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4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附16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2
1
作者 许建屏 王立清 +3 位作者 陈雷 吴清玉 胡盛寿 孙立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16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42~ 73( 5 7 3± 9 8)岁。前室间隔穿孔 13例 ,后室间隔穿孔 3例 ,术前心功...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16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42~ 73( 5 7 3± 9 8)岁。前室间隔穿孔 13例 ,后室间隔穿孔 3例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均为Ⅲ级~Ⅳ级。结果 :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 ,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 ,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外科治疗 临床报告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2
2
作者 高文根 汪曾炜 +4 位作者 张仁福 朱洪玉 宫汉东 王军 王辉山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2-464,共3页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 (室缺 )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残余漏的易发部位。方法  1979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对 37例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患者行手术治疗 ,单纯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 19例、法洛四联症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7...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 (室缺 )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残余漏的易发部位。方法  1979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对 37例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患者行手术治疗 ,单纯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 19例、法洛四联症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7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例 ,占同期心脏手术的 0 2 1% (37/ 180 0 0 )。其中男 2 6例、女 11例 ,年龄 3个月~ 5 3岁 ,平均 (16± 12 )岁。全组以室缺术后再度出现心脏杂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手术用补片修补残余漏 2 6例 ,直接缝合残余漏 11例。结果 手术死亡 2例 ,病死率 5 % (2 / 37) ;手术成功 35例 ,术后随访 3个月~ 15年 ,疗效满意。结论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多见于三尖瓣隔瓣根部 ,其次为第二和第一转移针处 ;室间隔缺损残余漏二次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修补术 残余漏 外科治疗 再手术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经胸或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81例报告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健 唐先成 +1 位作者 黄击修 林小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或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的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7年12月81例ASD在超声引导下经胸或经皮封堵,其中52例采取胸骨右缘第3或4肋间小切口,经右心房途径封堵ASD,29例经股静脉穿刺,血管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或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的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7年12月81例ASD在超声引导下经胸或经皮封堵,其中52例采取胸骨右缘第3或4肋间小切口,经右心房途径封堵ASD,29例经股静脉穿刺,血管内途径封堵ASD。结果经胸封堵52例,其中封堵顺利43例,封堵不顺利4例,封堵失败5例;经皮封堵29例,其中封堵顺利25例,封堵不顺利3例,封堵失败后改经胸封堵1例。73例随访0.5~6年,平均3.6年,未见封堵伞移位、脱落、明显残余分流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ASD直径>25 mm最好选用经胸封堵以避免使用过大封堵伞;ASD直径≤25 mm,尤其是≤3 mm最好选用经皮封堵;ASD直径≥35 mm最好放弃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封堵伞
下载PDF
A DiGeorge Syndrome Case Report—Challenges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4
作者 Dumitru Amoasii 《Ope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4年第3期278-286,共9页
Background: DiGeorge syndrome (also known as 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 is a rare multisystem genetic disorder occurring in approximately 1 in 4000 to 1 in 6000 live births [1]. Although advances in genetic screenin... Background: DiGeorge syndrome (also known as 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 is a rare multisystem genetic disorder occurring in approximately 1 in 4000 to 1 in 6000 live births [1]. Although advances in genetic screening have improved diagnosi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ndition remains underdiagnosed in developing nations such as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where access to genetic testing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is limited. Routine prenatal screening usually includes regular ultrasounds, 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complete blood counts, coagulation studies, glucose, urine protein, and urine culture. Current ultrasound techniques have limitations in detecting this syndrome due to variability in interpretation, and genetic testing is often performed based on clinical discretion. The ultrasound could potentially point towards a genetic problem, as in DiGeorge, if multiple cardiac malformations are spotted in utero, but most cases such as this one are diagnosed after birth while being described as totally normal on prenatal ultrasound.