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7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翼型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实验 被引量:72
1
作者 李应红 梁华 +3 位作者 马清源 吴云 宋慧敏 武卫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9-1435,共7页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附面层的能力,进行了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NACA 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位置、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来流速度为72m/s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附面层的能力,进行了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NACA 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位置、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来流速度为72m/s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吸力面的流动分离,翼型的升力增大约35%,翼型的临界失速迎角由18°增大到21°。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越严重,来流速度越大,有效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阈值电压越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调节占空比,可以在控制效果相当的情况下,降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所消耗的功率;当脉冲频率使斯特劳哈尔数等于1时,控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 翼型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急冷快速凝固过程中液相流动与组织形成的相关规律 被引量:44
2
作者 徐锦锋 魏炳波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909-1915,共7页
研究了Fe 5 8wt%Sn过偏晶合金的急冷快速凝固和组织形成特征 .实验发现 ,Fe Sn过偏晶合金的急冷快速凝固组织由规则排布的纤维状 β Sn相和分布其间的α Fe相及少量金属间化合物相组成 ,β Sn相的几何排列方向与合金条带表面成 0— 1 5&... 研究了Fe 5 8wt%Sn过偏晶合金的急冷快速凝固和组织形成特征 .实验发现 ,Fe Sn过偏晶合金的急冷快速凝固组织由规则排布的纤维状 β Sn相和分布其间的α Fe相及少量金属间化合物相组成 ,β Sn相的几何排列方向与合金条带表面成 0— 1 5°的夹角 .根据急冷条件下金属熔体的热传导方程和Navier Stokes方程 ,对过偏晶合金的凝固行为和组织形成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揭示出熔体内部的动量传输对过偏晶合金的液相分离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两相分离发生于液池底部约 2 0 0 μm的急冷区内 ,分离的L2 液滴在辊面驱动的剪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 ,通过碰撞聚合或搭接凝并 ,最后凝固成纤维状组织 .由于冷却速率大 ,较高温度下发生的包晶转变受到抑制 ,从而使部分亚稳相一直保留到室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流动 快速凝固 晶体生长 液态 相分离 合金熔体
原文传递
明渠交汇口三维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3
作者 茅泽育 赵升伟 +1 位作者 张磊 黄继汤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共7页
支流汇入主流后,在交汇口下游附近形成复杂的流动现象,对于确定渠道有效过流断面、泥沙及含有物质输移及淤积、渠底及边壁冲刷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目的在于采用试验手段探索干支渠交汇口的三维流动结构。在一个矩形断面且等宽、45°... 支流汇入主流后,在交汇口下游附近形成复杂的流动现象,对于确定渠道有效过流断面、泥沙及含有物质输移及淤积、渠底及边壁冲刷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目的在于采用试验手段探索干支渠交汇口的三维流动结构。在一个矩形断面且等宽、45°交汇的半封闭自循环水槽中,应用五孔毕托球对明渠交汇口三维流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交汇口形状及尺寸,分离区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尺寸随主支渠流量比变化并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和主渠轴线正交的横断面上交汇水流存在横向分速,水面附近横向分速指向交汇口对侧固壁,临底附近横向分速指向交汇口一侧。对于流量比较大的汇流流动,断面环流是交汇口水流三维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槽交汇水流 三维流速场 断面环流 分离区 五孔测球
下载PDF
两条交叉航线上飞机发生危险冲突次数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洪元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1998年第5期6-8,17,共4页
本文首先提出了危险冲突/碰撞区域概念,并给出飞机在同一高度两条交叉航线上的危险冲突/碰撞区域;进而给出一种新型的“交叉航线间隔”模型;最后推导出在两条交叉航线上飞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危险冲突次数的计算模型并对此进行了详... 本文首先提出了危险冲突/碰撞区域概念,并给出飞机在同一高度两条交叉航线上的危险冲突/碰撞区域;进而给出一种新型的“交叉航线间隔”模型;最后推导出在两条交叉航线上飞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危险冲突次数的计算模型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在飞机危险冲突次数给定的情况下,对飞机平面间隔,飞机流量,飞行速度进行控制的问题,指出当两条交叉航线垂直时飞机危险冲突次数最小。此模型给出的是危险冲突次数的最坏值。飞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危险冲突次数决定了管制员处理危险冲突所需的最坏情况负荷量,这就使我们对管制员总体负荷量的规范找到了一个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速度 空中碰撞 空中交通管制 交叉航线
下载PDF
等离子体激励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李应红 吴云 +2 位作者 张朴 苏长兵 宋慧敏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2-377,共6页
