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N HEMT器件封装热特性仿真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崔虹云 吴云飞 +4 位作者 司有宝 候宪春 张运香 李培瑶 柳涛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38-41,共4页
主要研究在大功率工作条件下的带封装的GaN HEMT器件自加热效应。当封装GaN HEMT器件工作在大功率条件下时所产生的自加热效应会使器件栅指处的有源沟道层温度升高,同时多栅指之间还会产生互加热效应,使得器件的有源沟道层的温度升高,... 主要研究在大功率工作条件下的带封装的GaN HEMT器件自加热效应。当封装GaN HEMT器件工作在大功率条件下时所产生的自加热效应会使器件栅指处的有源沟道层温度升高,同时多栅指之间还会产生互加热效应,使得器件的有源沟道层的温度升高,影响器件的工作特性。主要分析具有封装结构的多栅指结构的GaN HEMT器件在一定功耗条件下的温度分布情况。多栅指器件的中心栅指处的温度最高,并且相比于其他栅指,中心栅指在其中心处达到在给定功耗下的最高温度。在此基础上,指出在进行器件设计时,要考虑中心栅指的温度,以免造成器件在实际工作中烧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加热效应 封装
下载PDF
自发热包隔药灸对小儿慢性腹泻患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小斌 陈小波 罗娟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9期126-128,共3页
目的观察自发热包隔药灸对小儿慢性腹泻病患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对照组,隔药灸组采用自发热包隔药灸治疗,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滴剂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 目的观察自发热包隔药灸对小儿慢性腹泻病患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对照组,隔药灸组采用自发热包隔药灸治疗,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滴剂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2组患儿均暂停添加新辅食,在病情需要时给予维持电解质平衡、补液等支持治疗。观察比较按疗程治疗后2组患儿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细胞免疫指标水平,并评价自发热包隔药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结果隔药灸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37.5%,隔药灸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疗程结束后隔药灸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低于对照组;CD3+水平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发热包隔药灸能较快控制小儿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细胞免疫指标水平的改善明显。该疗法确切有效,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的优点,易于对小儿慢性腹泻患者治疗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热包 隔药灸 儿科 慢性腹泻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细胞免疫
下载PDF
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自热包的电化学腐蚀发热原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温金菊 钱扬义 +1 位作者 张佳钰 谭宇凌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119,共8页
针对电化学腐蚀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TQVC概念认知模型为研究思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设计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以促进学生对电化学腐蚀概念的认知。利用温度传感器、氧化还原传感器、pH传感器,测定镁水型自热包在溶... 针对电化学腐蚀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TQVC概念认知模型为研究思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设计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以促进学生对电化学腐蚀概念的认知。利用温度传感器、氧化还原传感器、pH传感器,测定镁水型自热包在溶液中工作的温度曲线、氧化还原电势曲线、pH曲线,通过多重表征的手段解析镁水型自热包的腐蚀原电池工作原理、腐蚀发热原理、缓释均布剂与包埋剂的作用、各类型饭盒的加热效果,旨在帮助学生从装置-原理二维视角认识电化学腐蚀的本质,以期为日常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腐蚀 温度传感器 氧化还原传感器 PH 传感器 镁水型自热包
原文传递
自热型熥敷中药镇痛抗炎作用评价及皮肤用药安全性观察
4
作者 徐方楚 杨志晖 +1 位作者 戴博 林阳 《空军航空医学》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考察自热型熥敷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大鼠醋酸扭体实验:将70只SD大鼠根据体质量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0.125 g/次,0.5 h)、传统熥敷中药组(12.42 g/kg,0.5 h)、自热型熥敷中药A(3.06 g/kg,0.5... 目的考察自热型熥敷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大鼠醋酸扭体实验:将70只SD大鼠根据体质量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0.125 g/次,0.5 h)、传统熥敷中药组(12.42 g/kg,0.5 h)、自热型熥敷中药A(3.06 g/kg,0.5 h)、B(3.06 g/kg,3 h)、C(3.06 g/kg,6 h)组,通过注射醋酸建立大鼠疼痛模型,记录30 min内大鼠扭体的次数和潜伏期,考察自热型熥敷中药镇痛疗效以及与传统熥敷中药对比的疗效差异性;大鼠炎症模型实验:选取2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60只大鼠腹股沟植入棉球建立炎症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传统熥敷中药、自热型熥敷中药A、B、C组(给药剂量、时长同醋酸扭体实验),考察自热型熥敷中药抗炎疗效以及与传统熥敷中药对比的疗效差异性;实验兔皮肤刺激性实验:将8只实验兔分为皮肤完整组以及皮肤受损组,各4只,在左、右两侧分别贴上自热型熥敷中药包及去除药的自热型熥敷中药包。每次6 h,连续使用7 d,在自然光下肉眼观察并记录去除药物后1、24、48 h和72 h敷贴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豚鼠斑贴实验:将40只背部经去毛处理无损伤的豚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去除药的自热型熥敷中药包)、阳性对照组(1-氯-2,4-二硝基苯)、供试品组(自热型熥敷中药)。致敏阶段:在第0 d、第7 d和第14 d,观察豚鼠背部左侧给药6 h后1 h、24 h是否出现皮肤刺激性反应,末次致敏14 d后,观察豚鼠右侧给药6 h后24 h、48 h是否出现皮肤刺激性反应。结果自热型熥敷中药B、C组大鼠扭体次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7);传统熥敷中药组与自热型熥敷中药A组大鼠扭体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双氯芬酸二乙胺组潜伏期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自热型熥敷中药C组肉芽肿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热型中药 镇痛 抗炎 安全性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