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4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之声:戏院与都市生活的变迁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存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60,153,共6页
剧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既能呈现社会文化,又有塑造社会文化的功能。从旧式茶园向新式舞台的转变,显示了清末在阶层和性别关系等方面的社会变迁。新舞台在表演上对感官文化的侧重,则反映了进入现代之后,都市人在精神生活上的相应转变。... 剧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既能呈现社会文化,又有塑造社会文化的功能。从旧式茶园向新式舞台的转变,显示了清末在阶层和性别关系等方面的社会变迁。新舞台在表演上对感官文化的侧重,则反映了进入现代之后,都市人在精神生活上的相应转变。对生动形象的着迷、对传奇的热衷,正是大众时代的文化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都市 感官文化 现代
下载PDF
The Subversion of Modernity and Socialism in Mu Shiying's Early Fiction
2
作者 Christopher Rosenmeier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1期1-22,共22页
Mu Shiying's first short story collection, North Pole, South Pole (Nanbeiji) from 1932, is usually seen as socialist or proletarian literature preceding his later modernist writings. I argue that this view needs to... Mu Shiying's first short story collection, North Pole, South Pole (Nanbeiji) from 1932, is usually seen as socialist or proletarian literature preceding his later modernist writings. I argue that this view needs to be revised. In one short story Mu deliberately parodies the social agenda of contemporary leftist writers. The protagonists are neither enlightened workers nor victims of social injustice. On the contrary, they turn to rage, misogyny, and self-righteous violence, and their motives are rooted in their sexual frustrations and inability to cope with modem life. Their righteous ideals are based on fiction and an imagined tradition. Mu's construction of the fictive trad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se early short stories, and, in this respect, I compare them with Shi Zhecun's wri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 Shiying North Pole South Pole (Nanbeiji) Xin ganjue pal (New sensationalism proletarian literature
原文传递
古希腊宗教的特点及其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振玲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古希腊宗教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信仰的多样性使文化能够较自由发展;古希腊宗教感性主义的特点,形成了积极的民族精神,成为希腊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古希腊宗教"神人同形同... 古希腊宗教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信仰的多样性使文化能够较自由发展;古希腊宗教感性主义的特点,形成了积极的民族精神,成为希腊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古希腊宗教"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不仅使它成为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且使希腊的艺术家们走上了以表现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道路。只有了解古希腊宗教的特点,才能真正地体会希腊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宗教 古希腊文化 感性主义
下载PDF
戏法片与早期电影的身体耸动性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52,共10页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早期欧美电影表现出鲜明的吸引力特征,尤其戏法片借由停机再拍、二次叠印等技巧以及魔术斗法、异域表演、亡魂厉鬼等内容,带给观众强烈的耸动性体验。早期电影(尤其是戏法片)对于身体耸动性的展示具有多元化和多样...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早期欧美电影表现出鲜明的吸引力特征,尤其戏法片借由停机再拍、二次叠印等技巧以及魔术斗法、异域表演、亡魂厉鬼等内容,带给观众强烈的耸动性体验。早期电影(尤其是戏法片)对于身体耸动性的展示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其中不断变幻的"花招"和"幻象",作为身体感官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为早期观众提供了适应快速变化的都市现代性的途径和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电影 戏法片 身体 耸动性 幻象
下载PDF
台湾电视新闻“感官主义”现象研究——以中天电视新闻台晚间新闻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安繁 毛鑫 《全球传媒学刊》 2018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台湾电视新闻市场在1993年有线电视合法化之后,便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然而,商业化运作模式带来的"收视率至上"的原则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新闻日益感官化现象地批判。本文通过对中天电视新闻频道晚间新闻节目的内容分析发现:1... 台湾电视新闻市场在1993年有线电视合法化之后,便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然而,商业化运作模式带来的"收视率至上"的原则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新闻日益感官化现象地批判。本文通过对中天电视新闻频道晚间新闻节目的内容分析发现:1.台湾观众在收看有线电视新闻时更偏好感官化的新闻;2.台湾有线新闻频道更倾向于播出感官化的新闻;3.台湾各种电视新闻类型间的平均感官化程度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任两个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以目前的数据分析发现,台湾有线电视新闻的平均收视率与感官化程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主义 有线新闻频道 台湾地区 电视新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德国渊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8-13,共6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既有感觉主义的法国背景,又有理性主义的德国渊源。