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巢湖沉积物不同形态氮季节性赋存特征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书航 姜霞 +2 位作者 钟立香 金相灿 孙世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6-953,共8页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巢湖表层沉积物中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的季节性赋存特征,同时结合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及可矿化态氮(MN)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探讨各组分氮之间及其与TN﹑MN的相关关系.结...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巢湖表层沉积物中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的季节性赋存特征,同时结合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及可矿化态氮(MN)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探讨各组分氮之间及其与TN﹑MN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除RN含量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外,TN及其他各组分N都存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季低而冬季高的分布趋势.NH4+-N是FN、EN的主要组成部分.TN平均含量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最大值出现在西半湖湖心,平均含量为2280.47mg/kg;有效氮的形态在不同季节表现不同,春季为酸解氨基酸态氮(AAN),夏季、秋季为可交换态氮(EN),冬季为游离态氮(FN).沉积物氮形态季节变化特征的研究为湖泊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估及氮营养盐释放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提取 氮形态 沉积物 季节变化 巢湖
原文传递
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春季巢湖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氮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20
2
作者 钟立香 王书航 +1 位作者 姜霞 金相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32-2137,共6页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为湖泊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依据,以春季巢湖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氮分为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并研究了这4种形...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为湖泊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依据,以春季巢湖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氮分为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并研究了这4种形态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凯氏氮含量(TKN)在1004~2285mg·kg-1之间,各形态氮含量大小为HN>EN>RN>FN,占总提取态氮比例分别为78.32%、11.50%、9.76%、0.42%。酸解氨基酸态氮是可矿化态氮最有效贡献者,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得到"最优"方程为y=0.696AAN-108.918。连续提取法测得总氮值(TSEN)比用凯氏半微量法测得总氮值(TKN)偏小,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TSEN可替代半微量凯氏法测得的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提取 氮形态 沉积物 巢湖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9
3
作者 赵丽 姜霞 +3 位作者 王雯雯 王书航 常乐 陈俊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0-637,共8页
为了揭示丹江口水库沉积物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氮(Exchangeable nitrogen,EN)、酸解态氮(Acid hydrolysable nitrogen,HN)及残渣态氮(Residue nitrogen,RN)的赋存特征,同... 为了揭示丹江口水库沉积物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氮(Exchangeable nitrogen,EN)、酸解态氮(Acid hydrolysable nitrogen,HN)及残渣态氮(Residue nitrogen,RN)的赋存特征,同时结合生物可利用态氮的含量,探讨了各形态氮对生物可利用态氮的贡献。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沉积物中总氮(Total nitrogen,TN)在425~5796 mg/kg之间,平均为1 319.32 mg/kg,其中EN、HN和RN的平均值相对比例为2.15∶1.95∶1,且各形态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呈入库河流大于库区开阔区域的特征,尤其在丹江、老灌河以及犟河-堵河入库口的含量较大。潜在矿化氮(Potential mineralized nitrogen,PMN)含量在40.20~1 468.95 mg/kg之间,平均为275.06 mg/kg,其中EN对丹江口水库沉积物PMN的贡献较大,比例在19.85%~90.80%之间,平均为63.47%。各形态氮在不同的水环境条件下发生迁移转化,保持着水-沉积物界面氮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提取 氮形态 沉积物 生物有效性 丹江口水库
原文传递
放射性废物泥浆中^(90)Sr,^(137)Cs和^(239,240)Pu的化学形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崇阳 陶祖贻 +5 位作者 唐方华 郝继承 田梅 张旭东 林守群 涂伟毅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39,共5页
采用连续提取法和平行提取法分析了放射性废物泥浆中90 Sr,137Cs和2 39,2 4 0 Pu的化学形态。实验结果表明 ,90 Sr主要以碳酸盐键合态和有机物键合态存在 ,137C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 ,2 39,2 4 0
关键词 连续提取法 平行提取法 放射性废物 化学形态 废物处置 锶90 铯137 钚239 钚240 放射性核素
下载PDF
典型湖库底泥对氮吸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晨东 马秀兰 +3 位作者 安娜 肖靖 王富民 赵兰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6,共6页
以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水库为对象,采用连续分级法研究土壤及底泥中的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和残渣态氮(RN)之间的关系,探讨土壤和底泥对氮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及不同pH和有机质对氮吸附量的影响... 以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水库为对象,采用连续分级法研究土壤及底泥中的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和残渣态氮(RN)之间的关系,探讨土壤和底泥对氮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及不同pH和有机质对氮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库底泥中FN、EN和HN的含量均高于新立城水库底泥和土壤,试样中氮素的稳定性为新立城水库底泥>土壤>富营养化水库底泥。对NH+4-N的吸附动力学可通过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来表示,新立城水库底泥、富营养化湖库底泥和土壤的吸附平衡时间大致为20min,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75.887,156.287,364.966μg/g,等温线可以通过Langmuir方程进行描述,底泥对NH+4-N的平衡吸附量与底泥中游离态氮和可交换态氮含量之和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901 6;吸附热力学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逐渐减少,说明样品在完成物理吸附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弱放热反应。样品对NH+4-N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大,pH在平衡吸附量对土壤的影响要高于底泥,底泥对NH+4-N吸附量随着有机质含量及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提取 氮形态 底泥 吸附等温式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2017年8月洞庭湖内湖底泥及其各支流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彭恋 罗春艳 +2 位作者 卢云黎 钱宝 邹振华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6-782,共7页
