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侯素珍 王平 楚卫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52,共7页
利用黄河上游的实测资料,以头道拐断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径流泥沙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洪水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上游水沙变化特点,突变点为刘家峡和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时间。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天然径流量的减少和耗水量的增加是... 利用黄河上游的实测资料,以头道拐断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径流泥沙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洪水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上游水沙变化特点,突变点为刘家峡和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时间。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天然径流量的减少和耗水量的增加是造成上游水量减少的直接原因,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调节使天然的年内径流量重新分配,水库的削峰作用和调节流量过程,造成了水库下游洪峰流量的大幅度减小和流量过程的均匀化,从而对河道输沙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正确认识水沙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上游宁蒙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径流泥沙 水库调蓄 耗水量 洪水
下载PDF
河流沉积物磷的吸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2
作者 鲍林林 李叙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0-356,共7页
沉积物作为物质的储存库对河流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河流沉积物磷素的吸附与释放能够缓冲水体的磷负荷和营养状态,逐渐成为解决河流富营养化和水环境健康问题的关键。文章就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河流沉积物磷吸附和释放潜... 沉积物作为物质的储存库对河流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河流沉积物磷素的吸附与释放能够缓冲水体的磷负荷和营养状态,逐渐成为解决河流富营养化和水环境健康问题的关键。文章就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河流沉积物磷吸附和释放潜力的估算方法,并就沉积物的吸附与释放特征对影响磷素在河流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磷平衡浓度(EPC_0)、磷吸附指数(PSI)和磷吸附饱和度(DPS)是评估河流沉积物磷的吸附-释放潜力的常用指标。(2)外源磷输入,特别是人类活动的过量磷素输入,往往使得河流沉积物吸附大量磷素,导致磷释放潜力和内源污染风险增加。(3)河流沉积物的粒径、有机质和金属含量等内部因子以及p H值、溶解氧、温度和扰动等外部环境因素是决定沉积物吸附容量和吸附-释放特征的根本因素。(4)人为调控对河流形态和水动力的改变也强有力地影响着河流的沉积环境及其对磷的吸附-释放,加剧了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风险。总之,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难以恢复,河流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有效控制河流沉积物的内源磷污染,改善过度人为调控对沉积物磷吸附释放的不利影响,是河流综合整治和河流生态环境改善需要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吸附与释放 沉积物组分 人工调控
下载PDF
流域减沙对长江口典型河槽及邻近海域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杰 程海峰 +1 位作者 韩露 王珍珍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9-256,共8页
基于2001—2015年长江口系列的水下地形和水文测验等资料,研究了流域减沙对长江口典型河槽及邻近海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后的近10多年,流域年均输沙量处于1.35亿t左右的较低水平。受其影响,长江口口内的南支、南港和北... 基于2001—2015年长江口系列的水下地形和水文测验等资料,研究了流域减沙对长江口典型河槽及邻近海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后的近10多年,流域年均输沙量处于1.35亿t左右的较低水平。受其影响,长江口口内的南支、南港和北港上段的含沙量2008年之后明显下降,河槽冲刷、容积扩大,河槽形态向相对窄深方向演化。而拦门沙河槽的上游侧和口外侧近年来亦有所冲刷,拦门沙浅滩长度缩短。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前沿位于北港口外和南北槽口外有两个冲刷区,2007年之后年平均冲刷厚度达0.1 m左右,年侵蚀沙量达0.71亿m3。流域减沙对长江口河槽演变的影响尚在进行中,可能改变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海淤涨的历史演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冲淤演变 航道治理 长江口
下载PDF
瓯江口拦门沙航道回淤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顺中 李浩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4,共7页
通过对瓯江口拦门沙航道3次疏浚后的回淤分析,以及从瓯江口的水流动力条件、风浪、盐度分布对含沙量影响等的初步分析,得出了拦门沙航道回淤的原因.
