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学生视屏时间、心理亚健康与自伤行为 被引量:36
1
作者 付继玲 万宇辉 +5 位作者 孙莹 陶舒曼 祖萍 安静 王熙 陶芳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8-472,共5页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2 h/d者分别为2085人(15.1%)、8077人(58.5%),心理亚健康状态者2997人(21.7%),有自伤行为者3899人(28.2%)。调整地区、性别、年级、吸烟、饮酒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在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与自伤行为无统计学关联,而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1.27);无论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周末视屏时间>2 h/d均是自伤行的危险因素(OR=1.37、1.39)。结论:较长视屏时间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视屏时间较长、心理亚健康状态可能和自伤行为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屏时间 自伤 少年 心理亚健康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安慧 陶芳标 苏普玉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 623名7~22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年内自我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发生率为7.20%,女生的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男生,且各自采取的...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 623名7~22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年内自我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发生率为7.20%,女生的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男生,且各自采取的主要自伤方式不同(P<0.05)。在自伤原因构成比中,学习压力占44.6%,受到家长和老师责罚占17.4%;家中是发生自伤最主要的场所,占47.9%,其次是学校,占33.1%;自伤时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上肢,占31.4%;自伤发生后118例痊愈,占97.5%,3例留下失能或残疾,占2.5%;父母亲日常照顾时间<6 h、县城、城市和青春期以后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自我伤害行为。结论儿童青少年自伤发生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家庭居住地及父母照顾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 儿童 青少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万宇辉 高荣 +2 位作者 陶兴永 陶芳标 胡传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4-477,共4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故意白伤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整群选取某医科大学4063名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多... 目的了解大学生故意白伤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整群选取某医科大学4063名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多种研究变量对故意自伤行为一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4063名大学生最近1年故意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3.4%,其中单次自伤检出率为3.7%,多次白伤检出率为9.6%,男生高于女生;最近1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和自杀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4.5%、1.4%、0.6%和4.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有自伤无自杀组为参考,有自伤有自杀组表现为积极应对程度低(0R=0.5,95%ci:0-3-0.8)、伙伴个数相对较少(3-5个VS≤2个:OR=0.6,95%CI:0-3-0.9;≥6个vs.≤2个:0R=0.4,95%CI:0.2-0.8);消极应对(DR=2.1,95%CI:1.2-3.7)、抑郁症状(OR=2.9。95%CI:1.6-5.2)、焦虑症状(OR=2.2,95%CI:1-2-3.8)、睡眠问题(OR=1.7,95%CI:1.1-2.8)、自评体型偏胖(偏胖vs正常:OR:2.0,95%CI:1.1-3.6)较为常见。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者中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0R=4.7,95%CI:3.5-6.4),而抑郁、应对方式、自评体型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减弱两者的关联程度(OR=3.3,95%CI:2.4-4.5)。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随自伤次数的增加而增加(0R=3.1-10.0),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减弱两者的关联(OR=2.4-5.9)。结论自伤行为虽然不是个体自杀行为发生的信号,但有必要在自伤者中开展自杀行为发生可能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自杀 大学生
原文传递
中学生人群自伤自杀行为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瑜萍 朱熊兆 +8 位作者 蚁金瑶 姚树桥 蔡琳 白玫 张丽 李玲艳 张逸 杨玉玲 罗英姿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6-667,683,共3页
目的:了解自伤和自杀行为在我国中学生中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采用多中心整群抽样法,对全国8个城市14所中学的8820名中学生进行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①在8820名中学生中,有割伤烫伤、咬伤抓伤和自伤就诊的人数分别为:1886(21.4%)、2... 目的:了解自伤和自杀行为在我国中学生中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采用多中心整群抽样法,对全国8个城市14所中学的8820名中学生进行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①在8820名中学生中,有割伤烫伤、咬伤抓伤和自伤就诊的人数分别为:1886(21.4%)、2067(23.4%)和293(2.7%);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的人数分别为:1976(22.4%)、1080(12.2%)和523(5.9%)。②在割伤烫伤、咬伤抓伤的发生率上,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自伤就诊的发生率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割伤烫伤、咬伤抓伤的发生率在不同年级间具有统计学差异。③在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上,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且在不同年级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在2.7%~23.4%之间,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自杀 中学生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2006—2016年中国自杀死亡及自残/自杀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高欣 金叶 +2 位作者 汪媛 叶鹏鹏 段蕾蕾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5-890,共6页
