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的成因 被引量:52
1
作者 曾融生 朱露培 +2 位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孙为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88-301,共14页
华北盆地自第三纪以来产生不均匀沉降,形成众多凹陷和隆起.传统的热张裂模型或是拉一分模型均不适用于华北盆地.我们根据反射和折射地震探测以及地震体波层析成象的结果,说明震源区附近存在Moho界面断裂,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地幔高... 华北盆地自第三纪以来产生不均匀沉降,形成众多凹陷和隆起.传统的热张裂模型或是拉一分模型均不适用于华北盆地.我们根据反射和折射地震探测以及地震体波层析成象的结果,说明震源区附近存在Moho界面断裂,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地幔高温物质(低速度)向地壳下部入侵.因此,作者提出华北盆地强震以及凹陷形成的新模型,即在水平板块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下部入侵,它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不仅在横向是不均匀的,而且在垂向也是不均匀的.它能够在地壳上部产生足够大的伸张应力场,同时在地壳中部或下部产生水平切应力场.这个新模型也能解释华北盆地的地壳厚度没有减薄,而地面热流又较大的现象. 由于地壳中力学性质随深度而改变,所以强震可能是由中部地壳的塑性形变以及上部地壳的脆性断层所组成的,即所谓两层破裂的震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强震 震源模型 成因 地震
下载PDF
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6.5级地震对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海明 陶夏新 +1 位作者 孙晓丹 李萍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7-231,244,共6页
位于兰州市南侧NW走向的马衔山北缘断裂是发生强烈地震最危险的地段。本文采用混合震源模型和随机合成高频地震动方法,研究了该断裂西段发生6.5级地震可能引起的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动分布,给出了PGA分布图。
关键词 兰州 盆地地震反应 混和震源模型 随机合成 传递函数 数值格林函数
下载PDF
2024年4月3日台湾省花莲县海域7.3级地震的快速产出参数
3
作者 王钦莹 陈鲲 +3 位作者 王永哲 张旭 张喆 王子博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86-291,共6页
2024年4月3日07时58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模型、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同时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 2024年4月3日07时58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模型、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同时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界,以逆冲机制为主,呈现双侧破裂,能量集中在前约35 s内释放;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Ⅹ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35 000 km^(2);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0.52 m、垂直向位移达到1.1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震 震源模型 地震动强度预测 地震辐射能量 INSAR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基于三维断层源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马边-盐津断裂为例
4
作者 孔军 张萌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4期84-91,共8页
以马边盐津断裂为例,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三维断层源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首先,根据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断层源模型,通过地震矩平衡原理和潜在震源区发生率转换两种途径分别建立了断层源模型的震级-频度关系,其中地震矩平衡原理综合考... 以马边盐津断裂为例,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三维断层源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首先,根据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断层源模型,通过地震矩平衡原理和潜在震源区发生率转换两种途径分别建立了断层源模型的震级-频度关系,其中地震矩平衡原理综合考虑了特征地震模型和G-R模型两种震级频度关系,采用Openquake软件计算了断裂附近基于4种适用于断层源的地震动预测模型的未来50年地震危险性结果。结果表明,纯面源、断层源方案一和断层源方案二地震危险性依次增大,且采用不同的衰减关系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离散性;两种基于断层源的计算结果均表明目前对地震危险性的估计偏低。该结果可对未来三维断层源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地震危险性 断层源模型 地震矩平衡 地震动衰减关系
下载PDF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被引量:2
5
作者 Jie Liu Yong Chen +2 位作者 Ling Chen Qifu Chen Minfeng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3期246-251,共6页
Some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angshan earthquake (1976, China), North Ridge earthquake (1994, USA), Kobe earthquake (1995, Japan)) did not occur in known faults;moreover, the detailed data of geology, ear... Some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angshan earthquake (1976, China), North Ridge earthquake (1994, USA), Kobe earthquake (1995, Japan)) did not occur in known faults;moreover, the detailed data of geology, earthquake, crust deformation, etc. needed by the fault model are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A simplified method of global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is developed, based on an area source model and by using seismicity data, and the global seismic hazard map is compil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credibility of the new method, comparison study of this map with the existing national maps has been performed, which implies that it is considerably valuable to apply this method to practical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rea source model GLOBAL seismic HAZARD map.
