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层切片的合理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化清 倪长宽 +1 位作者 陈启林 苏明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21-1829,共9页
针对利用地层切片研究沉积是否合理的问题,开展了正演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地层厚度不大(特别是小于1/4地震子波长度)的砂泥岩薄互层条件下,地层切片较沿层切片更加贴近沉积等时面,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单砂体的平面分布轮廓及沉积纵向演... 针对利用地层切片研究沉积是否合理的问题,开展了正演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地层厚度不大(特别是小于1/4地震子波长度)的砂泥岩薄互层条件下,地层切片较沿层切片更加贴近沉积等时面,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单砂体的平面分布轮廓及沉积纵向演化。影响地层切片地质效果的因素包括标志层选取是否等时、地层内部结构是否相对简单、沉积体规模是否小于地层切片范围、纵向上多层储集体叠置模式、复杂沉积环境及后生成岩作用、单位厚度地层内岩性组合的复杂程度、特殊地质体对下伏目的层地震反射的影响以及原始地震资料品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层切片 地震反射同向轴 合理性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The influence of irregular seafloor topography on the seismic wave field and migration imaging
2
作者 Fuxing Han Kun Wang Jianguo S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51-158,共8页
One of the problems experienced in marin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s that the layered features in the migration imaging profile are blurred and the seismic energy reflected is weaker in the middle or lower parts. In t... One of the problems experienced in marin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s that the layered features in the migration imaging profile are blurred and the seismic energy reflected is weaker in the middle or lower parts. In this study we model the seismic wavefield records in the undulating seafloor when there is both a slight change and significant change in seafloor topography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migration imaging profiles. W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wave field records collected at the same point on the original and modified velocity models, and the cross-bonding resulting migration imaging profi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ther th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collection is perform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rvey line or against the direction of the survey line, slight changes in the seafloor topography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wave field records and the migration profile, whil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seafloor topography have great effect on both the wave field records and migration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FLOOR TOPOGRAPHY seismic wave field seismic reflections MIGRATION imaging
下载PDF
河南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核桃园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3 位作者 耿晓洁 罗家群 刘桂兰 江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运用重矿物的组合特征、岩心观察描述的岩性序列特征、岩性及电性的横向变化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的平面展布规律,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渐新... 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运用重矿物的组合特征、岩心观察描述的岩性序列特征、岩性及电性的横向变化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的平面展布规律,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渐新统核桃园组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东南部主要发育5个物源,其中主要物源有1个,为泌150—泌285井区的平氏物源,该物源对研究目的层各个层序的西南部沉积砂体均有控制;次要物源有4个,即泌102—泌239井区的杨桥物源、正南方向的泌151—泌251井区的魏庄物源、东南方向泌129井区的栗园物源、以及东北方向的泌319井区的栗园东北物源,这些次要物源仅对部分层序的沉积砂体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古近系 核桃园组 物源分析 重矿物 地震反射
下载PDF
褶皱的地震波反射响应及其大陆地壳构造地质意义
4
作者 嵇少丞 龙长兴 夏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23-1933,共11页
褶皱是挤压造山带中最普遍的地质构造,但是为什么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却极少呈现褶皱呢?本文从一个构造地质学者的角度出发,数值模拟了几种常见褶皱构造的地震波反射响应。结果表明,传统的反射地震技术并不能正确成像闭合褶皱、斜歪或倒转... 褶皱是挤压造山带中最普遍的地质构造,但是为什么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却极少呈现褶皱呢?本文从一个构造地质学者的角度出发,数值模拟了几种常见褶皱构造的地震波反射响应。结果表明,传统的反射地震技术并不能正确成像闭合褶皱、斜歪或倒转褶皱及二级以上的多级复合褶皱。褶皱陡倾翼的反射消失,而褶皱转折端的反射形成一系列断断续续分布的假水平层理,这些假水平层理在下地壳中极易被错误地解释成由地壳拉张形成的水平构造层理或由底侵作用形成的水平基性岩席。笔者认为,老、中、新褶皱造山带的下地壳中大多数不连续水平反射可能是由褶皱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地震波反射 挤压造山带 大陆地壳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南海W油田弱地震反射区断层多级优势成像及识别研究
