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断陷湖盆滩坝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85
1
作者 杨勇强 邱隆伟 +1 位作者 姜在兴 银熙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3,共7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发育的滩坝沉积主要有砾质滩坝、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滩坝的形成与物源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受物源类型、物源供应强度及水动力等的综合影响。东营凹陷各地区滩坝的宏观分布特征与微观沉积特征存...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发育的滩坝沉积主要有砾质滩坝、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滩坝的形成与物源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受物源类型、物源供应强度及水动力等的综合影响。东营凹陷各地区滩坝的宏观分布特征与微观沉积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在详细分析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东营凹陷主要存在基岩—滩坝沉积体系、正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滩坝沉积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沙四上亚段 滩坝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军钊 张尚锋 +1 位作者 关键 赵卫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5期27-30,34,共5页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组合划分,并对各沉积相组合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的总体特征为: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组合划分,并对各沉积相组合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的总体特征为: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快,岩石相、地震相类型丰富。同时还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和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岩石相 测井相 地震反射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车排子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青海湖近岸现代沉积滩坝主要类型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韩元红 郝乐伟 +3 位作者 王琪 陆建林 朱建辉 罗厚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9-768,共10页
滩坝是隐蔽油气藏最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现代沉积滩坝的研究是深入认识滩坝沉积相的有效手段。环湖考察研究发现青海湖近岸滩坝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了废弃三角洲前缘处滩坝、三角洲侧缘处滩... 滩坝是隐蔽油气藏最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现代沉积滩坝的研究是深入认识滩坝沉积相的有效手段。环湖考察研究发现青海湖近岸滩坝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了废弃三角洲前缘处滩坝、三角洲侧缘处滩坝、湖岸线拐弯处滩坝、开阔滨浅湖处滩坝和冲积扇改造处滩坝5种类型。通过对各种类型滩坝剖面的详细分层及沉积物室内矿物组成分析等,发现不同类型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整体而言,青海湖近岸滩坝沉积物粒度较粗,黏土含量低,结构成熟度较高,沉积构造多见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垂向上表现出上粗下细的反韵律特征。同时,选取了青海湖南岸规模较大的坝相,分别对坝主体、坝间和坝侧缘进行详细的探槽剖面分析,得出坝主体单旋回厚度较坝间和坝侧缘大,沉积物粒度也相对较粗,黏土含量最低,分选性也最好,是发育为隐蔽油藏最有利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滩坝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彭雪峰 田继军 +1 位作者 汪立今 姜科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72-1681,共10页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在综合研究钻井、测井、露头、岩心及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对单井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提出准南侏罗系八道湾组的层序划分方案,将八道湾组...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在综合研究钻井、测井、露头、岩心及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对单井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提出准南侏罗系八道湾组的层序划分方案,将八道湾组分为两个具有完整三分结构的层序SQ1和SQ2(与煤田八道湾组下段和上段一一对应);根据连井剖面,建立了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地质条件,进行了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分析;最后分析了聚煤规律,表明煤田主力煤层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的末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三角洲平原区是聚煤的最佳场所,对下一步煤炭勘探区的确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八道湾组 沉积特征 聚煤规律
下载PDF
东营凹陷洼陷斜坡带坡移扇沉积特征及展布模式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鑫金 刘惠民 +2 位作者 宋国奇 贾光华 杨怀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共10页
近年来在洼陷斜坡带钻遇的牛119、牛100(侧)、丰14等井的岩性圈闭获得较高的工业油流,该类型砂体与浊积岩存在明显不同,推测为与三角洲主体脱离但尚未被完全液化的岩性体,将其称为"坡移扇"。针对目前坡移扇的认识和研究程度... 近年来在洼陷斜坡带钻遇的牛119、牛100(侧)、丰14等井的岩性圈闭获得较高的工业油流,该类型砂体与浊积岩存在明显不同,推测为与三角洲主体脱离但尚未被完全液化的岩性体,将其称为"坡移扇"。针对目前坡移扇的认识和研究程度很低的现状,在系统岩心观察及野外露头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坡移扇的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模式,结合实际解剖,明确了三角洲前缘—坡移扇—浊积岩的展布模式。坡移扇是在断陷湖盆宽缓的斜坡背景下,物源充沛快速进积的三角洲,其前缘朵叶体在压实沉陷、地震、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在重力作用下向前滑动、滑塌、碎屑流化,在转化为浊流之前在合适的古地形背景下堆积形成的岩性体,具有单层厚度较大、多期叠置、叠合连片等特点。坡移扇砂体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序列模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暗色泥岩段、滑移变形层段、拉伸变形层段、前缘残留层段和块状碎屑流段,受滑移距离的影响,依次发育砂质滑动、砂质滑塌和砂质碎屑流3种类型砂体,表现出横向分带的特征,各类型砂体在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序列组合模式。从斜坡带到洼陷带依次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积岩重力流沉积体系;不同期次的重力流砂体在垂向上叠置发育,自下而上依次为浊积岩—碎屑流—滑动/滑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移扇 沉积特征 展布模式 洼陷斜坡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冲积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5