进行了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抑制NACA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激励电极数目和激励位置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翼型吸力面敷设不对称电极布局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在来流速度为4.27m/s,雷... 进行了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抑制NACA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激励电极数目和激励位置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翼型吸力面敷设不对称电极布局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在来流速度为4.27m/s,雷诺数为4.96×104的情况下,未施加等离子体激励时,从攻角为9°起翼型吸力面发生显著的前缘流动分离;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动分离在攻角小于26°的情况下均能很好地重附到翼型吸力面表面。实验表明,流动分离越严重,对等离子体激励的强度要求也越高,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也必须相应增大;给定的流动分离状态下,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存在一个阈值;等离子体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雷诺数增大后,流动分离更难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等离子体激励 翼型 失速分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用动态非结构重叠网格法模拟三维多体相对运动绕流 被引量:33
6
作者 田书玲 伍贻兆 夏健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1,共6页
发展了动态非结构重叠网格技术。提出了基于阵面推进的相邻单元搜索算法和适合于高阶空间离散格式的网格间插值关系定义方法,前者提高了非结构重叠网格在模拟多体间具有大幅相对运动的非定常问题时网格处理的效率,而后者保证了网格间边... 发展了动态非结构重叠网格技术。提出了基于阵面推进的相邻单元搜索算法和适合于高阶空间离散格式的网格间插值关系定义方法,前者提高了非结构重叠网格在模拟多体间具有大幅相对运动的非定常问题时网格处理的效率,而后者保证了网格间边界附近流场求解精度。非定常Euler方程的求解采用有限体积法,通量计算采用Osher格式,时间积分采用双时间步长推进。为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分别对定常M6机翼绕流和机翼下外挂物投放过程的非定常绕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非结构重叠网格在模拟多体间具有大幅相对运动问题时的效率,保证了网格边界处的精度,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外挂物投放 非结构重叠网格 非定常流动 欧拉方程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轻烃分离流程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34
7
作者 华贲 熊永强 +1 位作者 李亚军 杨晓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7-129,共3页
为利用进口液化天然气湿气中的轻烃资源来发展我国的乙烯工业,推荐了一种改进的LNG轻烃分离流程。其特点在于通过优化换热网络使压缩机的功耗比现有技术降低约40%,将脱甲烷塔的再沸器同脱乙烷塔的冷凝器进行热集成,使分离流程的能耗大... 为利用进口液化天然气湿气中的轻烃资源来发展我国的乙烯工业,推荐了一种改进的LNG轻烃分离流程。其特点在于通过优化换热网络使压缩机的功耗比现有技术降低约40%,将脱甲烷塔的再沸器同脱乙烷塔的冷凝器进行热集成,使分离流程的能耗大为降低;同时,为提高乙烯原料裂解的选择性和转换率,此流程中将分离得到的C2+轻烃进一步分离,从而获得较纯的乙烷和丙烷作为乙烯裂解原料。随着中国开始大量进口LNG,应用该流程将LNG湿气中的轻烃分离出来,不仅可为我国的乙烯工业提供大量的优质原料,降低乙烯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替代生产乙烯的石脑油,减少原油进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轻烃 分离 流程 模拟 优化设计 乙烯工业
下载PDF
合成射流控制NACA0015翼型大攻角流动分离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攀峰 王晋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3-446,共4页
为了研究合成射流激励器处于NACA0015翼型回流区时对其分离流动的控制,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1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对翼型气动力特性、脱落漩涡结构以及射流孔口附近流动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合成射流处于... 为了研究合成射流激励器处于NACA0015翼型回流区时对其分离流动的控制,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1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对翼型气动力特性、脱落漩涡结构以及射流孔口附近流动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合成射流处于分离区时对边界层控制的机理.结果表明:当合成射流孔口处于回流区时仍可有效推迟翼面边界层分离点,缩小回流区范围,从而有效提高翼型的升力.当射流方向垂直于壁面,无量纲频率以及吹气速度比都等于1时,翼型平均升力系数提高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速 分离流动 合成射流 流动控制
下载PDF
Review of zero-net-mass-flux je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paration flow control 被引量:30
9
作者 ZHANG PanFeng WANG JinJun FENG LiHa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315-1344,共30页