5
作者 马光克 廖仪 +2 位作者 李雷 马华帅 王志勇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8-1018,共11页
南海W油田ZH3Ⅱ主力油组位于弱地震反射区,断层识别困难,严重影响该区可动用储量评价及开发方案制定。为此,研究设计了针对弱地震反射区的断层多级优势成像及识别的攻关思路。首先,研究发现低频段信号对弱地震反射区的地层格架识别精度... 南海W油田ZH3Ⅱ主力油组位于弱地震反射区,断层识别困难,严重影响该区可动用储量评价及开发方案制定。为此,研究设计了针对弱地震反射区的断层多级优势成像及识别的攻关思路。首先,研究发现低频段信号对弱地震反射区的地层格架识别精度较高,据此提出了针对大断层识别的低频地震信号增强解释性优化处理流程,有效改善了弱反射区地震成像品质,大断层识别精度大幅提高,有效指导区域断层解释;然后,基于相位对地层产状变化敏感的特点,针对微小断层刻画,以逐级识别的思路,在大断层识别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断面波线性分离与去噪和相位筛选等方法,生成相位指示相干数据体,有效提高弱地震反射区微小断层的空间可识别度,解决了传统本征值相干对垂向断距小的断层识别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落实了微小断层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海W油田开展的断层多级优势成像及识别研究大幅度提高了弱地震反射区的断层识别精度,其成果成功指导了油田的可动用储量评价及开发设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地震反射区 复杂断层 优势成像 相干体 微小断层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零偏VSP资料解释 被引量:3
6
作者 姜修道 朱光明 +2 位作者 朱龙生 张文波 李桂花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55-60,共6页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统地稍低于VSP层速度,可能是由于井壁处岩石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和岩性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榴辉岩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显著高于片麻岩类岩石;由榴辉岩退变生成的斜长角闪岩类岩石,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主要与其退变质程度有关;超基性岩中的裂隙系统导致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大幅度下降。由于榴辉岩与其他岩石类型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此用零偏VSP资料标定该区地震波的地质层位是有效的。关于地震波反射的原因,通过综合研究地震波(包括反射纵波、上行转换横波、井筒波)的特征、岩石速度和密度分布以及井径变化,认为主要是岩性分界面、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但还有一些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零偏VSP测量 地震波速度 层位标定 地震反射的原因
下载PDF
The Variscan Deformation Front (VDF) in Northwest Germany and Its Relation to a Network of Geological Features Including the Ore-Rich Harz Mountains and the European Alpine Belt 被引量:1
7
作者 Heinz-Jürgen Brin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1年第5期447-486,共40页
The crustal basement of Northwest Germany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Avalonian Terrane Assemblage” subdivided by a roughly NW-SE (Hercynian) and SW-NE (Rhenish) running horst and graben system. In Late Devonian and E... The crustal basement of Northwest Germany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Avalonian Terrane Assemblage” subdivided by a roughly NW-SE (Hercynian) and SW-NE (Rhenish) running horst and graben system. In Late Devonian and Early Carboniferous times, this assemblage was flooded by the sea and mainly marine carbonates were deposited on the horsts and Stillwater shales in the grabens, as interpretable through magnetotelluric measurements. Du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Variscan Orogeny, this terrain became th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al-rich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oreland of the colliding Rhenohercynian belt. The shale-filled graben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acted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rough folding and thrusting with different anticlinal patterns, the mai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carbonate covered horst in a still unknown way. This horst was the location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basin center and of the inverted oil-rich Mesozoic Lower Saxony Basin (southwestern sector), respectively, with the so-called Bramsche Massif therein. It probably acted as an indenter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Variscan ore-rich Harz Mountains and forced the approaching Rhenohercynian orogen to stack the appropriate tectonic nappes by horizontal shortening to very high altitudes and the root into large