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谷延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114,共4页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政治上封建农奴制阻碍农村人口流动;经济上农业生产力落后,难以将大量农业人口从土...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政治上封建农奴制阻碍农村人口流动;经济上农业生产力落后,难以将大量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观念上封建传统思想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奴制 生产力 城市化 传统思想
下载PDF
1861年改革前夕俄国贵族的政治地位初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广翔 李振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2,共7页
在1861年农民改革前,贵族是俄国的特权等级,拥有土地财产权和对农奴的所有权,并且在沙皇专制下维持等级自治的地位。俄国贵族拥有巨大的政治潜力,但同时保留着对皇权的依附性。贵族与官僚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融合又有冲突,到改革开始时... 在1861年农民改革前,贵族是俄国的特权等级,拥有土地财产权和对农奴的所有权,并且在沙皇专制下维持等级自治的地位。俄国贵族拥有巨大的政治潜力,但同时保留着对皇权的依附性。贵族与官僚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融合又有冲突,到改革开始时贵族的反官僚倾向日趋激化。贵族的政治状况对1861年农民改革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贵族 农奴制 沙皇 官僚 特权等级
下载PDF
俄国废除农奴制后的地方自治改革
3
作者 孙福隆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77-180,共4页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农奴制的废除及俄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府面临诸多社会改革,比如,地方自治、司法、教育、军事、外交、教会管理等。其中地方自治改革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地方自治改革有助于缓解因农奴制废除而带来的贵族阶级及农...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农奴制的废除及俄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府面临诸多社会改革,比如,地方自治、司法、教育、军事、外交、教会管理等。其中地方自治改革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地方自治改革有助于缓解因农奴制废除而带来的贵族阶级及农民阶级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情绪,又可以帮助沙皇政府应对新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管理压力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奴制 地方自治 亚历山大二世 改革
下载PDF
论俄国农村公社与农民的兵役义务 被引量:3
4
作者 罗爱林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75,81,共8页
18世纪初,俄国确立等级义务兵役制,农民的兵役义务由此产生。兵役虽属国家义务,但国家并不直接从事征兵活动,而是由农村公社来实施。村社在选派新兵时力求遵循平均主义原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村社内部的富裕农民开始从实体人充... 18世纪初,俄国确立等级义务兵役制,农民的兵役义务由此产生。兵役虽属国家义务,但国家并不直接从事征兵活动,而是由农村公社来实施。村社在选派新兵时力求遵循平均主义原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村社内部的富裕农民开始从实体人充实军队的义务中解脱出来,这是农村社会分化的标志。兵役义务不仅是地主进行农奴制统治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农奴主和村社惩罚"不顺从"农民、"纯洁"农村社会成分、"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农村公社 农民 兵役义务 农奴制
下载PDF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及其新发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新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7-63,共7页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是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地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地主经济。这种改良的道路不仅使德国农民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和半封建制度的双重剥削,而且把德意...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是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地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地主经济。这种改良的道路不仅使德国农民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和半封建制度的双重剥削,而且把德意志民族多次带入军国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德国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彻底铲除了容克地主阶级的生存土壤,"普鲁士式道路"最终取得独立地位的还是革命而不是改良。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实现统一后不仅完成了社会主义农业与资本主义农业的互相融合,而且完成了小农制与现代大农业的有效衔接,促使农业向着资本化、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奴制 容克地主 普鲁士道路 社会主义集体农业 资本主义现代农业
下载PDF
化笔为刀:拉吉舍夫和屠格涅夫对俄国农奴制的批判——《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与《猎人笔记》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建华 《黑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173-176,共4页
18、19世纪的俄国历史上,随着知识分子寻求俄国道路的历程,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在俄国文学、艺术作品中,即从18世纪西欧启蒙思想的传入,到19世纪普希金、果戈里及其开启的"黄金时代",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托尔斯泰及其代表的... 18、19世纪的俄国历史上,随着知识分子寻求俄国道路的历程,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在俄国文学、艺术作品中,即从18世纪西欧启蒙思想的传入,到19世纪普希金、果戈里及其开启的"黄金时代",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托尔斯泰及其代表的"白银时代",那就是反农奴制、反沙皇专制的思想。拉吉舍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以下简称《旅行记》)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两本书都以旁观者的身份描绘了当时农奴制下俄国农民的生活与农村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当时俄国一代代的青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吉舍夫 屠格涅夫 俄国 农奴制
下载PDF
俄国农奴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耀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62-166,共5页