Since the zero-net-mass-flux (ZNMF) jet was first used as a laboratory flow control method in 1990's, 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ZNMF jet has unique features such as compact actuator, no requirement for ... Since the zero-net-mass-flux (ZNMF) jet was first used as a laboratory flow control method in 1990's, 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ZNMF jet has unique features such as compact actuator, no requirement for external air supply, complex piping, etc., and becomes a hot topic research subject in fluid mechanics.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ZNMF jet in the quiescent flui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ZNMF jet with the cross flow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eparation flow control. The evolution of the vortex ring/pair and the spacial flow structure of the ZNMF in quicent fluid or cross flow are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key parameter effects. At last, the applications of ZNMF jet in the wake control of the circular cylinder, the separation control on the airfoil and the aerodynamic force or moment control on MAV/UAV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ro-net-mass-flux JET quiescent fluid cross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原文传递
重力式油水分离设备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陆耀军 薛敦松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3-29,共7页
采用粒子图象测速 ( PIV)与停留时间分布 ( RTD)检测技术 ,对美国 C-E Natco公司的 Performax聚结器、河南石油勘探局的 HNS- 分离器和作者最近开发的一种重力式油水分离结构优化设备的流动特性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条件下的模拟实验研究。... 采用粒子图象测速 ( PIV)与停留时间分布 ( RTD)检测技术 ,对美国 C-E Natco公司的 Performax聚结器、河南石油勘探局的 HNS- 分离器和作者最近开发的一种重力式油水分离结构优化设备的流动特性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条件下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Performax填料虽有助于强化设备的分离特性 ,但不能显著改善流动特性 ,在下游流场中仍存在短路流和返混流现象。由于采用多组波纹填料和改进了进液方式 ,HNS- 型分离器的流动特性较 Performax聚结器有所改善 ,但在流场的一些局部区域中仍有返混现象 ,设备的有效空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重力式油水分离结构优化设备 ,在继承前两设备成功结构的同时 ,还进一步引入了新型稳流与聚结构件 ,大大改进了设备中的流动条件 ,使流场分布更加均匀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 油水分离设备 流动特性 停留时间分布
下载PDF
水力旋流器溢流管结构对微细颗粒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鸿雁 王亚 +1 位作者 韩天龙 黄青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1-1931,共11页
针对直径为50 mm的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考察了溢流管插入深度和壁厚以及进口流量对微细物料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分析法得到了溢流管最优的插入深度、壁厚及最适的进口流量。此外,考察了两种套筒式溢流管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针对直径为50 mm的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考察了溢流管插入深度和壁厚以及进口流量对微细物料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分析法得到了溢流管最优的插入深度、壁厚及最适的进口流量。此外,考察了两种套筒式溢流管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最优溢流管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分流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的直筒段具有一定的分离作用;对于微细物料的分离,溢流管采用薄壁且插入深度与水力旋流器直筒段长度相当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微细颗粒的分离效率。针对水力旋流器溢流管插入深度与其直径的最佳比例,小直径水力旋流器的比大直径水力旋流器的大,表明它们的分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粒度分布 流动 水力旋流器 溢流管 分离效率 粒级分离效率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圆柱绕流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苏长兵 宋慧敏 +3 位作者 李应红 张朴 吴云 梁华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48,共4页
为验证低雷诺数条件下,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进行圆柱绕流控制的有效性,设计了圆柱绕流实验系统,并开展了圆柱绕流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在雷诺数为1.35×104和1.90×104的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的流动扰动,能... 为验证低雷诺数条件下,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进行圆柱绕流控制的有效性,设计了圆柱绕流实验系统,并开展了圆柱绕流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在雷诺数为1.35×104和1.90×104的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的流动扰动,能够有效控制圆柱体绕流的流动分离,并显著改善分离流场,增涡、减涡效果明显。实验结果表明,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是钝体绕流流动特性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圆柱体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脱硫吸收塔除雾器性能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霄 闵健 +2 位作者 高正明 王昕 陈智胜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29-1534,共6页