为了探讨洞庭湖底泥中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于2017年8月18~19日,采集底泥样品;采用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湖泊底泥中交换态氮、酸解态氮和残渣态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底泥和水体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底泥中全氮质量... 为了探讨洞庭湖底泥中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于2017年8月18~19日,采集底泥样品;采用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湖泊底泥中交换态氮、酸解态氮和残渣态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底泥和水体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底泥中全氮质量比为271.1~1 736.4 mg/kg,平均值为810.2 mg/kg,其中酸解态氮含量最高,占全氮含量的61.52%,其次为交换态氮含量,占23.96%,残渣态氮含量最低,占14.52%。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都是外围支流采样点高于内湖采样点,洞庭湖区采样点高于长江采样点。在底泥中的各形态氮中,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所占的比例不同;在交换态氮中,铵态氮所占比例最高;在酸解态氮中,硝态氮所占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提取法 氮的形态 底泥 洞庭湖
原文传递
富硒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的提取方法研究
7
作者 吕臣浩 赵竹青 +2 位作者 魏玉杰 易层 刘新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5,共9页
为建立适用于酸性富硒土壤有效硒提取的方法,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天然富硒区采集了40份土壤样品进行水稻盆栽试验,采用连续浸提法和10种常用的单步浸提法对土壤硒形态和有效硒进行了提取、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浸提方法提... 为建立适用于酸性富硒土壤有效硒提取的方法,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天然富硒区采集了40份土壤样品进行水稻盆栽试验,采用连续浸提法和10种常用的单步浸提法对土壤硒形态和有效硒进行了提取、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浸提方法提取的有效硒含量与植物硒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建始县酸性富硒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硒的含量较低,分别为0.12~46.0、0.58~197.35μg/kg;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等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硒含量分别为0.01~0.34、0.05~0.88、0.04~2.72 mg/kg;在10种单一浸提剂中,0.5 mol/L NaHCO_(3)和0.1 mol/L KH_(2)PO_(4)溶液对土壤有效硒的提取效率较高;在不同土壤硒形态中,交换态硒与植物硒的相关性最高(r=0.80,P<0.01),其余形态硒与植物硒含量的相关性均低于交换态硒。在单一浸提法中,0.1 mol/L KH_(2)PO_(4)溶液和0.5 mol/L NaHCO_(3)溶液提取的土壤有效硒含量较高,但前者与植物硒含量的相关性更为显著(r=0.83,P<0.01)。因此,综合考虑提取效率及与植物硒的相关性,0.1 mol/L KH_(2)PO_(4)浸提法是提取弱酸性富硒土壤中生物有效硒的最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生物有效性 硒形态 单一浸提法 连续浸提法
下载PDF
A Study of Sediments and Radioactive Particles of the Yenisei River Using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Methods
8
作者 A. Bolsunovsky M. Melgunov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4年第3期153-158,共6页
The Yenisei River, one of the largest rivers in the world, is contaminated with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released by a Russian nuclear facility producing weapon-grade plutonium, which has been in operation for many ye... The Yenisei River, one of the largest rivers in the world, is contaminated with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released by a Russian nuclear facility producing weapon-grade plutonium, which has been in operation for many years. Examination of Yenisei River sediment sample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typical of radioactive discharge from the Mining-and-Chemical- Combine (MCC) nuclear facility: isotopes of europium (152Eu, 154Eu, and 155Eu), cesium (137Cs and 134Cs), 60Co, 90Sr, and transuranium elements. The MCC is also a source of radioactive particles in the Yenisei. New data on radionuclide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and radioactive particles in the Yenisei River were obtained using a wide range of analytical methods. Sequential extraction performed on samples of sediment cores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availability of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and uranium. In a few samples, 241Am was present in the unextractable form, which may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presence of microparticles of the reactor fuel. These micr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eir reactor origin was confi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nisei RIVER SEDIMENTS Artificial and Natural Radionuclides RADIOACTIVE Particles sequential extraction RADIONUCLIDE Composition and SPECIATION Analytical methods
下载PDF
秦岭神安沟矿区沟道地表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形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薛喜成 王攀 +2 位作者 何勇 张蕊 毕吉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7-352,共6页
为了探讨重金属在矿山水体环境中的富集规律,以秦岭神安沟矿区沟道地表水、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各类重金属含量,并利用Tessier五步连续萃取法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5种形态,旨在为该矿区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参考。结果显示... 为了探讨重金属在矿山水体环境中的富集规律,以秦岭神安沟矿区沟道地表水、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各类重金属含量,并利用Tessier五步连续萃取法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5种形态,旨在为该矿区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未受采矿活动影响的对照区地表水与沉积物均未检出Zn、Pb、Cd,对照区未受污染。受开采活动影响的上、中、下游地表水、沉积物受到Pb、Cd不同程度的污染,下游地表水Pb、Cd分别超标5.3倍、43.3倍,不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要求;上、中、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均达Ⅲ级,沟道沉积物已受到严重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为:Zn、Cd以有机结合态所占比例最高,Pb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最高,Zn、Pb的生物有效性高。由此得出下游地表水不适于灌溉。由于矿方目前已终止尾矿库淋滤水向沟道排放,沉积物中各类重金属含量已趋于稳定,矿区神安沟地表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严重,亟需治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安沟 铅锌矿区 重金属 Tessier连续萃取法 形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