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都圈地区莫霍面起伏及沉积层厚度 被引量:64
1
作者 罗艳 崇加军 +2 位作者 倪四道 陈棋福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5-1145,共11页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和短周期记录提取了接收函数,用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首都圈地区莫霍面的区域构造方向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地壳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增厚,平均厚度为34 km....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和短周期记录提取了接收函数,用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首都圈地区莫霍面的区域构造方向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地壳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增厚,平均厚度为34 km.地壳泊松比分布呈现出分块的特征,泊松比高值区对应于岩石比较破碎的多条活动断裂带交汇区.而某些地区堆积有较厚的低速松散沉积层,其下的结晶基底介质速度相对较高,因此,该界面造成径向直达P波能量非常弱,而紧随其后的转换波能量较强,称其为首到波峰.通过正演计算,建立首到波峰和直达P波到时差与沉积层厚度的定量关系,从而可根据首到波峰相对于直达P波的时间延迟来快速判定沉积层的大致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莫霍面 沉积层 首都圈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多层系油气成藏特征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41
2
作者 杨光 李国辉 +3 位作者 李楠 陈双玲 汪华 徐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1,共11页
四川盆地是新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共在24个地层层位中发现了油气藏且以气为主。为了预测该盆地各层系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系统总结了该盆地海相、陆相地层的沉积特征,分析... 四川盆地是新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共在24个地层层位中发现了油气藏且以气为主。为了预测该盆地各层系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系统总结了该盆地海相、陆相地层的沉积特征,分析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对沉积、成岩及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自震旦纪以来,该盆地经历了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转变,以海相沉积为主:②多韵律沉积形成多套生—储组合,纵向上具有多层系油气成藏的特征;③多旋回构造运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对沉积、成岩及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及气藏富集规律,结论认为:①该盆地具有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共存、多层系供烃、多种储层类型、多种圈闭类型、多期成藏、多种成藏模式等特征;②其天然气的富集与烃源强度、大型古隆起、有利沉积相带、沉积—构造间断面、构造裂缝发育带等因素有关。最后,结合油气地质基本条件、富集规律与勘探现状,预测了该盆地各层系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沉积特征 构造演化 多层系 天然气 成藏特征 富集规律 勘探领域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 被引量:24
3
作者 缪卫东 李世杰 王润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6-134,共9页
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缺少较长尺度的第四纪海陆变迁及环境演变的深入探讨,深达423rn的海安县基岩标J9孔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芯,总结其沉积特征,认为岩芯明显可划分为6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地层古地磁测试... 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缺少较长尺度的第四纪海陆变迁及环境演变的深入探讨,深达423rn的海安县基岩标J9孔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芯,总结其沉积特征,认为岩芯明显可划分为6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地层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0~200m为布容正极性世,200~334m为松口负极性世,334m以下为高斯正极性世。综合分析岩芯沉积特征并参考古地磁测试结果对地层进行了初步划分,认为0~39m为全新世地层,39~153m为晚更新世地层,153—200m为中更新世地层,200~334m为早更新世地层,之下为新近纪地层。从沉积地层特征推测,在第四纪地层中可能存在有5个海侵层,自上而下为第1海侵层(镇江海侵)、第Ⅱ海侵层(涌湖海侵)、第Ⅲ海侵层(昆山海侵)、第Ⅳ海侵层(嘉定海侵)和第Ⅴ海侵层(如皋海侵),分别出现在孔深5~39m段、59.2~85.1m段、121~153m段、171~200m段和246.3~277.2m段。孔深39~41m存在的晚更新世晚期特征硬粘土标志层,指示本地不是冰后期古河谷的发育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北翼 第四纪沉积 古地磁 沉积特征 地层划分 海侵层
下载PDF
天然地震频率范围内首都圈地区近地表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1
4
作者 沈伟森 罗艳 +2 位作者 倪四道 崇加军 陈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46,256,共10页
近地表沉积层的S速度结构是强地面震动模拟和地震灾害估计的重要参数,尤其是浅部的S波速度结构在工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目前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工程钻孔或工程地震探测,很少有地震波频率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或者深度达数百米的S波速... 近地表沉积层的S速度结构是强地面震动模拟和地震灾害估计的重要参数,尤其是浅部的S波速度结构在工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目前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工程钻孔或工程地震探测,很少有地震波频率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或者深度达数百米的S波速度结构.通过对天然地震的井下摆波形记录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测量地震波频率范围深达数百米的S波速度的有效方法.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4个井下摆的近震记录,利用广义射线方法确认了直达S波及其在地表的反射波震相,并通过测量不同台站上两个震相的到时差,获得了首都圈地区浅层100—500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发现,浅部100m的平均S波速度低于300m/s.