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 被引量:138
1
作者 叶列平 陆新征 +2 位作者 马千里 汪训流 缪志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31-140,共10页
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会进入非线性并产生损伤,准确预测地震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对评估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近年来开发的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的纤维模型THUFIBER程序,适用于预应力... 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会进入非线性并产生损伤,准确预测地震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对评估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近年来开发的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的纤维模型THUFIBER程序,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杆系结构的纤维模型NAT-PPC程序,以及适用于剪力墙结构的分层壳墙元模型的非线性分析程序。这些程序可以直接将构件的非线性节点力(轴力、剪力和弯矩)、节点变形(平动和转动)和材料的非线性应力-应变行为联系起来,可以模拟各种复杂受力构件的滞回行为和轴力-双向弯曲-剪切耦合行为,借助通用有限元程序方便的前后处理功能和非线性计算功能,该程序可以准确模拟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也可模拟爆炸、倒塌等极端非线性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和工程应用算例,说明所研发程序的精度和计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地震 非线性 杆件 纤维模型 剪力墙 分层壳单元
下载PDF
采场底板应力分布及破坏机理 被引量:139
2
作者 孟祥瑞 徐铖辉 +1 位作者 高召宁 王向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32-1836,共5页
根据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建立了底板任意一点应力计算的弹性力学模型,结合莫尔-库伦准则给出了底板岩体破坏的判据;根据孙疃1028工作面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与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均得出:0~-17m为底板破坏影响带,即岩层中垂向... 根据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建立了底板任意一点应力计算的弹性力学模型,结合莫尔-库伦准则给出了底板岩体破坏的判据;根据孙疃1028工作面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与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均得出:0~-17m为底板破坏影响带,即岩层中垂向裂隙和横向裂隙发育明显,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17m,-17~-33m岩层受煤层开采影响较小。现场采用震波及电阻率实测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破坏机理 应力分布 震波 电阻率
下载PDF
高分辨率Radon变换方法及其在地震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04
3
作者 刘喜武 刘洪 李幼铭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1期8-15,共8页
 Radon变换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广泛采用,在地震同相轴识别和估计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无论是倾斜叠加,还是广义Radon变换方法,一般采用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实现.目前,在提高反演算法的效率和分辨率方面仍值得研究.本文从倾斜叠加的定义出发...  Radon变换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广泛采用,在地震同相轴识别和估计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无论是倾斜叠加,还是广义Radon变换方法,一般采用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实现.目前,在提高反演算法的效率和分辨率方面仍值得研究.本文从倾斜叠加的定义出发,阐明Radon变换分辨率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办法.采用最小二乘反演方法研究高分辨率抛物线Radon变换和双曲Radon变换时,给出稀疏约束预条件共轭梯度法求解的高分辨率Radon变换的实现方法,同阻尼最小二乘方法相比,分辨率和精度明显提高,文中给出了模型算例.根据有效波和多次波NMO后剩余时差不同,采用高分辨率抛物线和双曲Radon变换可以压制多次波,分别给出了方法原理,最后给出应用实例.研究表明,稀疏约束预条件共轭梯度法可以有效实现高分辨率Radon变换;数值算例表明,算法计算效率和精度较高,可以更好地实现多次波压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ON变换 最小二乘反演 分辨率 稀疏约束 共轭梯度 地震 多次波 压制
下载PDF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02
4
作者 朱张峰 郭正兴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促进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行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间层边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2个现浇试件和3个预制装配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制装配试件具有与现浇试件相当的抗震性能。结合ANSYS进行理论分析,考虑... 为促进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行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间层边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2个现浇试件和3个预制装配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制装配试件具有与现浇试件相当的抗震性能。结合ANSYS进行理论分析,考虑到有限元方法的局限性,分析采用正向单调加载模式来近似评价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能较好地吻合,可用来评价其抗震性能。最后,基于有限元模型探讨节点连接钢筋构造。通过系列工作,为今后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深入研究及推广提供试验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混凝土 剪力墙 节点 抗震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 被引量:80
5
作者 陈肇元 《工程建设标准化》 1999年第1期16-21,共6页
安全度是建筑结构设计标准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陈肇元院士对国内外建筑结构安全度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水平应予以提高,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这是一个关系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安全度是建筑结构设计标准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陈肇元院士对国内外建筑结构安全度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水平应予以提高,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这是一个关系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如何发展和完善的大问题,希各方专业人员予以重视,并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 安全度 标准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9
6
作者 孙洁 徐常芳 +3 位作者 江钊 史书林 王继军 何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5-45,共11页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幔电性结构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7
作者 丁文龙 王兴华 +3 位作者 胡秋嘉 尹帅 曹翔宇 刘建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7-750,共14页