农奴制度的长期存在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俄国农奴制度晚至1861年才被宣布废除,原因在于它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基础,是俄国贵族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同时,东正教影响下俄国农民的"好沙皇"观念及农民的生存需要也... 农奴制度的长期存在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俄国农奴制度晚至1861年才被宣布废除,原因在于它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基础,是俄国贵族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同时,东正教影响下俄国农民的"好沙皇"观念及农民的生存需要也有助于俄国农奴制度的发展。在俄国历史上,农奴制度是一种弹性的制度,它实现了沙皇政府、贵族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均衡,从而形成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陷阱。这种均衡陷阱也是俄国农奴制度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农奴制 利益均衡
下载PDF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俄国欧洲地区打工农民问题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晓辉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12期66-70,共5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俄国封建农奴制存在的最后阶段。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农奴制处于总危机的状态,资本主义生产因素早在城市中产生和发展。城市内部社会分工愈益多样化。城市纺织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部门...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俄国封建农奴制存在的最后阶段。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农奴制处于总危机的状态,资本主义生产因素早在城市中产生和发展。城市内部社会分工愈益多样化。城市纺织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直接拉动着农民到城市打工。同时这一时期农村中地主属下的农民所受的剥削反而加重,一般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不断恶化。为寻找生活出路,大批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国家农民和缴纳代役租的地主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动,从而为他们外出到城市打工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双重作用下,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欧俄地区的大批农民到城市打工。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民本人及其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欧俄社会的变化。但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时期欧俄打工农民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封建晚期 农奴制 打工农民
原文传递
农奴制的村社基础——以中世纪英格兰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云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7,共6页
有两种解释农奴制兴衰的思路,一种认为,尽管农奴制存在管理成本高昂的固有缺陷,但其具有的某些优势足以弥补这一缺陷;另一种则认为,农奴乃是自愿为奴,因此并不存在监督管理困难的问题。从中世纪英格兰的情况来看,领主通过强化村社组织... 有两种解释农奴制兴衰的思路,一种认为,尽管农奴制存在管理成本高昂的固有缺陷,但其具有的某些优势足以弥补这一缺陷;另一种则认为,农奴乃是自愿为奴,因此并不存在监督管理困难的问题。从中世纪英格兰的情况来看,领主通过强化村社组织和农民相互监督,确实降低了管理成本。其他地区亦有类似现象。这些事实表明,将村社视为农奴制的重要基础,的确是解释其兴衰原因的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英格兰 农奴制 庄园 村社
下载PDF
封建农奴制与英格兰中古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延方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29-32,共4页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英格兰中古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限制农业人口向农业之外的非农行业转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对农奴制造成冲击,逐步侵蚀和瓦解封建制度的根基。两者之间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
关键词 农奴制 劳动力转移 城市
下载PDF
痛苦的身份求证之旅——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5-58,共4页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中的黑人在各自身份求证的过程中都饱受苦难的折磨。莫里森通过《宠儿》主要人物的身份求证探索了黑人未来方向的问题。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宠儿》 黑人 农奴制 身份求证 自我意识
下载PDF
论亲王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在1861年改革中的作用
12
作者 李桂英 《长春大学学报》 2009年第7期73-75,共3页
1861年改革时,亲王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是罗曼诺夫家族成员中对亚历山大二世影响最大的人。亲王康斯坦丁在1861年农民改革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率先垂范,首倡海军改革,开启废除农奴制度改革之先河;以俄罗斯地理协会为平台,罗致人才,打... 1861年改革时,亲王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是罗曼诺夫家族成员中对亚历山大二世影响最大的人。亲王康斯坦丁在1861年农民改革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率先垂范,首倡海军改革,开启废除农奴制度改革之先河;以俄罗斯地理协会为平台,罗致人才,打造领导改革的干部队伍;领导制定和实施农民改革的法令。亲王成为亚历山大二世的智囊、鼓舞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 1861年改革 农奴制度 海军改革
下载PDF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剥削程度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振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101,124,共11页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主要剥削形式是代役制和劳役制。根据对劳役制下农民份地与地主自营地的数量变化和相互比例、农民为地主服劳役的时间的分析,以及对代役制下农民的各项租税及其农副业收入的变化的辨析,可以发现,虽然...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主要剥削形式是代役制和劳役制。根据对劳役制下农民份地与地主自营地的数量变化和相互比例、农民为地主服劳役的时间的分析,以及对代役制下农民的各项租税及其农副业收入的变化的辨析,可以发现,虽然因为地主数量的增长、地主经济的扩张、地主消费和债务规模的扩大,农奴制的剥削程度确实有所提高,但由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面临着一系列的约束,因此这种剥削程度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沉重。1861年前,农奴制经济并未丧失发展潜力,农奴制经济危机并非是衰退性危机,而是结构性危机和转型危机。正是这种结构性危机和战争失败后的国家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了19世纪中期沙皇政府废除农奴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农奴制 农民经济 地主经济 剥削程度
原文传递
近代普、俄两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点探析
14
作者 尚慧霞 张立驰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0-63,共4页