6
作者 秦国省 邹存友 +2 位作者 赖令彬 赵亮 苏海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7-1211,共15页
冲积沉积体系多发育于盆-山耦合处,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研究其特征对于揭示盆-山耦合关系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应用高精度开发地震、丰富的密井网资料及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 冲积沉积体系多发育于盆-山耦合处,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研究其特征对于揭示盆-山耦合关系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应用高精度开发地震、丰富的密井网资料及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格架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其内部沉积类型、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及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1)百口泉地区三叠系为完整的二级层序,根据其内部沉积特征的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即百口泉组及克下组(除S6砂组外)构成的以低位域发育为主的底部三级层序(TSQ1)、S6砂组及克上组构成的以低位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中部三级层序(TSQ2)、白碱滩组整体以湖侵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上部三级层序(TSQ3);(2)明确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为冲积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类型,与之相伴的沉积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TSQ1处于湖平面较低时期,发育大规模、垂向呈退积叠置的冲积扇,随着湖平面的上升,TSQ2发育扇三角洲,TSQ3早期湖平面快速上升并达到最大值,发育滨湖-半深湖,晚期湖平面下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3)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TSQ1发育厚度较大的近源块状冲积扇砂砾岩储层,加之临近油源断裂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路径,后期受断裂遮挡易于形成储量丰度较高的构造-岩性油气藏,TSQ2和TSQ3发育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是其优质储层,远离油源断裂的斜坡部位因沉积差异导致物性的遮挡,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成藏规律 冲积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 百口泉 三叠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序列和分布模式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霞 林春明 +5 位作者 高抒 Robert W.Dalrymple 曲长伟 殷勇 李艳丽 周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852,共14页
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 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和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Ⅰ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和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和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和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对其沉积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 a 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的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细—粗的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和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细—粗—细的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的粗—细—粗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分布模式 河口湾 下切河谷 钱塘江
下载PDF
粤西海陵湾底质沉积特征与泥沙输运路径 被引量:9
8
作者 任杰 刘沛然 戴志军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6-100,共5页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大区域受单一动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级参数 泥沙输运路径 广东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文淼 于兴河 +5 位作者 姚宗全 周隶华 李胜利 杨新涛 陈宏亮 邱子瑶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2,I0003-I0004,共12页
红山嘴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重要油气储层。基于岩心观察、测井和地震资料,探讨研究区的砂体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侏罗系八道湾组属于温暖潮湿环境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MSC1和MSC2两个完整的中... 红山嘴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重要油气储层。基于岩心观察、测井和地震资料,探讨研究区的砂体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侏罗系八道湾组属于温暖潮湿环境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MSC1和MSC2两个完整的中期旋回,共识别出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砾岩相等10种岩相,建立辫状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等5种反映沉积成因的垂向序列;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辫状河道、辫流坝、沼泽、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研究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期,构造较为稳定,物源来自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沉积砂体展布与演化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强度与基准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嘴地区 侏罗系 八道湾组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演化规律
下载PDF
