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君劢与“阳明学”的旅行
1
作者 宋溟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92,共9页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致力于儒家哲学的建构与弘扬,尤为推重阳明学。他对阳明学的研究在跨文化的视角中展开,重视其理论在旅行中的变形与影响。通过中日比较,张君劢一方面肯定了日本阳明学“长于事功”,批评了中...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致力于儒家哲学的建构与弘扬,尤为推重阳明学。他对阳明学的研究在跨文化的视角中展开,重视其理论在旅行中的变形与影响。通过中日比较,张君劢一方面肯定了日本阳明学“长于事功”,批评了中国阳明学“陷于枯禅”,强调了阳明学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阳明学能补日本“短于理论”的缺陷,发展出具有现代学术形态的哲学理论。然而,在他的具体阐释中,无论谈论日本还是涉及中国,西方理论始终是无所不在的参照系。在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中,张君劢用“理性主义”解读孟子的学说,用“唯心主义”改造禅宗的内涵,又将二者看作阳明学的两大理论来源,共同构成了“中国的直觉主义”哲学体系。张君劢的这种建构是用西方理论阐释和剪裁儒家传统的结果,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由此,现代新儒学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值得反思和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阳明学 理论旅行 自我的他者化
原文传递
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庆忠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4,共3页
从文与野、主与客的关系入手 ,在与人类学的比较中 ,讨论了口述历史与口述传统的特色所在。认为口述史文本是研究者通过访谈制作的 ,而民俗学之口头传承文本则是研究者通过田野作业发掘的。
关键词 口述历史l口述传统 文与野3主与客
下载PDF
“利益至上”还是“环保先行”?——金钱与时间资源对绿色消费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孙瑾 陈晨 渠文静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9,共17页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消费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何提升消费者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也引发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资源概念启动的视角,探讨了金钱与时间资源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绿色...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消费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何提升消费者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也引发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资源概念启动的视角,探讨了金钱与时间资源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绿色产品宣传突出他人和环境的福利提升时,启动个体的时间(vs.金钱)资源概念更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当绿色产品宣传强调更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及家人的信息时,启动个体的金钱(vs.时间)资源概念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此外,本研究从积极情绪和自我建构水平的视角分别验证了资源概念启动与受益主体影响绿色消费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消费 时间与金钱 自我与他人 积极情绪 自我建构
原文传递
后殖民理论及其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黎跃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83-88,共6页
后殖民理论的先驱是一批旅居西欧的非洲知识分子 ,他们在 2 0世纪 5 0、6 0年代对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遗留的问题进行思考。 2 0世纪 80、90年代 ,后殖民主义成为流行世界的文化思潮。作为后殖民主义的原创性理论 ,主要包括赛义德的“东方... 后殖民理论的先驱是一批旅居西欧的非洲知识分子 ,他们在 2 0世纪 5 0、6 0年代对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遗留的问题进行思考。 2 0世纪 80、90年代 ,后殖民主义成为流行世界的文化思潮。作为后殖民主义的原创性理论 ,主要包括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文化霸权”理论 ;斯皮瓦克的“边缘中心化”理论 ;霍米·巴巴的“含混矛盾的杂糅”、“文化差异性发布”、“第三度空间”理论。后殖民理论呈现出复杂性、理论对抗性和两重性的特点 ,但其文化贡献和社会意义非常明显 :对“欧洲中心论”文化立场的批判、东方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民主进程的推进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东方主义 文化霸权 边缘与中心 自我与他 文化融合 全球化
下载PDF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美国人》中的哥特成分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斌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29-33,共5页
在《美国人》中 ,为了强调欧洲和美国两种价值体系的不相容性 ,詹姆斯特别借助了哥特式小说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聚焦于该文本的哥特文体特征 ,尝试分析这些哥特成分在小说的整体情节设计中如何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起到强... 在《美国人》中 ,为了强调欧洲和美国两种价值体系的不相容性 ,詹姆斯特别借助了哥特式小说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聚焦于该文本的哥特文体特征 ,尝试分析这些哥特成分在小说的整体情节设计中如何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起到强化作品“隔绝”主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 陌生化 隔绝 越界 自我/他者 价值体系
下载PDF
蒸汽朋克小说《阿努比斯之门》中的伪装叙事
6
作者 韩一铭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4-39,共6页