实验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板片型式及板间距对除雾器除雾效率及压降的影响规律,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除雾器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操作条件对压降和流场影响较小,而板片型式特别是迎风面的几何结构... 实验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板片型式及板间距对除雾器除雾效率及压降的影响规律,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除雾器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操作条件对压降和流场影响较小,而板片型式特别是迎风面的几何结构是影响流场与压降的关键因素;随着气速的增大,除雾效率增高,但当气速增到某一临界值(4~5m/s)后,除雾效率随着气速的增大而迅速减小;除雾器压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良好;除雾器内存在2个回流区,回流区足产生除雾器临界气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可为除雾器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雾器 除雾效率 压降 计算流体力学(CFD) 流场
下载PDF
垂向异重流式水沙分离鳃水沙分离机理浅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朱超 邱秀云 严跃成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3,共4页
对新形净水装置——垂向异重流式水沙分离鳃的水沙分离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在已有的利用加单排鳃片分离鳃对含沙质量浓度为60kg/m^3的浑水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无鳃片普通模型、加单排鳃片模型和加双排鳃片模型在泥沙质量分数为8%-20... 对新形净水装置——垂向异重流式水沙分离鳃的水沙分离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在已有的利用加单排鳃片分离鳃对含沙质量浓度为60kg/m^3的浑水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无鳃片普通模型、加单排鳃片模型和加双排鳃片模型在泥沙质量分数为8%-20%的范围内进行了不同含沙浓度浑水中泥沙沉降速度的对比试验,得出3种不同装置中泥沙沉降速度的基本规律。分别从泥沙絮凝的角度和异重流的角度阐述了垂向并重流式水沙分离鳃这一装置可以快速进行水沙分离的机理,并简单论述了垂向异重流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异重流式水沙分离鳃 对比试验 絮凝 快速分离 异重流
下载PDF
流动液体中夹杂物超声去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5
作者 白晓清 李东辉 +1 位作者 张 林 赫冀成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3-489,共7页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颗粒和水形成的悬浮液为研究体系,考察了有无超声波作用下.介质流量、夹杂物数量以及夹朵物的粒径对总去除率、上浮去除率、壁面粘附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30 s)超声波对流动液体中的夹杂物具有...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颗粒和水形成的悬浮液为研究体系,考察了有无超声波作用下.介质流量、夹杂物数量以及夹朵物的粒径对总去除率、上浮去除率、壁面粘附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30 s)超声波对流动液体中的夹杂物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达93%.夹杂物的总去除率随着超声波输入电功率的增大而提高:超声波对较多数量或较大粒径的夹杂物去除效果更显著,超声波作用下流动液体中的夹杂物比静止液体中的更容易去除,超声波对流动液体中夹杂物去除效果的去除机理主要是通过气泡捕获夹杂物、超声空化效应产生直接包裹夹杂物的气泡以及通过夹杂物碰撞凝聚使夹杂物容易上浮实现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液体 超声波处理 夹杂物去除 上浮去除 粘附去除 洁净钢
下载PDF
三角翼大攻角分离流开缝吸气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白鹏 周伟江 汪翼云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3-398,共6页
分别采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大攻角条件下,背风面开缝吸气对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 Harten Yee 的二阶精度隐式 T V D 格式和 N S方程;实验采用激光蒸汽屏流场显示... 分别采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大攻角条件下,背风面开缝吸气对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 Harten Yee 的二阶精度隐式 T V D 格式和 N S方程;实验采用激光蒸汽屏流场显示和应变天平测力技术。通过在三角翼背风面开缝吸气,抽掉低能气流,实现增升的效果不理想,同二维吸气涡控制增升效果相差很远,这主要是由于二维同三维分离产生机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攻角 三角翼 分离流 涡控制 开缝吸气效应
下载PDF
采用RANS/LES混合方法研究分离流动 被引量:16
17
作者 肖志祥 陈海昕 +1 位作者 李启兵 符松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8-222,共5页
采用结合湍流模式和大涡模拟(LES)的混合方法数值模拟Aerospatial A-profile翼型以及细长椭球体大迎角分离流动。该类混合方法比较适于模拟分离流动:近壁区附体流动采用湍流模式,而远离物面分离区域内的大尺度运动则用LES方法。通过计... 采用结合湍流模式和大涡模拟(LES)的混合方法数值模拟Aerospatial A-profile翼型以及细长椭球体大迎角分离流动。该类混合方法比较适于模拟分离流动:近壁区附体流动采用湍流模式,而远离物面分离区域内的大尺度运动则用LES方法。通过计算和实验结果的对比,混合方法切实可行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S/LES混合方法 分离流动 湍流模式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下翼型前缘流动分离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叶建 邹正平 +1 位作者 陆利蓬 杨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93-697,共5页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 ,对来流雷诺数为 1 .0× 1 0 4,攻角为 3°的二维翼型流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 ,研究了低雷诺数下翼型前缘流动的分离机制 ,描述了分离涡系的相互作用规律 .计算结果表明 :前缘椭圆弧靠近叶身位置存在吸...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 ,对来流雷诺数为 1 .0× 1 0 4,攻角为 3°的二维翼型流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 ,研究了低雷诺数下翼型前缘流动的分离机制 ,描述了分离涡系的相互作用规律 .计算结果表明 :前缘椭圆弧靠近叶身位置存在吸力峰 ,流动在吸力峰内强逆压梯度的作用下发生分离 ;翼型上表面形成了包含驻留涡、脱落涡和二次涡的涡系结构 ,其尺度随时间不断变化 ,具有强烈的非定常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流动 翼型 低雷诺数 分离 直接数值模拟
