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抗震实验方法进展 被引量:70
1
作者 邱法维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9-27,共9页
本文论述了目前实验室中采用的几种结构抗震实验方法 ,主要包括拟静力实验方法、多维拟静力实验方法、拟动力实验方法和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 ,特别是最近开始的网络化的远程实验方法 ,对其现状和应用发展情况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抗震实验 拟静力实验 拟动力实验 振动台实验 网络化实验
下载PDF
抗滑桩加固边坡地震响应离心模型试验 被引量:62
2
作者 于玉贞 邓丽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0-1323,共4页
为研究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地震响应和桩土相互作用规律,利用土工离心机及专用振动台进行了砂土边坡的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在50g离心加速度条件下,输入El Centro地震波,记录了边坡不同位置的加速度时程并作频谱分析,采集了桩前动土压力和抗... 为研究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地震响应和桩土相互作用规律,利用土工离心机及专用振动台进行了砂土边坡的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在50g离心加速度条件下,输入El Centro地震波,记录了边坡不同位置的加速度时程并作频谱分析,采集了桩前动土压力和抗滑桩应变等。结果表明: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自下而上逐渐放大;抗滑桩对周围土体响应有一定阻滞作用;桩前动土压力随着地震输入而迅速增大至峰值,此后保持稳定直至地震结束;抗滑桩各截面弯矩的变化规律与动土压力类似,弯矩最大值出现在抗滑桩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抗滑桩 地震响应 桩土相互作用 振动台 离心模型试验
下载PDF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52
3
作者 谭平 周福霖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8,42,共5页
回顾了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阐述了隔震机理与隔震体系的基本特性,以及隔震设计的不同设计水准,最后还介绍了现行隔震技术规程以及在隔震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隔震 减震设计 振动台试验 技术规范
下载PDF
有建筑物存在的饱和砂土地基液化振动台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陈文化 门福录 +1 位作者 景立平 王德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4-60,共7页
对建筑物地基的液化问题至今研究得尚不够充分。我们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已有的振动台等试验条件下,做了一批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已有的工作。
关键词 建筑物 地基 振动台试验 饱和砂土 砂土液化
下载PDF
穿越软硬突变地层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景 何川 +3 位作者 耿萍 何悦 王维 蒙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7,共10页
为探讨穿越软硬突变地层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响应特性,基于纵向等效刚度模型,开展几何相似比为1∶40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软硬突变地层加速度以及隧道结构加速度、应变响应频谱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及计算结... 为探讨穿越软硬突变地层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响应特性,基于纵向等效刚度模型,开展几何相似比为1∶40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软硬突变地层加速度以及隧道结构加速度、应变响应频谱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及计算结果显示:软硬突变地层及赋存其中的隧道结构加速度响应频谱曲线吻合较好,均表现出"双卓越频率"现象;输入地震频率接近坚硬地层主频时,软硬突变地层加速度放大倍率随埋深减小不再单调递增;软硬突变地层中结构应变显著增大,最大应变出现在地层软硬交界面软土一侧,隧道纵向应变增大区域分布于软硬地层交界面两侧2.5~3.5倍隧道直径范围内;应变响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拱顶、拱底、拱腰,地层突变处隧道断面顶底应变差以及两侧拱腰应变差较均匀地层显著增大,软硬突变地层不仅增大了隧道纵向内力,也改变了其纵向整体弯曲方向。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响应特性及盾构隧道纵向抗、减震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盾构隧道 纵向地震响应 振动台试验 软硬突变地层
原文传递
桩-土-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钱德玲 赵元一 王东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856-1861,共6页
