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 被引量:46
1
作者 王铭铭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的发明,与欧洲国族观念有着既相合又相离的两可关系。就多数经典民族志呈现的面貌看,尽管有将民族志视作"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者,但民族志研究单元一般超脱于"民族",其描绘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是"ethnos(民族)"的真正含义,指与近代西方"个人"不同的其他"人的观念"。在民族志中,"人"是内在差异化、人格外在化、非个人的多元复合场所,其属性不可单独以"世间性"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的"人",是含有人、神、物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的存在者。"人"的这些内容,曾被界定为"文化"的诸"因子"或"方面",而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人文关系的总体状态。人文关系,是"己"与广义的"它"之间的关系,是"世内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使我们观察的是一个范围狭小的村庄,这些关系依然可以得到清楚的表现。对民族志书写者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世界性的",在人文关系的"世界"中,"己"与"它"的关联性被分解为几类关系及其认知,但其本来面目是浑然一体的。它"因地制宜",形成人中心、神中心、物中心的形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等级与互惠的复合性意义上,却普遍一致,从而使场景远离"我者"的民族志,总是关乎于"己"——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包括"民族",但不等于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学 国族 人文关系 己/它 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庆忠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4,共3页
从文与野、主与客的关系入手 ,在与人类学的比较中 ,讨论了口述历史与口述传统的特色所在。认为口述史文本是研究者通过访谈制作的 ,而民俗学之口头传承文本则是研究者通过田野作业发掘的。
关键词 口述历史l口述传统 文与野3主与客
下载PDF
生成的主体间性:双向预测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9
3
作者 何静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4期111-122,198,共13页
生成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社会交互过程的具身性本质,主张主体通过特定情境中第二人称式的交互过程达成了对他者的理解。就研究现状而言,生成的主体间性理论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主体间精细而复杂的交互如何可能其背后的认... 生成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社会交互过程的具身性本质,主张主体通过特定情境中第二人称式的交互过程达成了对他者的理解。就研究现状而言,生成的主体间性理论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主体间精细而复杂的交互如何可能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无意义的感官输入如何构成主体对他者有意义的理解从神经认知科学的视角看,主体间的理解与合作以大脑的预测加工机制为生物学基础;然而从更广阔的实践层面看,主体间性的达成始终蕴含在主体“做事”和“处事”两个维度中。这种基于“事”的主体间性理解将我们的视域从较低层级的神经生物层面带入更宽广、更高层级的人类合作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生成 “事” 自我与他者
下载PDF
论健康码——免疫器官的外置化及其风险 被引量:3
4
作者 秦兰珺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89,共16页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人手一码的健康码和遍布各地的核酸检测点无疑构成了中国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城市进化”“后种系生成”和“控制论”的交叉视野下,健康码是一种外置免疫器官,它在人类针对新发病毒的自然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人手一码的健康码和遍布各地的核酸检测点无疑构成了中国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城市进化”“后种系生成”和“控制论”的交叉视野下,健康码是一种外置免疫器官,它在人类针对新发病毒的自然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时,充当着宏观城市层面的外置免疫系统的信息枢纽,尤其是其在疫情监测和识别上的作用,与机体细胞层面的免疫监测和识别,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逻辑上的相似性。与此同时,健康码也以一种外置免疫器官的方式,制造出一系列新型“他者”。自我/他者这个萦绕着整个20世纪的老问题,在健康码所提供的21世纪的特殊社会文化语境中,又获得了重新提出和演绎。健康码首次大规模地让中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层面,经历了一种控制论意义上打破生物和技术边界的状态。其中技术与人的关系,呈现出“后种系生成”或“技术异化”两种可能。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技术进步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需反思其中存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码 后种系生成 外置化 免疫系统 自我/他者
原文传递
蒸汽朋克小说《阿努比斯之门》中的伪装叙事
5
作者 韩一铭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4-39,共6页
鲍尔斯在《阿努比斯之门》中以哥特式笔调描写了发生在伦敦的人间闹剧,小说人物均通过伪装而登台亮相。以魔法、身份、权力为切入点,探讨了蒸汽朋克如何凭借架空历史特征对人生欲望展开合理性表达,从而宣泄个人情绪,重构个体符码,打破... 鲍尔斯在《阿努比斯之门》中以哥特式笔调描写了发生在伦敦的人间闹剧,小说人物均通过伪装而登台亮相。以魔法、身份、权力为切入点,探讨了蒸汽朋克如何凭借架空历史特征对人生欲望展开合理性表达,从而宣泄个人情绪,重构个体符码,打破“自我”与“假我”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更健全、更完善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装叙事 蒸汽朋克 《阿努比斯之门》 自我与他者
下载PDF
情感视域和公共领域中的自我与他者——以司汤达的自传写作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亦雨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2-90,共9页
司汤达的两部自传《自恋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的一生》既观照自我,又指涉他者。作者以情感的分析为进路,描绘自我,探寻个体的多维特质,同时也意识到在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少不了他者的凝视与参与。最后,两者在公共领域中相遇,由此... 司汤达的两部自传《自恋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的一生》既观照自我,又指涉他者。作者以情感的分析为进路,描绘自我,探寻个体的多维特质,同时也意识到在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少不了他者的凝视与参与。最后,两者在公共领域中相遇,由此,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进而泛化为个人对世界的体察与联系。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司汤达自传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展示情感视域下自我认识的历程、他者和主体存在对自我建构的不同意义,并进一步分析在自我和他者的共同参与下,公共领域的具体内涵和它与个体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汤达 自传 情感 自我与他者 公共领域
下载PDF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美国人》中的哥特成分 被引量:3
7
作者 林斌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29-33,共5页