下载PDF
Serpentine Inle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Using Vortex Generator Based Flow Control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孙姝 郭荣伟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17,共8页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line-of-sight blockage of the engine face for an advanced Uninhabited Combat Air Vehicle(UCAV), a highly curved serpentine inlet is proposed and experimentally studied. Based on the static pr...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line-of-sight blockage of the engine face for an advanced Uninhabited Combat Air Vehicle(UCAV), a highly curved serpentine inlet is proposed and experimentally studied. Based on the static pressure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 along the wall, the flow separation is found at the top wall of the second S duct for the baseline inlet design, which yields a high flow distortion at the exit plane. To improve the flow uniformity, a single array of vortex generators (VGs) is employed within the inlet. In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the effects of mass flow ratio, free stream Mach number, angle of attack and yaw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serpentine inlet instrumented with VGs ar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1)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serpentine design without flow contro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Gs promotes the mixing of core flow and the low momentum flow in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us prevents the flow separation. Under the design condition, the exit flow distortion (-↑△σ0) decreases from 11.7% to 2.3% by using the VGs. (2) With the descent of the free stream Mach number the total pressure loss decreases. However, the circular total pressure distortion increases. When the angle of attack rises from - 4° to 8°,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and the circular total pressure distortion both go down. In addi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yaw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is fairly constant, while the circular total pressure distortion ascends gradually. (3) When Mao = 0.6-0.8, a = -4°-8° and β = 0°-6°,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varies between 0.936 and 0. 961, the circular total pressure distortion coefficient varies between 1.4 % and 5.4 % and the synthesis distortion coefficient has a ranges from 3.8 % to 7.0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the newly designed serpentine inlet incorporating V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of-sight blockage serpentine inlet flow separation vortex generator total pressure recoveryi circular total pressure distortion synthesis distortion coefficient
下载PDF
绕丁坝流动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柏山 吕志咏 祝立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5-588,共4页
利用流动显示和片光源技术 ,对绕丁坝的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便了解丁坝参数对流态的影响 .实验是在水槽中进行的 .发现在丁坝的上游会形成马蹄涡 ,在丁坝的背风面会形成卡门涡 .按雷诺Re数的大小可以把绕丁坝的流态分成4种类型 :定... 利用流动显示和片光源技术 ,对绕丁坝的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便了解丁坝参数对流态的影响 .实验是在水槽中进行的 .发现在丁坝的上游会形成马蹄涡 ,在丁坝的背风面会形成卡门涡 .按雷诺Re数的大小可以把绕丁坝的流态分成4种类型 :定常单个马蹄涡、非定常单个马蹄涡、非定常双马蹄涡Ⅰ及非定常双马蹄涡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坝 实验研究 流动分离 流态 马蹄涡 水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