目的描述我国2006—2016年自杀死亡及自残/自杀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2006—2016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和2016年全国伤害监测数据,以中国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标化后死亡率描述自杀变化趋势,描述2016年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因自残/自杀就诊病... 目的描述我国2006—2016年自杀死亡及自残/自杀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2006—2016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和2016年全国伤害监测数据,以中国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标化后死亡率描述自杀变化趋势,描述2016年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因自残/自杀就诊病例的人口学特征、自杀方式以及严重性等特征.结果 2006—2016年,中国自杀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2016年标化自杀死亡率为5.33/10万,与2006年(9.23/10万)相比,下降了42.25%.2016年中国自杀死亡率为7.05/10万,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85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为49.49/10万.2016年因自残/自杀就诊者中,自杀方式前两位为中毒(39.12%)和锐器伤(25.62%),农村人群的第一位自杀方式为中毒(构成比为65.13%),城市人群为锐器伤(29.90%),10~17岁人群为坠落(25.47%).随着年龄增加,自残/自杀所致伤害的严重程度加重,10~17和≥60岁及以上组自残/自杀就诊者中重度伤害比例分别为4.88%和26.86%.结论中国自杀死亡率持续下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的自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死亡率 自伤 监测
原文传递
2713名大学生自伤行为及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苏普玉 郝加虎 +1 位作者 黄朝辉 陶芳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自伤行为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取整群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安庆市和巢湖市4所高校27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各种类型自伤行为的主...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自伤行为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取整群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安庆市和巢湖市4所高校27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各种类型自伤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x2检验分析有无各类自伤行为青少年自杀心理行为的差异.结果 2713名大学生最近半年内高致命性、组织损伤性、无肉眼可见损伤性、潜在损伤性、心理伤害性自伤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9%、5.5%、15.3%、21.2%和17.0%;总体自伤行为报告率为31.3%,其中73.1%的自伤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引发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前三位原因为:学习问题(43.1%)、恋爱问题(25.0%)和与他人矛盾(23.9%).抑郁量表得分增高是各类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得分增高分别是除高致命性自伤行为外其他类型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自尊得分增高是除高致命性自伤行为外其他类型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有各种不同类型自伤行为者其自杀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均显著高于无自伤行为者(P值均<0.05),且趋势性x2检验显示,随着自伤行为类型对机体组织损伤严重性的增加,其各种自杀心理行为的报告率也随之增加(P值均<0.01).结论 2713名大学生近1/3最近半年内有过自伤行为,且多具有反复性;抑郁得分和情感辨别不能得分增高是多种类型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而自尊得分增高则是多种类型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青少年自伤行为与自杀心理行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自杀 大学生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抑郁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颖 江敏敏 +2 位作者 王静 艾东 金岳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睡眠质量、性别与大学生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自伤行为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安徽省9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抑郁(r=0.24,P<0.01)、睡眠质量(r=0.16... 目的:探讨抑郁、睡眠质量、性别与大学生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自伤行为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安徽省9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抑郁(r=0.24,P<0.01)、睡眠质量(r=0.16,P<0.01)与自伤行为呈正相关。(2)睡眠质量在大学生抑郁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和后半段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男生,抑郁对睡眠质量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相较于女生,睡眠质量对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对男生更加显著。结论:抑郁通过睡眠质量对大学生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且这一影响受到了性别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自伤行为 睡眠质量 性别 大学生
下载PDF
大学生自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俊 王艳秋 +3 位作者 张烨 陈燕 金岳龙 姚应水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索大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和皖北两市三所高校的4 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自伤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 目的探索大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和皖北两市三所高校的4 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自伤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低于男性大学生(OR=0.508,95%CI:0.411~0.627,P<0.001);非医学类院校自伤行为检出高于医学类院校(OR=1.612,95%CI:1.445~1.779,P<0.001);与父亲(OR=1.514,95%CI:1.168~1.961,P=0.002)、母亲(OR=1.593,95%CI:1.188~2.135,P=0.002)关系不和睦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学习负担重是大学生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7,95%CI:1.061~1.538,P=0.010);对自己要求高、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关系较好是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结论男性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加强对男性心理情况的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伤行为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现状及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星一 乔毅娟 +1 位作者 段佳丽 白承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1-924,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流行特征,探讨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6所学校初一至高三5807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中学生35.6%报告发生自我伤害,7.0%经常发生自我...