在《美国人》中 ,为了强调欧洲和美国两种价值体系的不相容性 ,詹姆斯特别借助了哥特式小说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聚焦于该文本的哥特文体特征 ,尝试分析这些哥特成分在小说的整体情节设计中如何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起到强... 在《美国人》中 ,为了强调欧洲和美国两种价值体系的不相容性 ,詹姆斯特别借助了哥特式小说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聚焦于该文本的哥特文体特征 ,尝试分析这些哥特成分在小说的整体情节设计中如何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起到强化作品“隔绝”主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 陌生化 隔绝 越界 自我/他者 价值体系
下载PDF
具身田野中:身体视域下的自我与他者
8
作者 冯琳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3年第1期187-209,共23页
本文采用“自传式民族志”的方法,回顾与反思研究者自身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的经验,以及知识生产的过程与脉络。有别于传统田野工作的“无性别化”“身体不在场”的经验视角,本文着重分析田野过程中研究者以身体的“具身性”... 本文采用“自传式民族志”的方法,回顾与反思研究者自身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的经验,以及知识生产的过程与脉络。有别于传统田野工作的“无性别化”“身体不在场”的经验视角,本文着重分析田野过程中研究者以身体的“具身性”为媒介,围绕“身体做了什么”以及“对身体做了什么”两个维度,去探究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田野经验的体认,检视作为女性研究者运用自传式民族志书写,达至对自我—他者关系之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式民族志 具身性 自我—他者
原文传递
Wail,Gate and Self-Other Dynamics:A Confucian Ethics of Sepa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被引量:2
9
作者 YAO Xinzho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20年第4期567-585,共19页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oci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wall in history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to usher in the early Confucian discourse on wall and gate.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mplies that walls一either 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oci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wall in history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to usher in the early Confucian discourse on wall and gate.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mplies that walls一either actual,virtual or symbolic-are there to defend and/or to separate,while gates enable the managed access to and opening-up the self-imposed insularity or moderate the self-centred exclusiveness that walls imply.By way of re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we will extract from a variety of Confucian discussions the ethical awareness that however strongly built,walls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gates,and that the wall and the gate are therefore locked in mutuality to make possible the reality of interconnectedness between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and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It will be argued that by using ethical virtues as tools to moderate separation and exclusiveness,Confucian discourses highlight the dynamics of the self-other relationship,and establishes an ethics that may well be still applicable to contemporary situations and can be drawn upon to help dissolv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values of populist self-centrism and those of globalist interconnected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l GATE self-other dynamics Confucian ethics GLOBALIZATION ANTI-GLOBALIZATION COVID-19 isolation interconnectedness
原文传递
推己及人:民族研究的一项传统思想资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少春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76,共7页
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提出"推己及人"等传统思想可以作为拓展传统学科边界的方法。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特殊发展历史将民族"他者"这一多层级、多面向、多时空的概念固化。而"推己及人&q... 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提出"推己及人"等传统思想可以作为拓展传统学科边界的方法。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特殊发展历史将民族"他者"这一多层级、多面向、多时空的概念固化。而"推己及人"作为一种类比推论法,重视"己"与"异己"的互动转化,强调以"异己"来理解"己",通过"己"来认识"异己"。以此深入民族与民族之间变动不居、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中去,有助于反思学科传统的某些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己及人 民族研究 “己”与“异己”
原文传递
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对创造性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克 杜秀敏 董晓飞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0,共7页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下载PDF
《坛经》的不二佛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映兰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2-16,38,共6页
《坛经》以见性成佛为宗旨,因此其佛性问题即是前提、是关键。对于佛性的论述,核心逻辑是不二中道理论,具体展开而有理事不二,常、无常不二,自他不二,皆有、或有不二等。正确理解不二中道理论,是对《坛经》的佛性理论进行正确理解的基础... 《坛经》以见性成佛为宗旨,因此其佛性问题即是前提、是关键。对于佛性的论述,核心逻辑是不二中道理论,具体展开而有理事不二,常、无常不二,自他不二,皆有、或有不二等。正确理解不二中道理论,是对《坛经》的佛性理论进行正确理解的基础,需要明白这是立体的、辩证的逻辑,而不是平面的、形式的逻辑,否则就会产生种种机械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事不二 常、无常不二 自他不二 皆有、或有不二
下载PDF
透过“眼”的惯用表现看中日两国人民的自他意识
13
作者 李莹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130-132,共3页