鲍尔斯在《阿努比斯之门》中以哥特式笔调描写了发生在伦敦的人间闹剧,小说人物均通过伪装而登台亮相。以魔法、身份、权力为切入点,探讨了蒸汽朋克如何凭借架空历史特征对人生欲望展开合理性表达,从而宣泄个人情绪,重构个体符码,打破... 鲍尔斯在《阿努比斯之门》中以哥特式笔调描写了发生在伦敦的人间闹剧,小说人物均通过伪装而登台亮相。以魔法、身份、权力为切入点,探讨了蒸汽朋克如何凭借架空历史特征对人生欲望展开合理性表达,从而宣泄个人情绪,重构个体符码,打破“自我”与“假我”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更健全、更完善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装叙事 蒸汽朋克 《阿努比斯之门》 自我与他者
下载PDF
论健康码——免疫器官的外置化及其风险 被引量:3
7
作者 秦兰珺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89,共16页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人手一码的健康码和遍布各地的核酸检测点无疑构成了中国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城市进化”“后种系生成”和“控制论”的交叉视野下,健康码是一种外置免疫器官,它在人类针对新发病毒的自然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人手一码的健康码和遍布各地的核酸检测点无疑构成了中国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城市进化”“后种系生成”和“控制论”的交叉视野下,健康码是一种外置免疫器官,它在人类针对新发病毒的自然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时,充当着宏观城市层面的外置免疫系统的信息枢纽,尤其是其在疫情监测和识别上的作用,与机体细胞层面的免疫监测和识别,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逻辑上的相似性。与此同时,健康码也以一种外置免疫器官的方式,制造出一系列新型“他者”。自我/他者这个萦绕着整个20世纪的老问题,在健康码所提供的21世纪的特殊社会文化语境中,又获得了重新提出和演绎。健康码首次大规模地让中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层面,经历了一种控制论意义上打破生物和技术边界的状态。其中技术与人的关系,呈现出“后种系生成”或“技术异化”两种可能。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技术进步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需反思其中存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码 后种系生成 外置化 免疫系统 自我/他者
原文传递
镜与我:对话的双重性——试论比较文学中的“自我与他者”及“自我与自我”
8
作者 张子墨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本文意欲探讨比较文学中的对话问题。首先将会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背景做一个探讨,从历史与背景的角度看“对话”的可能。然后,笔者将以“镜中我”为喻探讨对话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和“他者”的生成关系。最后,笔者指出并... 本文意欲探讨比较文学中的对话问题。首先将会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背景做一个探讨,从历史与背景的角度看“对话”的可能。然后,笔者将以“镜中我”为喻探讨对话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和“他者”的生成关系。最后,笔者指出并非只有他者才能成为“镜”,“自我”的内部亦充满了异质与缝隙,并以华语语系作为主要论述对象进行论述,通过分析史书美与王德威的理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分歧,指出在用“华语文学”/“华语语系”去相对所谓的“西方话语”时,必须关注到它本身内部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比较并非将两种文本并置静态地看待文字背后的差异,而是探究其动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现代性 自我与他者 对话 华语语系
下载PDF
“自我的他性”抑或“自我的重构”?——《自我的他性》读后 被引量:1
9
作者 方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0-34,共5页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的他性 结构与反结构 自我的迷失 自我的重构
下载PDF
Wail,Gate and Self-Other Dynamics:A Confucian Ethics of Sepa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被引量:2
10
作者 YAO Xinzho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20年第4期567-585,共19页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oci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wall in history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to usher in the early Confucian discourse on wall and gate.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mplies that walls一either 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oci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wall in history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to usher in the early Confucian discourse on wall and gate.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mplies that walls一either actual,virtual or symbolic-are there to defend and/or to separate,while gates enable the managed access to and opening-up the self-imposed insularity or moderate the self-centred exclusiveness that walls imply.By way of re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we will extract from a variety of Confucian discussions the ethical awareness that however strongly built,walls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gates,and that the wall and the gate are therefore locked in mutuality to make possible the reality of interconnectedness between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and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It will be argued that by using ethical virtues as tools to moderate separation and exclusiveness,Confucian discourses highlight the dynamics of the self-other relationship,and establishes an ethics that may well be still applicable to contemporary situations and can be drawn upon to help dissolv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values of populist self-centrism and those of globalist interconnected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l GATE self-other dynamics Confucian ethics GLOBALIZATION ANTI-GLOBALIZATION COVID-19 isolation interconnectedness
