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87
1
作者 张健 李国辉 +3 位作者 谢继容 邱健 魏小薇 唐大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对比长期存在混乱,给盆地整体评价带来困难。通过岩石地层、地震地层、事件地层及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等多种方法讨论了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各岩性段的对比关系,得出了全盆地上三叠统的对比关系;指出须四段底可近似看成等时界...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对比长期存在混乱,给盆地整体评价带来困难。通过岩石地层、地震地层、事件地层及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等多种方法讨论了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各岩性段的对比关系,得出了全盆地上三叠统的对比关系;指出须四段底可近似看成等时界面;须家河组下部地层自西向东、向南逐层超覆在雷口坡组之上,上部地层在盆地西北部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剥蚀层位渐次变老。文章建议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废除“香溪群”,统一使用“须家河组”,以利于对全盆地上三叠统进行油气资源整体评价与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旋回地层 事件地层 地震地层 岩石地层 对比 晚三叠世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广义S变换研究地震地层特征 被引量:73
2
作者 刘喜武 刘洪 +1 位作者 李幼铭 年静波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0-451,共12页
将S变换引入到地震地层研究中,用广义S变换代替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用于地震数据频谱分解和提取地震旋回特征.为此,首先研究了S变换的性质及其与短时Fourier变换、连续小波变换的比较,进一步给出广义S变换的特点,说明其如何... 将S变换引入到地震地层研究中,用广义S变换代替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用于地震数据频谱分解和提取地震旋回特征.为此,首先研究了S变换的性质及其与短时Fourier变换、连续小波变换的比较,进一步给出广义S变换的特点,说明其如何获得更高分辨率.同时,对前述方法进行数值实现,模型数据试算结果表明算法的正确和有效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用广义S变换进行地震频谱分解和研究地震旋回,给出实现策略及2D实际地震数据试算结果,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实用化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变换 广义S变换 地震地层 频谱分解 沉积旋回
下载PDF
从层序地层学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16
3
作者 孟万斌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简要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将层序地层学划分为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和现代层序地层学三个阶段。总结了层序地层学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扼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定义 。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作用 地质学
下载PDF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31
4
作者 吴时国 刘展 +3 位作者 王万银 郭军华 Lüdmann T Wong H K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 ,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 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 3个沉积层序 (层序Ⅴ ,Ⅵ ,Ⅶ ) ,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 SWW和NW SE向两组断裂 ,且以NEE 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 ,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 ,断块抬升幅度大 ,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 ,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即东沙运动 ( 9 8— 4 4Ma)和流花运动 ( 1 89— 1 4Ma) ,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 ,该区受 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 8Ma以前 ,由于台湾岛不存在 ,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地震地层学 弧-陆碰撞 南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郭峰 陈世悦 +2 位作者 胡光明 纪友亮 孟祥化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3,共4页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岗变振幅等8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经过地震解释,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及火山岩体。进而预测了有利相带,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解释 地震相 沉积相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准层序组内沉积体的解释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凌云 孙德胜 +2 位作者 高军 王世瑞 林吉祥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6期568-577,共10页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和层序地层学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准层序组内沉积体的空间展布,是一个关系到地震分辨率和地震勘探能力的有争议问题。基于准噶尔盆地560 km2大面元三维地震数据,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利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和层序地层学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准层序组内沉积体的空间展布,是一个关系到地震分辨率和地震勘探能力的有争议问题。基于准噶尔盆地560 km2大面元三维地震数据,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利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信息进行J1s2准层序组顶、底标定的原则;利用井信息对准层序组内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描述;应用地震地层学理论和储层属性分析方法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解释,得到了J1sz准层序组内J1s21和J1s22准层序沉积体的有效空间展布和叠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三维地震数据 层序地层学 准层序组 准层序 地震地层学