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异同点。透过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些表面现象来研究、揭示其潜在的深层含义,对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栽体,惯用表现是漫长历史留下来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着不同民族... 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异同点。透过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些表面现象来研究、揭示其潜在的深层含义,对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栽体,惯用表现是漫长历史留下来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中日两国语言的惯用表现中有关“眼”的用法非常多。表面上看,这些用法只是“眼”的惯用表现,但实质上在其背后却潜藏着中日两国人民在“自他意识”上的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 惯用表现 中日 “自他意识”
下载PDF
自我的“他者”——简析小说《一个人到世界尽头》
14
作者 左存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1-94,共4页
托马斯·格拉维尼奇的小说《一个人到世界尽头》,反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体像一架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逐渐物化为一个个符号。孤独和荒诞成为人类面对的共同困境,但是... 托马斯·格拉维尼奇的小说《一个人到世界尽头》,反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体像一架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逐渐物化为一个个符号。孤独和荒诞成为人类面对的共同困境,但是,信息时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卷了每一个角落,人们又仿佛失去了自我独处的空间。主人公约纳斯在摆脱这种"约纳斯困境"时又纠缠于"约拿情结",逐渐丧失自我意识,成为自我的"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人到世界尽头》 约纳斯困境 约拿情结 自我的他者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的焦虑表达与精神追求——残雪的新作《家园》叙事解读
15
作者 马金香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60-63,109-110,共4页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
关键词 自我与他者 焦虑表达 精神家园
下载PDF
香港本土意识演进与重构的多重叙述:一个文献综述
16
作者 刘华云 耿旭 《当代港澳研究》 2019年第1期125-148,共24页
本土意识是理解当前香港系列社会运动和港人身份认同的关键词。从时间与内容上它可被划分为新、旧本土意识与极端本土意识。内地与香港学者因历史、文化差异对香港本土意识有多重解读。内地学者多基于回归叙述,将香港本土意识视为港英... 本土意识是理解当前香港系列社会运动和港人身份认同的关键词。从时间与内容上它可被划分为新、旧本土意识与极端本土意识。内地与香港学者因历史、文化差异对香港本土意识有多重解读。内地学者多基于回归叙述,将香港本土意识视为港英政府培育的产物,认为其应着重去殖民化;部分香港学者从经济话语出发,将经济兴衰作为香港本土意识兴起的根源;另有部分香港学者从后物质与后殖民视角解读,认为新本土意识是对旧本土意识的批判,是全球化背景下港人基于本土文化与社群对香港精神的重述。上述三种解释各有侧重,尚存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香港本土意识是复杂的文化议题,消解极端本土意识引发的负面效果,有赖于在"一国两制"命运共同体下对本土意识的引导与国家认同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本土意识 后殖民主义 自我—他者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被引量:93
17
作者 徐惊蛰 谢晓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0,共10页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供建议是否存在认知和偏好上的差异。实验一采用2(自己决策/为他人建议)×2(价值:高/低)×2(可行性:高/低)被试间设计,165名被试代表自己或他人评价选项的吸引力。实验二采用3...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供建议是否存在认知和偏好上的差异。实验一采用2(自己决策/为他人建议)×2(价值:高/低)×2(可行性:高/低)被试间设计,165名被试代表自己或他人评价选项的吸引力。实验二采用3×2混合设计,81名被试代表自己、相似或不相似他人,为"高价值-低可行"和"低价值-高可行"两选项出价。结果支持了"自己-他人决策差异":自己决策比为他人提建议在更大程度上受可行性高低的影响,更为偏爱可行性高的选项;人际相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水平理论 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建议者 人际相似性
下载PDF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被引量:51
18
作者 李彩娜 班兰美 李红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0年第4期514-51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依恋类型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②依恋的自我-他人模...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依恋类型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②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自我模型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更密切。③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依恋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感 依恋自我-他人模型 自尊 大学生
原文传递
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6
19
作者 赵显 刘力 +2 位作者 张笑笑 向振东 付洪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79-2088,共10页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人融合、不公正感知等中介机制影响群际关系。动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能引发反应性自我中心主义与评价关注,进而影响群际关系。未来可以从观点采择的真实干预、对群际冲突感知的影响以及检验观点采择与群际关系的调节变量等角度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点采择 群际关系 自我-他人融合 群际互动
下载PDF
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9
20
作者 钟毅平 杨子鹿 范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0-1057,共8页
自我–他人重叠(self-other overlap)是指交往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观念、资源,从而出现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的作用。实验1采用情境启... 自我–他人重叠(self-other overlap)是指交往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观念、资源,从而出现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的作用。实验1采用情境启动法,探讨高、低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重叠程度差异显著,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实验2采用语义启动和情境启动法,考察观点采择在自我–他人重叠影响助人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观点采择和重叠程度的主效应显著,观点采择与重叠程度的交互效应显著,与控制组相比,观点采择条件下,助人行为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而且观点采择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观点采择 自我–他人重叠 助人行为 意愿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