原文传递
藏文动词疑难解析
11
作者 土登彭措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8年第2期84-94,共11页
关键词 Action WORDS VERBS self and otherS similar and different FUNCTIONS
下载PDF
近代社会中心-边缘结构视角中的异化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吉发 肖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157,共6页
关于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分析,学界存在着争论,却都不自觉地引向隐藏至深的社会结构问题。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农业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哲学基元不同,近代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在组织化进程中以自我与他人异化关系为基础不... 关于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分析,学界存在着争论,却都不自觉地引向隐藏至深的社会结构问题。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农业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哲学基元不同,近代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在组织化进程中以自我与他人异化关系为基础不断扩张。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仅自身发生着异化——构成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而且在组织结构中的扩张也带来了异化——构成承认、普遍竞争与个人认同的伪共在。如果从近代的社会结构去探寻异化的根源和土壤,不仅有助于从总体性视角理解异化问题,也有助于寻找到扬弃异化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社会异化 近代社会 自我与他人 组织化
下载PDF
自我他者化:边地影像的诗学过渡与平等悖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奋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96-104,共9页
"边地影像"是边疆少数民族民众纪录自身的非虚构创作。在朗西埃"可感性的分配"美学理论视野下,边地影像体现了题材选择的一视同仁和人性的解放,以平等维度的引入开拓了其艺术与政治价值。透过"自我他者化"... "边地影像"是边疆少数民族民众纪录自身的非虚构创作。在朗西埃"可感性的分配"美学理论视野下,边地影像体现了题材选择的一视同仁和人性的解放,以平等维度的引入开拓了其艺术与政治价值。透过"自我他者化"的艺术操作,它改变边地的可感性的分配秩序。"客位视角"到"主位视角"和"参与拍摄"到"独立创作"的过渡所释放的乡野表达,成为评测其诗学力量的关键质素。同时,围绕"差异性"展开的影像再现常常导向"微小差异的自恋",并在言语的过度中营造了某种"圣化构想",进而使其差异政治悖论性地生成了新的可感性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地影像 自我他者化 美学过渡 差异政治 平等悖论
原文传递
21世纪津巴布韦黑人英语文学的厌乱书写与自我“他者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蓝云春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9-96,共8页
厌乱书写是非洲文坛的显著特征,这既有历史创伤原因又是现实困境使然,21世纪津巴布韦黑人英语文学便是其典型代表。在“津巴布韦危机”的影响下,该国黑人英语文学中的厌乱书写揭露了管理阶层的贪腐无能,展示了社会系统功能紊乱后的乱象... 厌乱书写是非洲文坛的显著特征,这既有历史创伤原因又是现实困境使然,21世纪津巴布韦黑人英语文学便是其典型代表。在“津巴布韦危机”的影响下,该国黑人英语文学中的厌乱书写揭露了管理阶层的贪腐无能,展示了社会系统功能紊乱后的乱象丛生,描绘了国家衰败导致的黎庶涂炭。对问题和暗黑的聚焦与放大固然是津巴布韦社会横剖面的文本表征,同时也是该国黑人英语作家内化西方凝视非洲的视角后将母国自我“他者化”的结果,并在有意无意间固化了外部世界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就津巴布韦黑人英语文学中的厌乱书写展开分析,对于探索第三世界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如何抵制“他者化”的西方文学消费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巴布韦黑人英语文学 厌乱书写 西方凝视 自我“他者化”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图景的自我与他者——一种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世界观回顾与展望
15
作者 赵旭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中国是一个日益融入到世界之中的中国,因此必然要从一种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世界。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追求中,中国的存在需要有一种基于多样性包容的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存在。中国文化所固有观念中的“...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中国是一个日益融入到世界之中的中国,因此必然要从一种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世界。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追求中,中国的存在需要有一种基于多样性包容的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存在。中国文化所固有观念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有这种自我在与世界他者交往中所生发出来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世界性图景的想象,或者从中国出发的世界观的养成,都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追求中需要去予以摆正自我与他者关系的一种真正可继续坚持和利用的文化资本。我们借此可以摆脱那种“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的现代西方霸权式的思考模式,而真正基于一种世界整体性图景的构造而迈向到“世界与人民历史的创造”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上去,这将是一种强调差异性共在并可容纳多样性的不断去追求共同体意识的大花园隐喻。并且,从人类学意义上而言,这更将是一种基于互惠关系而有的库拉圈的模式构造,而并非是那种文明猎头式的对于差异化文化存在的曲解乃至于忘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自我与他者 共同体意识 融入世界 世界观