原文传递
震源物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世愚 陈运泰 《国际地震动态》 1996年第4期1-7,共7页
震源物理的研究是岩石力学、位错理论、断裂力学、电磁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等学科的渗透与结合。地震的孕育、发生和重复的动力学过程是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震源物理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找出这个动力学基本方程,现阶段至少要找出它... 震源物理的研究是岩石力学、位错理论、断裂力学、电磁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等学科的渗透与结合。地震的孕育、发生和重复的动力学过程是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震源物理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找出这个动力学基本方程,现阶段至少要找出它的最简单模型的定量描述。震源物理研究的一个突破点是用各种物理方法研究地震孕育和破裂的微观机理。这些机理的研究可以说是震源物理的"基因"工程,其研究结果的积累,将构成震源物理和前兆物理的"基因"库,成为前兆物理反演的评价依据。本文回顾、展望了震源物理研究,对当前震源物理的研究内容提出了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物理 震源模式 地震孕育 地震破裂 地震
下载PDF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讨论震级与震源尺度和孕震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智培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0-237,共8页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 ,分析了地球内部放射热能向孕震区积聚的过程 .建立了力学模型 ,对孕震区岩石弹性势能、位移势能、高能气体热能与地震波能量的转换作了定量分析 .分别推导出地震震级与震源尺度、地形变、地震矩、孕震时间...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 ,分析了地球内部放射热能向孕震区积聚的过程 .建立了力学模型 ,对孕震区岩石弹性势能、位移势能、高能气体热能与地震波能量的转换作了定量分析 .分别推导出地震震级与震源尺度、地形变、地震矩、孕震时间的关系式 .所得结果与前人给出的相应公式和实际震例相符 .据此 ,从能量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起压气体裂隙 震源模式 地震震级 震源尺度 孕震时间
下载PDF
Strong motion simulation by the composite source modeling:A case study of 1679 M8.0 Sanhe-Pinggu earthquake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博研 史保平 张健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3期319-331,共13页
In this study, a composite source model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alistic strong ground motions in Beijing area, caused by 1679 Ms8.0 earthquake in Sanhe-Pinggu.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us the useful physical... In this study, a composite source model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alistic strong ground motions in Beijing area, caused by 1679 Ms8.0 earthquake in Sanhe-Pinggu.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us the useful physical parameters for the future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in this area.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geological/geophysical background, we simulated the scenario earthquake with an associated ground motions in the area ranging from 39.3°N to 41. 1°N in latitude and from 115.35°E to 117.55°E in longitude. Some of the key factors which could infl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resultant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distribution and the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distribution around Beijing area also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result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 has been made, and a sufficient discussion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osite source model also has been given in this study. The numerical results, such as the PGA, PGV, peak ground displacement (PGD), and the three-component time-histories developed for Beijing area, have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ield and building code design, especially for the evaluation of critical constructions,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by financial/insurance compan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source model synthetic ground motion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下载PDF
考虑凹凸体理论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吴迪 罗奇峰 熊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563,共9页
以15次地震资料为基础,回归得到断层上所有凹凸体地震矩与凹凸体面积的关系;研究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中凹凸体子源的应力降,提出基于断层凹凸体理论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以唐山地震余震(MS=6.9)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合成1976年唐山地震(MS=7.8... 以15次地震资料为基础,回归得到断层上所有凹凸体地震矩与凹凸体面积的关系;研究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中凹凸体子源的应力降,提出基于断层凹凸体理论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以唐山地震余震(MS=6.9)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合成1976年唐山地震(MS=7.8)的地震动,比较合成结果与观测记录表明,该方法符合断层破裂过程,计算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体 震源模型 反应谱 经验格林函数 唐山地震
下载PDF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讨论P波初动符号的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智培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4-20,共7页
利用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1]分析研究了P波初动符号的分布.根据理论推导,不同倾角含超压气体裂隙可分别形成P波初动符号的四象限分布图象和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圆锥曲线形P波节线.按节线形状和失稳方式进行了地震分... 利用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1]分析研究了P波初动符号的分布.根据理论推导,不同倾角含超压气体裂隙可分别形成P波初动符号的四象限分布图象和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圆锥曲线形P波节线.按节线形状和失稳方式进行了地震分类.所推论的初动P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模式 超压气体 裂隙 P波 初动符号
下载PDF
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11
作者 孙晓丹 李鑫 +1 位作者 陈翔 李东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 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利用截断正态分布,表达震源参数的离散性,生成30组各异的震源参数值组合,与k平方模型结合,形成多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选取达尔布特断裂周边150 km范围内不同距离代表性工程场点,借助有限断层随机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谱残差评价准则,选定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的"平均"震源模型,可为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滑动模型 有限断层 震源模型 全局参数 局部参数
下载PDF
修正后之孕震模式的震源参数确定及震例分析
12
作者 陆明勇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6年第1期18-26,共9页
