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部半日内潮参量次谐频不稳定生成的近惯性波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子飞 任强 +6 位作者 胡贺岗 陈永华 王蓓 于非 南峰 王建丰 唐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3,共12页
为了研究非临界纬度上参量次谐频不稳定(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 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near-inertial wave, NIW),本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准实时传输深海潜标资料,对内波速度谱、近惯性流速和动能、D_(2)-f(半日频... 为了研究非临界纬度上参量次谐频不稳定(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 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near-inertial wave, NIW),本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准实时传输深海潜标资料,对内波速度谱、近惯性流速和动能、D_(2)-f(半日频减惯性频)流速和动能、半日内潮流速和动能以及混合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平板模型与双相干谱分析表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上层海洋出现的非风生近惯性波是由半日内潮PSI过程生成的,同时也会生成D_(2)-f内波。在发生显著PSI过程的深度上,生成的近惯性能量与全日内潮能量相当,生成的D_(2)-f能量与半日内潮能量相当,表明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和D_(2)-f内波是相当重要的。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结果显示PSI过程期间混合出现明显增强,但其增加的大小是中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部 半日内潮 近惯性波 参量次谐频不稳定 海洋混合
下载PDF
2013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高纬电离层半日潮汐波研究
2
作者 罗嘉辉 龚韵 +2 位作者 马铮 张绍东 黄春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5-1196,共12页
基于Sondrestrom站(67°N,51°W)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研究了2013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发生后高纬地区电离层F层和E层半日潮汐波.同时,对1月非SSW发生期间和不同太阳活动期间高纬电离层中的半日潮汐波进行了统计分析... 基于Sondrestrom站(67°N,51°W)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研究了2013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发生后高纬地区电离层F层和E层半日潮汐波.同时,对1月非SSW发生期间和不同太阳活动期间高纬电离层中的半日潮汐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和2013年SSW事件发生后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SSW发生后F层经向风中的半日潮汐波有显著增强,其振幅大于80 m·s^(-1)的时间持续了至少60 h,最大值达到109 m·s^(-1).在180~330 km范围内,半日潮汐波振幅平均大了24 m·s^(-1).在E层高度上,经向风中的半日潮汐波也在SSW发生后迅速增强,最大值达到109 m·s^(-1),在108~117 km范围内,其振幅平均大了33 m·s^(-1).在E层纬向风中,半日潮汐波振幅在120 km处连续超过36 h的时间内大于70 m·s^(-1),最大值达到92 m·s^(-1).不同太阳活动期间的半日潮汐波统计结果显示,和低太阳活动期间相比,高太阳活动期间半日潮汐波在F层和E层平均增强14 m·s^(-1).这明显小于SSW期间24和33 m·s^(-1)的增幅,表明高太阳活动不是2013年SSW期间高纬电离层半日潮汐波增强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表明2013年高纬电离层半日潮汐波的增强很可能是受到SSW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高纬电离层 半日潮汐波 非相干散射雷达
下载PDF
半日潮特征海域平均大潮高潮面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黄辰虎 冯义楷 +4 位作者 欧阳永忠 郭海涛 陆秀平 周兴华 翟国君 《海洋测绘》 CSCD 2016年第2期21-25,共5页
计算半日潮特征海域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关键在于,一是应有足够长时段且满足精度的潮汐实测或预报数据;二是应尽可能准确选定大潮时刻高潮位。针对大潮时刻高潮位在时间选取上的困难,从月相物理意义出发,证明了当日月黄经差值约为0°时... 计算半日潮特征海域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关键在于,一是应有足够长时段且满足精度的潮汐实测或预报数据;二是应尽可能准确选定大潮时刻高潮位。针对大潮时刻高潮位在时间选取上的困难,从月相物理意义出发,证明了当日月黄经差值约为0°时,大潮时刻对应月相朔;当日月黄经差值约为180°时,大潮时刻对应月相望。提出并实现了顾及半日潮龄值及逐时日、月黄经差的平均大潮高潮面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半日潮 平均大潮高潮面 月相 半日潮龄 日黄经 月黄经
下载PDF
乘潮水位下的船舶通航窗口期和候潮时间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乔光全 王崇贤 周合成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47,62,共9页
针对乘潮水位下船舶候潮的实际问题,依据我国近岸不同潮汐类型站点的潮汐表逐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保证率为90%的2 h高潮乘潮水位下的连续可通航窗口期和船舶候潮时间,并从水位历时曲线、日高潮不等及平均海平面的周年变化等角度... 针对乘潮水位下船舶候潮的实际问题,依据我国近岸不同潮汐类型站点的潮汐表逐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保证率为90%的2 h高潮乘潮水位下的连续可通航窗口期和船舶候潮时间,并从水位历时曲线、日高潮不等及平均海平面的周年变化等角度分析全日潮向半日潮变化时通航窗口期和候潮时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乘潮时间和乘潮保证率对候潮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全日潮向半日潮,通航窗口期逐渐缩短,船舶候潮时间逐渐延长;乘潮保证率对候潮时间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潮水位 全日潮 半日潮 通航窗口期 候潮时间
下载PDF
极区夏季中间层半日潮汐的VHF雷达观测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仁强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3-241,共9页