depths. Based on seismic evidence this root is still an uncompleted crust/mantle transition zone with a deep reflection seismic and petrological Moho and a shallower hardly reflecting refraction seismic velocity Moho. The alternative, partly unsolved location of the Variscan Deformation Front in Northwest Germany may represent the new findings. The results may be supported by a comparison with features of the northern Alpine deformation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scan Deformation Front Eastern Avalonia Harz Mountains Lower Saxony Basin Bramsche Massif Lower Carboniferous Alpine Deformation Belt Moho seismic reflections/Refractions Magnetotellurics
下载PDF
新港火山岩屏蔽区地震勘探攻关效果分析
8
作者 刘玉班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5年第2期117-124,共8页
新港火山岩屏蔽区位于极为有利的区域构造位置。经三年地震勘探系列技术实验研究,取得了火山岩屏蔽,多次波干涉和复杂海况施工系列技术经验;得到了地震剖面中深层反射;基本上查明了中深层地层分布、断层展布和构造形态,为油气资源... 新港火山岩屏蔽区位于极为有利的区域构造位置。经三年地震勘探系列技术实验研究,取得了火山岩屏蔽,多次波干涉和复杂海况施工系列技术经验;得到了地震剖面中深层反射;基本上查明了中深层地层分布、断层展布和构造形态,为油气资源评价和预探井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港火山岩屏蔽区 地震勘探 多次波 中深反射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Qinling lithosphere and mushroom cloud model 被引量:28
9
作者 袁学诚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Based on seismic tomography,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and seismic reflective profiling data, the lithosphere of the Qinling oroge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upper lithosphere is the crust, having a thickn... Based on seismic tomography,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and seismic reflective profiling data, the lithosphere of the Qinling oroge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upper lithosphere is the crust, having a thickness of 32-34km. The middle lithosphere is horizontal layering. 25-40 km thick. The lower lithosphere juxtaposed steeply declined high velocity and low velocity rock series, which might be split open under extension. Hot mantle flow upwelled to the level of the Moho then turned to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formed middle lithosphere. The shape of these kinds of lithosphere is somewhat like mushroom cloud in nuclear explosion. There is no causality between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Qinling orogen and its upper mantle structure nowadays. The Qinling orogen might be 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of Indosinian-Yanshanian period, formed by wedging of the Yangtze crust into the middle crust of North China craton. and by reformation of extension in E-W direction in postorogenic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North China LITHOSPHER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seismic tomography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seismic reflective profiling.
原文传递
用地震反射波定量解释煤层厚度的方法 被引量:23
10
作者 程增庆 吴奕峰 +3 位作者 赵忠清 张书生 王志荣 宁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57-662,共6页
一、引言 工业可采煤层厚度一般为1.5m,如何从地震资料上准确圈定1m厚的煤层边界、并定量解释煤层厚度、准确计算地质储量,国外一些学者研究了薄层地震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与薄层厚度的关系后,得出了不同的薄层垂直分辨率标准,Widess用... 一、引言 工业可采煤层厚度一般为1.5m,如何从地震资料上准确圈定1m厚的煤层边界、并定量解释煤层厚度、准确计算地质储量,国外一些学者研究了薄层地震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与薄层厚度的关系后,得出了不同的薄层垂直分辨率标准,Widess用零相位子波作实验时,发现当薄层厚度为λ/8(λ是地震子波的主波长)时,反射波形正好是入射波的导数,并可直观地鉴别顶底反射;Kallweit利用可控震源研究了薄层响应的频谱后,提出了分辨地震波的极限为1/(1.4f)(f为地震子波的上限频率),经主频换算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反射波 煤层 厚度 煤田
下载PDF
灾害地质体超前探测技术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齐仁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69,共5页
总结了地下灾害地质体超前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针对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对不同灾害地质体采用不同的地震反射波法与直流电法组合,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井下实验的观测和分析,找出有效、快速的综合观测方法,... 总结了地下灾害地质体超前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针对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对不同灾害地质体采用不同的地震反射波法与直流电法组合,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井下实验的观测和分析,找出有效、快速的综合观测方法,及其应用条件和最佳观测系统,提高超前探测的距离、精度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体 超前探测 直流电法 地震反射波法