德国渊源主要包括黑格尔对异化与意识形态概念的融合,以及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批判。黑格尔对异化世界的阐释性说明和对教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本质的深刻揭露,...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既有感觉主义的法国背景,又有理性主义的德国渊源。德国渊源主要包括黑格尔对异化与意识形态概念的融合,以及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批判。黑格尔对异化世界的阐释性说明和对教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本质的深刻揭露,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含义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为揭示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意义提供了启迪。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意识形态概念。对以上德国理论渊源的准确把握,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德国渊源 感觉主义 理性主义 异化 教化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美学中的感性论思想
7
作者 汪正龙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6-81,共6页
马克思的早期美学包含了一种感性论思想,即确认人是感性的、自然的存在物,主张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感性是一个变化的历史的范畴。人的活动的对象性能使得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人和外在世界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渗透和... 马克思的早期美学包含了一种感性论思想,即确认人是感性的、自然的存在物,主张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感性是一个变化的历史的范畴。人的活动的对象性能使得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人和外在世界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全面地占有对象,才能展示和发展人的全部感觉并导致审美的发生。马克思的感性论思想对美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论 美学
原文传递
普利策煽情主义的双重性
8
作者 龚际平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手法具有双重性特点 ,理论上他强调报纸内容的趣味性、刺激性和教育性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又采取煽情主义报道手法 ,增加可读性以扩大销路。煽情主义是他报纸经营的策略 ,目的是为了实现报纸的揭露社会弊病的理想。这种...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手法具有双重性特点 ,理论上他强调报纸内容的趣味性、刺激性和教育性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又采取煽情主义报道手法 ,增加可读性以扩大销路。煽情主义是他报纸经营的策略 ,目的是为了实现报纸的揭露社会弊病的理想。这种双重性说明普利策煽情主义与后来的黄色新闻不尽相同 ,我们既要看到它的负面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利策 煽情主义 双重性 新闻报道 报纸经营策略 报道手法
下载PDF
“生相怜”与“死相捐”──《列子·杨朱》篇生死哲学论析
9
作者 闫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1-62,共12页
通行本《列子》非先秦典籍,乃魏晋之作,《杨朱》篇集中体现了魏晋士人的生死理念。从直观经验出发,《杨朱》篇强调生异死同、死生自然的生死本质观,主张“乐生”“逸身”的养生之道,是对传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杨朱》篇遮蔽生存... 通行本《列子》非先秦典籍,乃魏晋之作,《杨朱》篇集中体现了魏晋士人的生死理念。从直观经验出发,《杨朱》篇强调生异死同、死生自然的生死本质观,主张“乐生”“逸身”的养生之道,是对传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杨朱》篇遮蔽生存个体的死亡价值与永恒追求,坚持“为我”“命定”思想,在生死观上具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特质。另外,《杨朱》篇将道家的“自然”狭义理解为人的生理欲求,以感官层面的纵欲享乐作为人生终极意义,偏离了老庄适欲节性的人生之路。此种价值观彰显了生命个体原则,但却具有否定人的社会性、缺乏超越意识、过于理想化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子·杨朱》 生死观 纵欲享乐 自然 感性主义
下载PDF
没有突破,就不能出轰动效应的报告文学
10
作者 张立国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1-22,共2页
时机——报告文学的生命线;定势——准确把握社会的阅读心理;文化——不可或缺的厚重感;新奇─始终不可忘记的看点。
关键词 报告文学 轰动效应 探讨
下载PDF
新闻传播的负面效应
11
作者 翟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新闻传播的负面效应很多,主要有虚假新闻、煽情新闻、新闻侵权和舆论监督失误等。原因在于部分新闻从业者追名逐利、不讲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不足。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负面效应 虚假新闻 煽情新闻
下载PDF
煽情的辩证法:从进步时代解读美国新闻业的话语策略
12
作者 施海泉 《全球传媒学刊》 2014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煽情主义是美国新闻业重要的话语策略,其产生有必然的社会基础。作为商业媒介和舆论生产工具,大众化的新闻业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性,必须以作为自律机制的新闻专业主义对煽情主义进行制约,却不能完全将其取代。与此同时,煽情主义也由一种... 煽情主义是美国新闻业重要的话语策略,其产生有必然的社会基础。作为商业媒介和舆论生产工具,大众化的新闻业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性,必须以作为自律机制的新闻专业主义对煽情主义进行制约,却不能完全将其取代。与此同时,煽情主义也由一种实用主义的叙事策略,转化为对客观性理念的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步时代 煽情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话语策略
下载PDF
“新史学”的范式意义:对杨念群“感觉主义”的思考
13
作者 段建宏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0-22,共3页
无论是概念主义还是感觉主义,都给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它们都可以作为范式而引领史学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具体的实践领域,却产生了诸多问题,尽管感觉主义在发掘现象的同时更加关注了内涵,但是感觉主义如其所指,尚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无论是概念主义还是感觉主义,都给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它们都可以作为范式而引领史学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具体的实践领域,却产生了诸多问题,尽管感觉主义在发掘现象的同时更加关注了内涵,但是感觉主义如其所指,尚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历史的细微之处仍很难把握,无论是在理论的建构还是实践的操作方面仍需继续深入,从范式的高度对史学研究予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感觉主义 概念主义