下载PDF
川东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邓雁 张延充 +5 位作者 李忠 王勤耕 曹明 巫芙蓉 张翠兰 王玉华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4年第5期371-375,共5页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缘带上,而台缘带与海槽密切相关,找到了海槽就意味着找到了鲕滩。以往的沉积相研究主要基于钻井资料,对于海槽和台缘相带边界的划分主要依据井间沉积相的变化趋势作人为的估计,这...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缘带上,而台缘带与海槽密切相关,找到了海槽就意味着找到了鲕滩。以往的沉积相研究主要基于钻井资料,对于海槽和台缘相带边界的划分主要依据井间沉积相的变化趋势作人为的估计,这种划分缺少必要的依据,而地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为了在地震资料上找出准确的海槽位置,利用钻井分析结果,采用层拉平技术消除构造影响,恢复了本区的古地貌特征;运用地震地层学理论,横向上划分了沉积相,纵向上分析了沉积演化史;采用一种新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以钻井层序、地震层段和地震反演为基础,在反演剖面上进行地层格架解释、沉积环境解释、以及岩性和储层解释,更清晰地描绘出本区的沉积相变化特征。最终结果显示:地震划分的海槽范围比钻井划分的范围更窄,边界更准确;在无沉积间断的前提下,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早期是继承上二叠统沉积方式的欠补偿沉积,而非前人描述的快速充填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鲕滩 钻井资料 地震地层学 相带 古地貌 川东 储层 碳酸盐岩
下载PDF
利用广义S变换提取地震旋回的方法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喜武 年静波 黄文松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在地震地层学中,可以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刻画地层厚度的变化和地质特征的不连续性,研究特定沉积环境和岩性组合的变化。目前,通常采用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求取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进行地震旋回研究,但由于小波变换的尺... 在地震地层学中,可以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刻画地层厚度的变化和地质特征的不连续性,研究特定沉积环境和岩性组合的变化。目前,通常采用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求取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进行地震旋回研究,但由于小波变换的尺度与频率的关系并不确定,因此主要用于求取能量谱。介于短时Fourier变换和小波变换之间的S变换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时频特性,因此将S变换引入到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中,用广义S变换代替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提取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 进行地震旋回特征分析。对S变换、短时Fourier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阐述了广义 S变换的高分辨率性质。在广义S变换时频域,利用实际资料求取了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分析了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的纵向变化规律。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试算表明,广义S变换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旋回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变换 广义S变换 地震地层学 地震旋回 沉积旋回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地层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立飞 王衍棠 胡小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4,共8页
西部坳陷位于北黄海盆地西部,是盆地6个彼此分割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从实际地震资料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及盆地东部钻井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西部坳陷的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 西部坳陷位于北黄海盆地西部,是盆地6个彼此分割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从实际地震资料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及盆地东部钻井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西部坳陷的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坳陷具东西双断的三层结构特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渐新统、新近系等地层,中新生代沉积巨厚,最厚达10 200 m,以河—湖—三角洲等陆相沉积为主,具有较好的油气条件及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层与沉积特征 油气前景 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
下载PDF
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述评 被引量:19
10
作者 宋传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2期133-139,共7页
在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地震技术和地质思维方式不断结合,相继产生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地震地层学探索地震反射相位与地质层位、沉积相之间的关系;层序地层学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地质构造、岩石沉积的成因联系;... 在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地震技术和地质思维方式不断结合,相继产生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地震地层学探索地震反射相位与地质层位、沉积相之间的关系;层序地层学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地质构造、岩石沉积的成因联系;地震沉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研究方法,尝试寻找地震特殊处理与解释、地震特征属性与地层沉积特征的内在联系。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使用地震第三级特征属性,尝试进行地震储层、流体地震识别的研究。文中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4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对其主要在陆相湖盆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分析出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质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付志方 王焕弟 +1 位作者 邢卫新 胡云亭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5期320-324,共5页
