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 被引量:113
1
作者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1-605,共5页
城市范围内直下型活动断裂突发错动产生的直下型大地震 ,直接威胁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为城市减灾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活动构造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城市范围... 城市范围内直下型活动断裂突发错动产生的直下型大地震 ,直接威胁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为城市减灾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活动构造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断裂最新活动、断裂的深部背景、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面错动危险性及减灾对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作者用“有没有、活不活、深不深 ,震不震 ,错不错 ,好对策”这 6句话来表示其核心内容。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具体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震危险性 城市
下载PDF
活断层的定义与分类——历史、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6
2
作者 吴中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1-697,共37页
活断层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持续活动,并且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活断层作为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衍生的多种潜在灾害作用,意味着它的存在对所在区域的城镇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难以回避的灾害风险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活... 活断层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持续活动,并且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活断层作为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衍生的多种潜在灾害作用,意味着它的存在对所在区域的城镇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难以回避的灾害风险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活断层数量多且遭受相关灾害影响特别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科学评价活断层危险性且有效减轻相关的灾害风险必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是评价活断层灾害风险的重要依据。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介绍并总结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活断层编图与空间数据库建设工程等所采用的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方案。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活断层定义及分类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的现今构造动力学背景、现有技术手段及地质上的可操作性、应用目的和社会对活断层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等因素。活断层定义的关键是过去活动时限及潜在发震能力的选择或确定,前者涉及“新构造、第四纪、晚第四纪、全新世和历史上”共5个不同时间尺度,后者包括“M≥5.0的破坏性地震、M≥6.0的强震和M≥6.5的可能产生地表位移或变形的地震”共3类。晚第四纪和全新世等短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适合应用于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带,但第四纪和新构造等长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在板内变形区和稳定大陆区,或包含了多种不同活动构造域的区域更为可取。而M≥5.0地震适用于作为区域性防震减灾的震级标准,M≥6.5地震一般可作为活断层避让规范或法规中的标准。国内外最常见的活断层分类方案是基于断裂活动强度与频度(主要通过断层滑动速率与地震复发间隔两个定量参数来体现)和活动时代的分类。但在确定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新构造 能动构造源 地震复发间隔 地震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 被引量:31
3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2 位作者 龙长兴 周春景 范桃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1-1416,共16页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体系中M≥6.8历史大地震的活动状况发现,与其运动学方面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相对应,其头部、中部与尾部之间的大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即当头部与尾部发生大地震序列后不久(大致为几个月、几年或十几年尺度),中部(尤其是我国的川滇强震区)随即也会发生大地震。但在1997年以来的最近一次大地震活动序列中,构成该构造体系中段的川滇地区却出现了长达15年之久的"异常平静"状态,这无疑意味着该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结合西南地区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离逝时间、地震空区和强震连锁反应等"三准则",初步认为该区当前存在至少9个比较明显的大地震危险区带,包括: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的安宁河段、巧家段和南端的澄江-建水段,理塘-大理-瑞丽弧形活动构造带上的畹町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滇西北裂陷带中的鹤庆-松桂断陷盆地区和程海-宾川断裂带期纳-宾川段,澜沧-景洪断裂带的景洪段,以及近南北向的保山断陷盆地和元谋断陷盆地。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大地震形势,进而科学部署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活动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 川滇强震区 大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基本特征 被引量:26
4
作者 吴中海 周春景 +2 位作者 谭成轩 孙玉军 马晓雪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411,F0002,共34页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活动断裂与构造体系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
下载PDF
关于“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2
5
作者 汪一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9-565,共7页
“十五”期间即将实施20个省会级城市的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文中对该工程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基本内容和领会要点进行了阐述。对“工作大纲”的5大属性(科学性、普适性、... “十五”期间即将实施20个省会级城市的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文中对该工程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基本内容和领会要点进行了阐述。对“工作大纲”的5大属性(科学性、普适性、包容性、可操作性、约束性)作了说明,对探测工程的主要对象活断层和地震活断层进行了界定,对工作区和目标区的内涵及工作途径的差别做了解释。分析了工程所面对的3个层次的科学问题和实施过程中的5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应采取的对策分别进行了探讨。文章阐述了探测过程中安排中期验收的必要性,指出本工程是以往各震害防御工作的延续、发展与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评价 活断层 探测 震害 解释 属性 防御 工程 城市 验收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成因及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强震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刘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2-1085,共24页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震是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向欧亚板块进行低角度俯冲的结果。