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主义视角的社会主义--1949-1966年新中国美术的另类路径 |
刘斯博
|
《当代美术家》
|
2022 |
0 |
|
2
|
主体规训与媒介选择: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农民关系辩证 |
王敏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 |
0 |
|
3
|
论中国“十七年”美术片音乐在国家意志下的发展起落 |
王萌
|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十七年”康藏—青藏公路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马海波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2024 |
0 |
|
5
|
十七年时期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特点及得失 |
陈峰
|
《齐鲁学刊》
|
2023 |
0 |
|
6
|
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的确立及其学科史意义 |
黄静枫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7
|
17年间(1949—1966)王尔德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 |
侯靖靖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9 |
2
|
|
8
|
“十七年”时期的“光之风景”——论刘白羽、杨朔游记散文中的现代空间书写主题 |
张一玮
杨紫童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9
|
坚守、困惑与混杂——“十七年”时期丁玲创作思想的矛盾性特征 |
陈宁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0
|
神圣·阈限·展演——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解读 |
李建宗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1
|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译介 |
葛文峰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2
|
苏式美学话语的膨胀及美学研究的偏狭——“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
范玉刚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3
|
纠缠与分野:“十七年”时期科幻小说中的儿童化倾向辩证 |
肖汉
|
《探索与批评》
|
2021 |
0 |
|
14
|
浅析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现象 |
王柔梵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5
|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研究 |
陆绍阳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6
|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
倪秀华
|
《翻译界》
|
2018 |
2
|
|
17
|
“伪神话”结构及其意义——重读“十七年”的几部长篇小说 |
李林荣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