当深度增加到500m时S波速增加到800m/s,平均速度梯度为0.8(m/s)/m.研究结果表明,井下摆地震记录波形是研究沉积盆地浅层S波结构的重要资料,将为沉积盆地的强地面震动模拟提供重要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 S波速度结构 井下摆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梁昌国 王志章 +2 位作者 林承焰 刘沛玲 庞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73,共5页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砂质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白垩系泉四段4个油层组、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部,缺乏前人研究认为的河口坝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多呈NNE向和SN向带状展布,由于主河道的摆动,河道中心左右迁移,造成平面上河道砂体分布的不稳定,水下分流河道在第5、6、8、10小层发育。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为油田的下一步开发以及主力层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泉四段 沉积微相 浅水三角洲 小层
下载PDF
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二)──油气运聚平面分层模拟方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石广仁 李阿梅 张庆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37,共5页
运聚史模拟是盆地模拟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已有运聚史模型的不足,提出分层的平面二维运聚模型,即现今流体势分层模拟和油气运聚历史分层模拟的模型。分层流体势模拟需要井点的地表海拔、潜水面位置和分层的流体流动压力梯度... 运聚史模拟是盆地模拟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已有运聚史模型的不足,提出分层的平面二维运聚模型,即现今流体势分层模拟和油气运聚历史分层模拟的模型。分层流体势模拟需要井点的地表海拔、潜水面位置和分层的流体流动压力梯度这3项已知参数,提出水势、油势和气势计算公式,求得各井点的分层流体势,即可绘出分层的现今势平面等值图,为晚近地质时期油气再次运、聚的分析提供依据。分层油气运聚史模拟为拟三维二相模型,基于浮力驱动原理及达西定律,烃源层的排烃量分配可由地质家拟定,计算结果给出探区各烃源层和运载层在不同地质时代的烃柱高度及聚集量的平面等值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数值模拟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Crustal thicknesses and Poisson's ratios beneath the Chuxiong-Simao Basin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4
7
作者 ZiQi Zhang Yuan Gao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1期69-84,共16页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layers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H-κ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In this study, we use tele...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layers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H-κ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In this study, we use teleseismic waveform data of 475 events from 97 temporary broadband seismometers deployed by ChinArray Phase I to obtain crustal thicknesses and Poisson's ratios within the Chuxiong-Simao Basin and adjacent area, employing an improved method in which the receiver functions are processed through a resonance-removal filter, and the H-κ stacking is time-correc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ranges from 30 to 55 km in the study area, reaching its thickest value in the northwest and thinning toward southwest, southeast and northeast.The apparent variation of crustal thickness around the Red River Fault supports the view of southeastern esca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Relatively thin crustal thickness in the zone between Chuxiong City and the Red River Fault indicates possible uplift of mantle in this area.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i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lower crust thickening.Compar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methods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used in our study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he reverberation effect of sedimentary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s sedimentary layer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Chuxiong-Simao Basin
下载PDF
渤海浅部储层沉积微相与地球物理参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夏庆龙 赵志超 赵宪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53,i001-i002,共5页