采用挤扩支盘桩-土-结构体系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以了解在地震动激励下该体系的抗震性能以及支盘桩对结构体系的抗拉、抗压及抗扭曲的作用.在试验的基础上,对该体系的基频、阻尼比、振型、最大位移、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以及破坏特征进... 采用挤扩支盘桩-土-结构体系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以了解在地震动激励下该体系的抗震性能以及支盘桩对结构体系的抗拉、抗压及抗扭曲的作用.在试验的基础上,对该体系的基频、阻尼比、振型、最大位移、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以及破坏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相互作用体系对结构动力特性和结构地震反应均有较大的影响,结构的破坏形式与基础形式、土层性质等因素有关,支盘桩对地震的阻抗性能有了初步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结构体系 动力相互作用 抗震性能 挤扩支盘桩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隔震简支梁桥碰撞反应的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忠献 张勇 岳福青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由地震引发的碰撞是影响桥梁地震反应以及造成桥梁破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地震作用下隔震简支梁桥的碰撞反应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设计制作1个两跨简支的隔震梁桥模型,试验研究了梁间隙、邻梁质量比、隔震支座类型等参数对桥梁碰撞反应的... 由地震引发的碰撞是影响桥梁地震反应以及造成桥梁破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地震作用下隔震简支梁桥的碰撞反应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设计制作1个两跨简支的隔震梁桥模型,试验研究了梁间隙、邻梁质量比、隔震支座类型等参数对桥梁碰撞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邻梁间隙、邻梁质量比、隔震支座类型等参数对桥梁的碰撞反应有着显著的影响。邻梁间隙越大,碰撞次数越少;邻梁质量比越大,撞击力越大。铅芯橡胶支座比板式橡胶支座耗能能力更强,可以有效降低邻梁之间的撞击力甚至避免碰撞发生。从而为桥梁防碰撞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支梁桥 地震激励 碰撞 隔震 振动台试验 橡胶支座
下载PDF
可液化场地地铁车站结构地震破坏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国兴 左熹 +2 位作者 王志华 杜修力 周恩全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模拟大震主、余震地震动作用,开展了石膏模型的三层三跨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破坏特性的振动台试验,测试与分析了可液化地基土的加速度、振动孔压、地表震陷和模型车站结构的加速度、水平向相对位移、应变、侧墙动土压力反应及其空间效... 模拟大震主、余震地震动作用,开展了石膏模型的三层三跨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破坏特性的振动台试验,测试与分析了可液化地基土的加速度、振动孔压、地表震陷和模型车站结构的加速度、水平向相对位移、应变、侧墙动土压力反应及其空间效应,再现了喷水冒砂、地表裂缝、震陷及模型车站结构上浮、构件裂缝及局部破损等宏观震害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主震作用时,地基土液化持续时间长、振动孔压消散趋势不明显,地基土的加速度放大效应降低,液化地基呈现出显著的减震与低频集中效应;余震作用时地基土振动孔压的消散较为明显;模型结构峰值加速度反应沿高度增大,侧墙动土压力反应沿高度呈中间小、两端大的分布模式;模型结构中柱的峰值应变反应最大,且中柱左右两侧的峰值应变与损伤程度沿高度呈S形分布;可液化地基土与模型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下车站结构 可液化场地 地震作用 振动台试验 破坏特性 空间效应
原文传递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格构墩轻型桥梁振动台阵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吴庆雄 黄育凡 陈宝春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6,共8页
为了研究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格构墩轻型桥梁的抗震性能,以干海子大桥为原型,设计制作了几何缩尺比例1∶8的两跨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格构墩试验模型,利用福州大学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系统,采用实桥的设计地震波,进行了该轻型桥梁的基本... 为了研究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格构墩轻型桥梁的抗震性能,以干海子大桥为原型,设计制作了几何缩尺比例1∶8的两跨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格构墩试验模型,利用福州大学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系统,采用实桥的设计地震波,进行了该轻型桥梁的基本动力特性试验、抗震性能试验及破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实测频率和位移与实桥满足相似比关系;在横向或纵向地震作用下,桥墩格构式区域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减小了主梁混凝土顶板的加速度响应;相同强度下,横桥向地震作用桥墩应变大于纵桥向地震作用,同时可以不考虑纵、横向地震力共同作用。在设计地震动作用下,墩顶位移满足位移限值的规定;模型未出现开裂和破坏现象,表明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格构墩轻型桥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式梁 钢管混凝土格构墩 地震响应 振动台阵试验 抗震分析
原文传递
可液化场地桥梁群桩-独柱墩结构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唐亮 凌贤长 +2 位作者 徐鹏举 高霞 王东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108,共7页
针对两种土层结构的可液化场地条件,采用2×2低承台群桩-独柱墩结构形式,完成了两个试验体的群桩-独柱墩结构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很好地再现了自然地震触发场地液化及结构反应的各种宏观现象。结果表明,桩的最大加速度反应位置与地... 针对两种土层结构的可液化场地条件,采用2×2低承台群桩-独柱墩结构形式,完成了两个试验体的群桩-独柱墩结构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很好地再现了自然地震触发场地液化及结构反应的各种宏观现象。结果表明,桩的最大加速度反应位置与地层结构关系密切且随场地液化发展而不断变化;低承台条件下,三层土场地较二层土场地对墩顶的加速度反应放大作用更显著;场地液化过程中,承台附近或液化与非液化土层分界处桩发生最大或较大动应变;低承台下,二层土场地中柱墩反应较小、桩反应较强,三层土场地中柱墩反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液化场地 低承台群桩一独柱墩结构 桥梁 地震反应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单檐歇山式古建筑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23