关键词 疏浚 回淤 含沙量 治理工程 拦门沙航道 瓯江口
下载PDF
Model of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in Yellow River and its effect 被引量:18
5
作者 LI GuoYing SHENG LianX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924-930,共7页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relationship of the lower reaches through reservoirs on the main streams and tributaries to create balance betwe...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relationship of the lower reaches through reservoirs on the main streams and tributaries to create balance between water and sediment so that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the downstream channels can be maximized,shrinking of channels be contained,and medium flood channel be restored and maintained.Many years' research by the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YRCC) reveals the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relationship that will prevent sedimentation at the downstream river channels.Based on this relationship and coming sediment and water condi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e YRCC,with maximized use of reservoirs on the main streams and tributaries,has developed three models of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single Xiaolangdi Reservoir-dominated regulation,space scale water-sediment match,and mainstream reservoirs joint operation.Ten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s based on these three models have resulted in an average drop of 1.5 m in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downstream 800 km river and an increase of carrying capacity from 1800 to 4000 m3/s.Besides,the wetland ecosystems of estuarine delta has also been improved and restor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Yellow River EFFECT
原文传递
不同工程堆积体坡面治理措施对土壤抗冲刷侵蚀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牛耀彬 高照良 +2 位作者 齐星圆 李玉亭婷 李永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为量化不同区域堆积体坡面水流分离土壤能力,评价植被恢复模式、恢复年限和削坡分级治理对堆积体土壤抗冲刷侵蚀的调控作用。选取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境内)高速公路不同工程堆积体,通过在堆积体坡面原位采集土壤... 为量化不同区域堆积体坡面水流分离土壤能力,评价植被恢复模式、恢复年限和削坡分级治理对堆积体土壤抗冲刷侵蚀的调控作用。选取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境内)高速公路不同工程堆积体,通过在堆积体坡面原位采集土壤样品,室内水槽冲刷试验进行系统研究土壤分离能力大小。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堆积体土壤分离能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034~1.659、0.311~0.816、0.346~1.042 kg/(m2·s)。相比冰草,堆积体坡面自然恢复植被为小冠花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分离能力,其降低幅度高达94.97%。相比未复垦,在石渣土堆积体坡面短期人为复垦种植玉米和黄豆对土壤分离能力均无显著调控效益。相比恢复1 a,恢复2 a未能显著降低堆积体土壤分离能力,恢复5a可以显著降低堆积体土壤分离能力,其降低幅度为57.35%,相比耕地,恢复5a土壤分离能力降低60.41%。黑垆土堆积体短坡长(<60 m)坡面土壤分离能力空间变异不显著。相比未治理坡面,削坡分级治理可以显著降低堆积体坡面土壤分离能力,治理后堆积体平台和坡面土壤分离能力显著降低66.79%和49.04%。根重密度、粘结力、含水量、中值粒径、黏粒含量与土壤分离能力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可用指数函数关系表达,并建立了基于根重密度和水流剪切力土壤分离能力预测模型。该研究不仅可为堆积体水土流失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可为堆积体坡面治理措施配置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径流 泥沙输移 措施调控 植被恢复 工程堆积体
下载PDF
京唐港附近海域粉砂质泥沙运动规律与整治措施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成环 《港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10,18,共7页
重点探讨京唐港在挡沙堤形成的各阶段 ,港区附近粉砂质泥沙的运动规律 ,寻求挡沙堤的合理布局 。
关键词 粉砂质泥沙 挡沙堤 运动规律 模型实验
下载PDF
50年来泥沙研究所主要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韩其为 胡春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70-182,共13页
50年来,泥沙研究所几代科技人员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对我国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研究,为一些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三门峡、小浪底和三峡水库上下游的泥沙问题解决,黄河和长江等河道演变研究和治理、黄河口演变和治理等,... 50年来,泥沙研究所几代科技人员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对我国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研究,为一些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三门峡、小浪底和三峡水库上下游的泥沙问题解决,黄河和长江等河道演变研究和治理、黄河口演变和治理等,无不包含着我所职工的心血。不少科研人员,在所里组织和个人自觉开展相结合的形式下,不间断地开展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经过一批研究人员的艰辛努力,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如浑水异重流、泥沙运动随机理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高含沙水流、水库淤积及河床演变等理论成果,其中一些达到了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为将我院提升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 河床演变 河道治理 水库 工程泥沙
下载PDF
基于沉积物与文献记录的茈碧湖水文波动与近现代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邓颖 陈光杰 +5 位作者 刘术 黄林培 陈小林 王教元 刘园园 孔令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2-925,共14页