渤海浅层油气田以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地层为主 ,沉积环境横向变化剧烈 ,储层横向预测难度大 ,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两个有代表性的渤海浅层油气田的 4 0多口钻井的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 ,建立了研究区河流相... 渤海浅层油气田以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地层为主 ,沉积环境横向变化剧烈 ,储层横向预测难度大 ,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两个有代表性的渤海浅层油气田的 4 0多口钻井的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 ,建立了研究区河流相的沉积体系 ,划分了沉积微相的类型 ,确立了主要沉积微相的地质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和识别标志 ;在精细划分沉积相的基础上 ,研究了主要河流沉积微相类型与地层速度密度和波阻抗的关系。研究发现 ,本区沉积微相对某些地球物理参数有明显控制作用 ,统计拟合的主要沉积微相和速度密度及波阻抗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符合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 ,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本区 85 %的油气储层为边滩砂体 ,在明化镇组下段的不同深度上边滩的波阻抗和密度与其他微相有明显差别 ,故利用这一规律对地震反演的波阻抗或密度资料做进一步处理 ,可将边滩砂体单一提取出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沉积微相 地球物理参数 储集层 声阻抗 地震解释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冲积扇厚层砂砾岩储集层内部隔夹层 被引量:13
9
作者 宫清顺 刘占国 +4 位作者 宋光永 夏志远 柳金城 管斌 范卫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型厚层砂砾岩油藏。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剖析冲积扇的沉积构型,分析各构型单元中隔夹层的成因、规模和分布样式,揭示冲积扇整体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湖进退积型沉积序列,划分出4...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型厚层砂砾岩油藏。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剖析冲积扇的沉积构型,分析各构型单元中隔夹层的成因、规模和分布样式,揭示冲积扇整体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湖进退积型沉积序列,划分出4个沉积构型单元:"泛连通体"夹间歇性水道单元、稳定水道叠置分隔形成的复合水道单元、辫状水道与漫流沉积侧向相间单元、径流水道镶嵌于洪泛平原泥岩之中的单元。分析表明,厚层砂砾岩的内部受泥质杂基或胶结作用的差异控制,发育物性上的隔夹层。建立了一套多参数交叠的砂砾岩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冲积扇中各构型单元的隔夹层分布样式差异大。明确了切12区存在"千层饼"状和"整体分散、局部交织"状2类隔夹层分布样式,其中,"千层饼"状样式分布于"泛连通体"单元内,"整体分散、局部交织"状样式分布于复合水道单元、辫状水道与漫流沉积侧向相间单元内。通过"层状、不连续生产层"油藏地质模型的重构,提出了"分层次、按层精细注水"的方案,有效地指导了切12区的油藏综合治理,并取得了一定应用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油田 冲积扇 沉积构型 隔夹层
原文传递
不同沉积韵律控制的厚层砂体水淹级别精细划分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雪英 王凤来 +3 位作者 文慧俭 孟青云 宋长和 马世忠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16,125,共8页
提出沉积韵律控制下的厚层砂体水淹级别精细划分方法.该方法以稳定泥岩隔层为划分标志,将测井曲线划分为与沉积韵律一一对应的解释单元.根据深(浅)电阻率曲线与密度测井曲线,以厚层砂体电阻率曲线的平均斜率及密度曲线的相对重心为判别... 提出沉积韵律控制下的厚层砂体水淹级别精细划分方法.该方法以稳定泥岩隔层为划分标志,将测井曲线划分为与沉积韵律一一对应的解释单元.根据深(浅)电阻率曲线与密度测井曲线,以厚层砂体电阻率曲线的平均斜率及密度曲线的相对重心为判别参数,利用计算机自动判别每一个解释单元中所包含的原始沉积韵律类型.以每单一韵律中部为对比标准层,将韵律其他部位小层的电性、物性、时频特征参数与之比较,结合小层与标准层相对位置关系,自动判定各小层水淹级别.11口密闭取心井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给出不同韵律内部各小层的水淹级别,与岩心分析结果相比,总符合率达到7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级别 解释单元 沉积韵律 标准层 泥岩夹层 厚层砂体
下载PDF
基于DFOS的通州湾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变形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毅 宋泽卓 +2 位作者 刘瑾 卜凡 祁长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8,共8页
以江苏省通州湾地区YD002钻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地面沉降DFOS(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系统,对该地区第四纪沉积层的变形及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并依据监测数据对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目前的... 以江苏省通州湾地区YD002钻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地面沉降DFOS(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系统,对该地区第四纪沉积层的变形及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并依据监测数据对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目前的主要变形来源为抽水层上部承压含水层组垂向释水造成的土层压缩变形,地层整体呈压缩趋势,且各压缩层变形与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相较于传统分层标,DFOS技术能够更加精细化地测量土层垂向的压缩-回弹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DFOS 沉积层 通州湾地区
下载PDF
Tomography of the dynamic stress coefficient for stress wave prediction in sedimentary rock layer under the mining additional stress 被引量:7
12
作者 Wenlong Shen Guocang Shi +3 位作者 Yungang Wang Jianbiao Bai Ruifeng Zhang Xiangyu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53-663,共11页
In this study,the tomography of dynamic stress coefficient(TDSC)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a mechanical model of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n bedding planes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tress wave attenuation in rock ... In this study,the tomography of dynamic stress coefficient(TDSC)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a mechanical model of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n bedding planes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tress wave attenuation in rock masses.The reliability of the TDSC