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关键。在对国内外该类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系统调研及近期成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裂缝的类型及形成机理。分别从地质、测井、地震及实验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识别方法;基于野外... 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关键。在对国内外该类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系统调研及近期成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裂缝的类型及形成机理。分别从地质、测井、地震及实验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识别方法;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及薄片观察、构造曲率、常规及特殊测井等方法可以获得储层裂缝密度、张开度、产状、组系及方向等主要特征参数;地质分析、构造曲率估算、纵波各向异性分析、地震相干体及倾角非连续性裂缝检测、构造应力场模拟等是裂缝分布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综合分析认为,目前对国内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中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套针对各类型沉积相及构造演化背景条件下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识别的有效方法及标准参数体系;对致密储层裂缝差异充填机制及微裂缝定量识别与表征缺少系统研究;地震裂缝识别的精度不高。指出各类裂缝研究方法相互结合、裂缝识别标准与参数体系建立、微裂缝研究、裂缝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间定量关系分析、提高地震预测裂缝的分辨率、水力缝与天然裂缝及地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为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 裂缝 测井 地震
原文传递
Seismic damage of highway bridges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69
8
作者 Han Qiang Du Xiuli +3 位作者 Liu Jingbo Li Zhongxian Li Liyun Zhao Jianfe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9年第2期263-273,共11页
Many highway bridges were severely damaged or completely collapsed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trongly affected areas and over 320 bridges were examined. Damage t... Many highway bridges were severely damaged or completely collapsed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trongly affected areas and over 320 bridges were examined. Damage to some representative highway bridges is briefly described an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probable causes of the damag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ost common damage included shear-flexural failure of the pier columns, expansion joint failure, shear key failure, and girder sliding in the transversal or longitudinal directions due to weak connections between girder and bearing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is earthquake are described and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curved and skewed bridges, design of bearings and devices to prevent girder collapse, and ductility of bridge piers are presente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ting techniques for bridges in moderate to severe earthquake areas are also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eismic damage seismic design highway bridge field investigation
下载PDF
Damage investigation of girder bridges und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corresponding seismic design recommendations 被引量:68
9
作者 Li Jianzhong Peng Tianbo Xu Y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8年第4期337-344,共8页
An investigation of girder bridges on National Highway 213 and the Doujiangyan-Wenchuan expressway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ypical types of damage included: span collapses due to unseating at expans... An investigation of girder bridges on National Highway 213 and the Doujiangyan-Wenchuan expressway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ypical types of damage included: span collapses due to unseating at expansion joints; shear key failure; and damage of the expansion joint due to the slide-induced large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girder and the top of the laminated-rubber bearing. This slide, however, can actually act as a form of isolation for the substructure, and as a result, the piers and foundation of most of the bridges on state route 213 suffered minor damage. The exception was the Baihua Bridge, which suffered severe damage. Corresponding seismic design recommendation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is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bridge damage investigation seismic design recommendation
下载PDF
高强度结构钢研究现状及其在抗震设防区应用问题 被引量:67
10
作者 李国强 王彦博 +1 位作者 陈素文 孙飞飞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年来,随着钢材生产工艺的进步及一大批重点工程、标志性建筑的兴建,高强度结构钢在工程中的应用逐渐增长。高强度结构钢与普通强度钢材的力学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然而现有设计规范的制定是基于普通强度钢结构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其能否适... 近年来,随着钢材生产工艺的进步及一大批重点工程、标志性建筑的兴建,高强度结构钢在工程中的应用逐渐增长。高强度结构钢与普通强度钢材的力学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然而现有设计规范的制定是基于普通强度钢结构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其能否适用于高强度钢的结构设计有待进一步研究。首先介绍了高强度结构钢的经济性与其在国内外工程中应用的概况,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高强度结构钢在材料性能、基本构件力学行为、连接与节点性能和抗震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材强度的提高,其伸长率下降,屈强比升高,延性变差,阻碍了高强度结构钢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最后对高强度结构钢在地震设防区应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高强度结构钢在抗震结构中应用的两种思路,并指出未来高强结构钢应用仍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高强钢 研究现状 抗震 应用
原文传递
裂缝型油气藏勘探评价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61
11
作者 何雨丹 魏春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7-543,共7页
裂缝型油气藏,即致密砂岩裂缝、碳酸盐岩裂缝、泥岩裂缝、火山岩或变质岩裂缝等储层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焦点,常规勘探理论和方法在裂缝型油气藏评价中面临许多挑战,常常显得无能为力.本文从裂缝型油气藏储... 裂缝型油气藏,即致密砂岩裂缝、碳酸盐岩裂缝、泥岩裂缝、火山岩或变质岩裂缝等储层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焦点,常规勘探理论和方法在裂缝型油气藏评价中面临许多挑战,常常显得无能为力.本文从裂缝型油气藏储层评价出发,分析各种常规预测裂缝有利发育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裂缝性油气藏勘探评价新理论新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型油气藏 测井 地震 构造应力场 储层评价
