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两节段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疗效分析
1
作者 杜谢琴 王凤涛 +2 位作者 冯晨 李静 夏杨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两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症(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两节段PLIF治疗的74例L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本骨科...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两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症(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两节段PLIF治疗的74例L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恢复率判定临床恢复效果,≥50%定义为疗效良好,反之则为疗效欠佳,将患者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平衡参数(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T,pelvic til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节段性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观察两组患者SL变化率(ΔSL)和LL变化率(ΔLL)。结果74例患者发生术中并发症2例(2.70%),发生术后并发症10例(13.51%)。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和SVA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所有患者TK、LL、SL、SS、PT、PI、PI-L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术前JOA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良好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JOA恢复率均高于疗效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SVA、TK、LL、SL、SS、PT、PI和PI-LL等参数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良好组ΔLL和ΔSL均高于疗效不良组(P<0.05)。ΔLL与ΔSL呈正相关(r=0.702,P<0.001)。结论两节段PLIF治疗L 3-4、L 4-5双节段LDS的临床效果满意,ΔSL与临床预后相关,ΔSL和ΔLL之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腰椎退行性疾病 后路腰椎融合术 节段性前凸
下载PDF
后路L4/5融合术后邻椎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兆阳 王洪立 马晓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L4/5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1年9月因后路L4/5融合术后ASD于我院接受翻修手术的26例患者,纳入ASD组;采用1∶2匹配的方法,从同期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L4/5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1年9月因后路L4/5融合术后ASD于我院接受翻修手术的26例患者,纳入ASD组;采用1∶2匹配的方法,从同期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且末次随访时未发生ASD的患者中,按性别、手术时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匹配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节段性前凸(segmental lordosis,S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L3/4、L4/5、L5/S1的椎间隙相对高度;在初次术前MRI上,采用Pfirrmann分级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估。将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矢状位参数和初次术后腰椎矢状位参数矫正值)进行比较,将有差异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对ASD的最佳预测阈值。结果:ASD组与对照组在术前第一诊断、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合并症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SD组患者初次接受手术后5.4±2.3年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融合节段L3/416例,L5/S110例。两组术前SL、SS以及L4/5、L3/4和L5/S1椎间隙相对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SD组患者初次术前L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31)。初次融合术后3d,ASD组SL和L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ASD组SL和L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ASD组的L3/4椎间隙相对高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2)。两组初次手术各参数的矫正值相比,ASD组的SL相对差值(relative△SL,r△S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LL相对差值(relative△LL,r△LL)、L4/5椎间隙高度相对差值(relative△disc height,r△DH)、L3/4 r△DH、L5/S1 r△DH均无显著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节段性前凸 椎间隙相对高度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固定与单独应用对退行性滑脱节段力线改善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利锋 蒋继乐 +4 位作者 郭杰 庞哓蒙 孙巍 葛腾辉 李观清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4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固定与单纯OLIF手术对腰椎退行性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患者节段力线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63例(7...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固定与单纯OLIF手术对腰椎退行性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患者节段力线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63例(73个节段)接受OLIF手术且未行后路截骨术的DS患者的资料。单纯OLIF手术17例,OLIF手术联合后路固定46例;单节段手术53例,双节段手术10例。所有患者于术前与术后3 d行腰椎标准站立位侧位X线片检查,并测量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滑移率(slip ratio,SR)和节段前凸角度(segmental lordosis,SL)等。结果73个手术节段中,单纯OLIF组21个、OLIF联合后路固定组52个。两组小关节退变程度、融合节段和融合器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节段力线方面,单纯OLIF组与OLIF联合后路固定组SL改善1.5°、5.0°,SR改善约5.3%和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LIF联合后路固定组SL、SR较单纯OLIF组分别提高3.5°、6.3%。结论OLIF手术联合后路固定对DS患者节段力线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OLIF手术,尤其是SR和SL改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滑脱 后路固定 节段力线 节段前凸角度
下载PDF
腰椎间盘置换对腰椎前凸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珑 楚戈 +3 位作者 张宏其 郭超峰 闫涛 乔为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446-5451,共6页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数据测量包括置换前及置换后腰椎前凸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腰骶椎间角。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均12个月以上。行椎间盘置换的患者中L4-5节段病变3例,L5-S1节段病变14例。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椎间盘置换后平均病变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假体置入后腰骶椎间角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对于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置换后有助于增加患者腰椎前凸和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腰椎矢状面平衡。置换后腰骶椎间角与置换节段假体置入角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假体植入 腰椎 椎间盘置换 脊柱矢状面平衡 节段前凸角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三种不同颈前路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
5
作者 黄德刚 丁国正 +2 位作者 王弘 刘平 姜宗元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植骨(A组)19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B组)7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C组)9例。其中环锯法完全去除植骨床中的骨性终板,于术后1周、3月、6月、1年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3组病例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A组大于B、C组(P〈0.01),B组与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单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保留终板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钛板内固定在预防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无显著作用,保留终板与否融合时间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融合术 融合时间 前凸角 椎间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