东海域,并以流入为主要特征。而冰架水在冰架前缘西部海域的出流强度明显大于东部海域的入流强度,全年冰架水主要从冰架底部输出进入普里兹湾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默里冰架 冰架水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体积输运
原文传递
南极樊尚湾大陆架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灵巧 叶文珺 +2 位作者 张春玲 胡松 李丙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1,共11页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盐作用从上方向海洋内部延伸,而到6月中旬湾最内侧的400 dbar以深层结依然没被打破。湾最内部的西侧冰架前缘C区域和沿岸冰间湖D区域具有不同的水体结构特征。结冰初期,C区域的300~600 dbar深度范围内持续存在冰架水(ISW),其上下都出现θ>–1.7℃的高温核,说明mCDW携带的热量可能致使该深度范围内冰架融化。D区域海水热含量明显高于C区域,可知mCDW携带更多热量进入D区域。另外,结冰后期(9—10月)冰间湖区域水体特性垂向趋于一致,直接反映深对流的存在,致使高密度陆架水的产生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绕极深层水 冰架水 冰间湖 水体结构演变 南极 樊尚湾
下载PDF
台湾以北黑潮水与陆架水的混合与交换
17
作者 万邦君 郭炳火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2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根据日本气象厅在台湾以北获得的调查资料及近几年国家海洋局在该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结合卫星图片,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台湾以北海域陆架水与黑潮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以及涡旋在水交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陆架水从表层向... 本文根据日本气象厅在台湾以北获得的调查资料及近几年国家海洋局在该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结合卫星图片,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台湾以北海域陆架水与黑潮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以及涡旋在水交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陆架水从表层向外海方向扩展,与黑潮水进行混合与交换;在陆架底部,黑潮次表层水涌升陆架后与陆架底层水进行混合。冬季由于黑潮表层水大举入侵陆架,低温的陆架水只能沿陆架向南流动,并在台湾西北部转向东沿台湾北岸向东流动,该海域存在的涡旋就象一个旋转泵,在陆架水与黑潮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文中还对陆架水与黑潮水的交换量进行了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北 黑潮水 陆架水 混合 交换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达恩利角固定冰附近局地高密陆架水的来源
18
作者 韩宛彤 夏瑞彬 +2 位作者 罗义勇 史久新 李丙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5-57,共13页
本文采用固定冰数据集和南极象海豹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集,分析了南极达恩利角固定冰附近局地高密陆架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首先,达恩利角固定冰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对于达恩利角冰间湖及局地高密陆架水的生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其次,达恩利... 本文采用固定冰数据集和南极象海豹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集,分析了南极达恩利角固定冰附近局地高密陆架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首先,达恩利角固定冰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对于达恩利角冰间湖及局地高密陆架水的生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其次,达恩利角固定冰在2000-2014年期间年际变化很小,无显著增减趋势。第三,达恩利角固定冰附近局地高密陆架水有两个显著来源:(1)3-4月,达恩利角固定冰快速生成时伴随着强烈的盐析作用,进而局地生成高密陆架水;(2)5月,达恩利角固定冰达到最大范围,局地盐析作用减弱至很小,而上游在冰架水抑制作用减弱后,麦肯基湾冰间湖海域的高密陆架水生成增强,能够向西北输运至达恩利角固定冰附近。本研究初步证明达恩利角固定冰除了维持达恩利角冰间湖存在的作用外,对局地高密陆架水生成也可能有重要影响,同时指出一条重要的水团输运路径,这有助于提高对达恩利角附近冰-海相互作用的理解,对该地区开展更多观测或模拟研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冰 高密陆架水 达恩利角 南极
下载PDF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与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灵刚 韩喜彬 +4 位作者 黄玥 许冬 边叶萍 葛倩 赵建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9-196,共8页
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对于研究相应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的22站表层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36种,分属13属,其中Fragilariopsis curta在普里兹湾内占36.76%~66.36%,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 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对于研究相应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的22站表层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36种,分属13属,其中Fragilariopsis curta在普里兹湾内占36.76%~66.36%,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在湾外开阔水域占54.33%~70.95%。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显示研究区主要的10种硅藻分为开放水域种组合、近海冰种组合和海冰种组合,其表层沉积硅藻组合分布也分成3个区。作为硅藻极地开放海洋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分布在普里兹湾外的深海平原,受湾内冰架水的限制,不能向湾内扩散;作为硅藻海冰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curta主要分布在普里兹湾内的陆架上,受南极表层水和海冰的影响较重,在湾外受深水溶解作用而急剧减少;作为硅藻近海冰指示种的Thalassiosira antarctica的出现是受普里兹环流、冰架水和海冰的控制。研究区硅藻的组成和分布反映和验证了区域内环流的分布和扩散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除趋势分析 普里兹环流 冰架水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东海陆架水对黑潮水入侵的动力学响应
20
作者 张庆华 尹训强 +1 位作者 曲媛媛 马艳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3,共8页
黑潮冲击东海陆架的动力学效应可分解为两部分,即黑潮水直接入侵和黑潮强剪切作用。此文研究了东海陆架水对黑潮水直接入侵的动力学响应。入侵黑潮水(下层水)与陆架水(上层水)形成两层层化流动,视陆架为扇形海域,且海底地形等深线也呈... 黑潮冲击东海陆架的动力学效应可分解为两部分,即黑潮水直接入侵和黑潮强剪切作用。此文研究了东海陆架水对黑潮水直接入侵的动力学响应。入侵黑潮水(下层水)与陆架水(上层水)形成两层层化流动,视陆架为扇形海域,且海底地形等深线也呈扇形分布,针对该浅海分层流,采用作者已导出的改进的涡度方程,利用极坐标及Fourier级数求解方法得到了解析解。结果表明黑潮水从台湾岛东北部冲入陆架下层一定距离后逐渐右转,然后沿扇形分布的等深线运动。该冲击流在台湾岛东北部形成下层海水的下沉和上层陆架水的涌升,从而给出了该冷涡生成机制的一种动力学解释。该海水涌升区与红外卫星照片中呈现的台湾岛东北部的冷涡位置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水入侵 陆架水 位涡度方程 海水涌升 冷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