介绍了层序地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层序地层学经历了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阶段和现代层序地层学3个发展阶段。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在石油工... 介绍了层序地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层序地层学经历了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阶段和现代层序地层学3个发展阶段。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陆相层序地层学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针对中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的特点,国内学者提出了陆相盆地“三面”(断层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控藏规律及构造(沉积)坡折带油气富集规律的层序地层学观点,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工业流程,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陆相层序 工业流程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正和 蒋能春 吕其彪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5-27,共3页
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现代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思想,但又有着更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将此地震沉积学思想应用于某地区的勘探研究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河道解释中的陷阱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庆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6-341,共6页
河流在平原上总是通过频繁的摆动改道来铺平其携带的沉积物。而盆地的下沉速率却是非常之慢,于是曲流河和辫状河就像翻耕土地的机器那样,不断地来回搬运、倒腾着地下的沉积物。几万年后,盆地里的沉积物就变成一个杂乱无章的“混合物... 河流在平原上总是通过频繁的摆动改道来铺平其携带的沉积物。而盆地的下沉速率却是非常之慢,于是曲流河和辫状河就像翻耕土地的机器那样,不断地来回搬运、倒腾着地下的沉积物。几万年后,盆地里的沉积物就变成一个杂乱无章的“混合物”,平面上是找不到一条完整的河道的,也说不清哪里是心滩,哪里是牛轭湖。因此,我们利用地震勘探技术很难找到一条陆相的河道。但是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地震勘探能够笼统地指出哪里河道砂更发育一些。实践表明,只有海洋中及深湖里的浊流河道才容易被找到。本文结合国内外的解释实例,指出了当前河道解释中存在的陷阱。特别是在层位追踪对比时,不要把跨相位所形成的振幅差异在三维切片上误认为是河道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河流沉积 地震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从不整合面复杂的地质涵义窥视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层序地层学重要的科学命题之一 被引量:17
14
作者 梅冥相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不整合是地层记录中最显眼的最壮观的地质现象之一,这种表现为地层的不协调接触关系的地层面具有复杂的地质学涵义。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学家对不整合的地质涵义主要集中在构造地质学方面,因为角度不整合明显包含着褶皱幕,这不但产生... 不整合是地层记录中最显眼的最壮观的地质现象之一,这种表现为地层的不协调接触关系的地层面具有复杂的地质学涵义。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学家对不整合的地质涵义主要集中在构造地质学方面,因为角度不整合明显包含着褶皱幕,这不但产生了构造旋回或构造地层学的概念,而且产生了繁杂混乱的不整合名称。在沉积岩地层中,不整合常常表现为两种:角度不整合面和平行不连续面;前者表明存在明显的构造作用,后者可能意味着构造上升,而且均包含有明显的地层缺失。早期的学者将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序列定义为"层序",代表只是由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单位;随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地层体内部各种终止现象的发现、以及它们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解释,导致了层序地层学的出现,从而产生了"层序"这一术语的变化,即"不整合面及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所限定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为新的"层序"概念。新的定义不但使层序地层学进入了地层学实践的主流,而且赋予了层序地层学新的活力。但是,在基于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模式中,把可以对比的整合面被刻画为等同于基准面上升的时间面。这种将概念性的时间面作为层序界面一部分的使用,导致了层序地层学等同于年代地层学,而且这种解释导致了一系列的误解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层序地层学中单元的定义和界面的识别。特别有趣的是,基于地震反射终止所提供的地层体内部各种复杂的终止现象,在建立"沉积层序"的地震地层学模式时,地质学家们展现了极为精妙的地层穿时性的实际几何形态。所以,追索不整合面的复杂地质涵义来了解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和存在问题自然就成为层序地层学的重要科学命题之一,解读前辈学者对这个科学命题的长期探索将有助于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不整合面 穿时性 层序
原文传递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地震地层特征与识别 被引量:15
15
作者 雷宝华 陈建文 +4 位作者 李刚 龚建明 张银国 杨艳秋 王建强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1期29-34,共6页
南黄海盆地钻遇二叠系的井仅有4口,对大面积无井区(如崂山隆起)的地层特征认识不统一。从二叠系岩性特征和海陆钻井地层对比为出发点,结合二叠系内部及其上下地层的地震波组和速度特征,认为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分上下2段。上段为大隆—... 南黄海盆地钻遇二叠系的井仅有4口,对大面积无井区(如崂山隆起)的地层特征认识不统一。从二叠系岩性特征和海陆钻井地层对比为出发点,结合二叠系内部及其上下地层的地震波组和速度特征,认为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分上下2段。上段为大隆—龙潭组含煤碎屑岩地层,煤系地层较薄且分布不稳定,存在相变特征,使得该组地层在地震反射特征上的规律性变差,地震上表现为较连续、中—高频反射和低速特征;下段为栖霞组灰岩夹泥页岩地层,地震上表现为较连续、中—低频反射和高速特征。在无井区识别二叠系时,抓住二叠系地层界面极性为"2负+1正"的强反射特征。下二叠统—中、上石炭统地震波组特征相似,由4-5个同相轴组成,厚度稳定(时间约为200ms),地震波极性表现为"上正下负"的地层界面反射特征,可作为全区追踪的标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二叠系 地震地层 标准层 速度反转
下载PDF