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highlight the diagnostic challenges and the need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identifying DiGeorge syndrom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syndrome as a whole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isolated organ system issues. Method: We present a case report of a 6-month-old girl who, after an uneventful pregnancy and normal prenatal ultrasound, presented with cardiac insufficiency. Following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and multiple surgical interventions, DiGeorge syndrome was diagnosed at 9 months of age. Results: The patient’s diagnosis was delayed due to the lack of prenatal markers and the reliance on separate investigations of affected organ systems. Despite several interventions aimed at managing her symptoms, the final diagnosis was made after observing the association of multiple clinical features and conducting comprehensive genetic testing. Conclusions: This case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a holistic approach to diagnosis, which i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EORGE Velo-Cardio-Facial TBX-1 Gene Chromosome 22 22q11.2 Deletion septal defect IMMUNODEFICIENCY Thymic Shadow Congenital Cardiac Abnormalities Prenatal Screening
下载PDF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国英 林其珊 +3 位作者 陈国明 陈伟达 刘豫阳 宁寿葆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93-295,共3页
应用二维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检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IVSD)1000例,其中膜周部缺损854例,漏斗部缺损131例,肌部缺损15例。经手术证实,CDE诊断IVSD的敏感性达100%;对缺损的定位准确率为9... 应用二维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检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IVSD)1000例,其中膜周部缺损854例,漏斗部缺损131例,肌部缺损15例。经手术证实,CDE诊断IVSD的敏感性达100%;对缺损的定位准确率为98%;对缺损大小的估侧与手术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01)。与心导管测值比较,用连续波式多普勒技术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与之具有良好相关性(r=0.838,P<0.001);结合M型超声测量右心室腔内径、肺动脉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MPA/Ao),发现MPA/Ao>1.27和右心室增大常提示肺动脉高压。随访表明:IVSD自然闭合率2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10公斤以下婴幼儿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4
6
作者 吴丽映 陈海生 +3 位作者 张雄 邹增晓 刘盛华 李彬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总结43例10k以下婴幼儿经胸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经验。方法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1.5cm,切开皮肤、胸骨下段及心包,在右心室表面定点,穿刺置入导丝,经VSD送入输送鞘及对称型封堵器封堵VSD。结果本组无死亡,... 目的总结43例10k以下婴幼儿经胸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经验。方法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1.5cm,切开皮肤、胸骨下段及心包,在右心室表面定点,穿刺置入导丝,经VSD送入输送鞘及对称型封堵器封堵VSD。结果本组无死亡,无Ⅲ度传导阻滞,手术时间[(75.5±14.1)min比(136.0±31.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70.1±88.9)min比(773.8±515.4)min]、术后引流量[(61.5±19.7)ml比(110.6±36.0)ml]、术后住院时间[(9.2±2.2)d比(10.9±3.0)d]及输血率低于同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10kg以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能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切口小而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外科 封堵 室间隔缺损 婴幼儿 食管超声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晓静 黄国英 +4 位作者 梁雪村 陈张根 贾兵 李炘 叶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35-636,共2页
目的探讨运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儿童室间隔缺损(VSD)进行围术期的作用。方法 VSD患儿205例,年龄3个月~17岁(平均3.4岁),术前均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作出诊断。体外循环前后分别行TEE探查,比较TFE及TTE 变化。结果 1.术前TEE和... 目的探讨运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儿童室间隔缺损(VSD)进行围术期的作用。方法 VSD患儿205例,年龄3个月~17岁(平均3.4岁),术前均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作出诊断。体外循环前后分别行TEE探查,比较TFE及TTE 变化。结果 1.术前TEE和TTE对VSD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0%和97.6%,膜部瘤检出率分别为93.8%和43.8%, VSD直径测量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和0.898;2.术后TFE发现残余分流38例(18.5%),其中9例(4.4%)立即再次修补。结论术前TEE可准确诊断VSD;术后TEE可发现残余分流,立即干预,以免再次开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室间隔缺损 儿童 围术期
下载PDF