1807年普鲁士政府颁布《十月敕令》,宣布废除国内的农奴制度。50多年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的法令。这两次农奴制改革前后相距半个多世纪,却有许多惊人的相同点。它们都是在对外战争失败的危机催生的,由封建国家侵略扩张的... 1807年普鲁士政府颁布《十月敕令》,宣布废除国内的农奴制度。50多年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的法令。这两次农奴制改革前后相距半个多世纪,却有许多惊人的相同点。它们都是在对外战争失败的危机催生的,由封建国家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他们都是由旧统治阶级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因为两国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对比不存在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解决的可行性;改革的过程都是曲折反复,带有很大的保守性,保存了许多封建农奴制残余,对两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消除了贵族与资产阶级经济上的等级界限,为两国由封建贵族专制的国家演变成贵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普鲁士 克里木战争 农奴制 《十月敕令》
下载PDF
冈察洛夫小说三部曲连续性解读
15
作者 郝丽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1-164,共4页
冈察洛夫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现实与变革。其人道主义思想和艺术创作对深入理解俄苏文学特点提供一种历史认识视角,对于重新认识、正确评价俄苏文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冈察洛夫 人道主义 奥勃洛摩夫性格 农奴制 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英国平民进入议会的原因探析
16
作者 李宇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84-86,共3页
英国议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是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平民阶级能够进入议会是英国议会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在当时平民阶级能够跻身议会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交融的结果。庄园制的崩溃,农奴制的瓦解,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英国议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是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平民阶级能够进入议会是英国议会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在当时平民阶级能够跻身议会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交融的结果。庄园制的崩溃,农奴制的瓦解,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斗争为平民阶级进入议会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族 城市平民 农奴制 社会结构
下载PDF
Stories of Horror Throws Light on Cruelty of Serfdom in Old Tibet
17
作者 ZHIQI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3年第5期39-40,共2页
We are going to tell you some stories that took place in old Tibet, before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the late 1950s. about how, for the sole "crime" of being slaves or serfs, people had their limbs amputated,... We are going to tell you some stories that took place in old Tibet, before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the late 1950s. about how, for the sole "crime" of being slaves or serfs, people had their limbs amputated, eyes gouged out or noses cut off. These stories of horror might be beyond comprehension of any person with the least sen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even though they are real. The system of serfdom practiced in old Tibet featured a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be on Stories of Horror Throws Light on Cruelty of serfdom in Old Tibet of
下载PDF
赫尔岑与屠格涅夫的“汉尼拔誓言”:神话与现实
18
作者 瓦·卢金娜 刘雅仪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2期12-21,共10页
本文探讨的是两个誓言的发展始末,这两个誓言是赫尔岑和屠格涅夫这两位为解放农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作家在年少时许下并坚守了一生的誓言。文章重点阐明了屠格涅夫"汉尼拔誓言"的起誓时间和状况,目前该誓言是否存在,正受到一... 本文探讨的是两个誓言的发展始末,这两个誓言是赫尔岑和屠格涅夫这两位为解放农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作家在年少时许下并坚守了一生的誓言。文章重点阐明了屠格涅夫"汉尼拔誓言"的起誓时间和状况,目前该誓言是否存在,正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它常被看做是作者晚期艺术思想的成果,是作者对自身创作"原则"的独特性评价。本文涉及到对屠格涅夫往后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件,即1838—1839年在国外认识并结交了Н.В.斯坦科维奇及他的"柏林小组"^(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研究了一种假设,即屠格涅夫不仅认识小组中的人,而且还参加了他们的活动。根据Я.М.涅韦罗夫的回忆,他们向Н.В.斯坦科维奇做出了为人民教育和解放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之"庄严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尼拔誓言”农奴制 斯坦科维奇 屠格涅夫的世界观
原文传递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副业发展管窥
19
作者 唐艳凤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5-60,72,共7页
1 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面临农业用地不足不沃、税高赋重的困境。为减轻经济压力,农民着力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副业。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农闲时本地及外地务工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农民的社会分层。畜牧业与农业直接相关,同时呈... 1 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面临农业用地不足不沃、税高赋重的困境。为减轻经济压力,农民着力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副业。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农闲时本地及外地务工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农民的社会分层。畜牧业与农业直接相关,同时呈现出商品化特性。农奴制改革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而迟滞,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农业资本主义,在俄国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农奴制 农民 畜牧业 手工业
原文传递
1861年前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创作中的农民主题
20
作者 陈蔚青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18-121,共4页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行农民主题创作时的共同点,以彰显两位作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涅克拉索夫 农民主题 农奴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