地震破裂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达170km...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震是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向欧亚板块进行低角度俯冲的结果。地震破裂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达170km,最大倾向滑移量5-7m。其发震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历史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M≥7.5地震的原地复发平均间隔在500年左右,而在地震活跃阶段分段破裂的平均间隔只有10年左右,并且历史地震活动在最近1800年期间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从西向东迁移规律。历史地震活动过程揭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上目前存在兴都库什、尼泊尔西部、锡金-不丹和印缅交界区4个地震空区段,特别是位于此次地震东部的两个空区,未来地震危险性较显著。由于印-欧大陆俯冲碰撞作用是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中国大陆强震频发的主要地质构造原因,这决定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大震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大地震活跃阶段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和大地震沿垂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纵向迁移过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及邻区历史地震活动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成果推断,在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新一轮活跃过程中,中国大陆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地震形势,尤其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显著的区域性活动构造带或断裂带的潜在强震危险性比较突出,主要包括:藏南的近南北向裂谷带与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川滇地块中的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与畹町断裂带、澜沧-景洪断裂带和滇西北大理-丽江裂陷带,西北地区的西昆仑山前逆冲-褶皱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天山的主要逆冲-褶皱变形带等。但当前活动构造调查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区域大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中国活动构造 地震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及地基处理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荣祥 顾宝和 +1 位作者 汪敏 石兆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05-210,共6页
本文分析了地基失稳,计算震陷值及差异震陷等地基失效形式和液化土层的隔震作用,研究了液化指数、地基失效、液化土层隔震与多层房屋震害的关系,根据液化土的双重作用原理划分了液化危害等级,并提出了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方法... 本文分析了地基失稳,计算震陷值及差异震陷等地基失效形式和液化土层的隔震作用,研究了液化指数、地基失效、液化土层隔震与多层房屋震害的关系,根据液化土的双重作用原理划分了液化危害等级,并提出了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方法和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液化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场地 地震液化 危害评价 地基处理 土壤液化
下载PDF
川西理塘活动断裂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时代与震级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春景 吴中海 +5 位作者 张克旗 李家存 蒋瑶 田婷婷 刘艳辉 黄小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5-467,共13页
在开展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同震地表破裂实测填图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及地震事件测年,对该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年代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厘定。结果表明:理塘活动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可分为南、北2段,其中北段最长约... 在开展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同震地表破裂实测填图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及地震事件测年,对该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年代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厘定。结果表明:理塘活动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可分为南、北2段,其中北段最长约25km,最大左旋错动量1.8m;南段最长约41km,最大左旋错动量3.2m。综合探槽揭露的地震事件及AMS-14C测年结果和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结果,北段和南段同震地表破裂应为2次地震沿理塘断裂带不同段先、后破裂的结果,属典型的分段破裂现象。其中北段破裂极可能是历史记载的1729年地震活动的产物,而南段由1948年大地震所产生。根据震级和地表破裂长度的经验关系计算结果,前者的矩震级(MW)约为6.7,后者约为7.0。2次大地震沿同一断裂分段破裂的现象表明,该断层带尚未破裂的段可能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地表破裂 历史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理塘断裂带 1948年理塘地震
下载PDF
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风险评估框架 被引量:13
9
作者 章明旭 王进廷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0,共8页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属于强震多发区,因此高坝的抗震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建议了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风险评估的框架,由坝址地震危险性、大坝地震易损性、地震破坏损失和抗震安全风险等级等四部分组成。首先,将高坝地震破坏...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属于强震多发区,因此高坝的抗震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建议了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风险评估的框架,由坝址地震危险性、大坝地震易损性、地震破坏损失和抗震安全风险等级等四部分组成。首先,将高坝地震破坏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微-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溃坝四个等级。然后,针对每个破坏等级分析了相对应的生命损失、社会环境影响和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最后,采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F-N曲线和ALARP准则,基于高混凝土坝地震破坏引起的各项损失风险水平的不同组合,其抗震安全风险可以划分为低、中等、高、极高四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混凝土坝 地震危险性 地震易损性 地震损失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强地震动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谢礼立 陶夏新 王国新 《东北地震研究》 2001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获取的强震记录中显示出的地震动特征 ,诸如近断裂的破裂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壳波导效应、沉积盆地的放大效应和盆地边缘效应 ;归纳了强地震动估计的三种方法 ,简要综述了经验性衰减模型、预测强...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获取的强震记录中显示出的地震动特征 ,诸如近断裂的破裂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壳波导效应、沉积盆地的放大效应和盆地边缘效应 ;归纳了强地震动估计的三种方法 ,简要综述了经验性衰减模型、预测强地震动的随机法和宽频带格林函数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评定 地震动 活断层 地震波 宽频带格林函数法 地壳波导效应