was verified by a linear bedding plane model and field monitoring.Generally,the TDSC in the dynamic stress propagation of bedding planes increases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1)the increase of the normal stiffness of the bedding plane,(2)the increase of the incident angle of the stress wave,(3)the decrease of the incident frequency of the stress wave,or(4)the growth of three ratios(the ratios of rock densities,elastic moduli,and the Poisson’s ratios)of rocks on either side of bedding planes.The additional stress weakens TDSC linearly and slowly during the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n bedding planes,and the weakening 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three ratios.Besides,the TDSC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in the rock mass as propagation distance increases.In a field case,the TDSC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ances increase and its wave range increases as vertical distance increases in the sedimentary rock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of the dynamic stress COEFFICIENT Stress wave attenuation Mining additional stress sedimentary rock layer
下载PD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Black Shale Polymetallic Layer in the Early Cambrian,SW China:Constraints from in situ LA-ICP-MS Analysis of Pyrite
13
作者 YANG Zhen FU Yong +2 位作者 LI Chao CAI Xi GUO Ch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16-429,共14页
A polymetallic layer is usually developed at the bottom of the early Cambrian black shale in Guizhou Province.The mineral that makes up the polymetallic layer is related to the sedimentary facies.To analyze the differ... A polymetallic layer is usually developed at the bottom of the early Cambrian black shale in Guizhou Province.The mineral that makes up the polymetallic layer is related to the sedimentary facies.To analyze the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between polymetallic deposits(Ni-Mo and V),the Zhijin Gezhongwu profile located in the outer shelf and the Sansui Haishan V deposit located in the lower slope a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in situ sulfur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of pyrite.The results show that δ^(34)S values of pyrite vary widely from−7.8‰to 28‰in the Gezhongwu profile,while the δ^(34)S values are relatively uniform(from 27.8‰to 38.4‰)in the Haishan profile.The isotopic S composi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ansition that occurs in the sedimentary phase from the shelf to the deep sea on the transgressive Yangtze platform;this indicates that the δ^(34)SO_(4)^(2−)values in seawater must be differently distributed i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The sulfur in the Ni-Mo layer is produced after the mixing of seawater and hydrothermal fluid,while the V layer mainly originates from seawater.Overall,the Ni-Mo and V deposits have been differentiated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ontinental weathering and hydrothermal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black shale polymetallic layer PYRITE early Cambrian
下载PDF
通州—三河地区沉积层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
14
作者 冯宣政 鲁来玉 +2 位作者 秦彤威 张友源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7-1818,共22页
北京大都市区位于冀中凹陷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褶皱带的交汇区,区内被第四系松软沉积层覆盖,历史和现今的地震活动性表明,其面临潜在的巨震风险.地震风险评估和强地面运动模拟依赖准确的沉积层三维S波速度模型.本文基于布设在通州—三河... 北京大都市区位于冀中凹陷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褶皱带的交汇区,区内被第四系松软沉积层覆盖,历史和现今的地震活动性表明,其面临潜在的巨震风险.地震风险评估和强地面运动模拟依赖准确的沉积层三维S波速度模型.本文基于布设在通州—三河地区前所未有的密集台阵数据,构建了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模型.首先将919个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划分为若干子台阵,利用修正的背景噪声聚束分析方法,提取各个子台阵的Love波频散曲线,通过深度反演构建了通州—三河地区三维SH波速度模型.结合由基阶和一阶Rayleigh波模式反演构建的三维SV波速度模型,获得了台阵下方的径向各向异性模型.模型显示,大兴断裂在穿过牛堡屯之后,继续向北东向延伸约20 km.大兴凸起以大兴断裂为界,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和沉积过程.断裂的北西侧第四系沉积层较浅,推测约为100~400 m;断裂的南东侧第四系沉积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发育夏垫凹陷和甘棠凹陷.沉积盆地径向各向异性的幅度可达±20%,地表约0~60 m范围有一较强的负径向各向异性(VSH<VSV)覆盖层,推测与该地区垂直地裂缝发育有关.正的径向各向异性(VSH>VSV)是沉积作用造成的水平层序排列的沉积分层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州—三河地区 沉积层 密集台阵 聚束 三维S波速度结构 径向各向异性