云南高山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十分敏感,部分水体同时面临着污染物增加、生物群落快速演替、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等问题。位于滇西北高山地区的茈碧湖历史资料表明,该湖近现代以来经历了明显的水文波动与人类活动影响。本研... 云南高山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十分敏感,部分水体同时面临着污染物增加、生物群落快速演替、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等问题。位于滇西北高山地区的茈碧湖历史资料表明,该湖近现代以来经历了明显的水文波动与人类活动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茈碧湖沉积物进行年代序列测定、元素和粒度等多指标分析,重建了近300年来(对应于钻孔顶部18 cm深度样品)茈碧湖环境变化历史,并结合对硅藻的分析,识别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变化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记录了茈碧湖水文变化的长期波动,水库修建与水文调控的增强使得湖泊水位波动明显,与文献记录的水文事件基本一致。硅藻群落结构以浮游种为主,1860年前硅藻组合以对水体扰动力有较强耐受性的Cyclostephanos dubius为主要优势种;1860年以来小型硅藻Cyclotella ocellata占据主要优势,同时Cyclotella comta成为次优势种;1990年开始,底栖硅藻Fragilaria spp.属相对丰度增加并出现明显波动,喜营养盐的Fragilaria crotonensis出现。多变量数理分析显示,气候变暖以及湖泊营养水平变化的共同作用是驱动茈碧湖硅藻组合长期演替的重要因素,分别独立解释了群落变化的27.5%和21.3%;其中湖库改造工程导致的外源物质输入增多,使得营养水平总体上升,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硅藻组合出现明显变化的诱因。因此,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云南高山湖泊的保护需要进行流域开发和水文调控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茈碧湖 气候变暖 湖泊沉积物 硅藻组合 水文调控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春宏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贯穿三峡工程论证、设计、施工、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开展了三峡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技术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揭示了三峡水库泥沙絮凝规...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贯穿三峡工程论证、设计、施工、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开展了三峡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技术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揭示了三峡水库泥沙絮凝规律、清水冲刷条件下推移质输沙及河床二次粗化机理、坝下游典型滩群演变与水库水沙过程调节的响应关系;提升了水库和坝下游河道泥沙数学模型技术,大幅提高了模拟精度;建立了三峡入库泥沙预测模式,提出了三峡入库新水沙系列;揭示了长江与洞庭湖、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分汇关系调整机理及变化趋势;研发了透水坝头和台阶式坝头两种新型航道整治结构技术;提出了三峡水库泥沙调控与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优化了"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拓展了三峡工程综合效益,为三峡工程高效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泥沙问题 运行方式 调控技术
下载PDF
静止和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河道底泥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俞阳 林建伟 +6 位作者 詹艳慧 何思琪 吴小龙 王艳 赵钰颖 林莹 刘鹏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7-1346,共10页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并采用磷形态分级提取方法对底泥进行分析,研究了静止和水动力扰动这2种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不同深度处底泥中磷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不仅降低了上...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并采用磷形态分级提取方法对底泥进行分析,研究了静止和水动力扰动这2种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不同深度处底泥中磷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不仅降低了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质量浓度,而且降低了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并且还降低了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此外,当不存在和存在水动力扰动作用时,向表层底泥(0~10 mm)中添加锆改性沸石,不仅促使添加层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盐酸提取态磷(HCl^-P)向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 OH-rP)和残渣态磷(Res-P)极大转变,降低了添加层中潜在可移动态磷(Mobile-P)含量,而且还降低了添加层下方底泥(10~20 mm)中Mobile-P含量.与静止状态相比,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河道底泥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水动力扰动虽然可以增强锆改性沸石添加对表层底泥间隙水中SRP的钝化效果,以及对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削减效应,但是却会略微降低锆改性沸石添加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的效率.表层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含量、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以及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下降,对于锆改性沸石改良技术控制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至关重要.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可以有效地控制河道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扰动 静止 河道底泥 锆改性沸石 磷迁移转化 调控 影响
原文传递
天津港泥沙淤积规律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树森 《港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根据大量的现场实测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 ,对天津港各阶段港池及航道淤积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 ,并结合深水码头改造工程 ,阐明了泥沙淤积规律、发展趋势及减淤效果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 天津港 泥沙 淤积规律 发展趋势 港池 航道
下载PDF
The self-regulation process and its mechanism of channels' bed changes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Estuary in China 被引量:6