新疆托克逊煤田侏罗系成煤环境及沉积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柳磊 汪立今 +2 位作者 田继军 吴天伟 马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9-558,共10页
在对大量钻孔资料,测井资料、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托克逊煤田西山窑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通... 在对大量钻孔资料,测井资料、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托克逊煤田西山窑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通过沉积基础图件、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西山窑组沉积演化特征。SQ1层序中,河控三角洲发育,在湖缘及泛滥平原区形成稳定的泥炭沼泽,且聚煤作用时间长,强度大,分布广,形成了稳定的厚煤层;SQ2层序由于构造变动频繁,加上后期剥蚀严重,导致聚煤作用逐渐减弱。通过对托克逊煤田西山窑组的沉积环境特征和煤层聚集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的煤炭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克逊煤田 西山窑组 沉积特征 聚煤规律
下载PDF
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水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9,共7页
下刚果盆地是西非主要油气富集区之一。以下刚果盆地A区块为例,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探讨了深水重力流流体性质的转换与深水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统主要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 下刚果盆地是西非主要油气富集区之一。以下刚果盆地A区块为例,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探讨了深水重力流流体性质的转换与深水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统主要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堤岸沉积和朵体沉积等3类沉积体;研究区重力流存在着流体性质的转换,地震剖面显示沿块体搬运方向碎屑流转换为浊流,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转换为深水水道沉积体系。最后建立了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块体搬运沉积主要发育于陆架边缘到上陆坡,水道-堤岸沉积主要发育于中—下陆坡,朵体沉积主要发育于深海盆地,重力流沉积主要受控于古气候和构造运动。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下刚果盆地今后的深水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中新统 深水 重力流 沉积特征 流体性质转换 沉积模式
下载PDF
辽中凹陷中南部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启明 杜晓峰 +2 位作者 官大勇 张宏国 付鑫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979-2992,共14页
为明确辽中凹陷中南部西斜坡东三段砂体成因类型、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测井、分析化验以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砂体沉积响应特征,探讨其控制因素及其发育模式,并通过井震标定、地层切片、属性提取等技术手段,明确高精度层序... 为明确辽中凹陷中南部西斜坡东三段砂体成因类型、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测井、分析化验以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砂体沉积响应特征,探讨其控制因素及其发育模式,并通过井震标定、地层切片、属性提取等技术手段,明确高精度层序格架下重力流平面分布和垂向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东三段砂体为湖底扇沉积,在粒度曲线和C-M图上具有重力流的沉积特征;沉积构造以块状砂岩为主,局部发育漂砾、泥岩撕裂屑、波纹层理、平行层理等沉积特征;地震上具有单轴强振幅反射与中弱振幅低频兼具有构型的两类地震相特征.东三时期湖底扇砂体主要受盆外物源供给、坡折带、次级湖泛面等三因素联合控制.其中,西部燕山盆外物源形成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越过“链状岛”式的辽西低凸起,为湖底扇沉积提供了富砂的物质基础;沉积坡折控制湖底扇发育位置和相带边界,盆内顺向断裂坡折与反向断裂坡折对砂体分布和流向具有再分配和调节作用,进一步控制湖底扇平面展布形态和砂体发育程度;湖平面频繁波动变化形成的次级湖泛面,控制湖底扇垂向多期叠加,湖泛泥岩对斜坡带侧向遮挡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三因素动态平衡的湖底扇沉积模式控制了斜坡区发育大面积的岩性圈闭群.湖底扇主要分布在东三层序湖泛体系域内,低位域与高位域少量发育;平面上B构造区湖底扇呈舌状展布,其发育规模与分布范围优于A、C构造区,且垂向叠合性好,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下步岩性油气藏勘探与评价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沉积特征 演化特征 发育模式 斜坡带 岩性圈闭 东三段 辽中凹陷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相再认识
13
作者 何利 刘建清 +2 位作者 隆轲 谭钦银 宋晓波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基于区域构造背景分析,通过钻井岩心观察、露头剖面调查和薄片鉴定,以及露头-连井剖面对比、骨干地震剖面解释,深化了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构造-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演化的认识。研究认为:①川西北部江油—绵竹一带雷口坡期处于沉降-沉积中心... 基于区域构造背景分析,通过钻井岩心观察、露头剖面调查和薄片鉴定,以及露头-连井剖面对比、骨干地震剖面解释,深化了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构造-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演化的认识。研究认为:①川西北部江油—绵竹一带雷口坡期处于沉降-沉积中心,晚三叠期坳陷向南扩展至峨眉垮洪洞一带。②雷口坡组自西向东发育台地边缘相、局限台地相及蒸发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发育浅滩亚相,主要包括砂屑滩、鲕粒滩微相;局限台地相由浅滩、潮坪及潟湖亚相组成,包括砂屑滩、藻云坪、灰云坪、潮道、淡化潟湖、咸化潟湖、半咸化潟湖等微相;蒸发台地相由蒸发坪及盐湖亚相组成,主要发育膏坪、云膏坪、膏云坪、云坪,膏质盐湖及石盐盐湖等微相。③台缘浅滩规模大,颗粒为致密的内碎屑及鲕粒;台内滩规模较小,颗粒类型主要为藻屑。建立了雷口坡组“台地边缘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沉积模式,沉积变迁受到沉积基底向西北倾斜的背景及海侵-海退旋回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沉积模式 雷口坡组 川西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障壁迁移样式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子霄 于兴河 +3 位作者 李顺利 齐荣 付超 姜龙燕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0-1346,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历经多次海侵,发育广阔陆表海沉积,其东南部地区碎屑障壁体系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基于现场岩心、电测井等资料,研究建立障壁体系的沉积序列,恢复宏观古地貌特征,并刻画障壁砂体的平面展布,明确本...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历经多次海侵,发育广阔陆表海沉积,其东南部地区碎屑障壁体系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基于现场岩心、电测井等资料,研究建立障壁体系的沉积序列,恢复宏观古地貌特征,并刻画障壁砂体的平面展布,明确本溪组障壁体系的迁移样式和控制因素。