下载PDF
An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 of o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pattern constraints:An example of accretionary stratigraphy of Shishen 100 block in Shinan Oilfield of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15
作者 WU Degang WU Shenghe +1 位作者 LIU Lei SUN Yid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driven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with large changes in later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ata thic...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driven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with large changes in later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ata thickness,an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 of o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pattern constraints is formed.We propose to introduce knowledge-driven in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constraining the correlation process by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patterns and improving the similarity measuring machine and conditional constraint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to automate the correlation of marker layers and the interfaces of each stratum.The application in Shishen 100 block in the Shinan Oilfield of the Bohai Bay Basin shows that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marker layers identified by this method is over 95.00%,and the average coincidence rate of identified oil-bearing strata reaches 90.02% compared to artificial correlation results,which is about 17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xisting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The accuracy of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bearing strata automatic correlation contrastive learning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pattern marker layer similarity measuring machine conditional constraint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下载PDF
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查小惠 吕坚 +3 位作者 鲍志诚 董非非 肖孟仁 江春亮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0年第3期369-379,共11页
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自Zhu和Kanamori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处理地壳结构的常规工具.在近20年的方法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该方法的认识逐渐加深,同时也对该方法进行了发展和改进.本文首先介绍该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综述纵波速度、震相权... 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自Zhu和Kanamori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处理地壳结构的常规工具.在近20年的方法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该方法的认识逐渐加深,同时也对该方法进行了发展和改进.本文首先介绍该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综述纵波速度、震相权重、高斯系数、倾斜界面、各向异性、沉积层和壳内间断面对该方法的影响,最后概述该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应用,总结当前的研究成果,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各向异性 倾斜界面 沉积层
下载PDF
泥沙沉积层次对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17
作者 张辉 栗现文 +1 位作者 宋媛 胡亚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159,共9页
[目的]探讨沉积区不同掩埋层位对CO_(2)在沉积剖面中产生和传输的影响,为定量评估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沉积环境下碳源/汇强度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土柱回填控制性试验模拟沉积土层,在12 cm高土柱的顶部(2 cm)、中部(5 cm)和底部... [目的]探讨沉积区不同掩埋层位对CO_(2)在沉积剖面中产生和传输的影响,为定量评估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沉积环境下碳源/汇强度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土柱回填控制性试验模拟沉积土层,在12 cm高土柱的顶部(2 cm)、中部(5 cm)和底部(9 cm)分别添加13 C标记的葡萄糖溶液,并设置3种13 C葡萄糖溶液浓度(26,52,104 mg C/kg),对比分析20℃恒温培养10 d期间,不同添加位置和葡萄糖溶液浓度对土柱表观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并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解析不同有机碳来源对表观CO_(2)的贡献,进而探讨不同掩埋层位对外源输入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1)低浓度葡萄糖添加处理下,外源添加葡萄糖的矿化程度在顶、中、底部分别为38.6%,65.1%,50.9%,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随着葡萄糖添加浓度的升高,各层位间的矿化程度趋于一致。(2)顶部添加葡萄糖后,表观CO_(2)中δ13 C峰值最大(376‰,1527‰,3176‰),出现最早(第1天),而添加葡萄糖位置越靠近底部,CO_(2)排放中δ13 C峰值越小(131‰、236‰、645‰),时间滞后(第2天),且添加层位对CO_(2)传输和排放的影响主要在低浓度葡萄糖添加处理时比较明显,高浓度时差异不大。[结论]沉积区掩埋层位可显著影响有机碳的矿化和CO_(2)的传输与排放,黄土高原地区碳源/汇强度的定量评估应明确侵蚀径流外源碳输入的层位和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碳输入 沉积层位 葡萄糖浓度 有机碳矿化 气体传输效率 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DK13井区山2段主力小层优选