采用德国SOUSYVHF雷达观测数据,研究了极区夏季中间层半日潮汐的结构和变化特征.纬向和经向风的动态Lomb-Scargle诺表明,半日潮是中间层高度上占支配地位的波动,其谱峰对应的频率一般与1/12c·h-1有偏离,说明它们经常处在... 采用德国SOUSYVHF雷达观测数据,研究了极区夏季中间层半日潮汐的结构和变化特征.纬向和经向风的动态Lomb-Scargle诺表明,半日潮是中间层高度上占支配地位的波动,其谱峰对应的频率一般与1/12c·h-1有偏离,说明它们经常处在被扰动状态.稳定的半日潮损帽院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长,在87.9km高度附近达到饱和;经向分量的相位一般比纬向分量的相位超前π/4-π/2,从而水平扰动速度关县端点随时间变化的轨迹显示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征.半日潮汐特征参量在纬向和经向风中随时间的变化在基本趋势一致的基础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日潮汐 中间层 VHF雷达 极区 大气潮汐 夏季
下载PDF
基于光学遥感的安达曼海内孤立波传播速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松松 王晶 +1 位作者 梅源 张紫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21,共7页
安达曼海内孤立波非常活跃且错综复杂,传播速度是内孤立波的重要特征参量,本文采用光学遥感手段建立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收集并处理大量Terra/Aqua-MODIS遥感图像,利用两景图像追踪同一内孤立波与同一激发源产生的内孤立波... 安达曼海内孤立波非常活跃且错综复杂,传播速度是内孤立波的重要特征参量,本文采用光学遥感手段建立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收集并处理大量Terra/Aqua-MODIS遥感图像,利用两景图像追踪同一内孤立波与同一激发源产生的内孤立波波群两种方法定量研究安达曼海内孤立波传播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安达曼海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在0.5~2.7m/s之间,内孤立波传播方向主要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传播速度大小在传播过程中随水深变浅而呈减小的趋势,在深水区传播速度大小还呈现出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光学遥感 安达曼海 半日潮
下载PDF
武汉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风场的潮汐观测研究
7
作者 于家龙 《河南科技》 2021年第9期137-140,共4页
为了归纳潮汐对中间层低热层(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大气平均风的影响,对比分析了HWM07、HWM14风场预测模型。本文利用武汉流星雷达36个月的观测数据(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研究了武汉上空中间层低热层区风场的变化特... 为了归纳潮汐对中间层低热层(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大气平均风的影响,对比分析了HWM07、HWM14风场预测模型。本文利用武汉流星雷达36个月的观测数据(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研究了武汉上空中间层低热层区风场的变化特征,得到了日平均风和周日潮汐、半日潮汐的初步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6年,水平风场的月平均经向风以北风为主,平均纬向风以西风为主。对于周日潮汐,HWM14模型和HWM07模型预测的经向风周日潮汐振幅小于流行雷达的实际观测值;HWM14模型和HWM07模型预测的经向风周日潮汐相位大于流行雷达的实际观测值。对于半日潮汐,2014-2016年实际观测值的振幅存在周期性变化,模型预测值较实际观测振幅略微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雷达 周日潮汐 半日潮汐 HWM14模式 HWM07模式
下载PDF
Two Ocean Tides per Day: Why?
8
作者 Kern E. Kenyon 《Natural Science》 2020年第11期685-687,共3页
Ocean semi-diurnal tides are suggested qualitatively to be more accurately explained by the vertical tide generating forces of the sun and moon, not by the historically standard horizontal components. It is proposed t... Ocean semi-diurnal tides are suggested qualitatively to be more accurately explained by the vertical tide generating forces of the sun and moon, not by the historically standard horizontal compon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ea level elevations created sequentially at the eastern and then western ocean coastal boundaries propagate seaward as shallow water su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ont-size:12px;">face gravity waves and interact without mutual disturbance. In that manner two tides per day</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ont-size:12px;"> are created. Horizontal tide forces generate horizontal ocean currents with speeds of 5 mph at the most. Shallow water tide waves move at about 500 mph in open waters and therefore come much closer to being in tune with the sun and moon transiting across the sk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diurnal Ocean tides Vertical Tidal Forces
下载PDF
半日潮河口区可溶性污染物溯源
9
作者 王伟 《净水技术》 CAS 2018年第10期90-95,117,共7页
以非恒定流水动力计算为基础,利用相关系数法,构建了河口地区污染物位置溯源模型,采用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实现位置回溯模型的参数优化。根据半日潮河口地区潮流特性,将污染物投放时间和质量先后分离出来,把溯源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在求... 以非恒定流水动力计算为基础,利用相关系数法,构建了河口地区污染物位置溯源模型,采用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实现位置回溯模型的参数优化。根据半日潮河口地区潮流特性,将污染物投放时间和质量先后分离出来,把溯源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在求解优化模型时,通过改进遗传算法,加快了算法的收敛并提高了相对精度。将该方法运用到以泉州湾为代表的规则半日潮河口地区溯源算例中,结果表明,该模型回溯效果好,计算效率高,对河口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恒定流 瞬时点源 河口半日潮 改进遗传算法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