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乙肝DNA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代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各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50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各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50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5.7%),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0%)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应用乙肝血清标志物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更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乙肝血清标志物 相关性
下载PDF
1128例HBV-DNA定量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国绘 许文龙 +1 位作者 窦琳琳 杨爱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1-354,共4页
目的:研究HBV-DNA定量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之间的相关性,为确定乙肝检测项目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扩增法(FQ-PCR)检测HBV-DN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1)HBV-DNA低载量... 目的:研究HBV-DNA定量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之间的相关性,为确定乙肝检测项目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扩增法(FQ-PCR)检测HBV-DN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1)HBV-DNA低载量组(5.0×102copies/ml~9.9×104copies/ml)乙肝大三阳检出率28.5%,乙肝小三阳检出率66.4%;HBV-DNA高载量组(1.0×105copies/ml~9.9×108copies/ml)乙肝大三阳检出率80.3%,乙肝小三阳检出率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142例HBsAg浓度处于线性范围(0.05 IU/ml~250 IU/ml),其中HBV-DNA低载量检出率90.8%;HBV-DNA高载量检出率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V-DNA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两者之间互有关联又有区别,两者联合且定量检测能更加全面地反应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载量 相关性
原文传递
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的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冰红 叶彬 +1 位作者 王菲菲 黄前川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1年第6期675-676,678,共3页
目的对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少见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参考聚合酶链反应(PCR)HBV DNA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55例少见HBV-M结果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组:HB... 目的对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少见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参考聚合酶链反应(PCR)HBV DNA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55例少见HBV-M结果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组: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抗-HBc阴性的HBV感染;HBsAg阴性的HBV感染。结论机体免疫反应的不同、ELISA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病毒变异都可能导致HBV-M检测结果出现少见模式,建议使用更为灵敏的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c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毒变异
下载PDF
HBV-DNA含量及Pre-S1检测在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彭道荣 郝晓柯 +4 位作者 余妍 程小东 徐焰 苏明权 张小宁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365-367,共3页
目的了解乙肝患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乙肝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微粒子酶免检... 目的了解乙肝患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乙肝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微粒子酶免检测试剂盒对456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五种HBV免疫模式中HBsAg、HBeAg和HBcAb同时阳性,其HBV-DNA定量阳性和HBV-P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94.1%和81.2%;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3.4%和43.7%;其他不同血清学模式组也有不同的阳性率。结论Pre-S1可敏感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反映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HBV-DNA、乙肝病毒五项标志和前S1蛋白联合检测,对更好地早期诊断HBV感染,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前S1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乙肝病毒标志物 ELISA 病毒复制
下载PDF
不同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含量及Pre-S1在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小宁 郝晓柯 +4 位作者 余妍 程小东 徐焰 苏明权 彭道荣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8-51,共4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血清学不同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与乙肝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微粒子酶免检...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血清学不同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与乙肝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微粒子酶免检测试剂盒对530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同时,用ELS IA法检测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五种HBV免疫模式中HB sA g,HB eA g和HB cA b同时阳性,其HBV-DNA定量阳性和HBV-P 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94.1%和92.8%;HB sA g,HB eA b和HB cA b阳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3.5%和40.1%;其它不同血清学模式组也有不同的阳性率。结论P re-S1可敏感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反映HB eA g阴性的乙肝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HBV-DNA含量与P re-S1呈正相关,HBV-DNA、乙肝病毒五项标志和前S1蛋白联合检测,对更好地早期诊断HBV感染,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前S1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乙肝病毒标志物 ELISA 病毒复制