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流行特征,探讨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6所学校初一至高三5807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中学生35.6%报告发生自我伤害,7.0%经常发生自我伤害行为;女生自我伤害报告率高于男生,初二女生和初三男生是自我伤害发生的高发年级;重点高中、单亲和重组家庭学生是自我伤害的高发人群;自我伤害行为发生越频繁的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越高,与无自我伤害行为发生者相比,经常发生自我伤害行为者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增加5.7~12.3倍。结论北京市中学生经常性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密切相关,二者高发年龄一致。应尽早对青少年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生命教育,及时发现自我伤害高发人群,开展自杀预防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 自我伤害 中学生
原文传递
2013年福建省人群伤害疾病负担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修全 钟文玲 +3 位作者 黄少芬 朱瑶 李晓庆 尹艳榕 《慢性病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468-1472,共5页
目的分析2013年福建省人群伤害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福建省数据,采用死亡率、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其标化率等指标,描述福建省人群伤害疾病负担现状与变化... 目的分析2013年福建省人群伤害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福建省数据,采用死亡率、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其标化率等指标,描述福建省人群伤害疾病负担现状与变化趋势。结果 2013年福建省人群因伤害死亡24 187例,死亡率为62.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30/10万,伤害造成的DALY为101.56万人年,YLL、YLD分别为89.59万人年、11.97万人年。福建省人群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自残、溺水和暴露于机械力,其死亡人数依次为7 648、6 479、4 141、1 616、1 161例。按DALY排序,前5位伤害依次为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自残、溺水、暴露于机械力,导致的DALY依次为36.96万人年、19.40万人年、14.17万人年、8.54万人年、7.42万人年。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的标化死亡率较1990年分别上升11.64%、 33.26%,而标化DALY率均下降。伤害DALY负担最重的年龄为20~24岁组,其次为25~29、40~44、45~49、35~39和30~34岁组。结论伤害给福建省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以青壮年人群为主;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的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应进行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负担 伤害 道路交通伤害 意外跌倒 自残
原文传递
神经性厌食少年的情绪、冲动特点及与自伤自杀的关联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柳 刘靖 +4 位作者 李雪 周娱菁 王慧 刘静然 王菲菲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2-58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少年情绪、冲动的特点及自伤自杀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对39名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有神...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少年情绪、冲动的特点及自伤自杀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对39名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有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的少年,以及7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评定,并对两组间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进行评定和比较,并将人口学资料及上述各量表总分(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总分除外)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0.002、0.001),存在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的患儿比例分别为43.6%、41.0%、33.3%。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冲动(OR=1.19,95%CI:1.04-1.37)与自杀观念相关联;且冲动(OR=1.15,95%CI:1.03-1.30)与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神经性厌食少年有明显较多的抑郁、灾难化思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及企图;冲动者更易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未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少年 情绪 冲动 自伤 自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北京海淀区中学生自我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沈艳辉 江初 +3 位作者 沈源 李刚 蒲永兰 李涵秋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955,共5页
目的分析中学生自我伤害和自杀时间变动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0、2012、2014、2016年5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目的分析中学生自我伤害和自杀时间变动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0、2012、2014、2016年5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淀区21所中学共22 604名学生进行匿名集体自填问卷调查。结果海淀区13.65%的中学生曾有意伤害过自己,初中生为14.57%,高中生为13.08%,高中生低于初中生(χ2=10.81,P=0.001)。12.25%的中学生认真考虑过自杀,6.46%的中学生有过自杀计划,2.33%的中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女生认真考虑过自杀率高于男生(χ2=42.85,P=0.001),男女生采取过自杀措施率无统计学差异。时间趋势上,2016年中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率(1.54%)明显低于2008年(2.62%),但在2012—2014年间有波动。有自杀倾向的高中生中因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占22.99%,因家庭原因占15.05%,还有7.93%是因为失恋。尝试过自杀或自伤的学生中,73.75%没有寻求过帮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高中生自杀的因素有曾经离家出走、醉酒、孤独、因学习压力而不愉快、职业高中、吸烟、性行为、被约会对象殴打,其中离家出走和被约会对象殴打的OR值较高;影响初中生自杀的因素有离家出走、赌博、孤独、因学习压力不愉快、动手打架等,离家出走OR值较高。结论海淀区中学生采取自杀措施率低于或近似于其他地区,且呈下降趋势;学校积极开展筛查、早期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将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 自杀 青少年 危险因素 时间趋势