渤海海域庙西凹陷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原盆面貌恢复 被引量:15
16
作者 韩少甲 赵俊峰 +2 位作者 刘池洋 芦建军 贾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7,共9页
庙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渤海海域近期勘探的热点地区和潜在富烃凹陷之一。由于该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穿越部位,新生代以来构造改造较为强烈,致使对其主要生烃层段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认识不清,从而给油气勘... 庙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渤海海域近期勘探的热点地区和潜在富烃凹陷之一。由于该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穿越部位,新生代以来构造改造较为强烈,致使对其主要生烃层段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认识不清,从而给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造成困难。本文遵循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在70余条地震剖面、多口钻井资料以及样品裂变径迹分析等基础上,恢复了该凹陷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研究表明,庙西凹陷东部在始新世末及其后遭受过较强烈的剥蚀改造,造成凹陷东部约1/4的原始沉积地层剥蚀无存;庙西北凸起和南凸起为沙三期同沉积断块,在沙三段沉积期向庙西凹陷提供物源;庙西凹陷西北部与渤东凹陷相通,西南部与黄河口、莱州湾凹陷连通。从沙三段烃源岩的原始沉积规模和勘探实践看,该凹陷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沉积相 裂变径迹分析 剥蚀厚度 原始沉积边界 庙西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South Yellow Sea since late MIS 3 被引量:10
17
作者 XIA Fei ZHANG Yongzhan +3 位作者 WANG Qiang YIN Yong Karl W. WEGMANN J. Paul LI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883-914,共32页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 South Yellow Sea middle Jiangsu coast tidal sand ridge tidal channe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adiocarbon dating seismic stratigraphy sequence 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大型陆相坳陷湖盆深湖区前积型地震地层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段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惠潇 侯云超 +4 位作者 喻建 龙盛芳 郭懿萱 刘永涛 张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7-80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陇东地区是延长组主要的产油区之一。充分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大量钻井和测井资料,针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前积型地震连续强反射现象,开展地震地层对比划分、沉积演化及砂体展布...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陇东地区是延长组主要的产油区之一。充分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大量钻井和测井资料,针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前积型地震连续强反射现象,开展地震地层对比划分、沉积演化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以湖泛期凝缩层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为地层界面的对比标志,将研究区延长组中段划分出7个层序组,表现为震荡性湖退充填沉积特征,沉积单元呈透镜体依次向湖盆中心叠置,每个沉积单元均发育上部三角洲前缘、中部富泥斜坡和下部深水重力流的三段式沉积相组合,砂体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的上部和下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本次研究成果与传统等厚地层对比方案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在顺物源方向,单井之间的小层连通性和叠置关系差异较大,其认识更符合震荡性湖退沉积背景,对油田勘探开发更具有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 震荡湖退 砂体分布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体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果寿 陈振林 吴金才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2-18,共7页
依据松辽盆地南部地区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总结划分出10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在各断陷盆地中圈定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及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 沉积环境 早白垩世 地震勘探
下载PDF
拉萨地块西段尼雄地区晚古生代地震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函 李奋其 +4 位作者 周放 李俊 苟正彬 杨洋 王保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67-2779,共13页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处于伸展还是挤压背景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拉萨地块西段尼雄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新发现了震积岩.拉嘎组一段震积岩单元位于含砾细砂岩冰水沉积中,可见震裂岩、震褶岩及塑性角砾岩等典型震积岩岩石类型,另见各种与...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处于伸展还是挤压背景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拉萨地块西段尼雄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新发现了震积岩.拉嘎组一段震积岩单元位于含砾细砂岩冰水沉积中,可见震裂岩、震褶岩及塑性角砾岩等典型震积岩岩石类型,另见各种与震积岩相关的构造和沉积标志;拉嘎组二段震积岩单元位于潮坪沉积中,见液化卷曲变形及球-枕构造等;下拉组震积岩单元位于下段灰岩中,可见典型的粉(泥)晶灰岩脉和自碎屑角砾岩.下拉组和拉嘎组二段震积岩与燧石结核灰岩紧密共生,由此推测拉萨地块中部分晚古生代燧石结核灰岩可能与地震作用密切相关.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拉萨地块西段晚古生代地震事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陷盆地的发育有关,并为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演化新增了古地震活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震积岩 地震作用 晚古生代 伸展 地震地层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