研究识别出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中的障壁岛—冲溢扇、潮汐水道—三角洲、潮坪—潟湖和沼泽4类沉积序列,刻画本1段底部台阶式陡坡地形和本2段底部连续性缓坡地形2类古地貌特征。障壁沿多期平行岸线方向展布,沿岸线方向砂体连续性高,垂直岸线方向呈现多期迁移特征。障壁体系表现出2类平面迁移模式,本1段以滚动连续式迁移为主,垂向叠置程度低,横向连续性较强;本2段以跳跃间隔式迁移为主,叠置程度高,横向连续性较弱。海侵过程促进了障壁体系的保存,但其展布和迁移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其中岸线轨迹控制障壁的优势长轴展布方向,陡缓坡分别主导障壁的迁移样式差异。研究同时强调海平面上升、古地形在建立古代障壁体系演化模式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本溪组 沉积特征 障壁体系 迁移样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断层活动差异性控制的转换沉积作用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艺 韩长城 +5 位作者 李志鹏 马存飞 李坚 樊佳乐 程绪辉 孙如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1,共10页
针对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油水分布规律复杂、砂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测井、岩心、物性和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性,对该区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沉积控制因素,建立不同时期沉积模式,明确砂岩储层空间位置。研... 针对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油水分布规律复杂、砂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测井、岩心、物性和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性,对该区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沉积控制因素,建立不同时期沉积模式,明确砂岩储层空间位置。研究表明:莫西庄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特征划分为颗粒支撑砾岩相、砂砾岩相、含砾砂岩相、块状砂岩相、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水平层理砂岩相、泥岩相等8种岩相和辫状水道、分流间湾、河道砂坝、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6种沉积微相;在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北断层活动强烈,使研究区形成坡折地貌,导致研究区南北地区出现水动力转换沉积特征;在湖平面上升和水动力减弱的背景下,上亚段沉积时期南断层活动加剧,与北断层形成的地堑构造控制了研究区东南部砂体沉积方向的转换,有利砂体的沉积方向转为了近东西向。该研究对判断莫西庄地区砂体储层的空间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断层活动性 沉积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莫西庄地区 三工河组
下载PDF
浅水湖泊河口坝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与模式——以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璎宁 李胜利 +3 位作者 梁星如 杜新江 崔刚 徐丽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52,98,共11页
受控于不同的水流特征、物源供给和地形坡度,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发育程度和特征具有较大争议。以河北霸县凹陷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井震心综合研究方法,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识别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 受控于不同的水流特征、物源供给和地形坡度,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发育程度和特征具有较大争议。以河北霸县凹陷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井震心综合研究方法,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识别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结合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微相、亚相的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及对古地貌和古水流分析其沉积控制因素和沉积模式,解释浅水河口坝型三角洲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西5井区位于三角洲前缘末端,水动力较弱,砂泥比较低,河道相对稳定,属于缓坡河口坝型浅水三角洲,且地形坡度较缓、物源供给适中或不充分、水动力条件较弱、湖平面上升等因素控制浅水三角洲河口坝的发育程度。该结果对于厘清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形成的因素,指导该类型三角洲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浅水缓坡 河口坝型三角洲前缘 沙河街组三段 沉积特征与模式 文安斜坡 霸县凹陷
下载PDF
Patterns of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in mass transport deposits related to canyon activity: Example from Shenhu drilling are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17
作者 Chao Fu Shengli Li +4 位作者 Xinghe Yu Jinqiang Liang Zenggui Kuang Yulin He Lina J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Since 2017, a plenty of gas hydrates have been drilled in a new area of Shenhu, and good heterogeneity has been found througho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oir. After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sedimentary se... Since 2017, a plenty of gas hydrates have been drilled in a new area of Shenhu, and good heterogeneity has been found througho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oir. After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sedimentary sequence types and matching their formation with slope deposition sett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three mass transport deposit(MTD) patterns related to canyon activity that occurred contemporaneously or epigenetically with it: well preserved MTDs, MTDs eroded by canyon migration, and MTDs dislocated by contemporaneous faults.