温血持续灌注心肌保护对心肌酶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卢中 严中亚 +5 位作者 孙云 吴一军 郑理 王晖 李建安 程光存 《中国医药》 2007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 观察含钾温氧合血持续和冷氧合血间歇灌注心肌保护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 室间隔缺损20例随机分为含钾温氧合血持续灌注组(温血组)与含钾冷氧合血间歇灌注(冷血组),每组各10例,检测体外循环前、再灌注... 目的 观察含钾温氧合血持续和冷氧合血间歇灌注心肌保护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 室间隔缺损20例随机分为含钾温氧合血持续灌注组(温血组)与含钾冷氧合血间歇灌注(冷血组),每组各10例,检测体外循环前、再灌注即刻、再灌注后6h、再灌注后24h外周静脉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主动脉阻断即刻与开放主动脉前分别取房间隔组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两组再灌注后各时点外周静脉血CK、CK-MB温血组较冷血组低(P〈0.05);温血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轻微。结论 含钾温氧合血持续灌注心肌保护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显示优越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肌保护 肌酸激酶同工酶类 心肌超微结构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预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 被引量:1
9
作者 潘敏 王双双 +3 位作者 吴淳 陈芸 何学智 孙燕荣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预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直径的价值。方法:使用VIVID 7超声仪分别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及剑突下两心房切面测量ASD直径,房间隔总长度及残余房间隔各硬缘长度。预选封堵器直径为测得...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预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直径的价值。方法:使用VIVID 7超声仪分别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及剑突下两心房切面测量ASD直径,房间隔总长度及残余房间隔各硬缘长度。预选封堵器直径为测得的最大ASD直径加4 mm。在X线透视和TTE监测下行ASD封堵术。结果:14例ASD手术当日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为17~31 mm,术中所用封堵器直径为22~40 mm,二者间相关性良好(r=0.91)。除两例术中试用不同型号封堵器外,其余均以TTE测得的最大ASD直径加4 mm选用封堵器型号,一次成功。结论:TTE能准确预测ASD封堵器型号,从而大大节省手术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封堵器 直径
下载PDF
单中心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欣雨 李鹏程 张彦周 《医药论坛杂志》 2020年第5期37-39,43,共4页
目的分析对比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的近、中期预后。方法对2012年5月—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住院并手术的3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院内死亡6例,存活25例,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62.6... 目的分析对比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的近、中期预后。方法对2012年5月—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住院并手术的3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院内死亡6例,存活25例,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62.64±7)岁,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28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6例,双支血管病变5例,三支病变7例。前室间隔穿孔24例,后室间隔穿孔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18例,介入治疗13例。术前心功能分级为NYHAⅢ~Ⅳ级。结果外科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中,院内死亡3例,存活15例,随访1年,存活14例。介入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中,院内死亡3例,存活10例,随访1年,存活6例。结论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短期预后无显著差距,外科手术患者中期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术前贫血对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漆宇 张利 +2 位作者 杨俊龙 吴雅娟 袁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贫血对间隔缺损矫治术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2月—2022年3月208名18岁以下间隔缺损(室间隔、房间隔、室间隔合并房间隔缺损)患儿的病历资料。按术前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52例)和非...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贫血对间隔缺损矫治术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2月—2022年3月208名18岁以下间隔缺损(室间隔、房间隔、室间隔合并房间隔缺损)患儿的病历资料。按术前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52例)和非贫血组(156例)。比较2组患儿的基本情况,术前、术中、术后输血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感染率和平均住院日的差异。结果本组间隔缺损患儿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5.0%(52/208),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的年龄(岁)0.67(0.33,2)vs 2(1,3),术前体重(kg)6.5(5,10)vs 10.5(8,14),血红蛋白(g/L)102(91.5,107)vs 127(121,134),均P<0.05。术前、术中、术后贫血组和非贫血组输血率:11.54%(6/52)vs 0%(0/156)、92.31%(48/52)vs 72.44%(113/156)、51.92%(27/52)vs 25.0%(39/156),均P<0.05。贫血组vs非贫血组术后ICU停留时间(d)3(2,6)vs 2(2,3),平均住院日19(13,25)vs 14(11,18)d,P<0.05。结论术前贫血是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延长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贫血 间隔缺损 围术期 输血影响 患者血液管理
下载PDF
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乳猪模型实验观察
12
