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主义视角的社会主义--1949-1966年新中国美术的另类路径
1
作者 刘斯博 《当代美术家》 2022年第6期22-28,共7页
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 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文樑、周碧初、胡善馀、刘海粟、关良、谭华牧、符罗飞、林风眠、倪贻德,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东德的梁运清和“罗训班”的学员夏培耀、金一德,以及来华的外国艺术家博巴、麦绥莱勒。尽管处境边缘,但他们仍然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个人语言之间努力探索一种平衡,以“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差异化表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提供了另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美术 “十七年” 主题性创作
下载PDF
主体规训与媒介选择: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农民关系辩证
2
作者 王敏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7-9,共3页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映照,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电影是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纠结点之一。这一特殊时段中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呈现出其多义性与丰富性。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层面,希望深入到该时期电影与...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映照,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电影是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纠结点之一。这一特殊时段中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呈现出其多义性与丰富性。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层面,希望深入到该时期电影与农民的微观关系层以探讨其历史结盟的必然性,从而对那时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形成较为全面与公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电影 十七年时期
下载PDF
论中国“十七年”美术片音乐在国家意志下的发展起落
3
作者 王萌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学界通常将中国“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二维)动画片、剪纸片、折纸片、水墨片、木偶片等统称为中国美术片。建国后,“十七年”美术片达到第一次发展高潮,音乐作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化、交响化、大众化的音乐特征以其特有的时代印记... 学界通常将中国“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二维)动画片、剪纸片、折纸片、水墨片、木偶片等统称为中国美术片。建国后,“十七年”美术片达到第一次发展高潮,音乐作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化、交响化、大众化的音乐特征以其特有的时代印记,显示出在国家意志引领下的发展起落。文章从文艺学的角度分析“十七年”国家文艺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顶层文艺思想对艺术创作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创”对当下大众文艺发展做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美术片音乐 国家意志 文艺政策 “两创”
原文传递
“十七年”康藏—青藏公路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作者 马海波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2期143-155,M0008,共14页
1954年底建成通车的康藏—青藏公路(简称“两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国家的政治、国防、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除此之外,“两路”也承载着中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丰富历史实践,是中... 1954年底建成通车的康藏—青藏公路(简称“两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国家的政治、国防、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除此之外,“两路”也承载着中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丰富历史实践,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路。本文以“十七年”文学中的“两路”书写为考察中心,探讨“两路”及其文学实践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和精神,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经验的学术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十七年”文学 康藏—青藏公路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特点及得失
5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2023年第4期32-41,共10页
作为十七年时期(1949—1966)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其意识形态化倾向较之社会史论战时代愈加强烈。政治批判使古史分期讨论一度偏离学术轨道,造成一种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史料派学人的加入,使古史... 作为十七年时期(1949—1966)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其意识形态化倾向较之社会史论战时代愈加强烈。政治批判使古史分期讨论一度偏离学术轨道,造成一种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史料派学人的加入,使古史分期讨论呈现新的格局,大大增强了古史分期讨论的学术性,理论与史料之间的平衡成为研究者的一种共同追求。十七年时期古史分期研究至少留下了两点学术贡献:第一,开启了进行大规模中西比较的研究门径;第二,挖掘了大量史料,澄清了众多史实,特别是对中国历史上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进行了细致勘探。只要学术讨论实现充分的自治,克服“理论的自负”,十七年时期古史分期研究的成果就有望转化为日后中国史学发展中一种积极有效的资源而不是一种学术包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中国史学 十七年时期 古史分期 意识形态化 学术性
下载PDF
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的确立及其学科史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静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05,共10页