下载PDF
岩性识别技术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61
12
作者 付光明 严加永 +2 位作者 张昆 胡浩 罗凡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40,共15页
自从1815年世界上第一幅地质图诞生以来,岩性识别即如何刻画、认识地下岩性分布一直是地质学中的重要问题.一个世纪以来,地质填图技术从手工填图发展到了数字填图,但鉴于地表地质填图受深度的限制,只能反映浅表岩性的分布,难于识别深部... 自从1815年世界上第一幅地质图诞生以来,岩性识别即如何刻画、认识地下岩性分布一直是地质学中的重要问题.一个世纪以来,地质填图技术从手工填图发展到了数字填图,但鉴于地表地质填图受深度的限制,只能反映浅表岩性的分布,难于识别深部岩性,在覆盖区更不能给出下伏岩性的变化,限制了资源勘查的效果.为了克服地表地质填图的缺点,地球物理、遥感等技术逐渐引入到岩性识别中,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从岩性识别原理、方法、效果等方面入手,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当前主要几种岩性识别技术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三维岩性识别将是资源勘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准确识别地下岩性的三维分布特征是实现深部矿产、油气资源勘查突破的关键;从技术层面分析,认为采用钻孔等先验信息约束,开展重磁三维反演,获取地下密度和磁化率模型,根据物性与岩性的逻辑关系,识别岩性的三维分布特征是现阶段三维岩性识别最有可能成功并适合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重磁 地震 测井 遥感
原文传递
重力与地震资料的模拟退火约束联合反演 被引量:50
13
作者 于鹏 王家林 +1 位作者 吴健生 王大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9-538,共10页
联合反演是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定量解释手段.本文在总结和分析重力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研究现状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全局寻优的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实现了重力和地震资料的约束同步联合反演.针对性地设计了密度和速度界面不完全一致的... 联合反演是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定量解释手段.本文在总结和分析重力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研究现状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全局寻优的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实现了重力和地震资料的约束同步联合反演.针对性地设计了密度和速度界面不完全一致的模型,理论模型的试验说明了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性.结合最近完成的广东徐闻地区实际资料的处理和解释,表明该方法可准确确定复杂构造物性界面的密度和速度结构,在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作用.在先验信息约束下,该联合反演方法要明显优于单独的重力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 地震 联合反演 约束反演 模拟退火算法
下载PDF
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仿真退火约束联合反演 被引量:51
14
作者 杨辉 王家林 +2 位作者 吴健生 于鹏 王小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23-734,共12页
在对仿真退火算法研究的基础上 ,将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连续模型空间改为可变的离散化形式 ,理论模型试算表明 ,使用本文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 5— 1 0倍 .为适应联合反演的需要 ,对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误差“单判断”检验准则改为误差“双... 在对仿真退火算法研究的基础上 ,将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连续模型空间改为可变的离散化形式 ,理论模型试算表明 ,使用本文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 5— 1 0倍 .为适应联合反演的需要 ,对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误差“单判断”检验准则改为误差“双判断”检验准则 ,避免Metropolis接受准则的判断失误 .在此基础上 ,实现了一维及二维起伏地形条件下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多参量信息的联合反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探 地震 仿真退火 约束反演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被引量:54
15
作者 刘军进 肖从真 +3 位作者 王翠坤 徐自国 田春雨 陈凯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40,共7页
国内复杂高层建筑纷呈出现,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超高、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三大方面。为保证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在结构设计时应注重四个方面:首先重视概念设计,确定合理的结构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第二,应保... 国内复杂高层建筑纷呈出现,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超高、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三大方面。为保证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在结构设计时应注重四个方面:首先重视概念设计,确定合理的结构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第二,应保证结构分析计算准确性和设计指标的合理性;第三,重视中震和大震下的结构安全性能;第四,关注舒适度及施工过程的影响及可实施性。结合部分复杂高层建筑案例提出并阐述了设计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 抗震 概念设计
原文传递
地震盲反褶积综述 被引量:39
16
作者 刘喜武 刘洪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从动态系统角度对地震勘探中盲反褶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将线性与非线形地震盲反褶积纳入盲系统辨识的统一框架 .综述了几种重要地震盲反褶积方法的原理与效果 .指明起源于瞬时混合盲反褶积 (或盲源分离 )的独立分量分析 (ICA)方法在解... 从动态系统角度对地震勘探中盲反褶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将线性与非线形地震盲反褶积纳入盲系统辨识的统一框架 .综述了几种重要地震盲反褶积方法的原理与效果 .指明起源于瞬时混合盲反褶积 (或盲源分离 )的独立分量分析 (ICA)方法在解决一般化地震盲反褶积问题上的重要应用前景 ,并给出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盲反褶积 动态系统 独立分量分析 前景
下载PDF
Stress changes on major faults caused by 2013 Lushan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53
17
作者 SHAN Bin XIONG Xiong +4 位作者 ZHENG Yong JIN BiKai LIU ChengLi XIE ZhuJun HSU HouTz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169-1176,共8页
On April 20, 2013, an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a'an-Lushan regio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killing and injuring morethan one thousand peopl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outline the areas with potential aft... On April 20, 2013, an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a'an-Lushan regio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killing and injuring morethan one thousand peopl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outline the areas with potential aftershocks before reconstruction andre-settlement as to avoid future disasters. Based on the elastic dislocation theory and multi-layered lithospheric model, we calculate the co-and post-seism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Ms7.0 Lushan earthquake, the influ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 caused bythe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e stress changes on major faults in this reg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increment on the hypocenter of Lushan earthquake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bout 0.0037-0.0113 MPa. And the possible maximum value (0.0113 MPa) is larger than the threshold of stress triggering. Therefore, the occurrence of Lushanearthquake is probably effectively promot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s well explained by theco-seismic stress changes of Lushan earthquake. By the two ends of the rup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with increased Coulombfailure stress, a lack of aftershock recordings indicates the high seismic hazard.