原文传递
有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兰兰 杨勇 +7 位作者 王国盛 陈洪宝 王水兰 殷薇佳 贾秋放 张晓斌 李顺 王小平 《精神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39-145,共7页
目的 探讨有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苏州市某城区设立的全部18所中学展开问卷普查,筛选出1 482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简... 目的 探讨有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苏州市某城区设立的全部18所中学展开问卷普查,筛选出1 482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筛选问卷来评估心理健康状态,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个性特征,自制人口学问卷来评估家庭相关因素。结果 有自伤行为青少年中42.5%存在睡眠质量问题,58.9%存在自杀意念,23.3%有自杀行为。低龄层(≤15岁)自杀行为的报告率较高(P<0.05)。而不同性别GSES、TCSQ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有自伤行为的男生GSES稍高,但低于同一水平的健康青少年男生GSES常模(P<0.01)。与同一水平的健康青少年群体TCSQ常模相比,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增加(P<0.01),且女生往往采用更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处理生活事件。有自伤行为青少年不同户口、不同居住条件、不同父母受教育水平G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TCSQ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关系GAD-7、PHQ-9、PSQI、SR、GSES、TCSQ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父母关系可以预测有自伤行为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其中,不同性别的个性特征在父母关系与自杀风险间中介作用不同。结论 有自伤行为青少年有中等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广泛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及自杀意念,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负性应对方式明显增加,推测不同性别的这部分青少年,改善其父母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降低其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面调查 自伤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个性特征 家庭 中介
下载PDF
Suicidal Behaviours in Sickle Cell Patients at the Douala Sickle Cell Care Centre in Cameroon
14
作者 Christian Eyoum Léonce Kengno Kologne +15 位作者 Charlotte Eposse Ekoube Annick Mélanie Magnerou Joséphine Manga Befolo Cindy Laura Ndepa Daniel Gams Massi Aurore Nzesseu Djomo Guy Jonas Basseguin Atchou Guy Calvin Mbongo’O Rihta Mbono Mbekoto Iyawa Hassanatou Fabiola Tchouankeu Kounga Christiane Medi Sike Josiane Essola Jacques Narcisse Doumbe Erero Njiengwe Callixte Kuate Tegueu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4年第3期265-281,共17页
Introduction: Sickle cell anaemia is a hereditary disease that combine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suicidal tendencies. So far, to our knowledge, no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on suicidal behav... Introduction: Sickle cell anaemia is a hereditary disease that combine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suicidal tendencies. So far, to our knowledge, no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on suicidal behaviours among people with sickle cell disease in Cameroon. This is what justifies our study on the prevalence and factors related to suicidal behaviors in our study population. Methods: We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analytical study of 171 sickle cell patients aged from 12 years upwards who came to the sickle cell disease care service of the Laquintinie Hospital in Douala, over a period of 6 months, that is, from 1 January to 31 June 2022.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ith questions on suicidal behaviours based on the “MINI”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using the SPSS 26.0 software.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studied in both a b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Female sickle cell patients accounted for 60.2% of the sample. The mean age was 23.36 ± 8.42 years. Suicidal ideation was prevalent in 56% of cases and 13% attempted suicide. The factors most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were: primary level of education (OR = 0.08 (0.09 - 0.79);p = 0.03), feeling unworthy of life (OR = 0.40 (0.08 - 1.96);p = 0.02), not often being considered by those around them (OR = 2.97 (1.26 - 6.99);p = 0.01), lack of family support (OR = 0.34 (0.15 - 0.77);p = 0.01). Meanwhil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s were: the fact of being rarely exposed to suicide-related media (OR = 4.17 (1.40 - 71.80);p = 0.03), and a constant feeling of sadness when returning home (OR = 18.02 (1.59 - 20.55);p = 0.01). Conclusion: More than half of sickle cell patients had had suicidal thoughts and 1/6 had made at least one suicide attempt, women and young adults being the most concerned.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ensure optimum psycholog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ickle cell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kle Cell Disease Suicidal Behaviours self-harm
