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轻罪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立法反思与批评 被引量:71
1
作者 冀洋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139,共16页
我国先后十一部刑法修正案新增28个轻罪,但表现出了“轻重并进,重罪为主”的立法特征,轻罪制度并未成为立法主线,“轻罪化”之所以屡被用于渲染当前的犯罪化立法及其趋势,源于对“废除劳教制度”法治意义的误解。劳教制度被废的根本原... 我国先后十一部刑法修正案新增28个轻罪,但表现出了“轻重并进,重罪为主”的立法特征,轻罪制度并未成为立法主线,“轻罪化”之所以屡被用于渲染当前的犯罪化立法及其趋势,源于对“废除劳教制度”法治意义的误解。劳教制度被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从教育帮扶性措施异化为罪刑失衡的监禁处罚,因而轻罪化立法不应是“劳教功能”的栖身之所。“轻罪化”作为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立法方案源于“严而不厉”的目标导向,但“严而不厉”内含“严”与“厉”概念交叉、狭义解读刑法谦抑性、迷信刑法积极预防功能等不足,在“去重刑化”目标尚未实现之前追求法网之“严”,则导致刑法结构“又严又厉”。增设轻罪也不是校正.重刑主义司法偏向的恰当措施,重罪构成要件的司法扩张是解释者背离罪刑法定原则使然,应正视司法恣意性的根源而非通过轻罪化立法为之开脱,否则将陷入“司法无限倒逼立法”的恶性循环。因此,追求法网严密的轻罪化立法应予放弃,从而为发挥刑法之外其他规范及其主体的功能让渡空间,真正促成社会治理所需的多元共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十一) 轻罪化 社会治理 严而不厉 重刑主义 积极刑法观
下载PDF
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新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53,共8页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如果抛开其中的专制主义、"除阴奸"等不良成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按规则办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正义主张在当下依然具有重...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如果抛开其中的专制主义、"除阴奸"等不良成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按规则办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正义主张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尽管如此,由于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因此,只有冲破这一怪圈,充分发扬民众的能动性和自我觉醒意识,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富强之路。同时,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在后世的演化中,不仅表现出"假公济私"的欺骗性质,更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为此,需要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冲突和矛盾,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和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霸道 公天下 重刑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