下载PDF
济宁市某区2~6岁儿童乙肝血清学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6
作者 马善晶 王雪莹 蒋桂荣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1年第10期192-194,共3页
目的调查本区2~6岁儿童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布情况,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乙肝抗体水平,为完善本地区乙肝免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济宁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就诊的2~6岁本地区常住儿童,共270... 目的调查本区2~6岁儿童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布情况,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乙肝抗体水平,为完善本地区乙肝免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济宁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就诊的2~6岁本地区常住儿童,共2706例为调查对象,采集2mL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功、乙肝五项。结果本地区2~6岁儿童乙肝五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 0.11%,抗-HBs 80.97%,HBeAg 0.11%,抗-HBe 0.00%,抗-HBc 0.44%,乙肝病毒感染尚未引起肝功能损害。乙肝五项的阳性率男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抗-HBs不同应答水平男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抗-HBs水平逐渐降低、无应答率增加。结论本地区儿童乙肝防治工作较为满意,男女抗-HBs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抗-HBs水平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需及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对高危儿童及时进行强化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下载PDF
乙肝患者配偶乙肝病毒标志物特点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金环 鲍旭丽 韩大康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了解乙肝患者配偶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特点。方法选择102例门诊就诊的乙肝患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抽血送检乙肝病毒标志物,必要时进行HBV-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102例被调查人群中,89例HBcAb阳性,占87.25%,合并HBsAb阳性者51例(57.... 目的了解乙肝患者配偶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特点。方法选择102例门诊就诊的乙肝患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抽血送检乙肝病毒标志物,必要时进行HBV-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102例被调查人群中,89例HBcAb阳性,占87.25%,合并HBsAb阳性者51例(57.30%),HBsAb滴度均低于100 IU/ml;3例HBs Ag阳性合并HBeAg或HBeAb阳性者HBV-DNA定量呈阳性,其余病毒定量均阴性;9例乙肝标志物全部阴性,占总人数的8.82%。结论乙肝患者配偶既往感染率高,最终转为慢性感染者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标志物 乙肝疫苗 性传播 配偶
下载PDF
HBV-M与HBV-DNA结果差异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述文 蒲荣 +1 位作者 郑文振 刘建良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年第4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HBsAg(+)血清中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模式与HBV-DNA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了解HBV-M模式其对应的HBV-DNA载量。方法用TRFIA法定量测定HBV-M,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同时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患者进行HBV-...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HBsAg(+)血清中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模式与HBV-DNA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了解HBV-M模式其对应的HBV-DNA载量。方法用TRFIA法定量测定HBV-M,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同时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患者进行HBV-DNA检测。结果在271例患者血清中检测出HBV-DNA病毒基因拷贝值范围为2.1×103~3.8×107copies/ml,平均含量为3.0×104copies/ml,总阳性检出率为48.0%(130/271)。模式4HBV-DNA阳性率高于其他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M和或HBV-DNA检测评价乙肝疗效或治愈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联合诊断和寻找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时间分辨荧光技术
下载PDF
HBV变异对乙肝病毒标志物和DNA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奚华新 蒋跃明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HBV前C/C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基因变异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HBV DNA定量的影响。方法:HBVM用时间分辨荧光定量试剂检测;HBV DNA定量PCR以德国Roche L ightcyc ler荧光定量扩增仪检测;HBV DNA前C/C测序使用①德国Roch...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HBV前C/C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基因变异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HBV DNA定量的影响。方法:HBVM用时间分辨荧光定量试剂检测;HBV DNA定量PCR以德国Roche L ightcyc ler荧光定量扩增仪检测;HBV DNA前C/C测序使用①德国Roche M ag NA Pure LC全自动核酸提取,加样系统;②美国Beckm anCou lter CEQ 8000 Genetic Analysis System。结果:9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有41例(44.6%)发生前C/C区nt1896位变异,41例中有34例HbeAg阴性,7例HbeAg仍为阳性;以nt1896位是否变异分组,变异组和未变异组HBV DNA定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t1896位变异导致HBeAg转阴,HBV病毒变异对HBVM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该变异对HBV复制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序列分析 基因变异 HbVM DNA定量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10