下载PDF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隧道工程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竹生 蒋婵君 郭有刚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8年第5期516-518,共3页
地震反射波法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勘察岩层界面、探明岩石和土的物理性质,而且可以用于寻找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等。本文结合某隧道勘查实例,介绍了反射波法的原理及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结果表明地震技术在隧道工程勘查中具有... 地震反射波法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勘察岩层界面、探明岩石和土的物理性质,而且可以用于寻找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等。本文结合某隧道勘查实例,介绍了反射波法的原理及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结果表明地震技术在隧道工程勘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波法 隧道 数据处理与解释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9-574,共6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湾组薄砂体油藏埋藏浅、物性好、产量高,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近年来重要的产能建设阵地,但由于油层较单一、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分布零散、隐蔽性强,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探井成功率不超过30%,滚动勘探...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湾组薄砂体油藏埋藏浅、物性好、产量高,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近年来重要的产能建设阵地,但由于油层较单一、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分布零散、隐蔽性强,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探井成功率不超过30%,滚动勘探开发风险较大。根据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油藏发现井——排2井及其周围探井所获地质认识,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从区域沉积相分析入手,查明沙湾组薄砂体成藏模式,利用正演模拟、滚动储集层描述、地震属性分析和油气检测等技术手段,形成了一套薄砂体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并利用其指导车排子地区滚动井位部署,取得了非常好的滚动勘探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地区 沙湾组 薄砂体 地震反射特征 油气检测 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下载PDF
EH4与地震反射法在高速公路长大深埋隧道勘察中的联合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英勋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43-146,共4页
EH4电磁成像系统是一套目前较先进的电磁勘探方法,具有探测深度大、设备轻、速度快、费用低、精度较高、直观等特点。地震反射法具有探测深度大、对地形要求不高、可划分多层界面、能提供波速、精度较高等特点。文章首次把EH4电磁法与... EH4电磁成像系统是一套目前较先进的电磁勘探方法,具有探测深度大、设备轻、速度快、费用低、精度较高、直观等特点。地震反射法具有探测深度大、对地形要求不高、可划分多层界面、能提供波速、精度较高等特点。文章首次把EH4电磁法与地震反射法联合运用于高速公路长大深埋隧道勘察中,两者结果基本一致,由此成功解译出了隧道的软弱层、地下水及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并划分出隧道的围岩类别,为高速公路长大深埋隧道提供了一种新的综合勘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隧工程 EH4电磁成像系统 地震反射 长大深埋隧道 高速公路
下载PDF
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在汉旺地区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蓝星 张炜 +2 位作者 王堃鹏 周武 李洋森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2年第6期654-658,共5页
汉旺地区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情况非常严重的地区,勘查和研究当地的地下地质情况,摸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本文从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的原理着手,将这两种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联合使... 汉旺地区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情况非常严重的地区,勘查和研究当地的地下地质情况,摸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本文从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的原理着手,将这两种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联合使用,利用两者各自的特点,相互印证,取长补短,优化了解释结果,提高了勘探的解释精度和可靠性。研究表明,将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结合起来对于第四系覆盖物的勘探和地下分层探测是有效可行的。本文还指出了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波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 联合勘探
下载PDF
利用多道地震反射数据探测神狐海域渗漏型水合物 被引量:14
16
作者 徐华宁 邢涛 +4 位作者 王家生 李丽青 梁蓓雯 舒虎 张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95-202,共8页