下载PDF
具身田野中:身体视域下的自我与他者
16
作者 冯琳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3年第1期187-209,共23页
本文采用“自传式民族志”的方法,回顾与反思研究者自身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的经验,以及知识生产的过程与脉络。有别于传统田野工作的“无性别化”“身体不在场”的经验视角,本文着重分析田野过程中研究者以身体的“具身性”... 本文采用“自传式民族志”的方法,回顾与反思研究者自身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的经验,以及知识生产的过程与脉络。有别于传统田野工作的“无性别化”“身体不在场”的经验视角,本文着重分析田野过程中研究者以身体的“具身性”为媒介,围绕“身体做了什么”以及“对身体做了什么”两个维度,去探究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田野经验的体认,检视作为女性研究者运用自传式民族志书写,达至对自我—他者关系之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式民族志 具身性 自我—他者
原文传递
透过“眼”的惯用表现看中日两国人民的自他意识
17
作者 李莹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130-132,共3页
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异同点。透过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些表面现象来研究、揭示其潜在的深层含义,对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栽体,惯用表现是漫长历史留下来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着不同民族... 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异同点。透过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些表面现象来研究、揭示其潜在的深层含义,对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栽体,惯用表现是漫长历史留下来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中日两国语言的惯用表现中有关“眼”的用法非常多。表面上看,这些用法只是“眼”的惯用表现,但实质上在其背后却潜藏着中日两国人民在“自他意识”上的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 惯用表现 中日 “自他意识”
下载PDF
《坛经》的不二佛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映兰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2-16,38,共6页
《坛经》以见性成佛为宗旨,因此其佛性问题即是前提、是关键。对于佛性的论述,核心逻辑是不二中道理论,具体展开而有理事不二,常、无常不二,自他不二,皆有、或有不二等。正确理解不二中道理论,是对《坛经》的佛性理论进行正确理解的基础... 《坛经》以见性成佛为宗旨,因此其佛性问题即是前提、是关键。对于佛性的论述,核心逻辑是不二中道理论,具体展开而有理事不二,常、无常不二,自他不二,皆有、或有不二等。正确理解不二中道理论,是对《坛经》的佛性理论进行正确理解的基础,需要明白这是立体的、辩证的逻辑,而不是平面的、形式的逻辑,否则就会产生种种机械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事不二 常、无常不二 自他不二 皆有、或有不二
下载PDF
华女阿五:孤独地横亘在中美之间的桥梁
19
作者 陈学芬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8-73,共6页
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讲述了华人之家的黄家第五个女儿黄玉雪的成长故事。在她的成长中,白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存在种族歧视,但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她逐渐把白人的价值观内化,以此反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挑战父母的权威,... 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讲述了华人之家的黄家第五个女儿黄玉雪的成长故事。在她的成长中,白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存在种族歧视,但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她逐渐把白人的价值观内化,以此反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挑战父母的权威,张扬个体,贬抑集体和家庭,最终成为华人归化的典型案例。她美化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认同白人的价值观念,而缺乏批判意识;但她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中国和美国都成了异国,华人和白人都成了他者,她成了一个孤独的个体。但她仍然试图以写作展示中国文化,让美国人了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女阿五》 成长 归化 自我与他者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片面认同现象反思
20
作者 朱斌 吴丹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4-59,共6页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一直存在文化身份的片面认同现象: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左右摇摆,要么片面认同他者,要么片面认同自我。这难以反映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真实情况。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存在,应形成一种适应其多样性的...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一直存在文化身份的片面认同现象: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左右摇摆,要么片面认同他者,要么片面认同自我。这难以反映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真实情况。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存在,应形成一种适应其多样性的合理化复杂认同。这要求维持认同他者与认同自我之间的必要张力,同时维持反思他者与反思自我之间的必要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小说 文化身份 片面认同 自我与他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