下载PDF
绍兴市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方益荣 邢超 +2 位作者 马岩 周伟 屠春雨 《浙江预防医学》 2015年第11期1103-1105,1109,共4页
目的了解绍兴市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流行状况,分析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收集2345名青少年学生的人口学特征、自我伤害、抑郁和焦虑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学生自我... 目的了解绍兴市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流行状况,分析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收集2345名青少年学生的人口学特征、自我伤害、抑郁和焦虑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绍兴市2009年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发生率为16.38%,男生为15.29%,女生为17.38%.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0.09%,焦虑发生率为11.47%.多因素分析显示,单亲家庭(OR=2.23,95%CI:1.15~4.34)、焦虑(OR=3.61,95%CI:2.67~4.48)、学习负担重(OR=1.85,95%CI:1.46~2.36)、睡眠≤6h(OR=2.13,95%CI:1.38~3.29)、年龄〈20岁(OR1=2.48,95%CI:1.53~4.53;OR2=2.22,95%CI:1.41~3.51)是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绍兴市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发生率较高,抑郁、焦虑症状在该人群中也较普遍,单亲家庭、焦虑、学习负担重、睡眠≤6h和年龄〈20岁学生易发生自我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 抑郁 焦虑 学生
原文传递
关注睡眠问题,预防青少年自伤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存显 刘珍珍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伤的相关影响因素众多,但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识别青少年自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青少年自伤及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睡眠问... 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伤的相关影响因素众多,但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识别青少年自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青少年自伤及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睡眠问题是预防青少年自伤的潜在靶点,具有筛查和干预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综述对青少年自伤、睡眠问题及两者关系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旨在从睡眠角度为青少年自伤研究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睡眠问题 自杀未遂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盛莹莹 雷洪俊 +1 位作者 欧薇 彭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02-608,共7页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青少年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下脑功能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NSSI青少年患者23例(NSSI组)与健康青少年18名(healthy control,HC组),进行静息态功能MRI扫描,分析NSSI组...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青少年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下脑功能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NSSI青少年患者23例(NSSI组)与健康青少年18名(healthy control,HC组),进行静息态功能MRI扫描,分析NSSI组与HC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有差异的脑区,以差异脑区为种子点计算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并分析NSSI组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相关性。结果与HC组比较,NSSI组ALFF升高的脑区包括双侧杏仁核(x=-27,y=3,z=-24,t=2.492,P<0.05,FDR校正;x=27,y=3,z=-12,t=2.746,P<0.05,FDR校正)、右侧背外侧额上回(x=15,y=21,z=45,t=4.051,P<0.05,FDR校正)。以双侧杏仁核作为种子点分别计算全脑FC,与HC组比较,NSSI组左侧杏仁核与右侧前扣带回(t=3.352,P<0.05,FDR校正)、左侧前扣带回(t=2.843,P<0.05,FDR校正)、右侧丘脑(t=3.026,P<0.05,FDR校正)、左侧丘脑(t=2.352,P<0.05,FDR校正)FC强度增高,与左侧眶部额上回(t=-2.181,P<0.05,FDR校正)、左侧眶部额中回(t=-3.378,P<0.05,FDR校正)FC强度减低。NSSI组左侧杏仁核ALFF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627,P=0.004)。结论NSSI青少年静息态下多个脑区存在神经元异常活动,左侧杏仁核与多个脑区的FC存在异常,这可能是NSSI神经病理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自残 青少年 神经影像 功能磁共振 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下载PDF
COVID-19 pandemic amplified mortality rate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through family-related factors
18
作者 Zhuo-Fan Ye Yi-Han Hong +3 位作者 Jian-Lin Yang Meng-Qing Tan Ju-Min Xie Zu-Cai X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1期1929-1935,共7页
BACKGROUND Recently,a growing number of adolescents have been afflicted with mental disorders,with annual morbidity rates on the rise.This trend has been exacerbated by the globa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pan... BACKGROUND Recently,a growing number of adolescents have been afflicted with mental disorders,with annual morbidity rates on the rise.This trend has been exacerbated by the globa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pandemic,leading to a surge in suicide and self-harm rates among this demographic.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adolescent bipolar disorder(BD),along with the underly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eightened rates of suicide and self-harm among adolescents.METHODS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tilizing clinical interviews and self-reports obtained from patients or their guardians.Diagnostic criteria for BDs were based on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domain criteria.