作者 陈名武 李奋 +1 位作者 陈兰举 周爱卿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97,F0003,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相容性和内皮化程度。方法选用乳猪6头,应用房隔穿刺和Rashk ind球囊房隔造口术,建立可控大小房间隔缺损(ASD)动物模型;在X线引导下,用测量球囊测定ASD最大伸展直径,并结合超声心动图选择适当大小的国产... 目的评价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相容性和内皮化程度。方法选用乳猪6头,应用房隔穿刺和Rashk ind球囊房隔造口术,建立可控大小房间隔缺损(ASD)动物模型;在X线引导下,用测量球囊测定ASD最大伸展直径,并结合超声心动图选择适当大小的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猪的房间隔缺损堵塞;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将小猪处死(每次2只),对标本进行肉眼、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所有封堵装置表面均没有发现赘生物、血栓形成、支架发生断裂及被腐蚀;术后1个月,封堵装置表面被胶原纤维和散在内皮细胞所覆盖,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封堵装置边缘有小灶性炎症细胞浸润;术后3个月,封堵装置表面几乎被内皮细胞所覆盖,炎症细胞较1个月时明显减少,封堵装置内见纤维化,封堵装置边缘心肌细胞浸入;术后6个月,封堵装置表面完全被心内膜和纤维组织所覆盖,伞尖表面光滑并有内皮细胞上爬,炎症反应明显消散,但仍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存在,装置内有新生的血管、淋巴管长入。结论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置入动物体内3个月几乎完全内皮化,6个月已完全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相容性 内皮化 封堵装置
原文传递
经导管介入法关闭房间隔缺损动物实验报告
13
作者 王慧深 李俊杰 王树水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经导管关闭ASD后心肌细胞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采用 3只出生 8~10d ,10~ 12kg的乳猪。行心导管术 ,分别用Amplatzer双盘型装置关闭器和Rashkind双面伞样装置经导管关闭人造ASD。术后分别饲养 1个月、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经导管关闭ASD后心肌细胞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采用 3只出生 8~10d ,10~ 12kg的乳猪。行心导管术 ,分别用Amplatzer双盘型装置关闭器和Rashkind双面伞样装置经导管关闭人造ASD。术后分别饲养 1个月、2个月和 3个月 ,观察小猪生长发育 ,观察关闭器位置、猪心腔大小和心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后 1个月、2个月和 3个月将已经长成成年的猪处死 ,取出其心脏进行解剖和电子显微镜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经导管关闭人造ASD的三只猪生长发育都正常 ,猪的心腔大小正常 ,心功能也正常 ;饲养 1个月的猪的关闭器上仅见一层透明的薄膜状组织覆盖 ,电镜下可以见到补片表面已有排列稀疏 ,形态幼稚的内皮细胞上爬。关闭 2个月的补片装置已有排列致密的心肌内皮细胞以及大量纤维素形成 ;关闭 3个月的标本上能见到排列错落有致的成熟心肌内皮细胞和心肌纤维已形成。但突出的金属部分和伞尖部分未见到任何内皮细胞或心肌纤维形成。补片边缘未能完全堵住的缺损部位 ,无心肌样组织上爬和填塞。结论 从动物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房间隔是一种有弹性的纤维样组织。经导管关闭ASD后 ,补片装置表面 ,血栓与胶原纤维形成网架结构 ,内皮细胞上爬和衍生 ,然后结缔组织形成。从外观上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介入法 Amplatzer双盘样装置 动物实验 房间隔缺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附60例报告) 被引量:180
14
作者 戴汝平 刘延玲 +5 位作者 张戈军 曾筝 徐仲英 李澎 唐红伟 蒋世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6 0例 ,年龄 5~ 5 3(31 0 0± 12 31)岁 ,体重 18~ 79(5 1 19± 12 12 )kg ,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示ASD直径平均为 6~...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6 0例 ,年龄 5~ 5 3(31 0 0± 12 31)岁 ,体重 18~ 79(5 1 19± 12 12 )kg ,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示ASD直径平均为 6~ 2 8(18 14± 6 18)mm。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 3例有大小紧邻的两个房间隔缺损存在 ,采用较大封堵器 ,一并封堵两个缺损。术后 2 4小时、1月、3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心电图及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6 0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8~ 32 (2 1 42± 6 11)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10~ 34 (2 3 12± 5 72 )mm。 6 0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TEE显示 10例 (16 7%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2 4小时行TTE检查示 8例 (13 3% ,包括 3例多发ASD)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 ;术后 1月TTE示 6例 (10 % ,包括 1例多发ASD)存在少量分流。 40例完成 3月随访 ,除 1例 (2 5 % )外 ,TTE显示ASD完全闭合 ,无残余分流 ;10例完成术后 1年随访 ,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X线检查 :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室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被引量:171
15
作者 朱鲜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共7页
房间隔缺损(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多见于成人女性。绝大多数ASD能够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治愈。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准确测量缺损的位置和大小。本文系统介绍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封堵器选择与并发症防... 房间隔缺损(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多见于成人女性。绝大多数ASD能够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治愈。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准确测量缺损的位置和大小。本文系统介绍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封堵器选择与并发症防治。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多孔型,房间隔膨出瘤型及边缘不好等特殊情况下ASD的处理均进行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并发症
下载PDF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被引量:108
16
作者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2,共6页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根据左心室造影图像判断VSD的形态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操作中要避免右房室瓣腱索的缠绕、瓣...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根据左心室造影图像判断VSD的形态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操作中要避免右房室瓣腱索的缠绕、瓣膜的损伤和心律紊乱的发生。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早处理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本文详细介绍了膜部和肌部VSD的诊断,规范化的操作方法,术中和术后可预测的情况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临床路径在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17