11
作者 周乾 闫维明 +1 位作者 纪金豹 杨娜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53,共17页
为有效保护古建筑,采用振动台试验方法,研究了中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抗震性能。以故宫某单檐歇山木构古建为对象,制作了1∶2缩尺比例模型。模型含浮放柱底、柱架、斗拱、歇山屋顶、墙体等所有构造,且施工工艺完全符合中国明清官式木构... 为有效保护古建筑,采用振动台试验方法,研究了中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抗震性能。以故宫某单檐歇山木构古建为对象,制作了1∶2缩尺比例模型。模型含浮放柱底、柱架、斗拱、歇山屋顶、墙体等所有构造,且施工工艺完全符合中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施工规定。通过施加白噪声激励,获得了模型的基频和阻尼比。通过施加不同强度等级的1940年El-Centro波,获得了模型典型节点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讨论了模型的减震系数,评价了浮放柱底、榫卯节点、斗拱、屋顶、墙体等构造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模型的振动形式表现为平面内的扭摆,其原因与歇山式屋顶质量分布不均密切相关。模型的震前基频为1.47Hz,阻尼比为4.6%。地震作用下,模型的位移及加速度响应曲线近似稳定、均匀。尽管屋顶构造则对地震力有一定放大作用,但浮放柱底、榫卯节点、斗拱等构造能发挥较好的耗能减震作用。对于不同构造而言,榫卯节点的减震性能最好,其减震系数可降至0.30;斗拱次之,其减震系数可降至0.53;而浮放柱底与柱顶石之间的摩擦耗能性能最弱,其减震系数最小值为0.66。墙体在地震波强度增大过程中发生倒塌,但不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因此,单檐歇山式木构古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檐歇山 木结构 古建筑 抗震性能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基础隔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曙光 陆伟东 +1 位作者 刘伟庆 孙臻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0-265,共6页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隔震建筑之一。对隔震层的布置方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建立了航站楼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动力反应分析。对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中模型结构的缩比为1/60,隔震层也进行了...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隔震建筑之一。对隔震层的布置方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建立了航站楼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动力反应分析。对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中模型结构的缩比为1/60,隔震层也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布置。试验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减振效果能达到50%。最后对原型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探讨了原型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和位移反应,并与试验结果相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理论与试验证明,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隔震机理清晰且隔震效果良好,大跨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新国际机场 基础隔震建筑 大跨结构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超长沉管隧道抗震设计及其关键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禹海涛 袁勇 +1 位作者 徐国平 陈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8,共5页
在分析国内外沉管隧道抗震性能研究的基础上,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背景,阐述了超长沉管隧道抗震设计与分析中迫切需要解决的4个关键性问题,即沉管隧道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计算方法、非一致地震激励下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方... 在分析国内外沉管隧道抗震性能研究的基础上,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背景,阐述了超长沉管隧道抗震设计与分析中迫切需要解决的4个关键性问题,即沉管隧道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计算方法、非一致地震激励下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沉管隧道减震控制技术以及沉管隧道振动台试验模拟技术,并指出了沉管隧道工程抗震研究的几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非一致地震激励 抗震设计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地震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曲宏略 张建经 王富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20,共8页