下载PDF
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永庆 谢富仁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1期64-74,共11页
本文综述了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在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在概率分析研究阶段地震复发模式、概率模型、断裂间相互作用以及最大震级的评估等问题,指出未来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 本文综述了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在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在概率分析研究阶段地震复发模式、概率模型、断裂间相互作用以及最大震级的评估等问题,指出未来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多学科资料和研究手段、动力环境分析和力学模型的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震危险性 断裂间相互作用 活动断裂定量研究
下载PDF
2012年1月8日新疆和硕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及震害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常想徳 阿里木江·亚力昆 +2 位作者 高朝军 帕尔哈提.再努拉 梁志远 《内陆地震》 2012年第3期279-285,共7页
2012年1月8日14时20分,在新疆和硕县发生了5.0级地震,乌鲁木齐、库尔勒、吐鲁番、和静、焉耆、博湖等地均有震感。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Ⅵ度。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灾区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破坏,对生命线工程、农业、牧业等造成了一定... 2012年1月8日14时20分,在新疆和硕县发生了5.0级地震,乌鲁木齐、库尔勒、吐鲁番、和静、焉耆、博湖等地均有震感。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Ⅵ度。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灾区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破坏,对生命线工程、农业、牧业等造成了一定损失。按照地震现场工作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得出灾区直接经济损失为4 208.11万元。5.0级地震属一般破坏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硕Ms5.0地震 震害特点 损失评估
下载PDF
强震记录与地震烈度的仪器测定实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建钢 黎大虎 +5 位作者 赖敏 周朝晖 孙玮 余桦 代宽洪 颜晓晔 《四川地震》 2006年第2期28-31,47,共5页
“十五”期间,四川强震台网将达到211个子台的规模。若仅按强震观测最基本的技术目标,用足够长的时间收集足够多的强震记录为抗震设计理论服务,显然未能尽其投资潜力。为此,我们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固化在该所GDQJ-1A数字强震仪... “十五”期间,四川强震台网将达到211个子台的规模。若仅按强震观测最基本的技术目标,用足够长的时间收集足够多的强震记录为抗震设计理论服务,显然未能尽其投资潜力。为此,我们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固化在该所GDQJ-1A数字强震仪内的烈度模式识别算法提取到台网中心计算机的后台,使“十五”建设采用的所有强震仪均“升级”成为可以现场测定地震烈度的设备。本文以2005年1月5日马尔康日部5.0级地震为例,展开强震台网的烈度测定和震灾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烈度 仪器烈度 震灾评估
下载PDF
设定地震——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估和确定性危险性评估的连接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陶夏新 陶正如 师黎静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109,共9页
在简要回顾地震危险性评估概率方法和确定性方法的发展与协调的基础上,本文强调设定地震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估计大地震近场地震动中建立震源模型的必要性,指出概率方法中不确定性校正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结合实例提出了一种... 在简要回顾地震危险性评估概率方法和确定性方法的发展与协调的基础上,本文强调设定地震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估计大地震近场地震动中建立震源模型的必要性,指出概率方法中不确定性校正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结合实例提出了一种确定设定地震参数的方法,并展示了应用于一个区域地震区划的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定地震 地震危险性 评估 概率的 确定性的
下载PDF
断层相互作用对中国川滇地区地震危险评估的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Ch. Gkarlaouni E. E. Papadimitriou +4 位作者 V. G. Karakostas 闻学泽 金学申 A.Kilias 潘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97,216,共22页
研究了1904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四川、云南地区的强烈地震所伴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研究区涉及了中国大陆最活动的地震带.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会聚带的碰撞,菱形区域的构造运动受到西藏高原向东扩展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主... 研究了1904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四川、云南地区的强烈地震所伴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研究区涉及了中国大陆最活动的地震带.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会聚带的碰撞,菱形区域的构造运动受到西藏高原向东扩展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主要板内走滑断裂运动的调节.在研究区,断层顺时针逐步旋转,转动角达90°,造成了应力场的复杂性.计算了由强地震(MS≥6.5)的同震滑动和连续构造加载在主要断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函数变化(ΔCFF).在应力评估模型的每一步,对是否能触发下一次地震的可能性都进行了判断.最后,模型给出了下一次地震中断层易于破裂的证据,对未来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 断层段 库仑应力变化 危险性评估
下载PDF
论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参数确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50-760,共11页
发震构造特性是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年发生率确定的重要依据。潜在震源区除了反映“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的内涵外,还应反映高震级档地震具有相似复发特征的涵义。由于在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单元内,有一些具有不同本底地震... 发震构造特性是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年发生率确定的重要依据。潜在震源区除了反映“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的内涵外,还应反映高震级档地震具有相似复发特征的涵义。由于在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单元内,有一些具有不同本底地震的活动构造块体,为更好地反映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考虑潜在震源区的三级划分是有必要的。通过分析潜在震源区内高震级档地震的复发特征,计算预测时段内潜在震源区的高震级档地震的发震概率,采用预测时段内概率等效转换获得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方法,有助于在中国地震危险性分析框架内考虑潜在震源区的强震复发特性。另外,文中还对潜在震源区内特征地震次级震级档频度不足的特性和发震构造上强震非均匀性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发震构造 危险性 参数指标 概率估计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矩亏损的空间分布及2022年泸定M 6.8级地震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力 周本刚 +1 位作者 任治坤 罗纲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36,共12页