作者 蒋冬梅 王曙红 +4 位作者 张其健 欧阳植庭 罗万俊 黄伦芳 李亚平 《现代护理》 2004年第12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单病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的室间隔缺损和结肠癌患者各 6 0例 ,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按制定好的医、护、患临床路径表实施每日诊疗、护理、康复工作 ,对照组按常规医疗护理模式工作。结果 实验...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单病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的室间隔缺损和结肠癌患者各 6 0例 ,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按制定好的医、护、患临床路径表实施每日诊疗、护理、康复工作 ,对照组按常规医疗护理模式工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候手术日和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 (P<0 .0 5 ) ;健康知识掌握及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 ,患者满意度提高 1.87%。结论 按临床路径实施诊疗、护理及患者的自理康复 ,可以减少平均住院日 ,降低住院费用 ,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诊疗和护理 ,促进了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室间隔缺损 蛄肠癌 管理
下载PDF
全机器人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被引量:51
18
作者 高长青 杨明 +6 位作者 王刚 王加利 肖苍松 李丽霞 赵悦 李佳春 周琪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8-300,共3页
以内腔镜与遥控技术为特征的机器人施行心脏手术始于上个世纪末期,旨在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大成果。现在此项技术已由我国少数医院引进用于临床,这是一件可喜的事物,有利于对机器人心脏手术进一步探索发展。... 以内腔镜与遥控技术为特征的机器人施行心脏手术始于上个世纪末期,旨在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大成果。现在此项技术已由我国少数医院引进用于临床,这是一件可喜的事物,有利于对机器人心脏手术进一步探索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机器人心脏手术技术不仅仅是花费昂贵,更重要的是此技术尚不十分完善,它的适应范围尚有一定局限性,其微创水平尚待不断提高,以房间隔缺损治疗为例已有多种微创方法可以选择。随着高科技发展,机器人技术必然会取得巨大进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医疗保健的投入尚不宽裕的情况下,少数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实践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国内推广普及此技术还需慎重稳妥。心脏外科的微创技术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但机器人能否代表这个大方向,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还需要今后不断的实践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机器人 达芬奇S系统
原文传递
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19
作者 陶红兵 郭石林 +1 位作者 陈璞 苗卫军 《中国卫生经济》 2008年第2期63-65,共3页
通过对229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对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医疗护理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临床路径实施后Ⅰ级护理、特级护理时间缩短,二联以上抗生素使用比例和一次性耗材用量明显减少。表明临床路径能减少不必... 通过对229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对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医疗护理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临床路径实施后Ⅰ级护理、特级护理时间缩短,二联以上抗生素使用比例和一次性耗材用量明显减少。表明临床路径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临床路径 医疗费用 医疗质量
下载PDF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46
20
作者 邢泉生 任悦义 +3 位作者 段书华 侯可峰 王平善 荣佑宝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65-369,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观察中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新型输送系统封堵技术连续对136例膜部VSD患者施行修补,年龄3个月-15岁,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观察中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新型输送系统封堵技术连续对136例膜部VSD患者施行修补,年龄3个月-15岁,平均年龄1.8岁;体重4.0-26.0 kg,平均体重12.7 kg;VSD直径3-12mm,平均5.1 mm。患者经胸部微创小切口(胸骨下端3-4 cm纵行小切口或胸骨左缘第3肋间2-3 cm横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引导下,建立VSD输送轨道,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封堵VSD。术后密切随访病情变化,按期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 136例患者中131例(96.3%)封堵成功,手术时间少于90 min,安置封堵器时间5-42 min(16.3±5.7 min)。89例(67.9%)采用对称封堵器,42例(32.1%)采用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用TEE监测,3例存在轻微残余分流,4例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但所有术前有三尖瓣反流患者未见反流加重,主动脉瓣未受影响,无左、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1例患者术后第4 d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经内科处理3 d内恢复正常心律。5例(3.7%)术中改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介入封堵成功的1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18.3±6.6个月)。随访期间3例原有轻微VSD残余分流者分流全部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无血栓和溶血,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结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适用于大多数膜部限制性VSD患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结果尚需要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非体外循环 膜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 食管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