作为一种轻型支挡结构,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具备安全、可靠、造价低等优势,汶川地震也证明了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由于此结构体系的受力复杂,目前一系列基础研究问题仍没有解决,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特别是在抗震设计理论研究方... 作为一种轻型支挡结构,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具备安全、可靠、造价低等优势,汶川地震也证明了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由于此结构体系的受力复杂,目前一系列基础研究问题仍没有解决,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特别是在抗震设计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最直接的室内研究手段——大型振动台试验对预应力锚索桩板墙进行了地震响应研究,输入加速度时程选取卧龙台站实测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波,并按相似比处理,测试了桩身6个高度位置的地震土压力、2个高度位置的位移、边坡中5个高度位置的加速度以及锚索预应力的时程变化。试验结果揭示了预应力桩板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土压力分布规律、桩身位移和锚索预应力的地震响应特征以及加固边坡的动力特性和加速度放大效应,为深入了解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抗震表现和抗震机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桩板墙 地震响应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度反馈的结构地震反应半主动MR阻尼控制试验 被引量:13
15
作者 隋莉莉 王刚 欧进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9-95,共7页
本文针对安装有半主动磁流变阻尼器 (MRdamper)的一座二层模型结构进行了抗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通过采用基于加速度反馈控制策略的两种半主动控制算法进行了在各种地震动作用下模型结构的半主动控制的抗震试验研究 ,并进行了Passive -on... 本文针对安装有半主动磁流变阻尼器 (MRdamper)的一座二层模型结构进行了抗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通过采用基于加速度反馈控制策略的两种半主动控制算法进行了在各种地震动作用下模型结构的半主动控制的抗震试验研究 ,并进行了Passive -on和Passive -off两种被动控制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MR阻尼器作为一种半主动控制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峰值位移和均方差反应 ,且半主动控制对结构顶层的峰值位移和均方差的控制效果均优于两种被动控制方法。因此 ,本文提出的两种半主动控制算法都是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应 MR阻尼器 半主动控制算法 加速度反馈 振动台试验 结构振动控制
下载PDF
轻质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黄思凝 郭迅 +1 位作者 孙得璋 孟庆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189,202,共9页
设计与原型相似比为1/4的三层两跨轻质填充墙框架结构缩尺模型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级次地震动输入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通过对比空框架和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模态测试结果,考察了填充墙对框架频率的加强效应;根据对填充墙的破坏现象及试... 设计与原型相似比为1/4的三层两跨轻质填充墙框架结构缩尺模型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级次地震动输入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通过对比空框架和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模态测试结果,考察了填充墙对框架频率的加强效应;根据对填充墙的破坏现象及试验结果分析,研究了填充墙在主体结构破坏不同阶段的频率衰减、刚度退化情况及层间位移角、各层放大倍数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填充墙和框架协同工作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填充墙充当了结构抗震的第一道抗震防线,通过填充墙耗能延缓了主体结构裂缝出现的时间,但填充墙与框架主体结构的柔性连接处破坏,易造成框架柱在此处出现塑性铰,不易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成为框架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填充墙 钢筋混凝土框架 抗震性能 振动台试验 混凝土空心砌块
原文传递
地震作用下水平层状岩质边坡累积损伤与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新荣 邓志云 +2 位作者 刘永权 刘树林 路雨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07-2516,共10页
研究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对于库区岩质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振动台试验与理论分析方法,对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与破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疲劳裂纹扩展的双K... 研究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对于库区岩质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振动台试验与理论分析方法,对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与破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疲劳裂纹扩展的双K准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边坡的累积损伤曲线的变化趋势,完整的累积损伤演化曲线表现出初始损伤、细观裂纹扩展、宏观裂缝扩展3个阶段;分别采用三次多项式和幂指数建立了微小地震和强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演化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微小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曲线表现出初期略微下降、中期线性增长、后期平缓增长的正"S"型的3段式特征,强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相比微震作用下有较为快速的增长,且在边坡破坏前增速加快。