民国时期的戏曲史研究尚未广泛运用概念思维,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基本成型:“戏曲”概念被固定,经过辞书、词典的书写,作为与其他艺术门类或文学样式相区别的一种形式,它的较详细的“身份信息”被公布。不同历史时期盛行的... 民国时期的戏曲史研究尚未广泛运用概念思维,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基本成型:“戏曲”概念被固定,经过辞书、词典的书写,作为与其他艺术门类或文学样式相区别的一种形式,它的较详细的“身份信息”被公布。不同历史时期盛行的各戏曲“品种”的纷繁称谓在此期统一,并作为概念被正式提出。“声腔”“剧种”等新概念被提出并稳定。上述概念建设工作可分成旧概念的商榷、旧称谓的定义、新概念的提出三类。概念确立所具有的学科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标志着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逐步完善;体现了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渐次成型;开启了现当代戏曲史阐述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戏曲史学 概念 称谓 定义 学科史意义
下载PDF
17年间(1949—1966)王尔德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侯靖靖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9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中著有多部杰出剧作,并在20世纪头30年和80年代以后在中国分别掀起了两次译介高潮,但在1949—1966这17年间却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被译入中国。本文从这17年间的社会背景和翻译指导方...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中著有多部杰出剧作,并在20世纪头30年和80年代以后在中国分别掀起了两次译介高潮,但在1949—1966这17年间却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被译入中国。本文从这17年间的社会背景和翻译指导方针出发,深入剖析了王尔德剧作在此期间"缺席"的具体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17年 缺席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的“光之风景”——论刘白羽、杨朔游记散文中的现代空间书写主题
8
作者 张一玮 杨紫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5-92,F0003,共9页
阳光照耀下的白昼风景、由灯光构成的夜晚景象,是刘白羽、杨朔等“十七年”时期中国游记散文作家笔下具有独特意义的空间书写主题。在“十七年”时期的游记文学作品中,有关此类景象的叙述不但承载着呈现现实的功能,而且形成了向现代迈... 阳光照耀下的白昼风景、由灯光构成的夜晚景象,是刘白羽、杨朔等“十七年”时期中国游记散文作家笔下具有独特意义的空间书写主题。在“十七年”时期的游记文学作品中,有关此类景象的叙述不但承载着呈现现实的功能,而且形成了向现代迈进的新中国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隐喻。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不但塑造了富有时代性和象征性的视觉景观,还在其游记文学中创造出新的主体形象和新的观者目光,并以白昼和夜晚的空间书写拓展了游记散文与意识形态融合的可能性,铺陈出属于“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现代性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游记散文 刘白羽 杨朔 空间书写
下载PDF
坚守、困惑与混杂——“十七年”时期丁玲创作思想的矛盾性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37-41,共5页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她仍然不能避免主题先行、以先验思想决定人物刻画的弊病;在创作本能层面上...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她仍然不能避免主题先行、以先验思想决定人物刻画的弊病;在创作本能层面上,她重视对人和生活的熟悉与体验,强调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质疑对题材和生活的等级划分,但在理性认知层面上,她又主张作家要争取下去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丁玲创作思想的个案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不同文学理念的纠结与博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十七年” 创作思想 混杂 矛盾性
下载PDF
神圣·阈限·展演——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建宗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5-39,共5页
在文学人类学领域,运用仪式理论解读文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十七年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仪式化过程的书写,这些仪式化过程包括神圣的民族寓言的建构,"成长叙事"中的阈限以及残忍和暴力的展演。仪式成为文学和人类学之... 在文学人类学领域,运用仪式理论解读文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十七年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仪式化过程的书写,这些仪式化过程包括神圣的民族寓言的建构,"成长叙事"中的阈限以及残忍和暴力的展演。仪式成为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条纽带,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展示了特定的历史语境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们灵魂的挣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仪式 神圣 阈限 展演
下载PDF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译介
11
作者 葛文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0-75,共6页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译文》(1953—1958)与《世界文学》(1959—1964、1966)是唯一一份进行外国文学译介的官方期刊。在国内外政治局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以1959年更名为界线,该刊前、后期外国文学译介的选取和译介...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译文》(1953—1958)与《世界文学》(1959—1964、1966)是唯一一份进行外国文学译介的官方期刊。在国内外政治局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以1959年更名为界线,该刊前、后期外国文学译介的选取和译介方法不尽相同:《译文》体现出中苏友好"一边倒"、团结一致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时代特点;《世界文学》则体现出亚非拉各民主国家众志成城、反抗"美帝苏修"的时代特征。《译文》与《世界文学》的译介活动坚持"政治标准"为第一要义,是特定时代的特殊文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文》 《世界文学》 “十七年”时期 时代局势 文学译介
下载PDF
苏式美学话语的膨胀及美学研究的偏狭——“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12
