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被引量:47
1
作者 王仕琴 宋献方 +2 位作者 王勤学 肖国强 刘昌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2-472,共11页
利用中日合作项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KADEC-MIZUII型地下水水位自计仪,对2004-2006年39处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的结果,结合区域影响地下水宏观动态类型的主要因素,如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程度、地下水漏斗以及河流... 利用中日合作项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KADEC-MIZUII型地下水水位自计仪,对2004-2006年39处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的结果,结合区域影响地下水宏观动态类型的主要因素,如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程度、地下水漏斗以及河流湖泊等,叠加各影响因素分区图得到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综合分区图,结合观测孔地下水水位体现的动态特征,将华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点分为山前开采型、山前侧向补给-径流-开采型、中部河道带补给-开采型、中部地下水浅埋区降水入渗-蒸发型动态、黄河影响带侧向补给-蒸发型动态和滨海平原区入渗-蒸发型6大地下水动态类型。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大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型地下水水位年内及多年动态变化的特点,比较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动态所受影响因素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动态分区
下载PDF
中国干旱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运移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鸿义 曾凡江 安海棠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3,共7页
地球陆地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是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程。主要依赖山区河流出山口径流维系生存和发展的中国干旱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完全不同于我国东部湿润区和青藏高寒区。研究表明:中国干旱区山地地下水以降水... 地球陆地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是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程。主要依赖山区河流出山口径流维系生存和发展的中国干旱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完全不同于我国东部湿润区和青藏高寒区。研究表明:中国干旱区山地地下水以降水(雪冰融水)入渗补给为主,且最终转变为地表水补给河流,并参与平原盆地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而盆地平原浅层地下水以出山口后的地表径流大量入渗为主。地下水和地表水都源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在干旱区盆地平原地下水与地表水表现出多次相互转换的过程,为地下水的利用提供了便利,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表水 分布规律 盆地平原 山区 干旱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喀什地区浅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林丽 范薇 +1 位作者 周金龙 曾妍妍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98,共6页
为了解喀什地区地下水中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以喀什地区浅层地下水中10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采集68组地下水样品,通过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比较,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采用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对重金属污... 为了解喀什地区地下水中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以喀什地区浅层地下水中10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采集68组地下水样品,通过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比较,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采用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运用三角模糊数理论,构建健康风险评价模糊模型,对重金属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重金属超标率从大到小依次为Mn、Ni、Fe、As、Cd和Hg,其中Mn、Ni、Fe和As为主要超标元素。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值顺序为Mn(5.21)、Ni(3.04)、Fe(1.92)、As(0.68)、Cd(0.62)、Hg(0.25)、Zn(0.04)。综合污染指数为0.44~20.82,均值为4.61,呈现重度污染。非致癌总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致癌总风险超过了安全阈值,Cd和As为首要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指标。研究表明当地饮水途径下重金属对人体无非致癌风险,但会产生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健康风险 三角模糊数 喀什地区
下载PDF
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丹丹 于静洁 +1 位作者 王平 朱秉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5,66,共6页
以额济纳三角洲2011年生态输水期间(4月)和生态输水间歇期(8月)两次巡测水样的水化学数据为基础,运用Kriging插值、Piper图等方法,综合分析单次生态输水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河岸带、戈壁带和农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及其主要影... 以额济纳三角洲2011年生态输水期间(4月)和生态输水间歇期(8月)两次巡测水样的水化学数据为基础,运用Kriging插值、Piper图等方法,综合分析单次生态输水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河岸带、戈壁带和农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4月相比,8月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未发生明显改变,但TDS(总溶解固体)(2 211.7~2 974.3mg/L)、总硬度(251.5~357.3mg/L)以及各主要离子含量显著增加,空间变异系数增大(112.6~157.5);空间上,地下水化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TDS由小于1 000mg/L增高到大于3 000mg/L,垂直河道方向,距河道一定距离存在TDS峰值带;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水蒸散发、生态输水和抽水灌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干旱区 额济纳三角洲
下载PDF
成都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蒋文武 《价值工程》 2018年第13期233-237,共5页
文章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在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图的基础上,结合监测点所处的位置,分析各个观测孔水位宏观动态变化特征,将成都平原地下水观测点分为中部地下水浅埋区入渗—蒸发—开采型、中部平原开采型、山前侧... 文章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在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图的基础上,结合监测点所处的位置,分析各个观测孔水位宏观动态变化特征,将成都平原地下水观测点分为中部地下水浅埋区入渗—蒸发—开采型、中部平原开采型、山前侧向补给入渗—径流型、侧向补给—蒸发型4大地下水动态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各类型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提高了对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演化规律的认识,为未来布置观测孔的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浅层地下水 动态分区
下载PDF
陕北风沙滩地区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及其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孝廉 李琦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99,共7页