频发微震作用下,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在坡体上部形成阶梯型破坏面并向坡面出露,在坡体下部形成平直的剪切破坏面,坡体最终的破坏面呈阶梯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作用 岩质边坡 振动台试验 累积损伤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穿越软硬围岩隧道设置减震层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范凯祥 申玉生 +4 位作者 高波 郑清 闫高明 王帅帅 黄海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120,128,共13页
以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公路隧道为依托,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隧道穿越软硬围岩段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设置减震层的动力响应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从洞身段来看,减震层厚度存在... 以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公路隧道为依托,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隧道穿越软硬围岩段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设置减震层的动力响应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从洞身段来看,减震层厚度存在最优值;从穿越软硬围岩段来看,增加减震层厚度可降低隧道沿纵向的动力响应差异,但加速度峰值会有所上升;拱顶围岩和隧道衬砌结构加速度响应频谱曲线均表现出"三峰值"现象,设置减震层并不会显著改变围岩频谱特性,衬砌结构也不显著体现自振特性,其响应主要取决所穿越围岩的动力特性;减震层处于最优值时可通过吸收更多的低频组分来降低隧道的动力响应;设置减震层可显著降低二衬动应力,但会使初支动应力呈现不同程度的放大,随减震层厚度的增加,二衬动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初支动应力先增大,后呈降低趋势;通过观察衬砌破坏形态,隧道拱顶、拱脚和仰拱易发生开裂,设置减震层后,仰拱相对容易发生破坏,应给予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可为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减震层 地震动力响应 软硬围岩交界面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复合隔震墩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尚守平 郜志远 +1 位作者 朱博闻 周可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122,共6页
通过对农村民居特点的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经济、简单、可靠的隔震技术—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根据相关理论设计了相应的隔震墩试件。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输入El Centro和Taft地震动与结构地震反应的对比,研究了钢筋-沥青复合隔震... 通过对农村民居特点的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经济、简单、可靠的隔震技术—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根据相关理论设计了相应的隔震墩试件。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输入El Centro和Taft地震动与结构地震反应的对比,研究了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模型的振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隔震墩加速度折减系数在0.34~0.55之间,可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并适用于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对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高达1.5g的罕遇地震情况也有明显的减震效果,是一种廉价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民居 隔震技术 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地震历史对砂土抗液化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苏栋 李相崧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15-1818,共4页
为探讨地震历史对饱和砂土抗液化性能的影响,通过离心机动力模型试验,观测了遭受过不同强度地震的饱和砂土水平场地在再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包括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和土体的变形。研究表明,小地震有利于增强砂土颗粒之间的咬合及... 为探讨地震历史对饱和砂土抗液化性能的影响,通过离心机动力模型试验,观测了遭受过不同强度地震的饱和砂土水平场地在再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包括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和土体的变形。研究表明,小地震有利于增强砂土颗粒之间的咬合及结构的稳定性,极大地提高了其抗液化能力,而遭受强地震并且发生液化的砂土,由于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不稳定结构,则可能在将来强度相对较小的地震中再次液化。试验结果说明了地震历史对砂土液化性能有重大影响及进一步开展砂土细观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历史 砂土 液化 振动台 离心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