下载PDF
新与旧:现代史学的困厄
14
作者 李荣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3-25,共3页
自2007年第一卷《新史学》问世以来,已连续出版了七卷《新史学》。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在史学界泛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众家之论说。此书中提出了许多史学研究新方法、新视野、新理论,但在这些"新"的背后,似乎也看到了现今史... 自2007年第一卷《新史学》问世以来,已连续出版了七卷《新史学》。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在史学界泛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众家之论说。此书中提出了许多史学研究新方法、新视野、新理论,但在这些"新"的背后,似乎也看到了现今史学界所面临的些许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概念史 心态史学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际涉华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聪聪 李思彤 +1 位作者 汤艺 殷复莲 《软件》 2018年第12期172-176,共5页
针对新媒体时代国际涉华舆情广度和强度急剧增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国际涉华舆情分析方案,采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得出周边与非周边国家在热点事件上的舆情共性与差异。本文对中美贸易战进行Twitter和微博全面数据分析对比,... 针对新媒体时代国际涉华舆情广度和强度急剧增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国际涉华舆情分析方案,采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得出周边与非周边国家在热点事件上的舆情共性与差异。本文对中美贸易战进行Twitter和微博全面数据分析对比,深入探究其微博转发结构,得到了国际涉华舆情的特点以及我国舆情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华舆情 数据挖掘 数据分析 微博转发结构
下载PDF
试论普利策的煽情主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异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83-90,共8页
本文系统论述了美国现代报业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1847~1911)“煽情主义”(Sensationalism)新闻手法的含义、特色,并探讨了这种新闻手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新闻手法 煽情主义(sensationalism)
下载PDF
日本新感觉派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沈文凡 闫雪莹 《日本学论坛》 2006年第2期24-31,共8页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他们较多从文体和创作技法上吸收;第二次是80年代贾平凹、莫言和余华等人的创作,巧妙汲取日本新感觉派的风韵,化入到作品肌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论争 中国文学 影响
下载PDF
上海的忧郁:城市诗学与时代症候——从新感觉派到王宏图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4-191,共8页
忧郁是现代性与城市诗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制造了中国现代知识人"苦难与爱的悖论",也沉淀为"丰富的痛苦"。作为悖论的投射,新感觉派展现出"革命"与"摩登"的同流异趋,其面向"内在"与... 忧郁是现代性与城市诗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制造了中国现代知识人"苦难与爱的悖论",也沉淀为"丰富的痛苦"。作为悖论的投射,新感觉派展现出"革命"与"摩登"的同流异趋,其面向"内在"与"当下"的书写,开启了救亡与启蒙之外的感性革命道路。相比新感觉派的现代性书写,当代上海的城市书写进一步刻画出"现代性美学"终结时代的凝滞面貌。与"欣快狐步舞"不同,这是后现代城市诗学成熟时期的"忧郁巴洛克",是知识分子人格化忧郁的写照。从新感觉派到王宏图,巴洛克诗学不仅深陷现代派"词语的游戏""感觉的色拉",更有"形而上的绝望",从形而下的身体快感到形而上思想的忧郁,艺术成为掩饰深渊之恐怖的最佳事物,这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城市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诗学 时代症候 忧郁 新感觉派 王宏图
下载PDF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蒙太奇抒写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迎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5-173,共9页
中国新感觉派进行了一次小说的叙事革命,他们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技巧,将电影的蒙太奇融入小说创作中,运用"跳切"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以及色彩的蒙太奇的技法处理镜头的织接和段落的转换... 中国新感觉派进行了一次小说的叙事革命,他们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技巧,将电影的蒙太奇融入小说创作中,运用"跳切"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以及色彩的蒙太奇的技法处理镜头的织接和段落的转换,从而改变了小说家抒写生活、描摹世界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影像抒写 蒙太奇
下载PDF
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文学理论与实绩——以家庭题材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天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57,共5页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以家庭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与戏剧,构成了脍炙人口的"病妻系列"文学。其中,《春天乘着马车来》与《花园的思想》最具代表性,是横光利一后期创作中将传统文学题材与新感觉派的...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以家庭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与戏剧,构成了脍炙人口的"病妻系列"文学。其中,《春天乘着马车来》与《花园的思想》最具代表性,是横光利一后期创作中将传统文学题材与新感觉派的写作方式加以融合的两部作品。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日本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从文体到内容都成为了当时日本学界的研究焦点。横光的家庭题材小说,既使用了崭新的修辞手法,又将新感觉文学理论贯穿始终。同时,通过对外部场景的铺述,形象地展现出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状态。以创建新感觉派文学为开端,在近3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横光利一始终践行着他所追求的文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新感觉文学 文艺理论 现代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