13
作者 ZHANG Xiaohe LI Jiufa +2 位作者 ZHU Wenwu CHENG Heqin CHEN We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23-130,共8页
Recent bathymetric chang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regulation engineerings and basin reservoirs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ritime charts since 1997 and recent fieldworks. The... Recent bathymetric chang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regulation engineerings and basin reservoirs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ritime charts since 1997 and recent fieldworks. The results indicate a slight erosion of the channel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estuary, continuing deposition and seaward move of the mouth bar crest and intensifying erosion at the nearshore seabed.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aused by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dominates over the changes from nature process. First, the riverbes are eroded overall in the South Branch (SB), the South Channel (SC) and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North Channel (NC). The nearshore seabed outside the river mouth is being eroded slightly,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declining sediment supply from the Changjiang Basin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upstream. The sediment above the seabed is very active and coarsened, meanwhile, sand waves are becoming more distinct. Second, a deposition occurs in the North Brach (NB), the mouth of the NC, the mouth bars of the North Passage (NP) and the South Passage (SP) and especially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NP, where it shows a massive siltation after the deep waterway project. The reasons for the recent changes are not only the dynamic structure in estuarine mouth bars, but also the supply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a local and offshore area. Meanwhile, the severe erosion and siltation in some reaches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stuarine engineering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s gradually self-adjusted and adapting to the varying natural factors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elf-regulation of the recent bathymetric chang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as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 Estuary bathymetric changes SELF-regulation human activities tidal current sediment transport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泥沙调度方式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欧应钧 封光寅 赵学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2-85,89,共5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加高工程完工后,水库采取不完全多年调节,进入水库的大部分泥沙将淤积在库区内,从而影响水库综合效益发挥和使用寿命。在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尽量减少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改善淤积分布,减轻坝...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加高工程完工后,水库采取不完全多年调节,进入水库的大部分泥沙将淤积在库区内,从而影响水库综合效益发挥和使用寿命。在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尽量减少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改善淤积分布,减轻坝下游河床冲刷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丹江口水库进行泥沙调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丹江口水库泥沙调度的方式,可为下一步优化水库运行调度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调度 异重流排沙 控制水位 丹江口水库
下载PDF
强潮河口水沙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季荣耀 陆永军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4-74,共11页
强潮河口在我国及世界都有广泛分布,其以强动力、高混浊和滩槽冲淤复杂多变的特性明显有别于一般潮汐河口.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强潮河口混合过程、细颗粒泥沙运动、滩槽沉积地貌过程、河口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系统... 强潮河口在我国及世界都有广泛分布,其以强动力、高混浊和滩槽冲淤复杂多变的特性明显有别于一般潮汐河口.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强潮河口混合过程、细颗粒泥沙运动、滩槽沉积地貌过程、河口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系统总结近年主要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强潮河口的混合类型与特征、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发育与主因、潮滩地貌的动力影响因素与演变过程、河口综合治理的特点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沙变异等问题,并指出多学科交叉、数学物理模拟与预报、水沙动力机理与过程的量化等方面是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河口 混合过程 水沙 最大浑浊带 潮滩 河口治理
下载PDF
川江汊道浅滩的基本特性及整治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昌华 王士毅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87-90,96,共5页
主要分析川江汊道浅滩的特征,阐述不同汊道的泥沙输移、河床演变和浅滩成因.同时通过典型滩险实例,系统地总结各种汊道浅滩的整治方法与效果.