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SPSS 26.0 software,with significance set at P<0.05.RESULTS A cohort of 171 adolescents diagnosed with BD between January 1,2018,and December 31,2022,wa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The gender distribution was 2.8:1(female to male),with ages ranging from 11 to 18 years old.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dolescent BDs included familial influences,academic stress,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exposure to school-related violence.Notably,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icide attempts and self-harm incidents was observed among adolescents with B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andemic exacerbated familial discord and heightened academic stress,thereby amplifying the prevalence of suicidal behavior and self-harm among adolescents.CONCLUSION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exacerbated familial tensions and intensified the incidence of suicide and self-harm among adolescents diagnosed with BD.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e urgent need for societal,familial and educational support systems to prioritize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olescents Bipolar disorder COVID-19 SUICIDE self-harm
下载PDF
Deliberate self-harm among pediatric psychiatric inpatients in China: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19
作者 Xing-Zhi Jiang Huan-Huan Li +1 位作者 Zhen-Zhen Yu Chen Wang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4年第3期398-408,共11页
BACKGROUND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deliberate self-harm(DSH)is becoming a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concern.Despite several studies on the prevalence and factors of DSH in the world,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 BACKGROUND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deliberate self-harm(DSH)is becoming a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concern.Despite several studies on the prevalence and factors of DSH in the world,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DSH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evalence,types,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nd tendency of DSH in pediatric psychiatric inpatients in China.AIM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DSH among hospitaliz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METHODS In this study,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1414 hospitaliz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at Xiamen Mental Health Center from 2014 to 2019,extracted the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data of all patients,and analyzed clinical risk factors of DSH.RESULTS A total of 239(16.90%)patients engaged in at least one type of DSH in our study.Cutting(n=115,48.12%)wa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DSH.Females(n=171,71.55%)we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DSH than males(n=68,28.45%).DSH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OR=3.845(2.196-6.732);P<0.01],female[OR=2.536(1.815-3.542);P<0.01],parental marital status[OR=5.387(2.254-12.875);P<0.01]and negative family history of psychiatric illness[OR=7.767(2.952-20.433);P<0.01],but not with occupation,substance use and history of physical abuse.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females,an abnormal marriage of parents,and no history of mental illnes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occurrence of D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iberate self-harm CHILDREN ADOLESC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Retrospective study
下载PDF
抑郁在高中生手机成瘾与自伤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中鹂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高中生手机成瘾、抑郁和自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福建某两所高中707名学生,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 目的探讨高中生手机成瘾、抑郁和自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福建某两所高中707名学生,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ASH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并用Mplus 8.3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及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高中生自伤的发生率为33.38%,手机成瘾得分为(106.01±27.18)分,抑郁得分为5.00(1.00,9.00)分,自伤得分为0(0,3.00)分。手机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r=0.33,0.16;均P<0.01),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r=0.52,P<0.01)。抑郁在手机成瘾和自伤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0.16,95%CI=0.12~0.21)。结论手机成瘾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成瘾 抑郁 自伤 中介作用 高中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