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proposed methods of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sedimentary factors,such as measuring the turbidities flow rate in the canyon, and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with respect to canyon activity. Combining the above parame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fine-grained seals overlapping coarse MTDs reservoirs are found to be indispensable to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as they prevent the release of free gas. Based on grain size data of hydrate samples from drilling wells, multi-layered gas hydrate reservoirs capped by fine-grained sediments and overlapping mud show favorable hydrate-bearing prospects. The release of gas hydrates, however, is mostly caused by the lack of mud sealing in relation to canyon activity, such as turbidities flow erosion and contemporaneous fault breaking. Canyon migration with respect to MTDs may be the actual cause of erosion of overlapping syn-sedimentary layers, and high bottom flows may contribute to an increase in the release of free gas. It is believed that contemporaneous faults caused by unstable canyon walls may break the muddy over layers and decrease the accumulation pressure of gas hydrate bearing.Thus,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MTDs and the hydrate accumulation process, three responding accumulation or releasing patterns are proposed, which respond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TDs distinguished above: a well-preserved MTD accumulation pattern; a canyon mig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gas HYDRAT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MTDs HYDRATE responding pattern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沙三段水道型湖底扇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18
作者 官大勇 杜晓峰 +1 位作者 王启明 王志萍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3-516,共14页
基于已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莱州湾凹陷沙三段水道型湖底扇砂体的沉积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区沙三中亚段早期砂体成因为湖底扇沉积,并表现出水道型特征,可划分为叠覆型水道及其侧翼、复合型水道及其侧翼和单一... 基于已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莱州湾凹陷沙三段水道型湖底扇砂体的沉积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区沙三中亚段早期砂体成因为湖底扇沉积,并表现出水道型特征,可划分为叠覆型水道及其侧翼、复合型水道及其侧翼和单一水道及水道间等沉积微相类型.顺源条带状展布的叠覆型水道和复合型水道构成湖底扇骨架砂体.湖底扇水道类型和规模受控于物源富砂程度、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类型和古地貌变化.其中,物源富砂程度决定了湖底扇外部形态,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类型和古地貌变化进一步控制湖底扇发育位置和水道规模及其类型.水道型湖底扇具有近油源、储盖组合良好和油气运聚条件优越等特点,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水道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沙三段 莱州湾凹陷 渤海海域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东坡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异重流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海宁 韩宏伟 +3 位作者 操应长 曲志鹏 张云银 杨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2,共10页
通过三维地震、测录井资料、岩心分析、粒度分析、薄片分析和水槽模拟试验,对东营凹陷东坡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异重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异重流沉积以泥砾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杂基平均质... 通过三维地震、测录井资料、岩心分析、粒度分析、薄片分析和水槽模拟试验,对东营凹陷东坡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异重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异重流沉积以泥砾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杂基平均质量分数为12.6%,成分成熟度较低,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反映重力流沉积的上拱弧形、宽缓上拱型和低斜两段式为主;侵蚀充填构造、平行层理、逆正粒序层理、沙纹层理、波状层理、块状层理和炭质碎屑层是异重流沉积典型的沉积构造;沉积近端王59井以泥质碎屑流和底床载荷主导的高密度异重流沉积垂向叠置为主要特征,沉积远端牛876井以悬浮载荷主导的低密度异重流沉积和漂浮沉积垂向叠置为主要特征;平面分布呈条带状,在沉积近端以碎屑流沉积为主,伴随搬运距离增加,碎屑流转化为异重流;湖盆异重流搬运演化过程经历流体潜入区、流体稳定厚度区和流体膨胀区,流体潜入区是决定侵蚀作用程度和范围的主要控制区域,流体稳定厚度区是底床载荷主导异重流沉积范围,流体膨胀区则是悬浮载荷和漂浮沉积物沉积区;断陷湖盆异重流沉积水道化特征不明显,沉积物粒度从粗到细均有发育,砂体的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可呈现条带状或扇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 重力流 沉积特征 分布特征 沉积模式 断陷湖盆
下载PDF
“垂向驱油”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道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73,共8页
从生产实践观察看出,油藏储层沉积和结构特征对油水运动状态和驱替效果有明显地控制作用,经过综合研究分析得出“垂向驱油”的理论认识。井网部署是油田开发的重大决策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和较好的开发效果,根据... 从生产实践观察看出,油藏储层沉积和结构特征对油水运动状态和驱替效果有明显地控制作用,经过综合研究分析得出“垂向驱油”的理论认识。井网部署是油田开发的重大决策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和较好的开发效果,根据上述规律和认识,针对不同特征油藏提出了开发井网部署的基本原则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沉积 结构特征 井网部署 驱油效率 开发效果 垂向驱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