关键词 汊道浅滩 河道整治 川江
下载PDF
六垛南闸闸下淤积现状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涛 孙洪滨 +1 位作者 唐洪武 周和平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7,61,共5页
针对我国在滨海河口地区修建的挡潮闸在河口建闸后普遍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根据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六垛南闸等处的实测资料,分析该挡潮闸下潮汐引河通道冲淤特性,指出挡潮闸下引河的潮流特性、潮流挟沙特性及引河淤积的原因。认为对闸... 针对我国在滨海河口地区修建的挡潮闸在河口建闸后普遍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根据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六垛南闸等处的实测资料,分析该挡潮闸下潮汐引河通道冲淤特性,指出挡潮闸下引河的潮流特性、潮流挟沙特性及引河淤积的原因。认为对闸门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有效利用上游有限的泄水量和闸下落潮水流拖淤来防淤减淤是较为简便易行且经济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潮闸 泥沙淤积 潮汐水流 冲淤减淤 闸门调度 六垛南闸
下载PDF
水库拦沙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18
作者 申冠卿 张原锋 +1 位作者 王平 张广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84,共10页
为充分认识水库拦沙对其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及防洪的影响,基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河槽冲淤、洪水冲刷效率、河槽几何特征、排洪能力等规律。结果表明: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均发生了不... 为充分认识水库拦沙对其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及防洪的影响,基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河槽冲淤、洪水冲刷效率、河槽几何特征、排洪能力等规律。结果表明: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均发生了不均衡冲刷;河床粗化明显,粗化后床沙中值粒径最大值为冲刷前的2.1~2.5倍;高村以上河段同水位过洪能力增加明显,冲刷后较大的河槽容积可为小浪底水库排沙提供暂时的滞沙;河床粗化后细泥沙和中泥沙补给能力不足,河槽冲刷效率随冲刷历时的增加衰减明显。由于水库多年调节水沙过程及下游相对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约束,小浪底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槽冲刷重心下移,河床粗化程度增加,冲刷效率明显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水库水沙调控技术指标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河床粗化 冲刷效率 泥沙调节 水库拦沙期 黄河下游
下载PDF
椒江口整治工程影响下的动力沉积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海 蒋国俊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3,共6页
根据椒江河口的水文测验资料 ,分析了整治工程对河口动力沉积作用的影响 .整治工程后使大、小潮时的涨落潮流速普遍增大 ,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 ;涨、落潮流时含沙量增大 ,落潮时的含沙量大于涨潮 ;在涨、落潮流作用下 ,椒江口南槽受冲... 根据椒江河口的水文测验资料 ,分析了整治工程对河口动力沉积作用的影响 .整治工程后使大、小潮时的涨落潮流速普遍增大 ,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 ;涨、落潮流时含沙量增大 ,落潮时的含沙量大于涨潮 ;在涨、落潮流作用下 ,椒江口南槽受冲刷 ,深槽发育 ,北槽淤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作用 流速 含水量 椒江河口 动力沉积
下载PDF
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曾庆华 曾卫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虽小浪底水库已建成投入运用 ,四次加高了黄河下游的大堤 ,但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自195 8年以来 ,在黄河下游的河滩上修筑了生产堤。生产堤的总长达 6 0 0km ,围去了 80 %的行洪滩地面积。由于生产堤的修建 ,大多数的洪水都被... 虽小浪底水库已建成投入运用 ,四次加高了黄河下游的大堤 ,但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自195 8年以来 ,在黄河下游的河滩上修筑了生产堤。生产堤的总长达 6 0 0km ,围去了 80 %的行洪滩地面积。由于生产堤的修建 ,大多数的洪水都被限在生产堤间行洪 ,只有两生产堤间的滩地可以上水和泥沙淤积。大堤和生产堤间的滩地没有行洪和泥沙淤积的机会。因此 ,生产堤间的主槽和滩地要比生产堤与大堤间的滩地要高得多。这就形成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在主槽滩唇和近大堤的低滩之间形成很大的横比降。这就威胁到大堤的安全。有破坏性的横河、斜河可以发生 ,一旦遇较大洪水就要溢出生产堤并直冲大堤根部。上游水库的调节运用不可能阻止二级悬河的形成和发展 ,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为了保障黄河下游大堤的防洪安全 ,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 1)拆除生产堤 ,恢复滩地的行洪沉沙作用 ;( 2 )利用泥沙加宽和加固大堤 ,淤筑相对地下河 ;( 3)进行主河槽疏浚并将泥沙淤在生产堤和大堤之间 ,减小主槽和大堤根的横向高差 ;( 4 )将滩地的居民迁移至加宽了的大堤上居住 ,给他们解决去滩地耕种的道路和交通问题 ;( 5 )疏浚并整治主河槽 ,中水河槽的整治流量可以按 30 0 0~ 4 0 0 0m3/s ,河道整治工程控导河势 ,但要允许洪水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黄河 泥沙 河道整治 生产堤 防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