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correspondingseismic hazard on the Kangding-Dafu segment of the Xinshuihe fault, the Beichuan-Yingxiu fault, the Pengxian-Guanxianfault, and the Ya'an fault are further increased by the Lushan earthquake and post-seismic proces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seismic hazard Coulomb failure stress
原文传递
Tunnel seismic tomography method for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被引量:52
18
作者 Zhao Yonggui Jiang Hui Zhao Xiaope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69-74,共6页
Typical existing methods of tunnel geological prediction include negative apparent velocity, horizontal seismic profile, and the 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TSP) method as this technology is under development at home... Typical existing methods of tunnel geological prediction include negative apparent velocity, horizontal seismic profile, and the 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TSP) method as this technology is under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onsidering simpler observational methods and data processing, it is hard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seismic velocity of the wall rock in the front of the tunnel face. Therefore, applying these defective methods may result in inaccurate geological inferences which will not provide sufficient evidence for classifying the wall rock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unnel Seismic Tomography (TST) method using a spatial observation arrangement and migration and travel time inversion image process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nalyzing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wall rock in the front of the tunnel face and realize accurate imaging of the geo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tunnel wall rock. This method is very appropriate for geological prediction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geological prediction TST technology velocity analysis seismic migration travel time inversion and image.
下载PDF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被引量:44
19
作者 常文会 秦绪英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5期314-319,共6页
分析了引起地层压力异常的原因,阐述了不同因素引起的压力异常的特征,介绍了测井预测地层压力的等效深度及综合计算2种方法,给出了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的对比数据。综述了地震预测地层异常压力的方法以及测井和地震联合预测地层压力的方... 分析了引起地层压力异常的原因,阐述了不同因素引起的压力异常的特征,介绍了测井预测地层压力的等效深度及综合计算2种方法,给出了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的对比数据。综述了地震预测地层异常压力的方法以及测井和地震联合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简单介绍了与地层压力预测关系密切的提高地震层速度精度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下一步技术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预测 测井 地震
下载PDF
Deep water bottom current deposi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49
20
作者 SHAO Lei LI XueJie +5 位作者 GENG JianHua PANG Xiong LEI YongChang QIAO PeiJun WANG LiaoLiang WANG Hong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7期1060-1066,共7页
There are some active bottom currents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the bottom current channels occur in the water depth range of 1000 to 2700 m,... There are some active bottom currents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the bottom current channels occur in the water depth range of 1000 to 2700 m,extending from the NE to the SW,leading to accumulation of discontinuous drifts with higher sedimentation rate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hannel. The stacking pattern of the layers sug-gests that these drifts propagated southwestward,follow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bottom currents. One sedimentary drif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Dongsha Islands has the highest sedimentation rate of 97cm/ka in the last 12 k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 layers indicate that these bottom currents are most likley caused by the water movement of a branch of the West Pacific Ocean Current,which enters the northern SCS via the Bashi Strait. Once formed,the bottom currents trans-port sediments alo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SCS southwestward and finally disappear into the central basin of the SCS. Due to the bottom current activity,the deep-sea sedimentary process in the northern SCS is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water bottom current DEEP SEA DEPOSITION SEDIMENTARY DRIFT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