以陕北风沙滩地区地下水"氮污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室内测试分析、污染评价以及数值仿真模拟等方法对浅层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评价与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已不同程度受到氨氮、亚硝态氮、硝态... 以陕北风沙滩地区地下水"氮污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室内测试分析、污染评价以及数值仿真模拟等方法对浅层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评价与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已不同程度受到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等的污染,通过现状分析和数值仿真模拟,该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农田灌溉区和人口密集区的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 m地段,这些地区是地下水易受污染的高风险区,应进一步加强对区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控制,健全水资源管理等,达到有效保护与持续开发区内地下水资源的目标;建立的包气带水分和"三氮"迁移与转化耦合模型为区内今后地下水污染与保护提供了预警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氮污染 数值模拟 预测 风沙滩地区 陕北
下载PDF
江苏淮扬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华明 陈宝 +3 位作者 翁志华 吴新民 金洋 程勇 《江苏地质》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对淮扬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单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分析了各项超标组分的形成机理。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淮扬地区局部浅层地下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导致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多项指标超标。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环境质量评价 淮扬地区 江苏
下载PDF
利用GRSFAI预测内蒙古北部干旱地区浅层地下水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永新 姜琦刚 +1 位作者 刘伟 谷强 《世界地质》 CAS 2019年第4期1142-1151,共10页
为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干旱气候环境下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利用GRSFAI对地下水富水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干旱区特殊气候环境,对GRSFAI的构建指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使其更有利于评价干旱地区地下水分布情况,最终确定地层岩性、地貌类型、地形... 为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干旱气候环境下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利用GRSFAI对地下水富水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干旱区特殊气候环境,对GRSFAI的构建指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使其更有利于评价干旱地区地下水分布情况,最终确定地层岩性、地貌类型、地形坡度、汇流累积量和植被覆盖度5个指标构建GRSFAI。通过GF1、Landsat8 OLI数据、地形图和其他资料对5个指标进行解译和提取,利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GRSFAI,对研究区内水井出水量数据与GRSFA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77。根据研究区GRSFAI分布特征对地下水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验证结果相吻合,证明GRSFAI能准确反映干旱区浅层地下水分布情况,评估结果较可靠,可在同类地区寻找地下水资源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SFAI 浅层地下水 干旱区 内蒙古北部
下载PDF
易引起地下水浅埋农田涝渍的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建强 刘会宁 耿显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3,共4页
较多的降水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发生涝渍危害,结合湖北四湖流域实际,分析了可引起农田涝渍危害的降水过程特点,提出了致渍型、致涝型和涝渍相随型降水的概念。分析表明,50mm以上的降水过程多出现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平均2.... 较多的降水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发生涝渍危害,结合湖北四湖流域实际,分析了可引起农田涝渍危害的降水过程特点,提出了致渍型、致涝型和涝渍相随型降水的概念。分析表明,50mm以上的降水过程多出现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平均2.6~2.9年出现1次,降水持续时间主要在7d以内;致渍型降水3.8次/年,3~9月份均有可能发生,其中5、6月发生频率最高(80%左右);致涝型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份,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2.1%、37.7%和24.5%;致渍型降水出现的频次远大于致涝型降水,二者之比为2.63:1;导致农田涝渍相随现象的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重现期,春季约3年一遇,春夏过渡期约4.4年出现一次,夏季约3.5年一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浅埋区 降水过程 农田涝渍
下载PDF
华北低山丘陵区潴龙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焕 王仕琴 +1 位作者 孔晓乐 杨永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4,共8页
华北低山丘陵地带是华北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研究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把握其水质影响因素对平原区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潴龙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利用水文地球化... 华北低山丘陵地带是华北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研究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把握其水质影响因素对平原区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潴龙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区域水质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方解石和石膏的溶解是造成地下水以HCO_3—Ca和HCO_3·SO_4—Ca型为主的主要原因;与上游自然条件下地下水对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如村庄化粪池等点源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是造成地下水中Cl^-、NO^-_3以及Ca^(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低山丘陵区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因此必须加强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点源污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特征 土地利用 水岩作用 浅层地下水 华北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重庆西部红层浅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丽 张韵 +2 位作者 张丹 郭劲松 敖亮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49,53,共5页