以海底为基准,将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反射数据分离为两个独立部分,并分别对水体和地层成像.水体的成像结果显示了两个明显形如羽状流的异常,与之对应地层的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在海底处出现海底下陷、气体溢出口等与甲烷渗漏相关的地形地貌特... 以海底为基准,将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反射数据分离为两个独立部分,并分别对水体和地层成像.水体的成像结果显示了两个明显形如羽状流的异常,与之对应地层的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在海底处出现海底下陷、气体溢出口等与甲烷渗漏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在海底之下不足100m的深度位置出现一个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明显的似海底反射.详尽的速度分析发现,似海底反射和溢出口之下沉积地层的声波速度明显下降,并且地震反射特征也与地层含气有关.通过对所有信息综合分析,推测这些地球物理异常和特殊地形地貌特征(如羽状流、声波速度反转、溢出口、海底下陷、浅部BSR等)很可能是甲烷气体沿运移通道进入近海底沉积物中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或溢出至海水中所致.研究结果表明,多道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数据具有探测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狐海域 地震反射数据 天然气水合物 渗漏型水合物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兴城南部深层气田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识别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永忠 何顺利 +1 位作者 周晓峰 程日恒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1,共5页
营城组火山岩是松辽盆地北部大庆兴城深层天然气的主要储集体,天然气的富集主要受火山机构控制。火山机构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即火山堆积高地、围斜构造和火山口,在地震剖面和水平切片上反射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大量地震剖面和水平切片的... 营城组火山岩是松辽盆地北部大庆兴城深层天然气的主要储集体,天然气的富集主要受火山机构控制。火山机构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即火山堆积高地、围斜构造和火山口,在地震剖面和水平切片上反射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大量地震剖面和水平切片的研究,从火山机构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与上叠沉积层的接触关系入手,归纳总结出火山机构的14种地震反射特征,进而在兴城南部营城组识别出15个火山机构。地下火山机构的识别与研究对于松了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城组 火山岩储层 火山机构 火山口 地震剖面 地震反射特征
下载PDF
矿井巷道地震反射波超前探测波场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盛东 余森林 +1 位作者 王勃 张夏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掘进工作面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频发迫切需要精细超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反射地震波法是地质构造超前探测预报的重要手段,而波场分离、偏移成像是反射波地震超前探测的关键处理技术。对比分析运动学、动力学波场分离及偏移成像技术... 掘进工作面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频发迫切需要精细超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反射地震波法是地质构造超前探测预报的重要手段,而波场分离、偏移成像是反射波地震超前探测的关键处理技术。对比分析运动学、动力学波场分离及偏移成像技术,提出了一种巷道全空间条件下的反射波动态极化偏移成像方法;实际巷道超前探测对比试验表明,极化偏移成像具有消除对称异常假象、提高空间分辨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波 超前探测 波场分离 极化参数 极化偏移
下载PDF
测井约束地震特征反演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延建忠 周胜利 +2 位作者 周杰 黄照文 肖玲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2期14-15,共2页
测井约束地震特征反演是一种多参数地震反演技术 ,它可以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录井等各类信息求得的储层参数 ,建立三维储层特征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依据从三维面元中提取的地震特征信息及其组分 ,结合地质模型及其组分来迭代修改反演... 测井约束地震特征反演是一种多参数地震反演技术 ,它可以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录井等各类信息求得的储层参数 ,建立三维储层特征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依据从三维面元中提取的地震特征信息及其组分 ,结合地质模型及其组分来迭代修改反演的波阻抗或属性模型 ,通过主组分分析及模型优化的方法 ,将优化所得合成地震道与原始地震道进行比较 ,残差最小的反演结果即为最终反演的波阻抗或属性结果。反演结果既包含了地震资料的中频信息 ,又包含了测井资料的高低频信息 ,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 ,进一步提高油田的勘探开发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技术 测井约束 含油气盆地 储层 地震反演 油层
下载PDF
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与壳幔结构及对异常体的分辨 被引量:5
20
作者 司芗 滕吉文 +1 位作者 马学英 刘有山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0-572,共13页
利用地震波场研究地球内部壳、幔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天然地震波场中的远地震观测法、近地震观测法和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法.其中,由于人工源地震探测的震源位于浅表层介质中,且其震源位置、爆炸时间、接收条件等均为精确已知,因此其所得... 利用地震波场研究地球内部壳、幔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天然地震波场中的远地震观测法、近地震观测法和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法.其中,由于人工源地震探测的震源位于浅表层介质中,且其震源位置、爆炸时间、接收条件等均为精确已知,因此其所得结果的精度最高、且最为准确.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分为深部地震宽角反射和折射剖面探测及深部近垂直反射波法探测.前者可求得壳、幔介质的分层结构和速度分布,后者可较详细了解地壳构造形态的细节.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却相辅相成.当今,将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反射法联合观测以取得较详细的速度结构和构造展布特征将必成地球内部研究的必然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传播 深地震测深 地震反射波 地震折射波 壳幔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