作者 石娜 《预防医学论坛》 2011年第6期514-515,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五项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2005-2009年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者4 500人血清标本检测HBV五项指标。[结果]检测4 500人,HBsAg阳性者370例...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五项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2005-2009年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者4 500人血清标本检测HBV五项指标。[结果]检测4 500人,HBsAg阳性者370例,阳性率为8.22%。在370例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率为41.08%,PreS1-Ag检出率为71.35%。其中,152例HBsAg(+)、HBeAg(+)、HBcAb(+)检测模式中,Pre-S1Ag阳性率为89.47%;125例HBsAg(+)、HBeAb(+)、HBcAb(+)检测模式中,Pre-S1Ag阳性率为63.20%。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Ag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标本,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re-S1Ag可以完善HBV五项指标的检测,是一项新的HBV血清标志物检测指标。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同时对370份HBsAg(+)和110份HBsAg(-)血清标本进行Pre-S1Ag指标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前S1抗原 HbV五项指标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抗-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学及临床意义分析
11
作者 黄利华 黄祖瑚 +1 位作者 蒋耀明 刘海肃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1年第4期173-175,共3页
目的 :通过对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学和临床意义的分析 ,了解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的特点 ,探讨其形成机理及抗 - HBs的作用。方法 :采用 Abbott和 PCR定量、PCR定性方法分别检测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人的 HBV... 目的 :通过对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学和临床意义的分析 ,了解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的特点 ,探讨其形成机理及抗 - HBs的作用。方法 :采用 Abbott和 PCR定量、PCR定性方法分别检测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人的 HBV血清标志物和 HBV DNA。结果 :抗 - HBs、抗 - HBe、抗 - HBc阳性组与其它模式组比较 ,其抗 - HBs值显著升高 (P<0 .0 5 ) ;HBs Ag、抗 - HBs、HBe Ag阳性组与其它模式组比较 ,其 HBV DNA含量显著增高 (P<0 .0 1) ;定性检测 HBV DNA阳性组与 HBV DNA阴性组比较抗 - HBs值 ,前者抗 - HBs值显著降低 (P<0 .0 5 ) ;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人生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抗 - 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人比较其肝炎临床类型的构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 :即抗 - HBs、抗 - HBe、抗 - HBc阳性组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HBs Ag、抗 - HBs、HBe Ag阳性组与HBs Ag、抗 - HBs阳性组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结论 :抗 - HBs阳性时 HBV处于复制水平 ,但并不标志 HBV复制的停止 ,仅预示病人感染相和恢复相的动态消长过程。如抗 - HBs水平不断提高 ,则感染相向稳定的恢复相发展。同时从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及肝炎临床类型分析 ,提示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 抗-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
原文传递
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家系的分子流行病学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瑗 金李 +7 位作者 王静 王科 马晓华 李倩 何英利 刘锦锋 陈天艳 赵英仁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40-544,共5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后,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家系中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0年不良结局家系,ELISA法检测不良结局家系中血亲和非血亲人群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血亲与非血亲人群各项指标的...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后,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家系中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0年不良结局家系,ELISA法检测不良结局家系中血亲和非血亲人群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血亲与非血亲人群各项指标的差异。统计学分析使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收集不良结局家系102个,HBsAg阳性率血亲组为67.6%(571/845),显著高于非血亲组的8.4%(23/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0.964,P〈0.01);且血亲组HBsAg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41~50岁到达最高峰。血亲组HBeAg阳性率为37.9%(188/496),抗-HBe阳性率为42.9%(213/496),随着年龄的增加,HBeAg阳性率逐渐下降。40岁以上人群中,血亲组HBeAg阳性率为30.6%(63/206),显著高于非血亲组的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8,P〈0.05);40岁以下人群中,血亲组HBeAg阳性率为43.1%(125/290),非血亲组为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人群中,1级血亲及2级血亲中HBeAg阳性率分别为32.1%(44/137)和33.3%(5/15),均显著高于非血亲组的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55和3.886,均P〈0.05)。HBsAg阴性的血亲人群抗-HBc阳性率为29.9%(81/271),在31~40岁组(50%)和51~60岁组(60%)出现2次高峰。结论不良结局家系中血亲组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血亲组,且血亲组HBeAg血清学转换明显延迟,可能与聚集性HBV感染性家系不良结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家族聚集 不良结局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流行特点 血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