2022年9月5日泸定M 6.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端的磨西断裂.该地震的发震机制以及未来该断裂段是否仍会发生强震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拟从地震能量积累与释放的角度来解释该地震的发震原因以及鲜水河断裂带未来的发震潜力.通过对... 2022年9月5日泸定M 6.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端的磨西断裂.该地震的发震机制以及未来该断裂段是否仍会发生强震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拟从地震能量积累与释放的角度来解释该地震的发震原因以及鲜水河断裂带未来的发震潜力.通过对比地震矩积累与释放的时空分布,发现地震大都发生在地震矩亏损的段落,并有填补地震矩亏损的趋势.此外,鲜水河断裂带至今存在3个显著的地震矩亏损段,均具发生6.5级以上地震的潜力.1786年康定M 7.6级地震发生之后,经过两百多年时间的积累,足以发生M 6.5级以上地震,而泸定M 6.8级地震仅释放了磨西断裂上部分的地震矩亏损,未来该断裂段仍具有发生强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亏损 鲜水河断裂带 泸定M 6.8级地震 地震危险性分析
原文传递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学猛 田坤 +4 位作者 杜义 何仲太 雷惊昊 马保起 谢富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8,共14页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显,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距今2.72 k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3.7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 mm/a,该断裂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起着变形分解作用,吸收了玉树段内约1/3的走滑变形。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甘孜-玉树断裂带内玉树断裂走滑速率偏小的构造现象,并为评价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巴塘断裂 甘孜-玉树断裂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被引量:2
19
作者 Jie Liu Yong Chen +2 位作者 Ling Chen Qifu Chen Minfeng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3期246-251,共6页
Some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angshan earthquake (1976, China), North Ridge earthquake (1994, USA), Kobe earthquake (1995, Japan)) did not occur in known faults;moreover, the detailed data of geology, ear... Some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angshan earthquake (1976, China), North Ridge earthquake (1994, USA), Kobe earthquake (1995, Japan)) did not occur in known faults;moreover, the detailed data of geology, earthquake, crust deformation, etc. needed by the fault model are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A simplified method of global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is developed, based on an area source model and by using seismicity data, and the global seismic hazard map is compil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credibility of the new method, comparison study of this map with the existing national maps has been performed, which implies that it is considerably valuable to apply this method to practical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rea SOURCE model GLOBAL seismic hazard map.
原文传递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被引量:4
20
作者 Yao Yunsheng Wang Qiuliang +2 位作者 Li Jinggang Shen Xueling Kong Yuya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2期53-60,共8页
Seismic monitoring data for the past 50 year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head area is a typical weak seismic region with low seismieity before impoundment and that the epicenters were c... Seismic monitoring data for the past 50 year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head area is a typical weak seismic region with low seismieity before impoundment and that the epicenter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Zigui Basin, most of which were natural tectonic earth- quakes. After impoundment, the seismic activity shifted to the segment between Badong and Zigui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mainly within 5 km of the reservoir bank. The seismogenesis was categorized into four types: Karst collapse earthquakes, earthquakes caused by Karst gas explosion, mining tunnel collapse earthquakes, and rock (terrane) slip earthquakes, all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lithology, structure, and tectonics of near- surface geological bodies of the area. Compared with the seismicity before impoundment, the seismic frequency increase was remarkable, with most of the magnitudes below Ms2.0. Therefore, the intensity of the earth- quakes remained at a low level. On November 22, 2008, a magnitude 4.1 earthquake, the largest earthquake recorded since impoundment, occurred in Quyuan Town, Zigui County. The intensity and PGA of reservoir-in- duced earthquak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ectonic earthquakes with equal magnitude, but the peak intensity of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s is not likely to go beyond that of the estimated range from earlie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Project RESERVOIR induced earthquak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