作者 范玉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83,共11页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国内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使苏式美学话语拥有了全国性的话语生产机制,成为"美学在中国"的主导性内容,导致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中国获得话语霸权。"十七年"时期的美学研究,一定...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国内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使苏式美学话语拥有了全国性的话语生产机制,成为"美学在中国"的主导性内容,导致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中国获得话语霸权。"十七年"时期的美学研究,一定意义上是苏式美学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范式挤压遮蔽西方美学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范式的过程,因研究视野狭隘和方法陈旧,原本丰富的美学研究被窄化为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的反映论美学,简单化为"主观-客观""唯物-唯心"的贴标签过程,终因学理性缺失造成"中国的美学"研究的偏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苏式美学 美学在中国 中国的美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纠缠与分野:“十七年”时期科幻小说中的儿童化倾向辩证
13
作者 肖汉 《探索与批评》 2021年第2期63-76,共14页
在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中,"十七年"时期的绝大部分作品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儿童化倾向,但在匮乏的文献资料与单一的批评方法论中这一状态逐渐被简化、固化为科幻特征流失与文学审美欠缺的结论,并在此后时段的研究中被不断重复。... 在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中,"十七年"时期的绝大部分作品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儿童化倾向,但在匮乏的文献资料与单一的批评方法论中这一状态逐渐被简化、固化为科幻特征流失与文学审美欠缺的结论,并在此后时段的研究中被不断重复。而在文献资料开掘、批评方式多样化与对比论证的支撑下,本论文发现了对"十七年"时期科幻小说儿童化倾向判定的绝对化,在科幻视域中对儿童文学内涵误判所产生的纠缠状态,以及彼时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在具体文本细节上的差异。而在更为全面客观的辩证讨论下,"十七年"时期科幻小说中的儿童化倾向则蕴含着中华民族给予青少年群体以时间的美好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十七年”时期 儿童化特征
下载PDF
浅析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现象
14
作者 王柔梵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4-57,共4页
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的建立及文艺方针的落实,给文学创作带来新气象,广西地区也出现全新的诗歌现象,期间产生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和作品。本文阐述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成就、创作特征及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广西 少数民族诗人 诗歌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研究
15
作者 陆绍阳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3-64,65-68,共6页
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是电影叙事学重点考察的内容。"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叙事时间上,主要涉及对时间的选择、时间顺序的安排和时距(时间的变形)三个方面,创作者基本遵循秩序,显得规范、工整,渲染、突出重点情节和... 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是电影叙事学重点考察的内容。"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叙事时间上,主要涉及对时间的选择、时间顺序的安排和时距(时间的变形)三个方面,创作者基本遵循秩序,显得规范、工整,渲染、突出重点情节和段落。这一时期影片的叙事视角主要采用全知视角,以及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创作者选择让叙述者隐身在作品背后,强化"视觉幻象",靠情节自身的推动力向前发展。这样的叙事方式是由时代性的意识形态及其审美取向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革命历史题材 叙事时间 叙事视角
原文传递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被引量:2
16
作者 倪秀华 《翻译界》 2018年第2期35-50,151,共17页
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被视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也是1949~1966年期间得到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众多作品之一,其唯一英译本许孟雄译本The Hurricane在英语世界流传较广。本文关注该译本服务民族国家建构和... 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被视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也是1949~1966年期间得到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众多作品之一,其唯一英译本许孟雄译本The Hurricane在英语世界流传较广。本文关注该译本服务民族国家建构和意识形态输出的现实需求,探讨译本呈现对阶级话语的“忠实”再现,以及阶级话语翻译与新生民族国家合法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66 英译《暴风骤雨》 阶级话语 民族国家建构
原文传递
“伪神话”结构及其意义——重读“十七年”的几部长篇小说
17
作者 李林荣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6-58,98,共4页
"十七年"期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以正反面人物截然两分的模式为基础的叙事结构,它具有与中外文学、文化经典中的"神话"叙事结构形式相似而意义迥异的特点。在形似的叙事结构中,前者的正、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 "十七年"期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以正反面人物截然两分的模式为基础的叙事结构,它具有与中外文学、文化经典中的"神话"叙事结构形式相似而意义迥异的特点。在形似的叙事结构中,前者的正、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替代了后者的神、魔和被诱惑的神造物,相应地,前者的人性局限也被置换为超验的神性和魔性。这种形似而质异的关系,显示了"十七年"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深远的传统渊源背景和普遍的社会现实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长篇小说 叙事结构 “伪神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