18
作者 刘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2期32-40,共9页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断裂基本不发育,DK13井区位于大牛地气田西南部,占地面积约为1/6气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以下简称山2段)为其主力开发层系之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特征明显。为了厘清DK13井区山2段沉积特征...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断裂基本不发育,DK13井区位于大牛地气田西南部,占地面积约为1/6气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以下简称山2段)为其主力开发层系之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特征明显。为了厘清DK13井区山2段沉积特征,优选主力小层,以山2段储层沉积微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岩心、测井资料,指出了该储层主要发育心滩、分流河道、天然堤、废弃河道、分流间湾共5种微相。研究结果表明:①山2段分为山2-1、山2-2两个亚段,并可细分为山2-1-1、山2-1-2、山2-2-1、山2-2-2四个小层,地层垂向上共发育7期河道;②北东方向水体能量充足,心滩密集发育,纵轴长度介于2.5~4.0km,横轴长度介于1.5~2.0km,厚度介于10~14m,南西方向心滩零星分布,规模较小,泥质含量逐渐增多;③山2-1-1、山2-2-1气层厚度普遍超过4m,自然伽马值介于60~75API,泥质含量低于13%,试气效果较好,稳定日产气量在0.9×104m3以上。结论认为:①山2段不同期次砂体厚度差别明显,横向迁移频繁,多被厚层泥质沉积分隔;②自北东至南西,水体能量逐渐减弱,开始水退,河道横向范围逐渐缩小;③山2-1-1、山2-2-1气层发育,试气产量高,可以作为后期措施选井选层的主力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牛地气田 DK13井区 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 沉积微相 主力小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沿断层走向运移模式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金海 吴静 +2 位作者 白海军 许新明 李振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5-66,共12页
勘探思路的转变往往会带来新的勘探突破。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断层研究发现,在恩平凹陷陡坡带北部凸起区发育1种具备以下4点特征的断层:与控洼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断陷湖盆发育中期开始活动,并形成向湖盆输砂的物源通道;成藏期切开... 勘探思路的转变往往会带来新的勘探突破。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断层研究发现,在恩平凹陷陡坡带北部凸起区发育1种具备以下4点特征的断层:与控洼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断陷湖盆发育中期开始活动,并形成向湖盆输砂的物源通道;成藏期切开断陷中期沿断层输入的砂体和烃源岩;沿断层走向形成往凸起区方向因地层逐渐抬升而形成的断裂内部输导脊。这种断层在区域厚层泥岩盖层的顶侧封作用下,油气沿断裂内部输导脊发生走向运移。基于此研究,在传统认为较难运移成藏的恩平凹陷陡坡带北部凸起区获得了勘探突破,并在该区获得一系列勘探发现。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沿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可供类似地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运移 成藏 物源通道 断裂带 仓储层 凸起区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中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和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晓飞 李继军 +6 位作者 张学斌 黄猛 樊航宇 李明辰 张永义 吴荣泽 韩荣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68-1888,共21页
渤海湾西北岸是渤海湾沿岸砂坝-潟湖沉积体系组成部分,其沉积物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环境演变信息,是认识该地区气候环境和新构造活动的关键。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QEJ01孔80m以上地层沉积环境、孢粉分析及微体古生物研究,结合测年数据,根据... 渤海湾西北岸是渤海湾沿岸砂坝-潟湖沉积体系组成部分,其沉积物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环境演变信息,是认识该地区气候环境和新构造活动的关键。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QEJ01孔80m以上地层沉积环境、孢粉分析及微体古生物研究,结合测年数据,根据定量古气候重建数据,探讨了本区中更新世中期以来特征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并对MIS6~MIS1各阶段渤海湾西北岸的气候及环境变化进行了区域对比。QEJ01孔450.40~377.14ka,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气候温暖干燥,沉积环境由河床逐渐演变为滨海湖泊;377.14~113.96 ka,气候相对寒凉湿润,植被类型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为主,沉积环境以湖泊为主,后期为洪泛平原;113.96~98.84ka,该时期气候波动频繁,以稀树荒漠草原为主,气候温凉湿润,河床发育;98.84~74.33ka,气候温暖湿润,植被景观为针阔混交林-草原,降水量增加,沉积环境以漫滩湖泊和河床相为主;74.33~48.09ka,气候异常寒冷干旱,以针叶林为主的稀疏-荒漠草原较发育;48.09~25.72ka,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偏湿;25.72~22.52ka,气候寒凉干旱,植被为稀树-荒漠草原;22.52~3.87ka,植被类型由常绿落叶阔叶林演变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沉积环境以三角洲平原为主;3.87~0.0ka,气候凉爽干旱,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渤海湾西北岸平原为构造活动的活跃地带,自MIS5阶段以来,沉降中心呈现自北西向南东迁移,以及海侵层的发育程度,均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 海侵层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