红层浅层地下水是重庆西部农村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在重庆西部的工业用地、农田、居民区和林地共布设52个地下水监测点,对浅层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氮"在地下... 红层浅层地下水是重庆西部农村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在重庆西部的工业用地、农田、居民区和林地共布设52个地下水监测点,对浅层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氮"在地下水中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大,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超标率分别达27.5%、20.0%、2.5%。地下水埋深和用地类型是影响地下水中"三氮"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比)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增大,地下水埋深越深,硝酸盐氮所占比例越大;地下水埋深越浅或包气带缺失,则氨氮所占比例越大。硝酸盐氮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氨氮与亚硝酸盐氮主要来源于农田氮肥施用。与历史监测资料相比,"三氮"在地下水中浓度呈上升的趋势,其中硝酸盐氮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浅层地下水 饮用水水源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氮淋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焦军霞 杨文 +7 位作者 王美慧 孟岑 王毅 李裕元 周脚根 尹娟 张满意 吴金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93-2201,共9页
土壤养分累积引起的氮素(N)淋失是导致农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林地、稻田、菜地和茶园4种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浅层(130~1... 土壤养分累积引起的氮素(N)淋失是导致农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林地、稻田、菜地和茶园4种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浅层(130~150 cm)地下水中N浓度的逐月动态变化特征.连续3年(2010—20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地下水总氮(TN)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低(0.85 mg·L-1),茶园最高(7.64 mg·L-1);从N的形态构成来看,林地、菜地和茶园浅层地下水中N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分别占TN的46.7%、70.2%和72.8%,而稻田浅层地下水N形态则以铵态氮(NH+4-N)为主,占TN 43.5%,表明土壤淹水条件是影响地下水N淋失形态的关键因子.地下水各形态N浓度的动态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下也迥然不同:林地地下水各形态N的含量低、变幅小,而稻田、菜地和茶园地下水N浓度变幅较大;采用单因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下地下水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TN和NO-3-N无显著污染,NH+4-N污染较为严重,而综合指数法(F值法)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出现在稻田和茶园,因此,控制稻田和茶园N肥的施用量是预防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地下水N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淋失 氮素形态 浅层地下水 红壤丘陵区 土地利用 亚热带
原文传递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技术研究及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彩会 朱锦旗 陈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4年第1期42-45,共4页
 通过在苏锡常地区选择典型地段进行浅层地下水开采试验工作,从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展布、岩性、厚度、水质)综合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提出了合理的浅层地下水开采方式及地下水的利用方向,对于保护深层水资源,防止地面沉降及...  通过在苏锡常地区选择典型地段进行浅层地下水开采试验工作,从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展布、岩性、厚度、水质)综合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提出了合理的浅层地下水开采方式及地下水的利用方向,对于保护深层水资源,防止地面沉降及土壤盐渍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开采技术 环境效应 水文地质条件
下载PDF
基于GIS的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兴贤 王彩会 陆徐荣 《江苏地质》 2006年第1期41-45,共5页
在全面认识苏锡常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的各种与浅层地下水防污染有关的地质环境因素进行判别,选择含水层厚度、包气带岩性、水位埋深、含水层顶板厚度做为评价的4个因素,以G IS软件ArcInfo为主要工具,通过信息量的空... 在全面认识苏锡常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的各种与浅层地下水防污染有关的地质环境因素进行判别,选择含水层厚度、包气带岩性、水位埋深、含水层顶板厚度做为评价的4个因素,以G IS软件ArcInfo为主要工具,通过信息量的空间叠加分析,进行浅层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通过实际水质分析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旨在为加强浅层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防污染性能 GIS 苏锡常地区 江苏
下载PDF
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区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羽 许有鹏 +3 位作者 吴雷 王强 高斌 周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4-471,共8页
鉴于浅层地下水在维持区域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2005-2015年太湖平原水网地区苏州市的14个浅层地下水监测井水位及2005-2014年降水、河道水位和蒸发等日尺度数据,开展浅层地下水埋深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市浅层... 鉴于浅层地下水在维持区域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2005-2015年太湖平原水网地区苏州市的14个浅层地下水监测井水位及2005-2014年降水、河道水位和蒸发等日尺度数据,开展浅层地下水埋深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市浅层地下水总体呈由北往南、自西向东的流场方向,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年际及丰水期埋深有所减小,枯水期反之,各区域变化过程不一致;枯水期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受不同量级降水总量和次数的显著影响,且与地表水过程关系密切,汛期反之.此外均受到引排水和下垫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浅层地下水埋深对降水具有滞后性,多滞后1~2 d;通过对地形地貌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河湖密度以及浅层地下水埋深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可表达为耕地区、水网密布区、高度城镇化区及低山林区4种特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时空动态 影响因素 滞时 分区 平原水网区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地下淡水驱替咸水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邢立亭 王立艳 +1 位作者 李常锁 徐旻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143,共12页
选取鲁北地区浅层粉土、浅层地下咸水及大气降水为供试材料,进行室内淡水驱替咸水试验,分析地下淡水驱替咸水过程中水化学成分形成、演化过程,探讨内陆浅层咸水区地下淡水驱替咸水过程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驱替过程... 选取鲁北地区浅层粉土、浅层地下咸水及大气降水为供试材料,进行室内淡水驱替咸水试验,分析地下淡水驱替咸水过程中水化学成分形成、演化过程,探讨内陆浅层咸水区地下淡水驱替咸水过程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驱替过程中,含水介质粘土矿物含量高,电导率≤0.83 ms/cm,粘土矿物"膜效应"使离子组分发生浓缩现象.2驱替过程中,白云石处于沉淀状态,岩盐处于溶解状态;电导率〉1.00 ms/cm,方解石处于沉淀状态;电导率≥6.22 ms/cm,石膏处于平衡状态.临界离子强度为0.20~0.25 mol/L,Mg/Ca-Na阳离子交换作用显著.电导率〉12.00 ms/cm,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显著.研究表明,内陆浅层咸水区淡水驱替咸水过程中发生复杂的水化学作用,主要包括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溶滤作用、脱白云岩化作用及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咸水 水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驱替试验 内陆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