按照修正后的孕震模式和断裂力学理论,得出了一组震源参数,并与前人运用其他方法所得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在震源区存在液体。最后,以该模式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地震的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修正后... 按照修正后的孕震模式和断裂力学理论,得出了一组震源参数,并与前人运用其他方法所得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在震源区存在液体。最后,以该模式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地震的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修正后的模式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模式 孕震过程 震源参数 震例分析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迪 罗奇峰 罗永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6-302,共7页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长周期地震波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经验统计方法和地震学中的震源模型方法,通过对这两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和适用范围的分析,提出了在地震动长周...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长周期地震波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经验统计方法和地震学中的震源模型方法,通过对这两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和适用范围的分析,提出了在地震动长周期的研究和应用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将长周期分析方法应用于大跨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介绍了我国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谱中对长周期部分的修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波 地震动 震源模型 反应谱 衰减关系 研究进展 抗震设计规范
下载PDF
基于有限断层动力学模型的逆断层—三维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动模拟
14
作者 孟思博 金威 +1 位作者 苗岳云 刘中宪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6,共9页
近断层效应使得沉积盆地对地震动放大效应更为复杂。本文针对逆断层发震下三维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反应,基于波动谱元法,采用有限断层动力学模型,模拟断层动力破裂、地壳层地震波传播和层状沉积盆地对地震波散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 近断层效应使得沉积盆地对地震动放大效应更为复杂。本文针对逆断层发震下三维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反应,基于波动谱元法,采用有限断层动力学模型,模拟断层动力破裂、地壳层地震波传播和层状沉积盆地对地震波散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层状和均质沉积盆地对近断层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断层倾角下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动加速度特性。结果表明:层状沉积盆地PGA空间分布与均质沉积盆地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近断层效应和盆地效应,层状沉积盆地地表局部范围竖向PGA大于水平向PGA;90°断层倾角下层状沉积盆地地表地震动放大范围与60°断层倾角结果明显不同,主要集中在盆地中心区域和断层附近,且幅值远小于60°断层倾角下结果;沿断层走向,盆地内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应时刻较盆地外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沉积盆地 动力学震源模型 谱元法 断层倾角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面运动预测的一致性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干 史保平 凌华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313,共11页
利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地震危险性计算的一致性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北京、天津、唐山和济南等7个城市未来2500年内地震的时空强度分布,并计算了2500年回复周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结果表明,唐山和太原的PG... 利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地震危险性计算的一致性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北京、天津、唐山和济南等7个城市未来2500年内地震的时空强度分布,并计算了2500年回复周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结果表明,唐山和太原的PGA最大(>0.2g),石家庄和北京次之(≈0.17g)。对华北地区2500年地震记录的正演计算结果表明,太原和唐山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最有可能来源于震级在6.0~7.0、震中距离在12~15km的地震活动;而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地区则可能来源于震级在5.5~6.0、震中距离在10km左右的地震活动。采用IBC(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方法计算后的结果显示,太原、唐山等地区的PGA与2001年我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基本一致,与此地区的较高地震活动性特征相符。利用随机震源模型,还给出了影响此7个城市的最大地震记录的加速度、速度及位移时程曲线,这对本区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设计以及对救援设施的选址等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 峰值加速度 点源随机振动模型 时程曲线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基于潜在破裂面源模型的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胥广银 高孟潭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1-455,共15页
南北地震带南段大震活动频繁。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震近场范围场点的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破裂面产状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南北地震带南段需要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大震发震构造资... 南北地震带南段大震活动频繁。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震近场范围场点的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破裂面产状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南北地震带南段需要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大震发震构造资料的基础上,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构建了考虑震源尺度和产状的潜在震源模型,改进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进而对该地区进行地震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南段发震构造的产状和尺寸特征,提高地震区划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区划
下载PDF
后效严重型强震重复时间讨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保燕 刘江峰 《内陆地震》 1990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本文根据中国七个地区的古地震重复时间统计以及某些大震区的低电阻特性,建立了震源热模型并进行了定量计算。给出了后效严重型的大震(M≥7)的重复时间。
关键词 地震 古地震 强震 重复时间
下载PDF
日本Mw 9.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对余震的触发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东宁 乔岳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2-19,共8页
采用已公布的1个前震和3个主震震源可变滑动模型,计算了日本Mw7.3级前震、M_w9.0级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采用哈佛Global CMT和日本F-net余震目录,在不同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下计算了主震对余震的触发效应,分析了应力空间分布与余... 采用已公布的1个前震和3个主震震源可变滑动模型,计算了日本Mw7.3级前震、M_w9.0级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采用哈佛Global CMT和日本F-net余震目录,在不同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下计算了主震对余震的触发效应,分析了应力空间分布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日本地震前震对主震有触发作用,前震在主震处产生的正应力变化为0.404 bar,剪应力变化0.282 bar,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517 bar,应力变化超过了应力触发阈值0.1 bar,达5倍之多,属于典型的地震应力触发,而非诱发事件。主震对后续余震有触发效应,最小触发率为57%,最大达到75%。余震多分布在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红色加载区。同时,分析了可变滑动模型、有效摩擦系数、余震目录、震级及节面选取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变滑动模型、有效摩擦系数变化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余震目录、震级及节面选取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当余震目录足够多、震级足够大时,计算结果更加可靠。为了深入讨论节面选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余震两个节面上库仑应力、剪切应力及正应力变化差值进行了频次统计。分析显示节面选取对正应力有一定影响,而对库仑应力及剪应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0级地震 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震源可变滑动模型 余震触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